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8 13:0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年春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作业

一、选择题
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
2.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 )
A.石守信 B.赵光义 C.赵普 D.赵匡胤
3.与隋唐相比,宋朝改革和发展的科举制,主要表现是( )
A.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B.创立殿试制度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提倡八股文
4.宋太祖询问宰相赵普如何避免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赵普建议他对地方藩镇“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宋太祖接受其建议而采取的“制其钱谷”的措施是(  )
A.派文臣做知州 B.各州设通判 C.设立转运使 D.设立布政使
5.“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有关?(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6.“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的诗中提及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帝王。下列不属于宋祖采取的措施是(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B.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C.强化宰相的权力 D.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7.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其政治作用是( )
A.保证了中央及京师的财政供给 B.为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筹措经费
C.为议和筹措充足“岁币” D.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8.唐末以来,地方藩镇势力挑战中央政府,北宋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有( )
①知州三年一轮换,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②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④地方财赋税收由中央控制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9.下列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
B.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制度
D.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10.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从最初目的看,产生的最重要的积极作用是( )
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B.大大加强了皇权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割除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判断题
1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
12.宋太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 )

三、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
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中的“宋太祖”指的是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
(3)材料二、三体现宋代哪一个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图一中所示现象发生在哪位皇帝身上?“杯酒释兵权”的目的何在?他这样做是吸取了什么历史教训?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而地方则日趋贫弱。地方贫弱,所以金兵内侵,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可是州郡财富厚,每一城池,都存有几年的米,军装武器都有储积,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宋代则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上,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再也没办法。
材料二 宋太祖还通过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满足用文官取代武将当地方官的需要。在他统治的二十多年内,科举考试登第的有近万人。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吴泰《中国历史大讲堂宋朝史话》
(1)材料一中“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宋太祖为解决“武将专权”之弊采取了哪些措施?后来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国策?
(2)材料一中“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也是“财权集中”,为此,宋太祖又是如何做的?
(3)依据材料一分析,为何宋代“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而唐代则不然?
(4)材料二反映了宋朝注重发展什么事业?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D 2.D 3.C 4.C 5.D 6.C 7.D 8.C 9.D 10.A
11.错误 12.正确
13.(1)赵匡胤
(2)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重文轻武的政策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14.(1)宋太祖赵匡胤;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吸取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教训
(2)重文轻武政策;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15.(1)措施:首先解除禁军将領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換军队将领;国策:重文轻武。
(2)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宋代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上,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再也没办法;而唐在安史之乱中虽两京俱失,可是州郡财富厚,每一城池,都存有几年的米,军装武器都有储积,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
(4)文教事业;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