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巧变化》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小学阶段,孩子们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求知欲很强,四年级的学生对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容易发现新的事物,敢于探索和实践,课堂中的课件展示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方法的探究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圆满完成设计和制作。
教材分析:
瓶子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它们的形状、材质和色彩各不相同,而且都有着不同的用途。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些瓶子,加上巧妙的联想和添加装饰让原本没有生机的废旧材料成为了富有艺术感的新形象,这些有趣的形象会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和成功的体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作的题材。
教学构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运用多种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将学生头脑中所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品。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准备了课件,给学生更直观生动形象的感受。学生准备了自己最喜欢的瓶子和各种装饰材料。
认知目标: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产生对瓶子的装饰意识,了解瓶子装饰的手段与方法,并能用一些设计加工方法进行加工设计,在设计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设计能力,并能对艺术作品进行简单的点评。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们能够保护环境,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瓶子巧装饰的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立体塑造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利用瓶子本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联想、巧妙的构思,做一个有特色的装饰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制作好的瓶子范作、瓶子等。
2、学生准备: 分组收集大小、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的废旧瓶子、装饰材料(彩纸、毛线、橡皮泥、瓶盖、干餐巾纸、树叶、即时贴、彩绳等)剪刀、双面胶等工具。
教学过程:
激趣导人
1、观看视频《瓶子逆袭》,感受废弃瓶要逆袭变身的渴望。
2、教师出示瓶子逆袭变身后的装饰造型“章鱼小哥”,并简单介绍。询问学生想不想做一个更漂亮的瓶子?
3、出示课题――《瓶子巧变化》,学生齐读。
二、讲授新课
1、出示问题: (1)平时你见过用来装什么的瓶子?(2)瓶子大多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3)从瓶子的身体看可以分为那几部分?(说出各部分名称:瓶口、瓶身、瓶底),学生回答。
2、学生欣赏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瓶子,产生不同形象的联想的图片。并说出自己由此联想到了什么形象。
3、欣赏同龄学生们的作品,看看在他们的巧手之下瓶子变成了什么样?在欣赏的时候仔细观察,看完后让学生说一说,喜欢哪一个?用到了哪些材料?
4、梳理反馈:在对一个瓶子进行装饰时,先要 (观察并想象 ),确定要制作的形象,然后( 准备材料),这一环节,要运用的设计加工方法有(画 )、(剪)、 ( 捏)… … 最后把所准备的材料( 组合粘贴),这样就变成一个奇妙而有趣的新形象了。
现在大家是不是都想动手来做了?
三、创作体验
创作要求:
用适当的材料和方法把瓶子装饰成美观漂亮的新形象,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
注意事项:
1.各组先确定好要设计什么,再分工制作,每名同学都要积极地动脑动手。
2.使用剪刀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3.保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材料用完后要整理好。
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
各小组代表把完成作品拿到台前展示,找同学说一说最喜欢哪一个。教师适时鼓励各小组的用心学习创作,在老师心中大家都是成功的,都是第一 。
五、拓展总结
美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就会创造出许多美。除了瓶子之外,还有很多废弃物品可以充分利用。利用身边废弃的物品“变废为宝”,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提出倡议: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争做环保小卫士”!
课后反思:
《瓶子巧变化》一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课程当中针对如何观察一个瓶子做了提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想象。课件展示了用不同材料装饰的瓶子的形象,这些材料都是常用的。通过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课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装饰能力,还教育了学生保护环境,变废为宝的良好品质。另外,通过小组制作,让学生体会到了设计与应用之间的关系,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多媒体运用恰当,为设计制作起到了铺垫作用,开阔了学生思路,设计欲望也被调动了起来,提高了教学的表现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学习气氛浓厚,创作的作品非常成功。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拉近说与做的距离,做到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争做环保小卫士”!
同时,本课也暴露出了不足之处,如作品展示环节,学生作品制作非常成功,应让小组代表多说一说制作体会,进行一下经验交流,这样会让学生对瓶子装饰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以后的学习制作当中也会有更新的想法。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将新的教育理念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弥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