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四川省内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四川省内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9 16:4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宋代成书的《三字经》载“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这客观的评价了(  )
A.王位世袭制传子的宗族关系
B.禅让制选贤任能的传贤体制
C.分封制的政治稳定性延续性
D.宗法制强调正统的血缘关系
2.(3分)如图是1962年在广州区庄出土的青铜戈,属典型的中原形制,内部刻有铭文“十四年属邦”等字。“十四年”指秦王政十四年,距离秦统一岭南的时间还有12年。它在岭南出土的合理解释是(  )

A.战国末期,我国南方与北方之间商业交流的结果
B.铜戈是征伐秦军所用,是秦统一岭南的重要物证
C.“十四年”时,岭南地区已经归入中央王朝管辖
D.岭南地区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发达
3.(3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君主通过调节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机构,实现对全国的专制统治,但不仅皇族内部不断发生争夺皇位的斗争,而且权臣、武将、外戚也极力觊觎皇位,实现改朝换代,宦官、奸臣也寄生在皇权之上,作威作福。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皇帝职位世袭没有制约 B.皇权至高无上的独断性
C.世袭制被官僚体制取代 D.君权与相权的基本矛盾
4.(3分)汉武帝设立内朝,选用亲信侍从组成宫中决策班子,加戴“侍中”名号,预闻政事,征询意见,托为心腹之臣。他们经常代表皇帝在朝廷发表意见,有时根据皇帝旨意,在朝廷上与大臣辩论,诘责朝臣。这样形成了一个与朝廷正式职官系统不同的内朝官系统,成为内朝官。其设立主要目的是(  )
A.加强皇权分夺外朝权力 B.预闻政事参与主要决策
C.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5.(3分)公元796年,年届46岁的孟郊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终于登上了进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当即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  )
A.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喜悦
B.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C.八股取士的公正公平性合理性
D.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重学风气
6.(3分)如图是雍正帝批阅的两份大臣奏折,他喜欢用白话给臣子批奏章。他在田文镜的奏折上批注:“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不再负尔等也。”率真的雍正爷这样的批注,哪个臣子看了不感动得“泪流满面”?宠臣年羹尧年大将军的奏折,雍正写道:“知道了,九贝子要来京,奏了个折子。朕亦不曾批回,浑沦说了个知道了,他若借此要来,使不得。你只言不曾有旨与你,不要放他来。”他直接在批注里唠起了家常,还指示自己的臣子和自己合伙蒙人。天子与官僚个人的通信必须绝对秘密地进行,官僚绝对不能向他人泄露自己所上奏折内容以及天子对此所赐朱批谕旨内容,也不能记录所写内容,更不能公开自己被允许给天子上奏折这件事。此后,该官吏被强行拉入雍正帝的视野,必须毫无遗漏、事无巨细地向天子报告所辖地区的情况。这反映了(  )

A.清朝雍正时君臣平等和谐观念加强
B.废丞相后全国繁杂政务集中于皇帝
C.解决西北军务后军机处作用被削弱
D.在嬉笑怒骂中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7.(3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列强建立的租界,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和法律权限以外,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推行侵华政策的基地。这说明当时(  )
A.中国社会处于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B.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C.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状态
D.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8.(3分)义和拳(义和团)最初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反对满族统治。随着中国近代社会形势发展,中国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冲突代替了华夷之辩的满汉之争,1898年由赵三多首次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这说明(  )
A.中外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主要社会矛盾
B.国内各界形成了一致对外的统一战线
C.农民阶级是维护国家主权的主要力量
D.义和团对西方已经有了比较科学认识
9.(3分)1938年,日本黄金储备量为13.5亿日元,而武汉会战前后,日本使用外汇结算的进口军用物资,花费高达9.6亿日元。由于出口严重萎缩,为弥补贸易逆差,只能动用黄金储备,这使日本的黄金储备由原来的388吨,急速下降到25吨。据此推知(  )
A.中日战争日本必将走向灭亡
B.中日战争即将进入相持阶段
C.中共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D.国共合作有效抵制日本进攻
10.(3分)1853年5月,洪秀全禁绝儒学焚烧古书拉开大幕,在天国民众中造成了思想混乱。1854年1月,杨秀清借“天父附体”明确指示:“千古英雄不得除,流传全仗笥中书;千古流传之书不可毁弃。”但洪秀全无视“天父”旨意,一意孤行,禁绝儒学和焚烧古书的运动愈演愈烈。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迅速腐化走向争权夺利
B.《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施,只能照旧统治
C.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的理论武器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
11.(3分)1987年4月,中葡两国签署《中葡联合声明》后,自1987年至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权移交期间的12年,被称为过渡期。在整段过渡期,澳葡政府在中方督促下,采取三大措施,包括中文合法化、公务员本地化和法律本地化,合称“三化”,确保澳门政权顺利交接。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  )
A.维护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稳定和繁荣
B.确保了中国对澳门政权如期顺利交接
C.为国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D.彻底结束了列强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
12.(3分)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建交当天,邓小平的头像被赫然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他被评为《时代》周刊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这一评判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外交政策调整,实行对外开放
B.中美建交的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C.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
D.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矛盾缓和
13.(3分)伯里克利在雅典英雄纪念会上演讲:“我们的国体之所以被称作民主,是因为权力不是被少数人、而是被所有人民掌握。当私人纠纷产生时,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这里,每个人不但对他自己的私事感兴趣,也对整个社稷的大事感兴趣。”这表明(  )
A.雅典民主是全体居民的民主
B.雅典执行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C.雅典突破了小国寡民的状态
D.在当时民主发挥了重要作用
14.(3分)公元前242年,万民法产生,它又称“各族人民的法”,是罗马法中调整非罗马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律。公元前3世纪后,万民法的原则移用到公民法中,与公民法在内容上逐渐接近、融合,查士丁尼民法典颁布后,两者最终统一起来。这主要是由于万民法(  )
