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亚洲这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面貌
【自主预习】
一 中古时期的西亚
(一)阿拉伯帝国——东西方经济、文化桥梁
1. 阿拉伯国家
(1)背景
①7世纪前的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长期混战,生产停滞。
②人民渴望统一,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2)伊斯兰教的形成
①时间:7世纪初。
②创始人:穆罕默德。
③经典:《古兰经》
④主张:宣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宣扬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
(3)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阿拉伯国家政权(政教合一的国家),并打着“圣战”的旗帜行进对外扩张,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实现了统一。(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元年)
2. 阿拉伯帝国
(1)建立过程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穆斯林军队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占领两河流域,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北部,直抵唐朝边境,并击败了唐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同时战胜埃及,横扫北非,到8世纪中期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2)政治制度
①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体制。
②最高统治者阿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者)掌握国家的政治、宗教和军事大权;
③下设官僚机构辅助:宰相协助阿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与文告(与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枢密院职能不同,中国主管军事);财政部负责收支(类似中国古代的户部)。
(3)经济繁荣
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较快发展,阿拉伯商人成为连接欧亚非三洲贸易的桥梁,阿拉伯商人的活动范围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到非洲的广大地区。
(4)文化繁荣、、、
①表现:继承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经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②原因:统治者重视知识,并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 开放宽容的态度;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改进。
③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④影响: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欧洲的文化发展等。
[问题思考]
材料
公元8世纪,中国之外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出现在阿拉伯帝国境内的撒马尔罕。《旅程和王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纸是由俘虏自中国引入撒马尔罕的。”几乎与此同时,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他们的造纸技术都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造纸术后来从阿拉伯传往欧洲。
继造纸术之后,一些中国的其它发明创造也通过丝绸之路传进阿拉伯帝国,后来通过帝国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国部分地区传遍欧洲,对西方的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伴随科学与文化交流的发展,不仅伊斯兰教传入了中国,而且将传承自古典时代并由穆斯林学者改进过的先进的数学、天文历法与航海、地理知识也开始被中国人了解。
思考:阿拉伯帝国在古代东西方交流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提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 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与对外征服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信仰伊斯兰教,因蒙古西征而西迁到小亚细亚,13世纪发展起来,并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征服了小亚细亚,14世纪中期,征服了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2. 奥斯曼帝国
(1)建立过程
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建立奥斯曼帝国,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东起波斯湾和高加索,西达摩洛哥,南自尼罗河中游,北至奥地利和俄罗斯边界,疆域极为广阔。
(2)政治制度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信仰伊斯兰教)的军事封建帝国,最高统治者苏丹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还是国家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3)经济状况15—16世纪,帝国经济繁荣,都城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即陆路丝绸之路),对过往的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引发了西方早期的新航路开辟。
[问题思考]
材料
到了15世纪,欧洲的商人和君主们越来越意识到,绕过穆斯林世界,开辟直接到达东方的商路,将大大增加香料和其他亚洲货物供应,带来巨额的利润。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提示:因为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即陆路丝绸之路),对过往的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的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二、中古时期的南亚
(一)笈多帝国
1. 建立过程
①4世纪初期,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战乱频繁。恒河中游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地区;
②笈多帝国直接控制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他地区仍处于分裂状态。
2. 印度教的产生
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转化而来的印度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宗教。
(二)德里苏丹国家
1. 建立过程
7世纪后,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状态,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2. 政治体制
德里苏丹国家实行政教合一,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的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行省,行省总督有苏丹任命,重要职务由穆斯林担任。
[问题思考]何为政教合一的国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政教合一的国度要求: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
三、中古时期的东亚
(一)日本
1. 日本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
(1)形成过程:秦汉移民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 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模仿隋唐律令,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2. 幕府统治的形成:
(1)背景:
① 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②庄园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寺院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③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
(2)形成: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
(3)特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
②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4)局限
17世纪的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为了维护统治,德川幕府曾效仿中国实行锁国体制,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日本的国家安全,但最终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问题思考]
思考:材料中图片再现了中华文明对日本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依据图片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提示: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吸纳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国家;日本的服饰、建筑和书法深受中国影响;日本的传统文化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气息。(二)朝鲜
1. 4世纪,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2. 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3.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实行科举考试;经济上推行土地国有;文化上,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
4.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朝鲜。
5.16世纪末中朝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宏观把握】
【自主探究】
一、中古时期的西亚
材料一:大约570年,穆罕默德出生在阿拉伯半岛麦加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意志坚强,富有智慧。经过长期的潜修冥思后,在40岁的时候开始传播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宣布自己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号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
材料二: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探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穆罕默德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
贡献:创立伊斯兰教;统一阿拉伯半岛,建立阿拉伯国家政权。
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等。
二、中古时期的南亚和东亚
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材料二: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农民必须给国家服劳役(庸)或纳布代役,农民必须向国家交土产(调),男子必须服兵役,兵器本人自备,军权归属中央。
探究: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日本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并分析该事件产生的影响?
