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即今天的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政治上: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由中央任命,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地方:取消行省,设三司
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
按察使司(司法)
都指挥使司(军务)
中央
地方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皇帝
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目的),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胡惟庸
最后一个丞相
思考:行省制度始于什么朝代?丞相设立于什么朝代?
行省制度:元朝; 丞相制度:秦朝
明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皇帝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唐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皇帝
尚书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秦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皇帝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废丞相,权分六部
门下省
中书省
军事上: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政大权。?
军事方面
明朝地方军事机构设置
史料研读
明朝大学士宋濂曾经与客人在家饮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请了什么客人、吃的什么菜、喝的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皇帝笑着说:“你没有骗我”。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朱元璋为什么说宋濂没有骗他?
朱元璋设锦衣卫监视官民
明朝锦衣卫印
锦衣腰牌
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东厂腰牌
东厂,明成祖在北京东厂胡同成立的特务机构,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目的:
特点:
职能: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
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监视官民。
由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法律的约束。
锦衣卫:陛下,这是昨天晚上宋学士家宴请宾客的情况。(把图交给宦官递给皇帝)
朱元璋:宋爱卿,听说你昨天晚上宴请贵宾,都请了那些人呢?
宋濂(惊讶的表情):皇上是不是知道了(轻声)。谢皇上关心,臣昨天和几个朋友聚了聚,有王学士,李尚书,还有张侍郎。
朱元璋:都吃了哪些好菜啊?
宋濂:禀皇上,有…………。
朱元璋:很好,你没有欺骗朕,是朕的忠臣,由你们辅佐朕,我很放心(面露笑容)。来人,把这张图给宋大人看看。
宦官:是。(将图拿给宋濂)
宋濂(接过图,伸手抹了把汗,轻声):好险,锦衣卫真是无孔不入啊。
总结: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丞相上朝仪式的变化
坐
站
跪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目的:防止朝臣专权,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隋朝创立:
以隋炀帝开设进士科为标志
唐朝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
武则天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宋朝发展: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朝 ?
科举制的发展史
科举考试的变化
1、考试内容
考试范围:
答题标准: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答题格式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科举考试的变化
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图为考场和看榜图)
知识拓展
“八股文”: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起股至束股才是科考正式议论的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共合八股,故名曰八股文。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字数也有限制,人们只能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写空洞无物的文章。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
[入手]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
[起股]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
[中股]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
[后股]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束股]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
江南贡院科举考场
举子看榜图
甲:我严格按着《四书集注》上的观点来答题。
假如甲乙是一起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的考生。根据他们的答案,你认为他们两个谁会高中状元?
乙:我要别出心裁,创新观点。
答案:甲很可能高中状元,
乙要是写得过分,有可能锒铛入狱;
对此,你有何看法?
由此可见,八股取士的最大危害在于:禁锢了思想,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史料研读
材料一: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思考:(1)材料一中的“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哪一选官制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共同点?
(3)顾炎武认为八股文对人才的摧残要比焚书坑儒的危害大,你是否赞同他的评论?
想一想:朱元璋强化皇权的一系列措施有什么利弊得失?
利: 防止大臣专权,巩固明朝统治,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弊: 政策皆出皇帝之手,容易出现失误,国家命运有赖于皇帝的个人素质;
束缚了思想,抑制知识分子的创新性思维
阻碍思想文化进步、科技的发展。
三、经济的发展
1、农业
甘薯
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
马铃薯
向日葵
花 生
玉米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
棉纺织业向北推进,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苏绣
明代青花扁壶
丝织品山茶禽鸟图
3、商业
(1)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
(2)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
王家大院
徽州民居
红顶商人胡雪岩
三、经济的发展
农
业
手
工
业
商
业
引进推广新农作物
棉织业
丝织业
制瓷业
商贸城市
商人群体
从南方推广到北方
苏州(明)
景德镇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北京 南京
晋商 徽商
知识小结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强化皇权
经济的发展
全面改革官制
中央
地方
设锦衣卫
改革科举制度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设五军都督府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影响: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时间
人物
都城
1.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 )
A .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B
D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主要表现是( )
A.废中书省,设三司 B.废丞相,设六部
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D.八股取士
C
B
课堂训练
5.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6.济南城区有一条街名叫按察司街,从历史角度推断这条街获此名最早是在( )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A
B
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利: 防止大臣专权,巩固明朝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 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政策皆出皇帝之手,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负面影响:
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读书人攻读四书五经,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的人,不利于人才的培养,选贤任能;
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