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 《指南录后序》课件(共8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修三 《指南录后序》课件(共8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7 19:3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7张PPT)
指 南 录 后 序
烈士的抉择
何谓英雄?何谓民族英雄?
何谓英雄?何谓民族英雄?
坚持正义 除暴安良
武艺高强 英勇善战
坚贞不屈 舍生取义
何谓英雄?何谓民族英雄?
坚持正义 除暴安良
武艺高强 英勇善战
坚贞不屈 舍生取义

反抗外族侵略、压迫
保持民族气节、绝不苟且偷安
忠君爱国、取义成仁
文天祥 (1236-1283)
字履善,又字宋瑞,
号文山。
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
南宋末大臣
杰出的民族英雄
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
“宋末三杰”之一
知人论世
知人
论世
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德祐元年,国事危急,文天祥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称帝,改国号为大元.1274年,忽必烈下令20万元兵自汉江入长江,沿长江东下,铁骑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生灵涂炭。一路上南宋将领或者纷纷投降,或者望风而逃,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到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而南宋各地官僚将领只求自保,勤王之师甚少。这时,文天祥已扛起了反元的大旗,组织了勤王军。后又出使元营谈判……

文 本 分 析
第 1 自 然 段
授予官职
统率
逼近
聚集
士大夫
恰逢
掌权人
走一趟
解除
爱惜
被扣留
探查
辞掉
接受任命

代指车
估计
言辞
先前
第二天
文言句式及翻译
文言句式及翻译
使者车马 往来频繁
介宾短语后置
被动句 无(被)北留者
探讨
提问: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探讨
提问: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元军兵临城下 南宋无计可施
亡国在即
受邀谈判 众人所托
探讨
提问:文天祥为什么要出使北营?
提问: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探讨
提问:文天祥为什么要出使北营?
提问: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心情:“予不得爱身” ;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
意图: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文 本 分 析
第 2 、3自 然 段
激烈、昂扬
立刻
估计
上前
列举罪状
表面上
所字结构
偏指 害
挑拨、陷害
讨好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激烈、昂扬
立刻
估计
上前
列举罪状
表面上
初至元营,陈辞不屈,抗辞慷慨。虽军事失利,但作为国家使节,大义凛然,坚决斗争。不料事情有变,被扣留后,怒斥元大帅与叛徒,更是英勇不屈,欲以死报国。
文言句式及翻译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予羁縻不得还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北虽貌敬
文言句式及翻译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予羁縻不得还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北虽貌敬
介宾短语后置
被动句
直,径直,含理直气壮、毫不畏惧意。
前,上前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不久

逼迫
按道理
自杀
而,连词
以(之)有为
不久

逼迫
按道理
自杀
而,连词
事情又有变,被挟持北行,隐忍以行,将以有为
文言句式及翻译
北驱予并往


将以有为也
文言句式及翻译
北驱予并往



将以有为也
省略句 北驱予(与之)并往
省略句 将以(之)有为也
文本探讨
1.第二、三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2.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怎样的?
1.第二、三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
2.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怎样的?
初至北营的情况:言辞激烈震元人
情况的变化:原因 遭受谗言、有人讨好投降
过程 度 诟 数 求
结果 被围 被扣 国事不可办

3.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文本探讨
3.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不矛盾。此时作者本想一死报国,但审时度势,认为还没有到绝望的地步,局面还有可能扭转,所以“隐忍以行”。
被扣留后,不顾个人安危,怒斥元统帅及叛徒。
被挟持北行时,隐忍以求有为。
元军
元军
出使元营
抗辞慷慨
诟骂虏帅、叛逆
隐忍以行
元军
出使元营
抗辞慷慨
诟骂虏帅、叛逆
隐忍以行


救国
文 本 分 析
第 4 自 然 段
机会
统兵在外的将士
攻下、反攻
由衰复兴
差不多
隐蔽
没有依靠
悬赏捉捕


困窘
到达
多次转移
互相遭遇
文言句式及翻译
文言句式及翻译
相约用联合兵力大举反攻
草、露 名词作状语
在草野间,在露天里
文本探讨
1.第四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2.第四段写了哪几层意思?

1.第四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由逃脱到被迫逃亡。
2.第四段写了哪几层意思?
①重点是在真州和长淮两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说得清楚。
②出北海以后只说南返的路线。
3找出形容文天祥逃亡时情况的短句?

