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
一、(2018·枣庄中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④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释】 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②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③毳(cuì)衣:细毛皮衣。④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
(2)是日更定矣 是: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B.独往湖心亭看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更有痴似相公者。
4.【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枣庄中考)阅读下面的三则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丙】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③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⑤,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春秋》
【注释】 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②陛:殿堂的台阶。③涂:同“途”,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⑤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1.选文【乙】出自西汉______编订的史书《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寡人之耳者 孔子闻之曰
B.时时而间进 立有间
C.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D.但爱鲈鱼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窥镜而自视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 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婴闻古之贤君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甲】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 【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乙】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6·枣庄中考)阅读下面三则古文,完成问题。
【甲】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馀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刘义庆《周处》
【乙】 次非杀蛟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选自《吕氏春秋》
【丙】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选自《论语》
【注释】 ①荆:古代楚国的别称。次非,人名,传说是楚国的一位勇士。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1.【甲】文中“朝闻夕死”的原句语出《论语·里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或说处杀虎斩蛟 蛟或浮或没
B.为乡里所患 终为忠臣孝子
C.竟杀蛟而出 杀之而复上船
D.舟中之人皆得活 乡人皆好之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实冀三横唯馀其一。 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蹉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还反涉江,至于中流。 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 【乙】两文同样写杀蛟,但是表现的主题却不同,请分别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从【丙】文中概括出孔子评定人品的基本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9·宁波中考)阅读下面三则古文,完成问题。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示儿燕
孙枝蔚①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注释】 ①孙枝蔚:清初诗人。 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③遑:闲暇,空闲。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丙】谕儿书
吴汝纶①
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疾③”,皆至言也。
【注释】 ①吴汝纶:清代作家。②掌:同“长”。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
【释义·懂文】
1.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
(1)示( )
A.上天对人类显现吉凶祸福 B.给人看
C.表示 D.教导
(2)谕( )
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告诉
C.知道 D.比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圈点·品味】
3.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1)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录·明理】
4.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⑤忍让为居家美德 ⑥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⑦生于忧患,存乎疢疾
读书须注重方法,务实求知,我们可以按照古人说的“(1)__________” 去做;面对困境,可以用古人的话“(2)__________”来勉励自己;当我们放纵懈怠、内心浮躁时,可以提醒自己“(3)________” ;当我们追逐名利、失去目标时,可以告诫自己“(4)__________”。
五、(2019·济宁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己,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枥,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
【注释】 骥:千里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喂养
C.才美不外见 见:看见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
C 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一 若 千 里 之 权 不 操 于 己 而 听 于 人。
六、(2019·菏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①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②也。
——选自张之洞《复儿子书》,有改动
【注释】①稼穑(sè):指农业劳动。②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无冻馁之患矣 ( )
②假诸人而后见也 ( )
③余朝京师 ( )
④是甚可怪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皆集于此 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B.不必若余之手录 吾妻之美我者
C.与之论辨 蹴尔而与之
D.言和而色夷 人不知而不愠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今诸生学于太学”相同的一项是 ( )
A.莲,花之君子者也。
B.帝感其诚。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撰长书以为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的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019·东营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注】?
——欧阳修《归田录》
【乙】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 此句为作品原有内容。(庖丁)“解牛”是说透彻把握牛之筋节骨肉等内在结构,才能游刃有余。(轮扁)“斫轮”是说斫轮奥秘难以传授,需要在实践中领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无他,但手熟尔 但:______________
(2)尔安敢轻吾射 轻:______________
(3)老翁手一短柄斧 手:______________
(4)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 则:______________
2.你从两文中两位老翁身上分别获得怎样的教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2019·连云港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毎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躬耕于南阳躬:__________
(2)先主器之器:__________
(3)先主遂诣亮诣:__________
(4)孤不度德量力度:__________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此 人 可 就 见 不 可 屈 致 也 将 军 宜 枉 驾 顾 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19·成都中考)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丙】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元方入门不顾 顾:照顾
B.吾射不亦精乎 精:精湛
C.康肃笑而遣之 遣:打发
D.故不错意也 错:同“措”,安放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 介冑之士不拜
B.以钱覆其口 醒能述以文
C.而钱不湿 博学而笃志
D.且秦灭韩亡魏 年且九十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A.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轻易(答应),哪里能直接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B.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就交换)呢?
