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苏中考十三市语文模拟卷古诗阅读汇编(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江苏中考十三市语文模拟卷古诗阅读汇编(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7 20:3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江苏中考十三市语文模拟卷古诗阅读汇编(含答案解析)
(一)阅读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
[注释]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结合诗歌内容,说说题目中“恬”字的妙处。(2分)
(2)简要分析尾联(7、8两句)运用的写作手法。(4分)
4.【答案】(1)一个“恬”字既概括出了恬亭环境清幽、静谧的特点,又流露出了诗人此时的清静安闲的心情。(2分)
(2)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期待的情景;借景抒情:清幽的环境里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答出1点即可)(4分)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鉴赏。题目中的“恬”是诗眼,全诗围绕着这个“字”来展开。诗的前四句的意思是:恬亭的栏杆面临小溪绿树围绕,小溪的岸上高高低低的在翠微之中。太阳落了人在断桥上单独地站立,水中幽静的大树上栖息着飞鸟。描绘出了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突出了景物的“恬淡”之美。“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的意思是:清雅游赏才感到心中没有牵累,静谧的地方谁知世界的玄机?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然恬静、自然的生活情境。所以说“恬”字,既概括出了恬亭环境清幽、静谧的特点,又揭示了诗人恬静、安闲的心境。(2)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诗歌的尾联“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是虚写,这样叙写更突出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也是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描绘“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6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请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4分)
6.诗人是为了“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5.【答案】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赏析。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形势。有力烘托了诗人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突出其吊古伤今的悲愤。据此可作答。
6.【答案】不是,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是对百姓的担忧和同情。不是表现了作者对于古建筑的被破坏而感到十分的伤心。更为百姓在战争中的遭遇而伤心,因此更加伤心。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7.【答案】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分)
【解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意思是:舟中的人像两三个米粒罢了。依据主谓间句读,正确的停顿是: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答案】①消失②勉力、尽力③洗、洗涤)④第二天(4分)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绝”是多义词,这里是“消失”;“强”是“勉力、尽力”的意思。
9.【答案】①雾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天上和地下全都是白色。②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4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是(这)、霁(放晴)、数(数得清)”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0.【答案】我认为作者的“痴”是执着、迷恋自然美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像作者这样执着,率真,特立独行,卓尔不凡的个性十分难得。(2分)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本文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而“痴”字一词主要体现在作者痴迷于雪景;超脱世俗的雅致;遇上知音的愉悦。表达了执着,率真,特立独行,卓尔不凡。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11.【答案】
【甲】文多层次写景,视线由远而近,景物由大而小,(由面及点),让人在阔大背景下感到渺小,有一种苍芒静寂之感。【乙】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既写了西湖夜景的静寂幽深,也表现作者内心的抑郁悲伤之感。(2分)
【解析】考查对写景手法的理解与分析。《湖心亭看雪》中语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词语,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让人感到宇宙的辽阔和人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悠远脱俗的印象,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传达出来。《西湖梦寻》中的语句“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采用融情于景,既写了西湖夜景的静寂幽深,也表现作者内心的抑郁悲伤之感。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着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乙】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做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意外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上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历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蓊蓊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4分)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③。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②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③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枕山襟海。
7.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所展现的画面。(2分)
8.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2分)
7.【答案】战场上的烽火掩盖着边塞的明月,渤海云山簇拥着蓟门城。(2分)
【解析】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本题抓住“沙场”“烽火”“月”“海”“云”“城”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对边塞的奇特景象加以描绘即可。
8.【答案】运用(汉吏班超投笔从戎、书生终军谓缨杀敌的)典故。表现了诗人要效法古人,请缨上阵,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2分)
【解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诗的尾联“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运用了“汉吏班超投笔从戎”和“书生终军谓缨杀敌”两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要效法古人,征战沙场,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据此理解作答。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6分)
