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杨
绛
授课人:平遥二中 史志慧
赠 言
同学们,你们坐过三轮车吗?见过蹬三轮车的人蹬三轮车时是一个什么样子吗?那是一种什么状态?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老王》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拉三轮车的,让我们走进课文《老王》
导入新课
杨绛(本名杨季康,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逝世,享年105岁。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钟书评)
“杨绛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这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 (作家黎戈评)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重点词语。熟读课文,了解叙
述、描写等表达方式。
2.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2.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3.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探究材料安排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杨绛均被“揪出”,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打入了“牛鬼蛇神”的阵营。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钟书轻蔑领袖著作,钱钟书夫妇用事实澄清了诬陷。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由干校回家,遭到了住在他们家的“革命男女”的毒打、迫害,被迫离家逃走,在外过了三年的流亡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杨绛一家人受尽了屈辱和蹂躏。
资料链接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字 词
伛 攥 惶恐
荒僻 塌败 取缔
骷髅 翳 滞笨
愧怍
yǔ zuàn huáng
pì tā dì
kū lóu yì zhì
kuì zuò
伛:
荒僻:
塌败:
滞笨:
惶恐:
取缔:
骷髅:
愧怍:
弯(腰) 曲(背)。
荒凉偏僻。
塌陷破败。
呆滞笨拙。
惊慌害怕。
明令取消或禁止,如取缔无证商贩。
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惭愧。
词语解释
请你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走进老王的心灵。
走近老王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找出本文的文眼。(原句回答)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2.本文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
本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3.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用两个关键词概括。
不幸、善良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两个方面)
(1—4段)说明老王是一个 的人;
(5—22段)说明老王是一个 的人。
2、别人是怎样对待老王的?
3、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很苦
善良
研讨探究
1、研讨老王之“苦”
职业——靠一辆破旧三轮维持生活
生活——打了一辈子光
棍,孤苦伶仃
身体——眼睛残疾,
生意受影响。
居住——荒僻的小胡同,
塌败的小屋
凄凉艰难的老王
课文第3自然段写老王的生理残疾,还介绍了人们对老王的态度。别人如何对待老王?
1、不愿坐他的车;
2、叫他“老光棍”;
3、恶意的揣测他眼睛瞎掉的原因。
身体之苦:弯腰曲背,瞎眼残年。
生活之苦:塌败小屋,三轮为生。
精神之苦:孤独无亲,备受轻视。
填写老王档案。
姓名:
老王
职业:
蹬三轮车
家庭成员: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外貌特征:
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家庭住址:
荒僻小胡同里的破落大院里的塌败小屋
研讨探究
2.研讨老王之“善”
朗读读课文5—2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作者记叙了与老王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说明老王品质如何?
②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精读课文,填写下表
事件 老王的品质
精读课文,填写下表
事件 老王的品质
送冰块,车费减半 老实厚道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重感情,讲仁义
临死前送来香油、鸡蛋 知恩必报
送冰块,车费减半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受人好处,总也不忘,临死前送来香油、鸡蛋感谢我
善良淳朴的老王
思考:作者对老王的友好表现在哪里?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品质?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第1段)
2 .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第3段)
3.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第6段)
4.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第7段)
5.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第14段)
关 爱
(人道主义精神)
极富爱心
善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作者觉得愧怍?假如你是作者,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给你送来香油和鸡蛋时,你哪些地方会比杨绛做得更好?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找出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的句子
内容主旨
这篇散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同时也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这一社会问题。
⑴老王一生孤苦伶仃,作者一家对老王关爱较多,所以老王在病危之际,亲自来谢谢好心人。
⑵知恩图报、心地善良。
⑶详写。因为这件事更能表现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
1.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件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件事是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要详写?
疑难解析
2.老王临死前给“我”送香油、鸡蛋,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此时的老王?
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去描写老王。
动作描写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话中“镶嵌”一词好在何处?
“镶嵌”一词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样子,暗示老王生命将逝。
肖像描写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
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
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
白骨。” 这句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句肖像描写突出了老王当时病情严重,样子怕人;
也暗示出老王的不幸,关心他的人太少了。
哪一个段落暗示出作者一家曾经给予老王帮助?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转身进屋”的动作,是老王比较熟悉的-----进屋拿钱,所以他赶忙说:“我不是要钱。”这里也暗示出,作者一家是经常资助老王的。
3.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朴实善良。
为什么想起老王就“总觉得心上不安”?
作者感觉自己是个幸运的人,总觉得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关爱太少,所以内心感到愧疚。
最主要是平等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4.作者一家对老王非常关心、爱护,你觉得除了性格善良之外,还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尊重和关心像老王那样的不幸者?
其次是人道主义精神。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作者一家全都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作者严密组织材料,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1、本文在写老王的“苦”和“善”时,分别用了什么顺序?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讨论探究
生理:一只眼是瞎的,有夜盲症。
送钱先生看病,拿车费心不安。
老 王
苦
善
职业:蹬破旧三轮,文革期间 被取缔。
居住:荒僻的小胡同,小屋破烂。
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去世前一天,还拿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逻辑
时间
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献给老王
哦,老王
茕茕孑立的身影
还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演绎着你的不幸的故事
书写着你的孤独的忧伤
哦,老王
你倒下的是病体
挺起的是脊梁
身子纵然伛偻
眼神纵然迷惘
优质而廉价的冰块
却影射出你那腔
待人的热心肠
哦,老王
岁月侵蚀你的肌骨
病魔纠缠着你的心脏
就是全身直僵
也要把香油和鸡蛋
带着身体的最后一点余温
把感恩送进他人的心房
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看到象老王那样的人,你能说说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比如: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
智情迁移
幸运者,
只有关爱帮助不幸者的责任,
没有嘲笑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阅读学习过这篇文章,我们主要受到什么启示?
交流讨论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要求: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小练笔
现实生活中,你所知道的有哪些不幸的人?他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觉得,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和同学讨论后,写在作业本上。
探究思考
我们周围的“老王”
角落里的哭泣
哭泣的老人
这个在街上卖红薯老人的三轮车链条
被城管人员剪断,前轮钢丝被城管踩断。
城管干完就走了,老人靠着墙哭泣。好心
的路人纷纷向老人施出援手,大家帮他把
钱收到怀里。中国人是很好面子的,这个
老人也有面子。他现在不要面子了,老
泪纵横,必是伤心到了极致。
向往?茫然?……
王致中,17岁,在贵州以背煤为生。一筐煤40公斤,从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后再走1000米山路,挣1元人民币。
《生活的旋律》
我们的生活被太多假象所蒙骗,以至于缺少了真爱与关怀,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街边的乞讨,都是有组织的集团操纵,为此人们忽略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
午餐时刻
关注身边的 “老王”
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
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
在我们享受着幸福的时候,
不要忘记——
有一群本应该和我们一样的人
正在——
苦苦挣扎!
①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要给别人送去光明。
假如我是 ,就要 。
请大家以上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范例:
假如我是一泓泉,就要给别人送去清凉。
假如我是一片云,就要给别人送去甘霖。
5、仿句练习。
范例: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身处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②爱心是一片洒落在旱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尝到情感的甜美;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间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 ;爱心是 。
赠 言
平等 尊重 博爱
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位“老王”。
请 记 住
送人玫瑰 手留余香
你认为应如何对待自己周围的“老王”?
从许多人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一、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的生活,三轮车改为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的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代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的钱够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