提示:
事件:大化改新。 影响:推动日本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自主检测】
1.一本历史书中对某帝国有以下描述:“这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拥有能在逆风中航行的商船,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此帝国最有可能是( )
A. 阿拉伯帝国 B. 亚历山大帝国C.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D. 罗马帝国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帝国的相关史实。解题时紧扣“盛行伊斯兰教”“首都巴格达”,据此可以直接判断该帝国指的是阿拉伯帝国,回顾已学知识可知8世纪中期,形成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在征服和扩张的过程中,阿拉伯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化,定都巴格达,故选A。
2.他创立了伊斯兰教,并把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阿拉伯民族联结成一个伟大的民族,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他是
A.穆罕默德 B.耶稣
C.乔达摩·悉达多 D.亚历山大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穆罕默德阐述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故A符合题意;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故B不符合题意;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创始人,故C不符合题意;亚历山大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下列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 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B. 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C. 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D. 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
【答案】B
【解析】ACD.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B.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形成于公元前四世纪地跨欧亚非的奴隶制帝国,罗马于公元2世纪时成为地跨三洲的国家,拜占庭帝国基本继承了原古罗马帝国的东部领土,本身建立时就是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阿拉伯帝国于8世纪地跨欧亚非的封建制帝国。由此分析,B项符合题意。
4.阿拉伯帝国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哈里发为专制政体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控制着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三大权力系统。地方设总督,但税收与司法权直属中央。由此可以了解阿拉伯帝国的社会形态处于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C
【解析】C.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建立于公元8世纪中叶,实行政教合一的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这符合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故C正确;ABD.据上,这三项均和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ABD。
5.下图反映了极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极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B.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者是穆罕默德C. 阿拉伯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D. 阿拉伯帝国在扩张过程中与中国唐朝军队有过正面交锋
【答案】B
【解析】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复兴阿拉比亚自古以来的一神教伊斯兰教。自称是阿拉伯和犹太人祖先的,亚伯拉罕宗教的继承者。先知遵循亚伯拉罕的遗教传播伊斯兰。到他逝世时( 632年),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于阿拉伯半岛,之后阿拉伯人开始在“圣战”旗帜下对外扩张,占领西亚、北非、中亚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以及伊比利亚半岛地区的广大领土,形成庞大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帝国统治者称哈里发,集政治、宗教大权于一身。9世纪中期起衰落,哈里发大权旁落。1258年被兴起于东亚大陆北部草原上的蒙古人所灭。阿拉伯帝国前后共存在626年。故B错误;ACD.这三项说法都符合史实,故ACD正确。6.如图被打上了马赛克,根据标注的时间和地域范围,请你判断是哪一国家
A. 波斯帝国 B. 阿拉伯帝国C. 东罗马帝国 D.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相关知识点。本题的关键是“16--17世纪”。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鼎盛,其领土在17世纪更达最高峰。在巴巴罗萨的带领下,其海军曾压过西拔牙,取得地中海地区的优势。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7.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崛起,就其历史发展过程看,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有( )
①地理位置都位于西亚地区
②都信仰伊斯兰教
③政治制度中体现政教合一特点
④通过灭亡拜占庭帝国建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西亚两大帝国的情况,两大帝国的地理位置、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具有相似性,故此A项正确,灭亡拜占庭帝国的是奥斯曼帝国,与阿拉伯帝国无关。
8.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哪个国家政权与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关( )
A. 阿拉伯帝国 B. 奥斯曼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俄罗斯帝国
【答案】B