五律·喜闻捷报
毛泽东
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①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注)①度:通“渡”,过的意思。
4.“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最能表达这层感情的是第______联。(2分)[来源:Zxxk.Com]
5.这首诗是毛泽东喜闻捷报后诗兴大发而作,诗歌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首联。(4分)
4.【答案】三(2分)
【解析】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结合“每逢佳节倍思亲”分析,需要找出思念亲人的诗句。故应该是“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答案是第三联(颈联)。
5.【答案】首联点出时令,铺写近景远景,极目所视,开阔舒展,表现出诗人闻捷报的喜悦之情和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4分)
【解析】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结合“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的意思 “暮色苍茫,挟秋带晚的风冉冉从河上吹过,晓来一眼尽收的无边原野渐渐与天地溶为一体。”分析:秋风:点出时令。度河:铺写近景;大野入苍穹:是远景,极目所视,开阔舒展。从而衬托出领袖的心境和胸怀。

(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12分)
咸阳①城东楼[来源:学.科.网]
许浑②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③,山雨欲来风满楼。[来源:Z+xx+k.Com]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④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咸阳:今属陕西。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此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②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③溪、阁: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④当年:一作“前朝”。
6.诗人在首联中是如何表达愁绪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7.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画面。联系全诗,说说这个诗句有怎样的表达作用。(4分)
8.根据诗句推测,尾联中的“当年事”指的是什么事?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直接抒情:“一上”表明时间之短,“万里”(用夸张的手法)表明愁绪之多(广,长),以此直接渲染愁绪;借景抒情:“兼段”和“杨柳”之景恰似家乡之景。勾起思乡之情。表达思念的心绪。(4分)
【解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监,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表达思乡思亲的心绪。
7.【答案】狂风突起整个楼宇顿时被凄风笼罩,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山雨来临前的自然景象,也暗示了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4分)
【解析】第一问,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问,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
8.【答案】前朝秦汉的兴亡之事。对唐王朝气息奄奄、颓势难救的衰败形势的痛借与感慨之情。(4分)
【解析】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六)阅读苏轼的《阮郎归 初夏》一词,完成下列小题。(8分)
阮郎归 初夏
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①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②。玉盆③纤手弄清泉。琼珠④碎却圆。
①水沈:即“水沉”,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②然:同“燃”,形容花红如火。③玉盆:指荷叶。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④琼珠:形容水的泡沫。
7.词的上片采用   手法,突出了环境   的特点。(4分)
8.结合本词内容,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全词以描写为主,写人写景细腻精致,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B.“绿槐”“高柳”“新蝉”和“熏风”都是初夏的典型特征。
C.苏轼的这首闺情词,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
D.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来源:学科网]
9.试分析下片“玉盆纤手弄清泉。”句中“弄”字的妙处。(2分)
7.【答案】以动衬静(对比)、清幽(寂静)。(4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词的上片以落棋之声惊醒昼眠来以动衬静(对比),突出环境的清幽。
8.【答案】C (2分)
【解析】C项理解有误。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可是苏轼在这里写的闺情却不是这样。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9.【答案】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感。(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首词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感。


(七)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初到黄州①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②不妨员外③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④。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⑤。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贬任黄州。此诗作于初抵黄州时。②逐客:贬谪之人,作者自谓。③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④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⑤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
12.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13.全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2.【答案】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诗人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苦中作乐)、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4分)
【解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初到黄州,正月刚过,又寄居僧舍,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这种“能从黄连中嚼出甜味来”的精神是最应令人钦敬的,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
13.【答案】对自己生平事业(不幸)的自伤与自嘲;初到黄州的喜悦与憧憬;无功受禄的惭愧;面对逆境的平静(自适)与旷达;(2分)
