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高三历史寒假第四周周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20分,每小题4分,共有80小题)
1.《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材料反映了( )
A.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
B.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
C.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D.封地是诸侯世袭的私有财产
2.周代的礼制规定:(祭祀祖先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士甲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甲三鼎或一鼎。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 )
A.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B.反映了社会的转折变革
C.折射出了王侯关系的变化
D.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
3.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
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
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
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
4.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分封制的建立
C.郡县制的推行
D.宗法制的确立
5.《文献通考》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据此可知该朝政治机构改革( )
A.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B.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
C.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D.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6.(2017·永州一模)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C.户籍制度不合理 D.移民制度的僵化
7.(2017·南平一模)古代经筵官对君主负有“辅导劝诫”的职责。元代“天下事……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表明元代经筵官( )
A.比台谏和宰相的权力更大
B.是君臣沟通的主渠道
C.能有效避免帝王决策失误
D.与宰相台谏相互牵制
8.(2017·潍坊一模)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反映了明朝( )
A.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 B.皇权专制不断削弱
C.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
9.“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 )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10.清朝前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甚至严重“异化”。最能体现“异化”的表现是( )
A.军机大臣参与决策 B.推行密折制度
C.内阁负责行政事务 D.增加行省数量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
A.神B.自然C.人D.政治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3.(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4.(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2)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 )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6.(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
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7.(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8.(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9.(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10.(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二、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20分)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司法,进而也重视对司法官的培养与选任。既重视司法知识与能力,更重视品格与德性。秦汉时,已设有专门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司法官吏的官署,称作“律学”。
由魏晋至唐宋设律博士为讲授法律之官,以培训司法人才。唐朝建立科举制度以后,设明法,开科取士。明朝《大明律》首列“讲读律令”:“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清朝建立后,仿《大明律》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仍首列“讲读律令”条。
——摘编自张晋藩《古代官吏的“普法教育”》
材料二 《十二表法》颁布之后,罗马社会习法成风。公元前1世纪到3世纪是罗马帝国的兴盛时期,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的昌明时期,这一时期罗马法学家活动日益加强和活跃,法学家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对于官方和私人提出的法律问题进行的解答;指导辩护人办案及指导当事人诉讼;为订立契约的当事人撰写合法文书;法学家从事法学研究并著书立说。法学家在被授予公开解答法律权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举办法学教育的权利。后来罗马实行法律学校教育,除讲授法律知识外,许多罗马法学家还编写法学教材,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摘编自陈宝勤《浅谈古罗马法学家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封建王朝重视“普法教育”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法学家的主要贡献,并简评其作用。(10分)
3月6日高三历史寒假第四周周测试试卷答案
1.《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材料反映了( )
A.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
B.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
C.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D.封地是诸侯世袭的私有财产
【答案】B
2.周代的礼制规定:(祭祀祖先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士甲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甲三鼎或一鼎。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 )
A.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B.反映了社会的转折变革
C.折射出了王侯关系的变化
D.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鼎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是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材料中“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反映了政治等级秩序被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政治上的变化而不是社会的转折变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分析得出,到了东周诸侯与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反映了王侯关系的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3.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
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
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
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
【答案】B
4.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分封制的建立