C.虽然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轻易(答应),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就交换)呢?
D.虽然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能直接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4.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三组对话皆聚焦冲突。三组选文中的人物对话,分别围绕“谁未守信”“本领是否值得炫耀”“要不要服从秦国要求”进行。
B.三组对话均展现应答智慧。甲文元方有理有据,睿智回应;乙文卖油翁现身说法,类比说理;丙文唐雎据理反诘,沉稳应对。
C.三组选文皆用对比。甲文客人冲动无礼对比元方有礼有节,乙文康肃神闲气定对比卖油翁骄傲自信,丙文唐雎不卑不亢对比秦王盛气凌人。
D.三组选文语言简练。甲文仅“引”字就写出友人惭愧示好,乙文只用“安敢”就显出康肃居高临下,丙文以一“否”字就表现出唐雎态度鲜明。
十、(2020·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节选自《河中石兽》
【乙】
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然不知其在何处也。至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父老相传,验之百不失一。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名,平时不知在何所,网钓亦未见得之者,至河暴涨乃麇①至。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则决在斯须间矣,岂非数哉!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②,则人事也。惟圣人能知天,惟圣人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
【注释】 ①麇(qún):成群。②随刊:实地勘察,因势利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_____________
(2)啮沙为坎穴啮:________________
(3)象其形而名名:________________
(4)虽不能消弭虽: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B.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C.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D.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河暴涨乃麇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智慧源于生活。我们可以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悟出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2020·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①之。有饥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④!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⑤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⑥!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食:拿饭给人吃。②蒙袂:用衣袖蒙着脸。袂,袖子。辑屦:身体迈不开步子的样子。③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④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⑤从:跟随。⑥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______________
(2)富贵不能淫 淫:______________
(3)黔敖左奉食 奉:______________
(4)从而谢焉 谢: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以顺为正者 以待饿者而食之
C.行天下之大道 曾子闻之
D.不得志,独行其道 扬其目而视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的“饥者”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哪种品格?曾子认为“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请说说这个观点与孟子看法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2020·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钴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注释】 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棕熊。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五色交辉 交辉:__________
(2)四时俱备 四时:__________
(3)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西北:__________
(4)殆不可数 殆:__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谢中书书》中“______”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中“__________”一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
4.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1)共同,一起 (2)这
2.(1)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想不到)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3.B 【解析】 A、C、D三项均为倒装句。
4.角度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5.闲 痴 “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二、
1.刘向 战国策
2.D 【解析】 A项,使……听到/听说。B项,间或,偶然/一会儿。C项,受蒙蔽/遮蔽。D项,均为“但是,只是”。
3.C 【解析】 A项连词,表顺接/连词,表转折。B项对于,向/在。C项均为“……的人”。D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
4.(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自己)吃饱却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百姓的劳苦。
5.对渔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心,也含有对江上人的规劝之意 劝谏齐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建议,去除蒙蔽 希望景公关心天下百姓疾苦
6.邹忌采用“迂回战术”,先从小事切入,取得对方认同,然后从家庭小事顺理推入国家大事,让对方自然接受。晏子则从大处入手,巧妙运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使景公顿悟。
三、
1.朝闻道 夕死可矣
2.C 【解析】 A项,有人/有时。B项,被/成为。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D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3.(1)希望 (2)时光流逝,光阴虚度 (3)同“返”,回、归
4.(1)而且人最怕的是不能立志,又何必担忧不能显扬美名呢?