4找出表地名的词语?
文本探讨
3找出形容文天祥逃亡时情况的短句?
诡踪迹、草行露宿、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4找出表地名的词语?
京口 真州 长淮间 渚洲 北海 扬子江 苏州洋 四明 天台 永嘉
5体会词句中饱含的思想感情。

1)、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2)、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3)、连续写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

5体会词句中饱含的思想感情。
1)、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表现立志复兴国家的急切心情。
2)、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非常真实传神地刻画出当时的窘迫,悲惨遭遇。
3)、连续写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
变、诡、行、宿、相出没、号呼、避、出、入、展转
百折不回、坚韧不拔、辗转逃生
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怒骂逆贼,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隐忍以行,一行十二人被扣留并押往北方,途经京口。
谈判团的一位真州籍成员遇到了一位看管敌船的老乡,许他千金并承诺日后当宣承使。这位看船的真州人说:“我替大宋救得一个丞相回去,建立大功业,要钱要官做什么?”
他冒着全家杀头的风险放他们一行渡江来到还没有沦陷的真州。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月,辗转抵温州。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端宗在福州即位。

千难万死两个月
为寻南廷为救国
临安
京口、真州
渚洲、北海、扬子江、苏州洋
四明、天台
永嘉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感悟小结1——4段

感悟小结1——4段
第1——3段重在记叙
第4段记叙兼描写,抒情性强
感悟小结1——4段
第1——3段重在记叙
第4段记叙兼描写,抒情性强
勇赴元营、怒斥敌人
隐忍北上、逃脱又遭猜忌
一路逃亡寻南廷
感悟小结1——4段
第1——3段重在记叙
第4段记叙兼描写,抒情性强
勇赴元营、怒斥敌人
隐忍北上、逃脱又遭猜忌
一路逃亡寻南廷
脱险之后,回顾此次遭遇,会有怎样的一番感慨?
文 本 分 析
第 5 自 然 段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诋大酋当死;
骂逆贼当死;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呜呼!死生,昼夜事也。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12
13
14
15
16
17
18
初步感知第5段
就表达方式而言,该段以( )为主,抒发( )之情。
初步感知第5段
就表达方式而言,该段以( )为主,抒发( )之情。
抒情
悲痛
翻译
唉!我接近死亡的危机不知道多少回了!责骂敌军大头目会被处死;痛骂叛贼也会被杀死;和北兵那两个高级头目相处二十天,争论是非曲直,好多次都可能被杀死;逃出京口(的时候),身边带着匕首以防意外,差点自杀;经过十多里有北兵停泊船只的水区,被巡逻船搜寻,差点投水,葬身鱼腹;在真州被赶出城外,差点(由于)走投无路而急死;投奔扬州,路过瓜州扬子桥,如果碰上(敌人的)哨兵,不可能不被杀死;在扬州城下,进退不能自主,几乎类似送死;坐在桂公塘土围子里,(敌人)骑兵数千人从门前走过,差点落在敌人手里死掉;
在贾家庄,差点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夜里投奔高邮,迷了路,差点儿陷(于泥沼)而死;天亮时,在竹林中躲避哨兵,遇到巡逻的元军骑兵几十人,几乎无法逃脱而死;到了高邮,置制司衙门(通缉捉拿我的)公文下达了,差点儿被逮捕杀死;在城子河里航行,在横七竖八的死人堆里穿行,(我坐的)船同(敌人的)巡哨船相隔很近,差点儿遇上(敌人而被)杀死;到了海陵,往高沙去,常常担心白白地死掉;

取道海安、如皋,一共三百里路,北兵和土匪在这一带来来往往,(我)没有一天不可能死去;到达通州,几乎因为不被收留而死;后来驾着小船在惊涛骇浪中航行,实在没有办法,(这时)已不把死亡(的威胁)放在心上了!唉!生死不过是早晚间的事情,死了就死了;可是处境是那样的危险艰难,而且层出不穷,(实在)不是人所能忍受得了的。痛苦的事情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遭受的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
十八个“死”
1诋大酋
骂逆贼
与贵酋处
2去京口
经北舰
3真州逐
4如扬州
扬州城下
桂公塘土围中
贾家庄
5夜趋高邮
避哨竹林中
至高邮
行城子河
6至海陵
如高沙
7道海安
如皋
8至通州
9以小舟涉鲸波出
十八个“死”
文天祥没有到的时候,扬州有逃跑归来的士兵说:“朝廷秘密派遣一丞相进入真州劝说投降来了。”维扬统率李庭芝信以为真,认为文天祥劝降来了。派知州苗再成迅速杀掉文天祥。
苗再成不忍心杀他,欺哄文天祥到相城垒外,把制司的文书给他看,把他关在门外。好久以后,又派两批人分别去窥测证实文天祥是否是来劝降的,如果是劝降的就杀了他。两批人分别与文天祥谈话后,证实其忠义,都不忍心杀他,派士兵二十人沿路护送至扬州。
四更鼓响时抵达城下,听守门人谈,制置司下令防备文天祥很严密,文天祥与随从听说后不敢进城,于是向东入海道,遇元兵,躲入四围土墙中得以免祸。
然而,因为饥饿而走不动路,于是向樵夫们讨得了一些剩饭残羹。走至板桥,元兵又来了,众人跑入竹林中隐伏,元兵进入竹林搜索,抓住杜浒、金应带走了。虞候张庆眼睛被射中了一箭,身上两度挨箭,文天祥两次都未被发现,得以脱身。杜浒、金应拿出身上的金银送给元军,才被放回,雇募二个樵夫,抬着坐在箩筐里的文天祥到高邮,泛海坐船至温州。
十七次非人世所堪的险恶经历
将以有为 万死不辞
以小舟涉鲸波出,以至于永嘉
为寻小皇帝,又至于三山

文本研讨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历险记,
痛切之深,令人震颤!