C.郡县制的推行
D.宗法制的确立
【答案】C
【解析】平民政权创立是指官吏任免不再依据血缘,而是皇帝任免,即官僚政治,“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即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正确。
5.《文献通考》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据此可知该朝政治机构改革( )
A.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B.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
C.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D.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6.(2017·永州一模)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C.户籍制度不合理 D.移民制度的僵化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可知,虽然“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却是“‘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政策的制定和违反都说明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故选A项。学/科网
7.(2017·南平一模)古代经筵官对君主负有“辅导劝诫”的职责。元代“天下事……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表明元代经筵官( )
A.比台谏和宰相的权力更大
B.是君臣沟通的主渠道
C.能有效避免帝王决策失误
D.与宰相台谏相互牵制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天下事……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体现了经筵官对君主“辅导劝诫”,可以有效避免帝王决策失误,故选C项。
8.(2017·潍坊一模)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反映了明朝( )
A.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 B.皇权专制不断削弱
C.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说明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故选A项。
9.“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 )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B
【解析】六部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故A错误;材料中“部权尽归内阁”说明内阁权力逐渐加大,故B正确;明朝中后期皇权是逐渐加强,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内阁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D错误。
10.清朝前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甚至严重“异化”。最能体现“异化”的表现是( )
A.军机大臣参与决策 B.推行密折制度
C.内阁负责行政事务 D.增加行省数量
【答案】B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
A.神B.自然C.人D.政治
【答案】C
【解析】C对: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等都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希腊哲学的主题由研究自然到研究人的转变。A、B、D错误:神、自然、政治均与题意和史实不符。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反映的是人文主义,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精神传播寓于神话传说之中,B项正确。神话传说不等于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体现神话影响的削弱,故D项错误。
3.(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D对:根据材料,梭伦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因此具有人文精神。A错:材料未涉及,且梭伦改革保留了奴隶制度。B、C错:材料未涉及,且梭伦改革保留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实行财产等级制,承认贫富差别。
4.(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2)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 )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30岁以上男性公民中抽签选举产生,其权力是公民群体赋予的,有权审判公民大会及其他机构的各项事务,监督公职人员,这就体现了陪审法庭所具有的公权力的来源,B项正确。
5.(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答案】D
【解析】雅典执政官一般由公民大会选举才能执政上台,僭主没有通过选举,因此被流放,D项正确。材料信息“一般出身贵族”说明僭主并不都是贵族,因而无法说明贵族垄断国家政权,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政治生活与法制的关系,B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平民是否有政治权利,C项错误。
6.(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
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答案】D
【解析】官员、陪审员以及18岁青年男子在执行公务或行使权利之前都要宣誓,可见这种宣誓是为了防止他们在工作中出现以权谋私、妨碍公平公正等问题,增强责任意识,故选D。A、B两项仅涉及官员,C项只符合青年男子,故排除。
7.(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答案】B
【解析】B对:材料中强调的是雅典公民通过谈话、论辩和说服等方式参与政事讨论,说明当时雅典公民积极参政议政。A错:材料说明具有谈话、论辩和说服能力更容易成功,不是必须能言善辩。C错: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处于发展、鼎盛期。D错:材料强调的是公民积极参政议政,不是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8.(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答案】C
【解析】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城邦的重大事务,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雅典政府驱使雅典公民参加公民大会,雅典民众“失去政治热情”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民必须参加公民大会,否则将受到处罚,这说明参加公民大会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公民参加公民大会的积极性不高,体现了雅典直接民主的一些弊端,但并不能说明“政府丧失民众信任”,故D项错误。
9.(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答案】C
【解析】C对:材料表明,平民与贵族进行长期斗争取得的成就是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恩格斯的话“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的意思是,公民在法律上与贵族平等。A错:贵族仍然享有特权。B错: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是在6世纪,与题干中“罗马共和国时期”不符。D错:自由民获得公民权是在罗马帝国时期,与题干中“罗马共和国时期”不符。
10.(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从来没有消失”,与A项在史实和逻辑上一致,故选A。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源头,但不可能“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排除B;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专制统治,与“民主制度”无关,排除C;罗马法只是对欧洲国家的法律产生了影响,并没有影响欧洲历史发展的方向,排除D。
材料题
7.(1)措施:设置专门的“律学”官署;设律博士为讲授法律之官,以培训司法人才;设明法科纳入科举考试;以法律形式规定官吏必须能“讲读律令”。(6分,一点二分)
原因:确保官僚机构的有效运作,防治官吏的滥权行为,提高官吏法律意识;维持民间社会的礼法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答出意思相同的两点即可)(4分,一点二分)
(2)贡献:解答法律问题;指导办案撰写合法文书;为研究法律著书立说;举办法学教育培养法律人才。(6分,一点二分)
作用:促进了法律知识的普及;培养了法律人才;传承了法律思想;有利于罗马法的不断完善和体系的形成。(4分,一点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