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生物
学段: 初中
年级
初一
相关
领域
教材
书名: 《生物学》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年 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郑岑
密云区第三中学
13810928293
实施者
郑岑
密云区第三中学
13810928293
指导者
尹素莲
密云区第三中学
课件制作者
郑岑
密云区第三中学
13810928293
其他参与者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生物新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在生物教学中积极进行实践尝试和探索,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进行总结和更新。为了帮助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我注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即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立足学生资源、教学条件,创设各种生活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京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第二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节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神经系统组成以及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之后,通过体验、对比、探究等方式学习、区分反射的两种类型: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并通过探究分析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来进一步阐述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教材内容由感性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先着重说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概念,区别和相互关系,再讲述条件反射是怎样建立的及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因此,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强化了反射的形成过程,并通过体验、对比、列举、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对比、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同时通过对条件反射建立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条件反射可增强动物对环境的摄影性;以及条件反射在人类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学习了反射弧,对反射的形成过程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反射的类型。由于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有限,辅以形象思维才能很好的发展抽象思维。因此本节课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实例来源于生活现象,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差异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使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学生对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内容本身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有助于本节课教学的实施。
教学手段:实验教学 多媒体,PAD教学。
课前准备:
学生:课下实验探究条件反射的形成,录制视频。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制作微课和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目标: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描述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说明条件反射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体验,对比,讨论等方式领悟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培养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和说明一些实际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反射是动物适应环境的基础,是沟通环境的桥梁,知道人类是具有最高智慧的动物。通过对条件反射建立过程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条件反射可增强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条件反射在人类生活中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之间的联系。
难点: 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活动引入
活动一:
我们首先来做一个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认真听好活动规则:
第一步:打开一号袋子,仔细观看。记录自己的反应,口腔内唾液是否增多。
第二步:打开二号袋子,仔细观看,同样做好记录。
第三步:打开三号袋子,记录同上,
第四步:品尝4号袋子中的食物,记录唾液是否增多。
小组独立完成活动,个人填写好记录单。
小组长统计本组每个活动中发生反射活动的人数并填写在黑板上的表格中。
由活动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实验材料
5min
环节一: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
问题串:(以酸杏小组为例)
1:“吃酸杏”“看酸杏”“看酸杏字”,唾液分泌都会增多,那实现这三种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的路径分别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完成三种反射弧)
2:“看酸杏”和“看酸杏字”唾液分泌增多相比“吃酸杏”,三种反射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 引导学生比较三种反射弧的不同,总结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
3:“听酸杏”和“看酸杏字”唾液分泌增多相比“看酸杏”,三种反射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对语言、文字的含义建立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反射活动。)
巩固练习:
PAD出示一些课前学生写好的反射活动,让学生判断哪些属于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发射。
环节二:条件反射的建立
PAD推送《条件反射的建立》微课
提问:你觉得在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最关键的?
引导学生分析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结合起来,经过很多次强化之后,就会形成条件刺激。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活动二:
在黑板上展示条件反射形成的示意图,从非条件反射引入,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出神经中枢之间建立了联系。(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传入的非条件刺激信息和条件刺激的信息,在各级中枢之间建立了暂时性的功能联系,在人类和高等动物这种暂时性功能联系,必须通过大脑皮层才能建立起来。)
活动三:学生展示课下训练动物建立的条件反射视频
(小金鱼听声音抢食的条件反射)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个条件反射是如何建立的。
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思考,交流讨论。理解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
练习巩固知识。
学生观看微课。了解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并完成学案上的相关试题。
学生参与活动,开放思维,积极思考逐步理解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学生展示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以问题引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概念形成初步的理解。
通过分析判断,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让学生参与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开放学生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和生活实紧密联系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认真倾听的习惯。
PPT
PAD
PAD
活动材料
视频
10min
20min
小结
环节三:条件发射的意义
引领学生运用本节课知识尝试解释课前的小活动,条件反射是如何建立的,对比分析活动中生成的数据,条件反射的数据要大于非条件反射的数目。
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反射的意义。但是也要强调非条件反射也很重要,对人和动物的生存与健康非常重要。
学生运用本节课知识尝试解释课前“酸杏”活动的三种反射。
分析总结条件反射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训练他们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条件反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它使人和动物对于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Ppt
8min
作业布置
实践作业:条件反射的消退
教学反思
优点:
问题设计环环相扣。本节课从小活动引入,引导学生对三种反射进行分析,提出“看酸杏”或“看酸杏文字”与“吃酸杏”都能引起唾液分泌增多,从本质上他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分析比较得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接着提出“条件反射是如何建立的?”利用巴甫洛夫经典的条件反射充分讲解,用学生做的条件反射加强巩固与理解,最后提出“条件发射的意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人类通过条件反射的建立大大加快了信息传递过程以及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过程,使人类发展成为更具适应性的生物类群。
关注PAD适切性。本节课在设计时充分考虑PAD的适切性,恰当地用了二次PAD:第一次是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发射,老师很直观的从后台看到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做到有针对性的提问或点拨。第二次是推送“条件发射的建立”微课,学生利用PAD很清晰的观看巴甫洛夫是怎样一步一步训练狗完成条件反射建立的实验,大大的助力他们完成学案上对于该实验的分析。
需要改进的点:
实验中生成的数据还需要充分的利用和挖掘。
尽可能的设计一个活动,使得对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示意图的讲解不枯燥,更有趣,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