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时作业(解析版)
1.把粗铁丝放入溶液中,铁丝表面覆盖了红色物质,一会儿又有气泡冒出。同学们对“放出气体”这一异常现象进行猜想、实验。其中没有价值的是
A.小赵同学推测气体可能是氢气并检验
B.小钱同学推测气体可能是氨气并检验
C.小孙同学推测溶液中可能混有盐酸并测定
D.小李同学推测试剂可能变质或被污染,更换后在实验
2.有一物质X,分成等量的三份,分别加入到足量的NaOH溶液、氯化钡溶液、HCl溶液中,产生的现象如下表。则该物质X是下列各项中的
加入物质
氯化钡溶液
NaOH溶液
HCl溶液
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蓝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A.CuSO4溶液 B.(NH4)2CO3粉末 C.稀硫酸 D.CuO固体
3.在Na2CO3溶液中逐渐加入盐酸,反应后溶液pH随加入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为( )
A. B.
C. D.
4.以下是四位同学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究后的结果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纯碱”其实不是碱,属于盐类
B.可用纯碱代替洗涤灵洗涤餐具表面的油污
C.用纯碱可除去面团发酵产生的酸
D.用加水溶解的方法检验纯碱中是否混入了食盐
5.某固体粉末可能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和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搅拌,有不溶物;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对固体粉末成分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一定在碳酸钠 B.可能有氢氧化钠
C.一定有碳酸钙 D.可能有氢氧化钙
6.下列物质能在pH=13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aNO3、NaCl、KNO3、(NH4)2SO4 B.H2SO4、HCl、AgNO3、Na2SO4
C.KMnO4、CuCl2、Fe2(SO4)3、NaNO3 D.K2SO4、NaCl、K2CO3、NaOH
7.下列各组物质中,其成分或主要成分可以用同一化学式表示的是
A.石灰石、大理石 B.纯碱、小苏打 C.生石灰、消石灰 D.干冰、冰
8.下列物质间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
A.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钾溶液
C.碳酸钾溶液和盐酸 D.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9.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Cu2+、Na+、Cl-、OH- B.H+、K+、NO3-、SO42-
C.Na+、NH4+、NO3-、OH- D.Ag+、Ba2+、NO3-、Cl-
10.“一带一路”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染坊常用下列物质中的一种盐来处理丝绸,这种盐是
A.熟石灰 B.碳酸钾 C.乙醇 D.烧碱
11.KNO3、NaCl、HNO3、Ba(OH)2四种物质中一般不参与复分解反应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12.酸、碱、盐之间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一般属于_____反应.两种盐溶液发生该反应的条件通常是_____,举例:初中化学课本中常见的碳酸盐的化学式①______,②__________.
13.家庭厨房中使用最多的碳酸盐是__________,使用最多的盐酸盐是____________。重要建筑材料之一大理石和锅炉水垢的主要成分都是_____________。
14.鉴别加碘食盐的方法.向装有_____和_____混合溶液中,滴入_____, 再加入食盐,变_____,证明是加碘食盐.
15.为了除去粗盐中CaCl2、MgCl2、Na2SO4等可溶性杂质,需进行如下操作:①溶解;②依次加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③过滤;④加适量盐酸;⑤蒸发、结晶。[提示:Mg(OH)2、BaSO4、BaCO3难溶于水;微溶物不形成沉淀;Na2CO3溶液呈碱性]
(1)以上操作中所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共有________个。
(2)操作①、③、⑤要用到同一种玻璃仪器,请写出该仪器的名称和该仪器在操作⑤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操作③所得溶液中含有NaOH。(写出实验步骤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没有观察到现象,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是否发生反应产生了兴趣,他们又做了如图所示两组实验.
(1)实验一: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小组同学认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其中一位同学提出了质疑,认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不足以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___,得到了小组其他同学的认同.