请问第5段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从这段文字的结构来分析
一、先总述“死”的境地及危险性,具有提领下文的作用。

二、“死”②至“死”(19)共十八个“死”字的作用。这十八个“死”字句,以并列排比形式出现,每句均以分号隔开。

三、“死”(20)至(22)三个“死”字归纳以上十八种“死”的可能性,表明作者对“死”的看法和态度,“死而死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显示其以“死”报国的宏伟决心和凛然正气。
当文天祥来到永嘉(今温州)之后,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端宗在福州即位。
世事变幻,国破山河碎的悲伤,总是袭扰着他的思绪。在江心屿居住其间,文天祥每天在中川寺面对宋高宗的御书,心情总是难以平静,回想起自已从敌营中起,九死一生的经历,不由感慨万分……
《北归宿中川寺》题壁诗
文天祥 温州
万里风霜鬓已丝,飘零回首壮心悲。
罗浮山下雪来未,扬子江心月照谁。
只谓虎头非贵相,不图羝乳有归期。
乘潮一到中川寺,暗度中兴第二碑。
《北归宿中川寺》题壁诗
文天祥 温州
万里风霜鬓已丝,飘零回首壮心悲。
罗浮山下雪来未,扬子江心月照谁。
只谓虎头非贵相,不图羝乳有归期。
乘潮一到中川寺,暗度中兴第二碑。
作者认为自己悲惨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宿命,
并且愿意效仿( )的爱国精神,不祈求有南
归的一天,却一定要作出报国的行为。要举
行第二次反元斗争,努力实现宋的“中兴”。
苏武
当 堂 小 练 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督诸路军马 都督:统率
B.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列举罪状
C.得间奔真州 间:机会
D.穷饿无聊 无聊:内心烦闷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督诸路军马 都督:统率
B.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列举罪状
C.得间奔真州 间:机会
D.穷饿无聊 无聊:内心烦闷
D
无聊:没有依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归而求救国之策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B.以资政殿学士行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C.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D.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归而求救国之策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B.以资政殿学士行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C.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D.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B
A.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B.都是介词,可译为“用……身份”;
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介词,可译为“在”/介词,可译为“向”。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羁縻不得还

A.贾余庆献谄于后 B.北驱予并往
C.坐桂公塘土围中 D.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羁縻不得还

A.贾余庆献谄于后 B.北驱予并往
C.坐桂公塘土围中 D.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
被动句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B.北虽貌敬
C.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D.去今之墓而葬焉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B.北虽貌敬
C.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D.去今之墓而葬焉
B
A、C、D名词作动词,B名词作状语
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祐二年,南宋形势危急,一个“迫”字反映了元军长驱直入的凌厉攻势,“不及”暴露了南宋满朝文武官员的惊慌失措和腐败无能。
B.南宋作为战败国在议和时已经陷入被动局面,文天祥之所以“辞相印不拜”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主要是为了降低自己被杀的风险。
C.文天祥初至元营,不辱使命,捍卫朝廷尊严。“抗辞慷慨”表现出他大义凛然、敢于抗争的气节。“上下颇惊动”显现出“抗辞”的重大影响。
D.作者善于将感情融入叙事。例如选文第4段,既写出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祐二年,南宋形势危急,一个“迫”字反映了元军长驱直入的凌厉攻势,“不及”暴露了南宋满朝文武官员的惊慌失措和腐败无能。
B.南宋作为战败国在议和时已经陷入被动局面,文天祥之所以“辞相印不拜”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主要是为了降低自己被杀的风险。
C.文天祥初至元营,不辱使命,捍卫朝廷尊严。“抗辞慷慨”表现出他大义凛然、敢于抗争的气节。“上下颇惊动”显现出“抗辞”的重大影响。
D.作者善于将感情融入叙事。例如选文第4段,既写出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B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1)元军邀约我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2)我立即把元方的虚实情况告诉淮东淮西两个制置使,与他们约定联兵讨元。
7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7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1这篇文章,为何被称为“后序”?
2文天祥真有一本诗集《指南录》吗?
3到底是什么信念支撑文天祥战胜十七种险境,寻找到南宋皇帝的?
4你感受到本文悲壮而慷慨激昂的风格了吗?
再想一想

明 天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