(2)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5.【甲】 文主要是表现周处善于改过自新。【乙】 文则主要赞扬次非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民除害的勇气。
6.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
四、
1.(1)D (2)B
2.(1)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穷人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
(2)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
3.(1)“切莫”是千万不要的意思,语气坚决,强调了要读书就不必爱惜书,表现了孙枝蔚要儿子务实求知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2)“安得……乎”以反问的语气,告诉儿子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很难,要学会忍让,表现了吴汝纶对儿子拥有美好德行的殷切期望。
4.(1)④ (2)⑦ (3)③ (4)②
五、
1.C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C项句意为:(千里马的)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部显现出来。见:显现。
2.A 【解析】 例句,“而”,表转折,却,但是,然而。A项,而:表转折,却,但是,然而。B项,而:表示修饰。C、D项都是表顺承。
3.D 【解析】 D项错误,【乙】文阐述了人才应如何发展自己,并未洋溢着作者的不平之气,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才应培养自己才德的期望。
4.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
六、
1.①饥饿 ②借 ③朝见 ④这
2.B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项,在;比。B项,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同;给。D项,表并列;表转折。
3.C 【解析】 例句句意为: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倒装句,状语后置。A项判断句。B项被动句。C项倒装句,状语后置。D项省略句。
4.(1)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
(2)为什么带去的那么多钱都花完了?
5.【甲】: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希望儿子花钱要节俭,学习要刻苦,要有所得。
【解析】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甲】文内容可知,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结合【乙】文内容,从“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中可知,作者写信的目的是希望儿子花钱要节俭,学习要刻苦,要有所得。据此得出答案。
七、
1.(1)只 (2) 轻视 (3)手持,手拿 (4)竟然,原来
2.示例一:卖油翁:高超的技艺“无他,惟手熟尔”(或:高超的技艺,没有其他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猎虎翁:“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或:身怀绝技的人能够折服天生神巧的人,天生神巧的人不敢经过身怀绝技人的家门)。
示例二:卖油翁:只有反复实践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或:遵循事物内在规律才可熟能生巧)。猎虎翁:高超的本领、深厚的功夫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磨炼、专心致志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去获得。
示例三: 卖油翁:不管本领有多大,都应含蓄内敛。猎虎翁:不管是练就精湛高深的技艺功夫,还是要获得成功,都须有坚毅的心志。
3.示例一:借事说理。作用:两文叙述真人真事,从中引申出普遍的规律或道理。这种写法深入浅出,启人心智,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示例二:描写细致传神。作用:甲文“睨之”“但微颔之”的细节将人物轻蔑自负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连用“置”等一系列动词描述酌油过程,将娴熟技艺和自若神情具体细致地展现出来)。乙文用“搏”“扑”“跃”和“奋臂”“屹立”等一系列动词描述杀虎的惊险情景,将虎之凶猛与翁之武艺高强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示例三:擅设悬念。作用:甲文先说射技“举世无双”,而卖油翁“但微颔之”,这一悬念令读者产生了心理期待。乙文写请来的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这样的人焉能伏虎?此外老翁先除虎再吃饭的请求,使用武器的短小简陋,把虎唤醒等都形成了悬念。这样写令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情节跌宕曲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示例四:运用映衬(衬托)。作用:甲文两人身份、神态、对话构成映衬关系,使人物形象特征鲜明生动,主旨更加突出,行文充满趣味。乙文“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与老翁深厚的功夫互相映衬,本领之高低优劣显而易见。
八、
1.(1)亲身,亲自
(2)器重,看重
(3)往,到,拜访,访问
(4)衡量,估计,推测,考虑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1)先帝没有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看轻我),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草屋拜访我。
(2)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4.①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②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猥自枉屈);③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九、
1.A 2.B 3.B 4.C
十、
1.(1)事物的道理、规律
(2)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3)命名(或:被命名、得名)
(4)即使
2.C
3.(1)按照他的话,(大家)果然在数里外的地方找到了石兽。
(2)到了河水暴涨之时,(它们)才集合到一起。
4.示例:【甲】文告诉我们对待事情不可只凭主观臆断,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原因,做出判断。【乙】文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经验,在灾难发生前做好准备,发生后及时补救。
十一、
1.(1)真正,确实
(2)使……惑乱、迷惑
(3)捧着
(4)道歉
2.D
3.(1)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2)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4.第一问:体现了大丈夫“贫贱不能移”的品格。
第二问:不矛盾。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当黔敖道歉之后,饥者获得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这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十二、
1.(1)交相辉映
(2)四季
(3)向西北,朝西北
(4)几乎,差不多
2.(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3.奇 奇状
4.【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地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共21张PPT)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
考点一 实词解释及辨析
【真题设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018、2016、2015、2014)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017)