A.侧重于规定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B.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C.打破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D.巩固了罗马政权,有利于长治久安
15.(3分)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方案获得通过。方案规定:“取消56个‘衰败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30个小选区名额也从2名减至1名,将空出的143个席位分配给新兴的工业城市。”这意味着英国(  )
A.议会上院的构成将产生重大变化
B.君主立宪为特征的代议制最终确立
C.议会下院的构成将产生重大变化
D.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16.(3分)1871年德国通过帝国宪法,代议制扩展到德国。德意志帝国确立了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处于次要地位,体现出德国民主的脆弱性特征。这表明德国的政治体制实质是(  )
A.君主立宪制 B.二元君主制 C.共和国体制 D.封建君主制
二、非选择题(三个大题,共52分)
17.(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在国会成立以前“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明确了参议院的地位和职权。
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临时参议院的职权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立法权,议决暂行法律,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亦须得其同意;
(二)财政权,议决临时政府的预算,检查临时政府的出纳,议决全国统一的税法、币制及发行公债事件;
(三)任免权,临时大总统任用之国务员,须经其同意;
(四)外交权,临时大总统行使宣战、媾和、缔结条约以及派遣外交专使等项权力时,须得其同意;
(五)顾问权,答复临时大总统咨询事件。
此外,临时参议院还可对临时大总统交议的事件进行议决。1912年2月22日,临时参议院编订《参议院法》;3月27日,临时参议院议决通过了《参议院法》;4月1日,孙中山正式颁令公布《参议院法》。
﹣﹣摘编自《南京临时参议院》
材料二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除序言外,还分为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共7章60条。
序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依法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第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章 政权机关
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
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第十五条 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六章 民族政策
第五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第五十一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摘编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权力核心是什么?利用材料概述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临时约法》规定的行使国家行政权的中央机构?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出上述制度设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49年《共同纲领》中蕴含的新中国基本的民主制度。结合材料简论新中国是人民民主的国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形成这种新型民主制度的原因。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对康熙帝的历史评价,近世以来,众说纷纭。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康煕朝(1662﹣1723年)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黑暗的时期;第二,康熙朝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盛世的时期;第三,康熙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落日的辉煌。
﹣﹣阎崇年《康熙盛世的思考》
请选取材料中对康熙朝评价的一种观点或者提出你自己的全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其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要点清晰、逻辑清楚、史论结合、论证科学;只选观点不作论证,不得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美国资本主义向横广和纵深两个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完善工业资本主义秩序的改革浪潮。它由五个方面汇集而成:政治民主化改革、限制奴隶制发展的斗争、自由土地运动、空想社会主义试验和争取女权运动。其中美国总统杰克逊领导了经济和政治改革。在政治上,杰克逊一方面推行政府官职改革,强化对联邦中央政府的控制,使一批新兴中小资产阶级分子进入政界,扩大了资产阶级统治基础,并在客观上废除了终身制。虽然它带有严重的党派偏见,被后人指责为“分赃制度”,但在当时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另一方面,杰克逊完善了资产阶级两党制度,推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推选本党候选人的制度,废除由极少数人控制的国会预选会推荐制。这种面向选民而不是少数政治领袖的选举制度使中小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参与政治的作用得以确认,也使资产阶级政党制度开始深入人心,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在杰克逊任期,还建立了总统制,扩大了总统权力,强化了总统的否决权,扩大了其使用范围,开创搁置原则的“口袋否决”先例,并行使任免权,组织体现总统意图的“厨房内阁”。此外,作为文官制度的先导,在技术性比较强的海军军校等部门还推行了考试制度。这些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杰克逊民主”,在当时是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改革浪潮》
(1)根据材料,简要指出杰克逊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2)依据材料,概括杰克逊政治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革原因。


2019-2020学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析】本题关键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解答】通过材料信息“八百载,最长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体现了西周实行分封制推动了政治的延续性,故C正确;
王位世袭制是在夏朝就已经形成,排除A;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排除B;
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到血缘关系,排除D。
故选:C。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时代特征,要求学生结合秦朝的时代特征和史料实证的方法特点来分析。
【解答】A.材料中的文物属于兵器,不是商业交流产品。
B.也支持我们可知材料中的出土文物属于兵器,上面有关于秦国的记载,说明当时秦朝在岭南地区有大规模军事行动,是秦朝统一岭南的重要证据。
C.材料只能反映出秦朝对岭南地区进行军事活动,并没有反映出岭南地区已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
D.材料看不出出土的兵器是在岭南地区打造的,反映不出岭南地区手工业技术发达。
故选:B。
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
【解答】通过材料叙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争夺皇位斗争很多,皇族,权臣武将,亲戚,宦官都是专制皇权的寄生品,故B正确;
A没有制约的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信息与官僚政治无关,排除C;
