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四 《氓》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 《氓》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7 19:2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氓(两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结合注释,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从人称变化体悟情感变化。
4、学会在对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5、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首(“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孔子评价《诗经》为“诗无邪”。韩愈称其“正而葩”,“葩”为华丽有文采之意。
《诗经》按其内容和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指十五国风,共160篇。大部分为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主要为宫廷乐曲歌词,为周代贵族所作乐歌。也有一部分民歌。颂,分为“商颂”“周颂”和“鲁颂”三颂,共40篇,主要为宗庙祭祀的乐歌。
其中,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诗经》的精华。与屈原的《离骚》被合称为“风骚”。《诗经》中诗歌的来源有“采诗”一说,即由朝廷派专人去民间收集各地民歌。《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赋,“赋者,铺也”。朱熹称赋即为“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排比。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譬喻、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起兴、起情,通过先言之物的特征而产生某种类似的感受与联想,再引出所要吟咏的主要对象,通常用于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的开头。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比和兴有时很难区分,所以我们一般笼统的称为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风雅颂是诗经的艺术表现形式,赋比兴为诗经艺术表现手法。
2、 齐读正音,疏通字词。
1、 学生齐读,正音。
氓之蚩蚩 méng chī 匪我愆期 fēi qiān 将子无怒 qiāng 乘彼垝垣guǐ yuán
载笑载言 zài 尔卜尔筮 shì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xū shèn
犹可说也 tuō(shuō) 自我徂尔 cú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shāng jiān cháng
士也罔极 wǎng 靡室劳矣 mǐ 夙兴夜寐 sù mèi 咥其笑矣 xì
隰则有泮 xí pàn 士贰其行 tè

2、梳理诗歌重点字词。(按原文顺寻,注意文下注释)
之: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匪: 通假字,通“非”
涉: 动词,“乘舟渡河”、“渡过”
至于: 古今异义。古:到,到达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将: 动词,“愿” 、“请”
愆: 动词, “错过”“延误”
无怒: 通假字,通“毋”,不要
以为: 古今异义。古:把……当作。 今:认为
乘:动词,“登上”
彼:代词,“那个”
垝:动词,“倒塌的”
以(望):连词,表目的,“来”
泣涕:同义复词,名词,“泣涕”都是“眼泪”的意思。
涟涟:形容词,流泪不断的样子。
既:副词,“已经”
载:语助词,“乃,就”
沃: 形容词,肥沃,这里指桑叶润泽.
于: 通“吁”,感叹词,“唉呀”
耽: 动词,耽乐,欢爱
说: 通“脱”,解脱.或言说
三岁: 多年。古代常用“三”或“九”来泛指多数。
食: 动词,“接纳”“接受”
贫: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贫穷的生活”
渐: 动词,“沾湿”
爽: 名词,“过失”
贰: 动词,同“忒’,过失,偏差
罔: 副词,“无”“没有”
极: 名词,“准则”
二三:数词的使动用法,“使……三心二意”
靡:副词,“无”“不”
室劳:家务;劳苦。
夙、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兴:动词,“起,起身”
朝:名词,“日,天”
遂:动词,“遂心”,“实现”
暴:动词,“粗暴”
躬:名词,“自身”“自己”
及:连词,“和”“与”
偕:副词,“共同”
言:1、语助词,无义(言归于好,言既遂矣,静言思之)。
2、动词,“说”(言笑晏晏)
信:形容词,“真实的”“真诚的”
三、归纳知识点
1、通假字:匪——非 、无——毋、于——吁、说——脱、泮——畔
2、一词多义 :
以 : 秋以为期 (介词,把)
以望复关(连词,表目的,来)
以尔车来(介词,用)
言: 载笑载言(动词,说)
体无咎言(名词,预言,说法)
言既遂矣(语助词,无义)
于: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介词,到)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通“吁”,叹词)
俟我于城隅(介词,在)
3、词类活用:
⑴、夙兴夜寐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晚上
⑵、二三其德 数词使动用法,使……三心二意
⑶、三岁食贫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贫苦生活
4、成语:夙兴夜寐、信誓旦旦
四、思考:
1)、为何女孩子特地强调无“良媒”?
媒妁文化
不合礼法
2)前两章中女子对“氓”的称呼不断在变化,为什么?
① 氓
女子 ——矜持、娇羞
② 子
女子——好感、尊重。
③ 复关
女子——甜蜜、幸福
④ 尔
女子——亲近、幸福、憧憬
每次称呼的变化都体现了两人情感的变化以及女子心境的变化
3)为何在第三章中又将男子称呼为“士”?
“士”在春秋时期既可以指仅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也可指未婚男子,也可以泛指男子。是一个没有感彩的泛指词。
1 此时的女子看男子,已经不是一个有特殊性的个体,她所看到的是一个群体,由特殊到一般
2 两人感情变淡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第三章第一、二句和第四章第一句比兴分别有何作用?
⑴第三节以“鸠食桑叶”来说明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为后文起铺垫作用。
⑵第四节以桑叶的“沃若”到“黄而陨”的变化起兴,为男子由“信誓旦旦”到“士贰其行”作铺垫。
2、都说娘家是后盾,而“我”的兄弟为何笑“我”?
① 当初不合礼法的结合,可能受到娘家人的反对,女子回家也不能受到同情
② 社会风俗的影响
3、这场失败的婚姻中,女子有没有责任呢?她是怎样表现的?
表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勤劳、善良、虽生活艰难,但真情不改没有任何怨言。所以没有责任
4、第六章中女子对氓的称呼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文中多次提到“淇水”又有作用?
尔:冷漠、拒绝
用意: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
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见证了这桩不幸的婚姻。
5、叙事诗中人物为主体,本文有两位主人公——女子与氓。那本诗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比塑造了女子与氓两个人物。
A、女子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①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子纯真、热情、勤劳。
②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③婚前痴情、专一,沉浸在爱情之中;
④认识清醒“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脱也”。
⑤婚前婚后恋爱、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出女主人公纯真、善良、清醒、刚强的性格特点。
B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
①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②婚后,“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甚至“至于暴矣”。
C、女子和氓的性格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①女子: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真诚热烈,传统,痴情??
②氓:忠厚老实,急躁,热情,向往,任性,不负责任,始乱终弃
6、探究女主人公悲剧发生的原因?
男子负心说、年老色衰说、财富说、无子说、社会风俗说
三、比较阅读

国风·郑风·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袪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寁好也!
遵:沿着。
掺(shǎn):执,拉住,抓住。袪(qū):衣袖,袖口。
无我恶(è):不要以我为恶(丑)。一说“恶(wù)”意为“讨厌”。
寁(zǎn):去。即丢弃、忘记的意思。一说迅速。故:故人,故旧,旧情。
无我魗(chǒu):不要以我为丑。魗,同“丑”。
好(hào):情好。
1、这首诗中的女子和《氓》中的女子有何异同?
同:弃妇。
异:《氓》中女子:决绝、果断、情醒、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