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十五章《第二节 免疫》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十五章《第二节 免疫》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3-08 12:2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免疫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学科
生物
学段: 初中
年级
初二
相关
领域
教材
书名: 《生物学》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年 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郑岑
密云区第三中学
13810928293
实施者
郑岑
密云区第三中学
13810928293
指导者
尹素莲
密云区第三中学
18611244939
课件制作者
郑岑
密云区第三中学
13810928293
其他参与者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生物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逐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等。”新课标还倡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新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生物学重要概念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景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3.《初中生物学科德育指导纲要(2015年修订版)》提出的德育要求来看,一方面了要求老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融入课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做到每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要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另一方面要求老师认识到“生物学研究生命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科学的认识自身的成长和发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渐形成科学、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初步形成民主和法制的意识。”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课属于北京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五章健康地生活中的第二节内容,是新课标确立的第十个主题“健康的生活”中的二级主题“传染病和免疫”的知识范畴。本节内容是这个主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初中阶段的生物教材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有:www.renjiaoshe.com
I.免疫系统可抵抗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异己物质等。它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
II.个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能对一生的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免疫系统是在生物种系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进化而建立起来的,是维持人体健康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机制之一。在学习了“传染病”的知识后安排“免疫”部分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易感人群”、“预防接种”等知识的理解,并使他们认识到利用免疫原理对易感人群进行接种使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措施,对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有重要意义。另外,免疫系统维持机体稳态和健康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吸毒等,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力下降,这为学习本章第五节“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
学生情况:
知识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血液”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已经了解到血细胞中的白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具有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和异物的功能;在“血液循环”一章节内学习了淋巴结和脾脏组成的淋巴循环,认识到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脾脏和淋巴结都有过滤血液,消灭病菌的作用;在八年级上册学习“运动形成”相关知识时,了解到长骨的骨髓腔内的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产生血细胞,包括白细胞等的免疫细胞。从学习免疫的角度讲,这些知识都是比较零碎的,在学习的时间跨度上也比较长,学生难于将这些知识点形成知识串甚至知识网络,因此还需要在课上适当提示复习,归纳总结。上节课学生也学习了传染病的相关知识,认识到接种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的机理他们不明白,需要重点解决。
能力基础:初二年级学生接触生物学已经有近两年的时间了,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素养,具备了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二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及展示交流,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传染病给人类带来的伤害,不过,只要采用合理的措施和方法,是能够达到对某些传染病的预防效果的,我们现在应该做到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传染病预防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
在《课标》和《德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本节课以接种疫苗(卡介苗)预防结核病为主线,提出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什么是疫苗?接着引发思考接种卡介苗为什么能预防结核病,从而进入对抗体抗原的学习,接种疫苗(抗原),人体产生抗体,从而获得对结核病的免疫能力。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已有的常识或经验进行科学的解释,从而产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以及体会到生物科学的价值。理解了体内产生的抗体是防御进入人体内部的结核杆菌的,提出“空气中给的结核杆菌又是如何进入人体的”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对自身从外到内的对病菌的所有防御结构和行为展开思考,通过三道防线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保护自己,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本节课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课堂中尽量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实例分析、观看图片或视频、参加拼图小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化复杂为简单,化枯燥为兴趣。既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通过阅读分析自己的免疫接种本,认识到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及意义,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感受到国家对青少年的关爱。
之所以将“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这个话题作为这节课的核心问题,贯穿始末,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适应新教材的变化,落实德育目标
新教材没有先讲非特异性免疫,而是安排了“抗原进入人体使人体产生抗体”这样的事例,这样的安排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意识到免疫的重要性。运用“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为核心话题,可以使学生刚好的理解疫苗是什么、接种疫苗后人体如何产生抗体、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从而预防结核病的,通过这一实例更好的理解抗原抗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从落实《德育纲要》的要求来看,把认识“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作为核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对健康生活形成理性而深入的认识。
2.纠正学生生活中的认识误区
在课下和学生或家长访谈中,有些学生和家长在生活中常常这样认为“打疫苗就是向人体注射细菌,病毒之类的,不打没病,打了反倒有病了,还是不打疫苗为好”等。因而在这节课上,以每个人出生第一针—-卡介苗为例,讲解传统的疫苗制备的原料是细菌或病毒等,但接种弱毒的结核杆菌,非但没使人患病,还能激发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产生抗体,从而预防结核病。而且计划免疫的实施,让学生更加了解免疫接种是很必要的,是保护易感人群简单有效的一项措施,是国家为保护适龄的儿童和青少年做的具重要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从而纠正学生在生活中的认识误区,不惧怕接种疫苗。
3.凸显免疫接种的实际价值
通过对“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的学习,学生们会举一反三,从而理解接种不同的疫苗,产生不同的抗体,预防不同的传染病。有计划的免疫接种,有效的保护好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凸显免疫接种对人体健康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4.为高中的学习做准备
通过本节课对结核杆菌或接种卡介苗侵入人体免疫防线的梳理,使学生对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的三道防线初步形成认识框架
教学方式:活动探究和归纳讲解相结合;学生课前准备与课上展示相结合;微课展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练、思、动手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ppt课件,制作“抗原和抗体结合清除病菌”的视频,自制“抗原抗体”模板教具。整理学习资料,确定学生活动主题及有关问题等。
学生:播报员准备“问题疫苗”时事播报;全体同学课前阅读自己的“预防接种证”,了解出生以来自己都接种过哪些疫苗、打过哪些预防针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人体具有免疫功能;
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资料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初步运用免疫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形成计划免疫意识,懂得健康生活,珍爱生命。
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感受到国家对青少年的关爱。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教学重点:人体三道防线的工作机理,理解人类是如何抵抗疾病的;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教学难点:特异性免疫的原理(抗体和抗原)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时间安排
实事播报引 入
【引入】一位学生做时事播报“问题疫苗”.(播放视频)
【问题】
1.“问题疫苗”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2.若接种了这样的疫苗会有什么样的风险?