D不能完全体现材料信息,排除。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汉朝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汉武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解答】通过材料“形成了一个与朝廷正式职官系统不同的内朝官系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那朝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削弱外朝权力,从而加强皇权,故A正确;
B是那朝的职能,但不是设置的目的,排除B;
内朝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C;
D不符合内朝设立的主要目的,排除。
故选:A。
5.【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公元796年,年届46岁的孟郊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终于登上了进士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解答】从题干信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知体现了当时社会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喜悦之情,A正确;
B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八股取士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该时期是唐朝,排除C。
故选:A。
6.【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解答】通过材料信息“必须毫无遗漏、事无巨细地向天子报告所辖地区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D正确;
君臣平等和谐观念的说法错误,排除A;
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皇帝政务繁杂,排除B;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能不断增强,排除C。
故选:D。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主权受到侵犯,但看不出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
B.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应该是在美国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后。
C.从材料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很多主权受到了侵犯,说明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西方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应该是在甲午战争以后。
故选:C。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外民族矛盾不断的加深,所以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能够反映出当时中外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B.当时中国并没有形成统一战线,一致对外。
C.材料中看不出农民阶级是维护国家主权的主要力量。
D.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对西方认识并不科学。
故选:A。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战时期日本对华经济政策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日本外汇储备大量减少,很难支持起长期的战争需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最终会由于经济原因走向失败。
B.材料看不出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共的抗战作用。
D.材料也没有反应出国共合作抗日的作用。
故选:A。
10.【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禁绝儒学的根本原因。
【解答】A.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迅速腐化走向争权夺,利于焚烧古书禁绝儒学无关,排除;
B.禁绝儒学焚烧古书与《天朝田亩制度》无关,排除;
C.洪秀全禁绝儒学,焚烧古书造成思想混乱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的理论武器,正确;
D.洪秀全禁绝儒学,焚烧古书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无关,排除。
故选:C。
11.【分析】本题考查澳门的回归,解答的关键信息是“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解答】联系所学可知,ABCD都是澳门回归后产生的影响,但ABD主要是对中国产生的影响,C是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所以C符合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故选:C。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A.之所以1979年美国《时代周刊》高度评价邓小平,主要是由于1978年中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调整了国内外政策,实施了改革开放。
B.中美建交不是美国高度评价邓小平的主要原因。
C.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也不是美国《时代周刊》高度评价邓小平的主要原因。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缓和在当时体现不出来。
故选:A。
13.【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每个人……也对整个社稷的大事感兴趣”。
【解答】从材料中的“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每个人……也对整个社稷的大事感兴趣”等信息可以看出,民主在当时的雅典发挥了积极作用,故D正确。
雅典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而不是全体居民的民主,故排除A。
公民与非公民具有不平等,故排除B。
雅典的民主没有突破小国寡民的状态,故排除C。
故选:D。
14.【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各族人民的法”“万民法的原则移用到公民法中”“两者最终统一起来”。
【解答】从材料中的“各族人民的法”“万民法的原则移用到公民法中”“两者最终统一起来”等信息可以看出,万民法能够调整不同族群之间矛盾,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这是它能与公民法相融合并最终统一起来的原因,故B正确。
A说的是公民法,不是万民法,故排除。
万民法在本质上仍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故排除C。
D说的是影响,而不是原因,故排除。
故选:B。
15.【分析】本题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解题的关键是“取消56个‘衰败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30个小选区名额也从2名减至1名,将空出的143个席位分配给新兴的工业城市”。
【解答】“取消56个‘衰败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30个小选区名额也从2名减至1名,将空出的143个席位分配给新兴的工业城市”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议会下院的构成将产生重大变化,故C正确;
议会上院是贵族院,故A错误;
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16.【分析】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解题的关键是“德意志帝国确立了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处于次要地位,体现出德国民主的脆弱性特征”。
【解答】“德意志帝国确立了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处于次要地位,体现出德国民主的脆弱性特征”表明德国的政治体制实质是二元君主制,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二、非选择题(三个大题,共52分)
17.【分析】(1)本题考查《临时约法》。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临时参议院的职权分析。第三小问,结合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第四小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