【方法技巧】枣庄近6年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两种题型:“解释加点词”和“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对于直接解释可以采用语境推断法、组词推断法,对于辨析题可以采用代入排除法、课内迁移法先进行判断,常用的解题技巧如下:
技巧一:语境推断法。即解释词语含义时,要紧扣上下文的意思,结合语境来推断理解。
技巧二: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技巧三: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实词的词义。
技巧四:代入排除法。即将选项中给出的词语意思代入句子中,看句子是否通顺,前后是否连贯。
技巧五:课内迁移法。即搜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意义,将词义代入语境,“对号入座”
考点二 句子翻译
【真题设问】
翻译下列句子。(2014—2018)
【方法技巧】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是综合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读、文言句式的一种方式。
翻译原则:忠于原文,做到“信”“达”“雅”。
翻译方式: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翻译的基本方法:
1.解释法:直接解释词语的意思,或把原文中的单音节词解释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并一一对应。
2.保留法:文言文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保留不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即可。
3.替换法:对古今异义词(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变化、通假字、活用词)要注意先替换后翻译。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减否,不宜异同”中的“宫”“府”分别替换成“皇宫”“朝廷”,“陟”“罚”分别替换成“奖励”“惩罚”等。
4.调序法: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来调整语序。
5.增补法:翻译句子时,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补词语或句子成分,使句意完整。
(1)判断句的补充:要学会辨识判断句。如“……也”“……者,……也”这样形式的句子或含有“为、乃、则、非、即、是”这些判断词的句子即为判断句。在翻译时加上判断词“是”。如“莲,花之君子者也”,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2)省略句的补充。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需将其补充出来,句子的意思才完整。)
(3)被动句的补充:要加上被动词“被”。如“帝感其诚”,译为: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
6.删减法:对文言文中仅起某种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可不译。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等。如“孔子云,何陋之有?”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考点三 句式辨析
【真题设问】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018)
【方法技巧】文言句式可分为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正确判断文言句式要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现代汉语的句法特点,熟悉句子成分基本的位置关系。
2.掌握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结合句子上下文,弄懂句子的大体意思。
4.抓住标志进行判断。
考点四 句子赏析
【真题设问】
【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2018)
【方法技巧】赏析文言句子,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关键词语。很多重要句子的含义,往往是通过某些重要的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深入理解句子,是一种常用的赏析句子的方法。
2.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的表达更形象、生动、传神。各种修辞手法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3.描写手法。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根据描写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五个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4.结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领下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5.艺术手法。艺术手法是作者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6.内容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解答这类题,可分五步走:①从整体上把握文意;②在文中找到要赏析的句子,将句子放在整个段落甚至前后段中理解,也就是说结合语境理解;③细读所要赏析的句子,根据题意,确定赏析的切入点,从某个角度或多个角度深入挖掘句子的精彩之处;④指出句子突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⑤将思考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考点五 内容理解与概括
【真题设问】
1.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2017)
2.请从(丙)文中概括出孔子评定人品的基本原则。(2016)
3.【乙】文中哪八个字可以概括富春江山水的特点?(2015)
【方法技巧】理解文言文内容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也是难点。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的道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有以下几种方法: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根据文章的文体特点去把握。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注意中心句、关键句,这样有助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做综合分析,从而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4.巧妙运用“摘”“拼”“析”三种方法。
表述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常用到的技巧:摘、拼、析。“摘”就是摘录法,即直接摘录文章中相关的原词、原句作答,特别要注意抓关键词、中心句和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拼”就是拼接法,即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词句有机地拼接起来;“析”就是分析法,即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提取归纳等。
考点六 情感、主旨分析
【真题设问】
1.(甲)(乙)两文同样写杀蛟,但是表现的主题却不同,请分别指出。(2016)
2.【甲】【乙】两则诗文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015)
【方法技巧】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要读懂原文,然后抓住文中的重点句进行品析。因为无论是情感的表达,还是观点的表达,都要以抒情、议论等句子作为载体,抓住这些句子,就基本找到答案了。
根据不同文章的写作特点采取不同的领悟方法,有的文章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的却表现得含蓄而隐晦,这就需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特点来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