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集 设计人:汪启洲
第10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武汉市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 汪启洲
教学目的:①积累词汇及相关文学常识。
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③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④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 教学过程
1、 导向:
1、导语: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2、揭示目标:
①积累词汇及相关文学常识。
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③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2、 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慨叹kǎi 玄虚xuán 渺茫miǎo 脊梁jǐ 脂粉zhī 诓骗kuāng
2、积累下列词语:
①慨叹②玄虚③渺茫④脊梁⑤脂粉⑥诓骗⑦省悟⑧为民请命⑨怀古伤今⑩地大物博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背景资料: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3、感知内容:
①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
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国难当头,国民党政府官僚和“社会名流”不是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请菩萨来“解救国难”,多么荒诞,多么愚昧啊!
③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势定基础。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④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
3、 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2、“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3、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
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4、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5、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7、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8、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9、“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
批驳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
10、课文最后一段如何总结的?
第互句先论论点的前半部分,“中国人”不能看“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却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不能以偏概全。第二句再论论点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拿出自己的眼光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
4、 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5、 自测: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6、 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本文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
第10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武汉市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 汪启洲
第2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 教学过程
1、 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时内容
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探究了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来探究课文的结构及语言特色。
2、揭示目标:
①探究课文的结构
②语言特色。
2、 自学:
1、根据上节课对文章的分析,分析文章结构并归纳各部分意思并板书在黑板上。
第一部分(1~2段):揭示对方谬误。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段):直接反驳。驳敌方论证。说明敌方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第三部分(6~8段):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揭示敌论点的虚假。
第四部分(9段):作出结论。直接驳论点揭示对方论点以偏概全,以表面概实质。
2、本文按什么样的顺序反驳的?
按逐层推进的逻辑顺序反驳的。
3、 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文中有加黑点的两段文字,这是作品发表时被国民党检查官删掉的。想想为什么被删去?
因为这两段文字讽刺了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行径,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所以不合国民党检查官的胃口被删掉。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2、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高度赞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民族解放的斗争,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主流,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3、“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4、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辛辣的讽刺是本文语言上的特色。如“他信力”“自欺力”等。
4、 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5、 自测:
1、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6、 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本文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通过驳论证批驳了对方的论点,通过正面立论间接反驳了对方论点,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
7、 教后记:
本课是一篇驳论文,首先将驳论文有关知识给同学讲授清楚,其次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武汉市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