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第23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第23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3-08 14:3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生物学 八年级下册
第2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一课时)
安徽省颍上县第三中学 李亚南
一、教材分析
本节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很多,特别是基本概念、名词特别多,如食物链、食物网等,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果要学生准确地把握,必须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教学语言的科学、严密,而且要注意概念讲解和分析时的准确、科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使学生有明确、正确的理解。所以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兴趣盎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的教学理念。
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与其他单元又有密切的联系。理解和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后,就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章节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对于大部分的初二的学生都有着对新鲜事物还保留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学中还应该力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教学就会变得很轻松。?但是初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都还比较弱,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力求使教学表达更加直观,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习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尝试总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的概念。
②说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能量关系,概述能量流动的特点。
2. 能力目标
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利用好各种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对相关课题进行讨论,发挥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点
①由食物关系构成的食物链与食物网。
②以食物链为基础的能量流动以及特点。
教学难点
①本节课安排的各项活动。
②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循环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设置场景: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问:此景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什么叫生态系统?
学生和老师共同吟此民谣,并进行思考回答:草原生活
以设置生活场景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新课题,贴近生活,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引入课题。
新课展开
重难点突破
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地食物关系
1、活动:分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1)草原上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
(2)草原上的各种动物与草原上的植被有什么关系?
(3)草原上的动物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2、小组活动
(1)组长组织
(2)五名成员分别选好角色(植物、
昆虫、蛙、蛇、猫头鹰)扮演,交流自己选择的理由,然后尝试在组
内找到自己的食物,用右手抓住。
追问:假设由于人类的某些活动导致
青蛙的数量减少。
如果你认为自己所代表的生物
数量会减少,那么请回到座位,
并说明理由。
最后总结食物链:
植物→ 昆虫 →青蛙 → 蛇 → 猫头鹰
食物链的写法注意事项
展示书本图片尝试将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用线连接起来。
从而能得出食物网的概念
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学生参与
讨论书写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通过设置问题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在“玩中学”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
请指出下列四条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
A.阳光→草→兔→狼
B.草→昆虫→青蛙→蛇
C.蛇→青蛙→昆虫→草
D.草→蝗虫→细菌和真菌
讨论,强化本节课的知识点。
复习、归纳、巩固所学的知识
学会归纳
七、板书设计

第2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一课时)
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捕食关系
食物链
食物网
八、课后反思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而生物之间主要存在的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及多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而该节内容也是在上学期基础之上延伸了一些知识点,所以主要是让学生沿着已有知识内容顺藤摸“瓜”,集思广益,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路上,学生学会了与同伴相处、交流,学会了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典型优点: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己复习,自己归纳。学生参与量大,课堂氛围活跃,积极性高。2、本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比较好。复习—归纳—练习。条理性比较强。不足之处:1、学生过于活跃,一个问题多人起立回答,似乎都掌握很好,会迷惑问题所在。2、时间有限,复习量非常大,不能深入复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