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冷战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冷战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8 00:0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冷  战
(答案见最后)
一、选择题
1. 下列对于“冷战”描述最准确的是(   )
A.用局部战争的形式打击亲苏势力
B.联合资本主义国家包围苏联
C.用经济援助的手段恢复西欧经济
D.用非战争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2. 奥运会是世界性的体育盛会,象征着世界的和平、团结和友谊。但是美苏两国曾经分别于1980年和1984年抵制了在对方国内举行的奥运会。美苏这一做法是因为当时(   )
A.美苏两国冷战对峙 B.美国深陷越战之中
C.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苏军占领阿富汗
3. 1945年5月18日,美国驻苏参赞凯南说:“在人们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战争
C.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两伊战争
4. “二战结束后,欧洲大陆饱受战火的创伤,城乡一片废墟,人们衣食无着。共产党和工人组织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欧洲各国的购买力大幅度下降。”为此,美国政府采取的举措是(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5. “大量积极的美国电影在大选的关键时刻涌入意大利,美国国务院鼓励电影公司重新发行在大选中帮助蠃得反共选票的电影;相反华盛顿要求暂缓在法国上映揭露资本主义弊病的电影,以防止被法国共产党利用。”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美国(   )
A.实施冷战政策 B.出台马歇尔计划
C.成立欧共体 D.实行“和平演变”
6. 二战后,美苏关系由同盟走向对抗,根源是(   )
A.消灭法西斯的目标已经完成
B.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C.互相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D.双方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7. 冷战中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把冷战推向顶点的事件是(   )
A.朝鲜战争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与华约的成立
8. 漫画常用简单夸张的手法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如图是一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漫画,它讽刺的是(   )
A.杜鲁门主义
B.北约建立
C.马歇尔计划
D.斯大林模式
9.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A.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重建
B.“冷战”时各国无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利益上避免冲突
D.新的世界大战得以避免
10. 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漫画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西欧实施的哪一政策?(   )
A.罗斯福新政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经济全球化
11.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现任总统特朗普又提出“印太战略”,其实质都是新形势下围堵、遏制中国发展的霸权主义战略。七十年前,美国也曾对苏联实行类似的政策。它是(   )
A.门罗主义 B.门户开放政策
C.绥靖政策 D.冷战政策
12.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   )
A.美苏冷战开始 B.两极格局形成
C.美苏争霸开始 D.第三世界崛起
13. 从1948年到1950年,美国向欧洲16个国家提供了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美国此举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
B.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为巩固
C.经济上遏制了苏联
D.美苏“冷战”正式展开
14. 1946年美国的苏联问题专家凯南撰文指出:“美国对苏政策的要旨在于,它必须是一种长期的耐心而又坚定的、警惕地遏制俄国对外扩张倾向的政策。”由此看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A.遏制苏联 B.进攻苏联
C.称霸世界 D.避免战争
15. 1945年2月,斯大林在一次演讲时说:“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他所预言的“使同盟分裂”正式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B.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二、综合题
16. 对抗、结盟是传统国际关系的主要呈现形式,建立以合作共赢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国际关系代表着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冲突对抗】
材料一 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最后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结束。参加这场大战的共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大洲。双方军队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大战中双方共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
——摘自北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出现。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缔约结盟】
材料三

【合作共赢】
材料四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刘全智《“冷战”史》
材料五 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人类社会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赢得了世界的一片叫好,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更是温暖了世界。
——摘自新华网
(1)材料一反映了这场“战争”带来的哪些影响?这场“战争”结束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2)材料二反映了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冷战”期间,美国为实现其政治利益经济化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的史实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的“世界新秩序”和材料五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什么实质区别?你认为目前应该如何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













答案:
1-15 BABCD BCDDB DDBDB
16. (1)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 由合作走向对抗;
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国家利益的冲突(或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
马歇尔计划。

(3)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或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4) “世界新秩序”目的在于称霸世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在于合作共赢;
世界各国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经济文化交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不侵犯,互惠互利;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