【解析】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即陆路丝绸之路),对过往的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引发了西方早期的新航路开辟。故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9.它是13~16世纪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军事贵族统治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区域性封建国家的统称,以其建都德里得名。它是( )
A. 阿拉伯帝国 B. 奥斯曼帝国 C. 德里苏丹国 D. 俄罗斯帝国
【答案】C
【解析】根据“北印度、建都德里”两个关键词可知是德里苏丹国
10.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约320年~约540年)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这一时期( )
A统治范围几乎遍及整个印度半岛
B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
C佛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D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繁荣
【答案】D
【解析】4 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 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大部分地区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11. 12世纪的日本,建立了幕府统治,下列有关幕府表述正确的有( )
①幕府体制下天皇只是国家名义上的象征
②武士听命与将军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
④17世纪的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段表述均正确,故此选择D项。
12. 中古时期,南亚印度地区先后建立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4世纪初期笈多帝国统一恒河流域
B. 笈多帝国实行政教合一体制
C. 突厥人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D. 德里苏丹国家以印度教为国教
【答案】C
【解析】4世纪初期笈多帝国控制的是恒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仍处于分裂状态,故此A项错误,实行政教合一的是德里苏丹国家,不是笈多帝国,故此B项错误,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故此D项错误。
13.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中写道:“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下列属于该民族在公元7世纪为汲取外国文明而采取的改革措施的是
A. 实行贵族世袭制 B. 将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C. 设立“智慧官” D. 改穿汉服、改说汉语.
【答案】B
【解析】B.根据题干给出的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和7世纪可知是日本大化改新,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的大化改新开始了。其中为汲取外国文明而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在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故B符合题意。ACD.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
14.《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重大”指的是(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可知,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化改新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制度,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大多数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日本的遣唐使回国后把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带到了日本,唐朝先进的制度推动了日本的政治改革,日本大化改新的许多政治制度以唐朝为蓝本。大化改新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故②④符合题意。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六世纪下半叶,圣德太子派遣大量使节出使中国,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646年,日本统治者任命一些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唐朝政治、经济制度的模仿。
材料二 下文是日本德川幕府在1633年发布的一项命令中的某些条文:
一、除特许船以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
二、除特许船以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国,如有偷渡者,应处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一并扣留。
三、外国船到来,应立即呈报江户。并应按照往例,通告大村藩主,请其派遣监视舰船。
……
八、外国船只载之各种货物,不得由某一地方全部包购。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日本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并分析日本对外国文化的这种态度对日本历史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指出上述命令涉及德川幕府哪方面的政策。并说明其中第一条、第二条和第八条规定要达到的目的及其对日本造成的影响。
【答案】(1)对待::学习和模仿先进的外国文化。
影响:使日本社会得到迅速发展,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其他言之有理的回答也可以)
(2)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目的:严格限制日本与外国的交往,以巩固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和日本国的独立地位;限制海外贸易和打击走私活动。
(3)使日本和世界隔绝,造成了日本的落后,为19世纪中期被动挨打局面埋下了隐患。
【解析】(1)根据材料表述中的“派遣”、“出使”’、“模仿”等可知政府态度是学习与模仿;影响参照大化改新的意义。
(2)根据材料归纳、概况政策、目的即可,可参照中国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