(2)实验二:小组同学将实验一做了改进,将注射器1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拧紧瓶盖的软塑料瓶中振荡,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再将注射器2中的氯化钡溶液注入瓶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3)实验结束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又提出了新问题:实验二软塑料瓶内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a.氯化钡溶液呈中性;b.碳酸钡不溶于水.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继续进行实验,请你补充完整.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①将软塑料瓶中的物质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不变色
软塑料瓶内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
步骤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向步骤①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反思】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的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的氯化铜溶液中含有氢元素,推测生成氢气不违反反应前后元素不变的规律,故A有价值;
B、氨气由氮、氢元素组成,反应前各物质中都不含氮元素,猜想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B没有价值;
C、根据金属铁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由于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冒出,因此,猜想氯化铜溶液呈酸性,又有氯离子,可能混有盐酸有其道理,故C有价值;
D、氯化铜为盐,其溶液与铝反应只能产生铜,而实验中却产生气泡,因此猜测溶液变质,通过更换溶液进行验证,故D有价值。
2.A
【解析】
A、硫酸铜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硫酸铜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硫酸沉淀;硫酸铜溶液与HCl溶液不能反应,无明显变化,正确;B、碳酸铵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铵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碳酸铵与HCl溶液反应,产生气体,错误;C、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稀硫酸与NaOH溶液反应,无明显变化;稀硫酸与HCl溶液不反应,无明显变化,错误;D、氧化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无明显变化;氧化铜溶液与NaOH溶液不反应,无明显变化;氧化铜溶液与HCl溶液反应,溶液变为蓝色,错误。故选A。
3.D
【解析】
A、盐酸溶液显酸性,pH<7,所以最终溶液的pH应小于7,故A错误;
B、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开始溶液的pH应大于7,故B错误;
C、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溶液由碱性逐渐变为酸性,但溶液的pH变化不会直线下降,不成比例关系,故C错误;
D、碳酸钠溶液显碱性,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的pH逐渐减小,该图像符合反应变化,正确。故选D。
4.D
【解析】
A. “纯碱”其实不是碱,属于盐类,正确;B.纯碱也可以出去油污, 可用纯碱代替洗涤剂洗涤餐具表面的油污,正确;C.纯碱可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用纯碱可除去面团发酵产生的酸,正确; D.纯碱、食盐都易溶于水,错误。故选D。
5.C
【解析】
固体粉末加足量水,有不溶物说明有碳酸钙,滤液中加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有碳酸钠,故固体粉末中一定有碳酸钠;碳酸钙可能是固体粉末中就有的成分,也可能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故固体粉末中可能有氢氧化钠,可能有氢氧化钙,可能有碳酸钙;故说一定有碳酸钙不正确。
6.D
【解析】
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是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A.pH=13的溶液显碱性,(NH4)2SO4能与碱溶液反应,不能在pH=13的溶液中大量共存,错误;B.H2SO4、HCl都能与碱反应,不能大量共存,错误;C.CuCl2、Fe2(SO4)3、都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沉淀,错误;D.K2SO4、NaCl、K2CO3、NaOH,物质之间不反应,正确。故选D。
7.A
【解析】
A、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化学式),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化学式);故A正确;
B、纯碱的化学式为:;小苏打的化学式为:,故B错误;
C、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氧化钙(化学式),消石灰主要成分氢氧化钙(化学式);故C错误;
D、干冰就是固态二氧化碳(化学式);冰的化学式为,故D错误。故选A。
8.B
【解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若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则能发生化学反应。
【详解】
A、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钾溶液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B正确;
C、碳酸钾溶液和盐酸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有气体生成,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
D、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D 错误。故选B。
9.B
【解析】
A选项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沉淀;B选项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C选项中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能发生反应;D选项中银离子和氯离子能反应产生沉淀;故答案选择B
10.B
【解析】
A.熟石灰属于碱,错误;B.碳酸钾属于盐,正确;C.乙醇属于有机物,错误;D.烧碱属于碱,错误。故选B。
11.KNO3 它与其它物质不会产生沉淀、气体或水
【解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水或气体或沉淀,KNO3与其它物质不会产生沉淀、气体或水。NaCl+AgNO3=AgCl↓+NaNO3,NaOH+HNO3=NaNO3+H2O,H2SO4 +Ba(OH)2==BaSO4↓+2H2O。
12.复分解 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 Na2CO3 CaCO3
【解析】
酸、碱、盐之间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一般属于复分解反应;两种盐溶液发生该反应的条件通常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碳酸钙,碳酸钠是常见的碳酸盐。
13.碳酸钠 氯化钠 碳酸钙
【解析】
蒸馒头时要使用碳酸钠,食盐是重要的调味剂,水垢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14.碘化钾淀粉稀 盐酸 ,蓝色
【解析】
根据题意,食盐中的碘酸钾(KIO3)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将碘化钾(KI)变成碘(I2),碘遇淀粉变蓝色,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食盐中的碘酸钾(KIO3)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将碘化钾(KI)变成碘(I2),故鉴别加碘食盐的方法是向装有碘化钾和淀粉混合液的试管中,滴入稀盐酸将溶液酸化,再加入食盐,若食盐中有碘酸钾,则会生成碘,碘遇淀粉变蓝色。
15. 6 玻璃棒;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取③所得溶液,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解析】(1)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形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盐酸和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过量的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水;都是复分解反应。(2)溶解、过滤、搅拌,都用到玻璃棒,蒸发结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使液体受热均匀(或 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滴飞溅);(3)取③所得溶液,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色,则溶质中含有NaOH。
16. 2NaOH+CO2=Na2CO3+H2O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白色沉淀生成 氯化钠、氯化钡 H2SO4+BaCl2=BaSO4↓+2HCl 反应物是否过量
【解析】(1)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能溶于水进行分析;(2)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3)根据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色,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进行分析;【实验反思】根据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的是反应物是否过量进行分析。(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能溶于水,所以认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不足以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将注射器2中的氯化钡溶液注入瓶中,观察到,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3)①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色,将软塑料瓶中的物质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软塑料瓶内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钠和硫酸钠,一定有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向步骤①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一定含有氯化钡,故软塑料瓶内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氯化钡;②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BaCl2=BaSO4↓+2HCl ;【实验反思】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的是反应物是否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