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标要求】
1.通过学习冷战和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和表现,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2.概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美苏关系的发展,认识这一时期多极力量成长的主要史实及其意义。
3.认识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的变化,理解两极格局瓦解的影响。
【自主预习】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美苏的冷战:
(1)含义:冷战是指20 世纪40 年代中后期至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背景
①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对苏联率先发动了冷战,苏联予以反击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事,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③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④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2.两极格局的形成:
(1)表现。
美国
苏联
政治
1947 年3 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1947年9 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军事
1949 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 年,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
1955年,苏联成立包括东德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
地缘
政治
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1949年德国
分裂
(2)标志:20 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认识:
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和它的盟国。
②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问题思考]
1947年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全面开始。请回答,导致美苏两国关系由战时盟友到战后对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既有缓和又有对抗。发生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2.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
①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起飞并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③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④第三世界的兴起
(2)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
万隆
会议
1955 年,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
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不结盟
运动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3)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问题思考]
材料 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发展统计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全世界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65年
2 003 700
698 600
317 570
91 290
所占比(%)
100
34.88
15.85
4.56
1973年
23 112 566
6 259 899
6 255 762
4 214 204
所占比(%)
100
27.08
27.06
18.23
材料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试指出其对当时经济格局的影响。
提示:美国经济实力下降,西欧、日本经济力量不断增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20世纪70年代后的美苏关系:
(1)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2)1985 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1987 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 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德国统一 。
④苏联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2.两极格局的瓦解:
(1)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2)影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也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问题思考]
2019年美国单方面宣布退出中导条约,俄罗斯也不甘示弱,表示无惧美国撕毁中导条约,你知道材料中的“中导条约”是怎样产生的吗?
提示:1987 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宏观把握】
【自主探究】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背景
材料一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
材料二 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争夺世界霸权,苏联是美国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最主要障碍”,美国正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
思考:据材料一、二归纳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战略;美国将社会主义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二、冷战与两极格局的表现
材料
思考:结合材料,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和两极格局的表现。
提示: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美国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成立华约。
三、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影响
材料一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思考:据材料一、二,我们该如何评价冷战?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坚持辩证的观点。消极:军备竞赛使美苏付出高昂代价;冷战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积极: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冷战推动了科技发展。
【自主检测】
1.1947~1954年,美国制作了几十部电影,用于刻画美国“共产党分子”的形象,这些人往往是衣冠楚楚,实际上却阴险狡诈且冷酷无情,在背后策划各种暴力活动,对表露出不满情绪的同类下毒手,毫不手软。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失灵
B.经济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
C.美苏冷战的兴起与发展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美国电影刻画的形象表明了对共产主义的仇视,是冷战的表现之一,冷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故选C项。
2.杜鲁门在其回忆录中指出,没有德国,“欧洲的防御不过是大西洋岸边的一场后卫战”,有了德国,欧洲“就能有一个纵深的防御”。因此,在美国的支持下,联邦德国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加入北约。美国此举( )
A.加强了对德国的政治控制
B.促进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C.有利于遏制共产主义扩张
D.标志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答案】C
【解析】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组织,是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冷战表现,故选C项。
3.戴维·格雷斯在《西方的敌与我》一书中写道:“在1947~1949年欧洲外交的主要目的,就是说服美国在1945年胜利的仅仅几年后再次回到欧洲,并无限期地停留下来。”这一“目的”达成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柏林墙”的修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在1945年胜利的仅仅几年后再次回到欧洲,并无限期地停留下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成这一目的的标志是北约的建立,故选C项。
4.1972年,在雷克雅未克举行了一场国际象棋比赛,比赛双方是苏联当时的世界冠军鲍里斯·斯帕斯基和美国国际象棋大师鲍比·费舍尔,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亲自介入,以便促成这场比赛。这表明冷战期间( )
A.体育竞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
B.体育成为美苏竞争的焦点
C.文化沦为冷战中的万能武器
D.美苏重视双方的文化交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72年,在雷克雅未克举行了一场国际象棋比赛……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亲自介入,以便促成这场比赛”表明冷战期间体育竞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故选A项。