【过渡】接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是怎样预防传染病的呢?
倾听,获取信息,思考问题。
了解时事,关注时事,引导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5
min
新课讲解
环节一:什么是疫苗
【问题】以卡介苗为例,卡介苗是用什么制备的?
请同学们阅读任务1“科学发现小故事-卡介苗的由来”寻找答案。
ppt展示现代疫苗的制备原料,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什么是疫苗”。
【讲解】疫苗也就是用死亡或减弱毒性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剂。
【过渡】接种卡介苗是如何预防结核病的呢?
环节二: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的原理
【追问】抗体是在哪产生的?
【ppt展示】
人体内的免疫器官组织和免疫细胞
【讲解】人体内的免疫器官和组织产生免疫细胞,其中能够识别进入人体内病原体的淋巴细胞,负责产生抗体。
【追问】抗体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ppt视频展示】
以卡介苗为例,抗体产生并发挥作用的过程。
【展示任务单】完成概念图
【讲解】接种卡介苗后,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抗体,抗体与结核杆菌结合,被吞噬细胞做吞噬。抗体会继续留存在人体内,当再次遇到结核杆菌时会立即发挥防御功能,从而预防结核病。
使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进入人体使人体产生抗体。
环节三:接种疫苗预防相应的传染病
【过渡】人体接种卡介苗后产生的抗体能预 防水痘、流感吗?
【追问】为什么呢?
【拼图小活动】 出示三种不同的病原体(抗原),一种抗体
【提问】1.这种抗体能和三种抗原结合吗?那A抗议能与哪种抗原结合?
2.那能与其他两种抗原结合的抗体你能找到吗?
3.你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讲解】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发现抗体的作用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针对一种抗原或一类抗原起作用。
【ppt展示】
【讲解】我们看,接种乙肝疫苗能预防乙肝,接种流感疫苗能预防流感,因此,我们接种不同的疫苗,获得不同的抗体,预防不同的传染病。
我们把这样的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方式成为特异性免疫。
【实例分析】前段时间,我校水痘疫情严重,初三年级某班级发现有3个学生患病,被隔离治疗,王某恢复健康后来到学校,高兴的对同桌说“我以后再也不会患水痘了”,同桌李某也说“我小时候接种过水痘疫苗,我也不会再患水痘了。”
【问题】
1.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不会再患水痘了?
2.他们两个获得抗体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讲解】通过人工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的方式称为人工免疫;通过患病后身体自然产生免疫力称为自然免疫。
环节四:计划免疫
【过渡】我们从小到大接种好好多种疫苗,大家可以打开自己的疫苗接种本看看。发现了什么?
【问题】为什么有些疫苗只接种一次,有些疫苗需要接种多次?
【讲解】刚出生的时候,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第一针,八个月的时候接种麻疹疫苗等,有些疫苗在不同时间需要接种多次,多次接种的疫苗至少要间隔一个月,像这样,根据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相关疫苗有计划的给人群接种,提高人体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能力,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的预防接种称为计划免疫。而且,07年以来,我们国家在不断的扩大计划免疫免费提供的疫苗种类及接种人群,使更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受到保护。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按时的接种疫苗,这对于我们的健康有很大意义。
环节五:非特异性免疫
【过渡】接种卡介苗,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是对已经进入人体的结核杆菌起防御作用的方式,可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中,空气中有很多病原菌,也许有结核杆菌呢,那它想要侵入我们身体,还需要突破哪些障碍呢?
【板书总结】像皮肤和粘膜的屏障作用,淋巴结的滤过,白细胞等的吞噬作用,溶菌酶的破坏作用是针对很多种病原体起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皮肤和粘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白细胞等的吞噬作用,溶菌酶的抗菌作用称之为第二道防线。当病原体突破了这两道防线之后,就会进入血液,刺激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抗体。这是人体内的第三道防线。
【过渡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解释什么是免疫吗?