(2)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结合三大制度内容分析。第二小问,结合三大制度内容和特点分析。第三小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
【解答】(1)第一小问的核心,依据材料一的内容可以得出权力核心是参议院。第二小问的理由,依据材料一中临时参议院的职权分析即可。第三小问的机构,结合所学可知,行使国家行政权的中央机构是内阁。第四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结合辛亥革命相关知识从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即可能性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革命派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政权;受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学习美国的国家体制。必要性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要求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需要;为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2)第一小问的制度,依据材料二的内容,结合新中国初期的三大制度分析。第二小问的简论,结合三大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分析。第三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结合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相关知识从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即可能性是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其提供了政治前提;中共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新型政党;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吸收了西方代议制的基本方式。必要性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需要;民族制度、政协制度符合我国国情。
故答案为:
(1)核心:参议院。
理由:参议院拥有立法权、财政权、任免权、外交权、顾问权等;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任用之国务员、行使宣战、媾和、缔结条约以及派遣外交专使等项权力时须得参议院同意。
机构:内阁。
原因:可能性: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革命派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政权;受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学习美国的国家体制。
必要性: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要求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需要;为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2)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简论:人民普选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政权;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民族自治机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人民依法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民有思想、言论和信仰自由权。
原因:可能性: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其提供了政治前提;中共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新型政党;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吸收了西方代议制的基本方式。
必要性: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需要;民族制度、政协制度符合我国国情。
18.【分析】本题考查康熙时期中国社会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三个观点,任意选择一个,结合康熙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对外政策的影响和同时期欧洲发展状况对比进行论证,最后回归观点,得出结论。
【解答】本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材料中的三个观点,任意选择一个,结合所学分析,如选择康熙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落日的辉煌的观点,可结合康熙朝的政治状况及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以及同时期欧洲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即可。
故答案为:
观点:康熙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次落日的辉煌。
论证:(1)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清朝康熙帝时期,君主专制得到极大强化;在大一统形势下,疆域辽阔,国家统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中国近代版图基本奠定。
(2)但是康熙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君主专制加强使得中国社会发展受到阻碍;科举制采取八股取士,使得士人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
(3)康熙朝前,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已经经历了宗教改革运动;康熙朝时,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
总之,康熙朝时期虽然中国社会仍然在发展,但是对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和当时世界历史,中国已经处于落日的辉煌。
19.【分析】本题考查杰克逊政治改革。(1)本小问,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2)第一小问,结合杰克逊政治改革内容分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美国1787年宪法分析。
【解答】(1)本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在政治上,杰克逊一方面推行政府官职改革,强化对联邦中央政府的控制,使一批新兴中小资产阶级分子进入政界,扩大了资产阶级统治基础,并在客观上废除了终身制”、“杰克逊完善了资产阶级两党制度,推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推选本党候选人的制度,废除由极少数人控制的国会预选会推荐制”、“在杰克逊任期,还建立了总统制,扩大了总统权力,强化了总统的否决权,扩大了其使用范围,开创搁置原则的“口袋否决”先例,并行使任免权”、“在技术性比较强的海军军校等部门还推行了考试制度”等信息分析概括。
(2)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结合改革内容分析。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19世纪上半期,美国资本主义向横广和纵深两个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完善工业资本主义秩序的改革浪潮”、“在当时是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结合所学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美国1787年不断完善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
(1)内容:推行政府官职改革;废除国会预选会推荐制,推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推选本党候选人制度;建立总统制,扩大强化总统权力;在技术性比较强的部门推行考试制度。
(2)特点:扩大了民主范围;强化了总统权力和中央权力;增加了官员产生方式;突破了选举任免制度,开始出现考试制度。
原因:19世纪上半期美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带来政治领域的变革;美国1787年宪法不断完善,在新形势下需要对国家政治作出调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