5.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提出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通过“缓和、谅解、合作”逐渐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这一外交方针的提出( )
A.表明美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B.说明法国主导欧洲联合
C.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D.最终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欧洲人的欧洲”,走出“雅尔塔”表明法国想摆脱美国的控制,独立自主,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C项。
6.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 )
A.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
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C.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
D.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不结盟运动……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进入21世纪……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体现了第三世界作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
7.1966年3月,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并限令美国在一年内撤出其在法国领土上的驻军和军事基地。同年6月,戴高乐应邀访苏,法苏发表联合宣言,宣布双方建立“特殊伙伴关系”。此现象说明( )
A.法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B.法国与美国的关系完全破裂
C.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D.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多极化是一种趋势,材料中法国一系列的做法,不光是多极化趋势的表现,也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故D项正确。
8.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 )
地区
亚洲
非洲
拉美
东欧
西欧及其他国家
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数
2
3
2
1
2
A.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B.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
C.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
D.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65年10个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中亚洲、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占7个,说明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故选A项。
9.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表明美国( )
A.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B.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
D.国家政策受到冷战格局影响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关于福利国家的立法方案被否决,加强国防的方案获得支持可知,美国的政策受到与苏联争霸(冷战格局)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美国注重国防并不能说明其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排除A项;依据所学,20世纪60年代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提出的方案需受到国会的制约,说明分权制衡原则没有发生巨大变化,排除C项。
10.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
A.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C.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答案】D
【解析】斯宾格勒在他的书中回答了西方文明的前途和命运这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人关心的现实问题;汤因比曾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出于对人类文明的深切忧虑和无限希望才写出了《历史研究》;在1989~1991年间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席卷全球似乎要一统天下的历史背景下,福山写出《历史的终结》,上述三位学者对西方文明的看法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故选D项;上述材料只是三位学者的个人观点,排除A项;美国学者福山对西方社会保持乐观情绪,排除B项;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没有突破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排除C项。
11.1973年10月,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为打击美国偏袒以色列政策,宣布把需要中东石油的国家划分为“友好、中立、敌对”三个类别,在石油供应上分别采取“正常、限制、禁止”措施。西欧、日本等立即表态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和平斗争。这表明( )
A.世界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明显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能源因素推动国际力量分化
D.西欧、日本摆脱美国经济控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73年10月”“在石油供应上分别采取‘正常、限制、禁止’措施”“西欧、日本等立即表态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和平斗争”,可知因石油能源因素推动西欧、日本与美国分化,故选C项;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根据材料“西欧、日本等立即表态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和平斗争”,表明西欧、日本摆脱美国政治控制,反映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
12.20世纪国际形势:(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和“苏东剧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其中二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是( )
A.殖民主义化 B.帝国主义化
C.霸权主义化 D.和平民主化
【答案】D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世界大战及美苏“冷战”让人类认识到了和平的重要性,“苏东剧变”反映了人类的民主趋势,故选D项。殖民主义是指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霸权主义是指某些国家凭借实力,蹂躏、干涉别国的主权和独立,以谋取主宰世界(或地区)事务的主张、政策和行动,均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B、C三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是控制世界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两极格局之下,两极之外的任何其他大国更换门庭均不影响格局的正常运转;在多极格局下,任何两极的结盟势必打破原有力量均势;而在单极格局下,任何可能的国家联盟都无法同唯一的一极相匹敌,各大国往往既无实力也无意愿同唯一的一极进行对抗。无论在哪种格局下,只要世界能够维持大体的和平与稳定(不包括小规模冲突或局部战争),那么,该格局就是一个正在有效运转的格局。
——摘编自周绍雪《美国的实力与单极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挑起冷战的缘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美国采取冷战“攻势”的主要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欧洲“衰落”和“成功”的历史依据。(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不同类型世界格局的共同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格局变动的根源。(2分)
【答案】(1)缘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仇视。
表现: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衰落:西欧世界中心地位的丧失(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
成功:科技革命广泛开展;民主政治制度被广泛实践应用;西方思想文化广泛传播。
(3)特征:国际力量对比相对稳定。
根源: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内容从政治、经济角度概括缘由。第二小问,结合美国冷战政策的内容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二“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等信息及所学知识概括。第(3)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三“在两极格局之下,两极之外的任何其他大国更换门庭均不影响格局的正常运转……各大国往往既无实力也无意愿同唯一的一极进行对抗”可知国际力量对比相对稳定。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源在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