【讲解】免疫是人体识别和清除“异物”的过程。
观察自己胳膊上的“卡疤”小印迹,
了解卡介苗的发现史,从而理解现代疫苗制作的原理,完成任务1。
【做出猜想】:“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了抗体”等。
【做出猜想】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或细胞。
看图示理解抗体是淋巴细胞产生的。
观看视频,了解抗体是如何消灭侵入人体内的结核杆菌的
梳理知识,完成任务2。并小组交流展示。
思考后回答说不能。
完成拼图小活动,从而理解抗原和抗体是一一对应的,抗体的作用具有特异性。
观看图示,举一反三,理解接种不同疫苗能够预防不同的传染病。
分析身边的实际例子,用抗体抗原的知识解释原因。
观看自己的疫苗接种本,发现不同的疫苗接种的时间不同等等。
【阅读资料】阅读资料,标注关键词,人体从外到内有不同的防御方式。
【小组讨论】
对于本组内找到的信息进行讨论
【展示】每个组的代表发言,发表本组意见。
【梳理】完成知识梳理,建立知识框架。免疫—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等。
各抒己见,总结归纳知识。
通过留意自己身上的印记和阅读科学发现小故事了解什么是疫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迎难而上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通过对接种卡介苗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从而预防结核病的学习,有助与学生对已有知识或经验进行科学的解释,从而产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以及体会到生物科学的价值。
通过拼图活动,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
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真正明白接种疫苗是如何预防传染病的。
选用身边的实际例子,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极思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观看免疫接种本以及对接种疫苗列表的分析,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计划免疫的意义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感受到国家对青少年的关爱。
增加科普阅读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通过学习皮肤,白细胞等非特异性免疫的知识,意识到在生活中关注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渐形成科学、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通过对免疫概念的学习,理解人体的免疫功能能识别“自己”和“非己”,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5min
10min
10min
3min
6min
学以致 用
【展示】课前调查中同学满提出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答。
综合运用本节课知识解答问题,学会知识迁移。
通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前同学们生活中常见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领悟、逐步规范个人行为,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懂得如何健康生活。
5
min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教师评价与小组、个人评价相结合。课堂学习效果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随堂评价。例如课堂追问、交流、活动过程等及时给予反馈与评价(语言鼓励、表情示意)。
以提问或者观察的方式及时给予学习效果的监测。例如活动过程中有问题的,提出质疑;观察和询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等。
课堂学习与课下相结合。检查学生课前观察“免疫接种本”提出问题以及课下提出生活中的有关免疫问题的统计情况。
评价小组成员在活动配合、操作规范及效率等方面的情况,在小结环节着重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
5、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使用下面的量表。
评价量规
项目
A级
B级
C级
个人评价
组长评价
活动操作情况
遵守活动规则,认真完成,并如实记录,积极参与班级数据统计
遵守活动规则,认真完成,如实记录
遵守活动规则,但完成速度慢,记录表格有涂改
?
?
?
?
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情况
积极参与,善于与人合作,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获得多数组员的认同
能参与小组讨论,基本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组员基本认同。或不表达但是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不参加小组讨论,无观点表达;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取别人的意见
?
?
?
?
听讲和发言情况
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并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听课比较认真,偶有走神、讲小话等;能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听课不认真,走神、讲小话;很少发言
?
?
课堂展示情况
积极参与课堂展示,思路清晰,表达清楚,对知识的理解比较完成
积极帮助小组展示,参与实验过程的完成。
不主动参与课堂展示,对实验过程一知半解
这节课你所收获的或还存在疑惑的地方?
教学反思
优点:
教学特色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课前做了问题调查,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90%以上的学生的关注点在“接种疫苗如何预防疾病,人体的免疫系统组成功能”等方面,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教材中的知识顺序翻转,以“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为主线先讲特异性免疫,然后学习非特异性免疫,最后归纳总结免疫的概念。这也正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从《德育纲要》的要求来看也是对“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提供生动有意义的素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的落实。
模型应用,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抗体和抗原的概念比较抽象,抗体作用的特异性学生不好理解。利用抗体抗原的模型进行拼图小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化难为易。
故事线索清晰。本节课利用“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这一核心事例,设计相关情景,完成免疫两种类型的认识及概念的建立,学生充分理解了这一个例子,为学习或解释其他免疫的事例奠定基础,达成举一反三的目的。
重难点突出,注重核心概念的形成,尤其是加以独特的板书设计,精炼的体现概念的联系与形成过程。
从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规律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的活动,如资料分析、拼图等。
二、可继续挖掘的话题
人工免疫的价值在哪?课前提示学生自己左臂上的“卡疤”与爸爸妈妈的比较一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切身体验与思考计划免疫的发展。
2.在计划免疫的讲解中可以添加“表格展示计划免疫实施以来,传染病致死率减少的数据”,这样刚好的使学生理解计划免疫对于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的重大意义,同时也认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