【解析】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却深刻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诗以自嘲口吻开头,“老来”,诗人当时方四十五岁,这个年龄在古人已算不小了,苏轼作于密州的《江城子》词中便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句。“事业转荒唐”指“乌台诗案”事,屈沉下僚尚可忍耐,无端的牢狱之灾更使他检点自己的人生态度,“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却含有几分牢骚。面对逆境,苏轼以平静、旷达的态度对待之。颔联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后四句为作者自嘲,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安之若素,自我调侃。其心胸开阔,个性旷达便跃然纸上。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身为“员外”,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是惭愧。“压酒囊”就是工钱,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还要费这工资,确实惭愧。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得。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6分)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唐)岑参[来源:学*科*网]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天宝三载(744)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
17.本诗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2分)
18.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7.【答案】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2分)
【解析】本小题属于诗歌炼字题,考查学生对炼字艺术效果的赏析。“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吞”、“醉”。前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后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18.【答案】尾联运用的表现手法是:用典、借代。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用“渔竿”来借代隐逸生活。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4分)
【解析】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的分析能力。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两句用典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除了这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衙郡守还》)。“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言其少,意思是借代指“俸禄微薄”。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的写景,同时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来源:学科网ZXXK]
【点睛】[诗歌赏析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九)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一是科考入仕,一是起兵抗元。
B.颔联“风飘絮”和“雨打萍”形象贴切描绘了国家行将败亡时的情景以及对自己一生经历遭遇的形象饱含情感的概括。[来源:学科网ZXXK]
C.颈联运用双关和对偶,巧妙的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
D.尾联一问一答,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委婉地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13.【答案】D(2分)
【解析】D. 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故D错误,选D。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5分)
宣城见杜鹃花①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②。
(注)①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幕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放后流落江南,寄人篱下。②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
8.一、二两句通过哪些意象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2分)[来源:学。科。网]
9.请品味三、四两句的妙处。(3分)
8【答案】示例:通过“子规鸟”、“杜鹃花”等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氛围。(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意象的理解。诗的一、二句,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渲染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氛围。作者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
9.【答案】示例:子规鸟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一寸。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诗的三、四句反复运用“一”、“三”两个数字,纡结萦回,表达了作者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痛之情。(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据此理解作答。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9.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10.颈联和尾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9.【答案】“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绿”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和春天的勃勃生机。
10.【答案】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2分)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2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颈联想象何遁山人初到家乡的情形,此时燕子也刚刚南归,两者相见真如老友相逢,其场面当何等亲切、喜悦。尾联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终日在水边钓鱼,完全摆脱了世俗的琐事杂务,恬淡闲适,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十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7分)
题润州金山寺
张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①,终日醉醺醺。
(注释)①朝市:泛指尘世。
6.诗中润州金山寺地理位置独特,该寺建在___________ 。(2分)
7.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感到“超然离世群”的原因。(3分)
8.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6.【答案】岛上(或者“江中”、“水中”、“江上”、“水上”)(2分)
【解析】从诗句“僧归夜船月”“树色中流见”,中流:水流的中央。可知建在“水中”。
7.【答案】①金山寺地处江中,四周烟波浩渺,与尘世隔绝;②没有世俗的喧嚣,静谧的氛围使人有离群之感;③清晨,佛堂云雾缭绕,给人神秘高远之感。(3分)
【解析】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诗人从追逐名利、尔虞我诈的尘世来到金山寺,使他突然感受自己来到了一个没有名缰利锁的世外桃源;,这里环境之优美清净,岛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景色迷人,恍若仙境;寺院钟声,回响两岸,使人心中顿消杂念烦恼。纵游名山大川,广与僧人交往,借以寄托自己苦闷的情怀。因而有了“超然离世群”的心境。
8.【答案】对尘世生活的鄙弃(厌恶)(或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2分)
【解析】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张祜金山寺诗写作时间三十岁以前,那时的张祜风流倜傥,意气风发,有远大的抱负,很想有一番作为。作金山诗时正值第一次诸侯书荐失败归来,因为仕途的失意,张祜整日借酒浇愁,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翻思”二字使尾联与首联相呼应,既反映出诗人对佛寺清静之地的羡慕之情,又突出了对尘世生活的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