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土地的誓言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
新知导入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所谓的“柳条湖事件”。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进而迅速占领东北3省,短短4个多月,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众多军民被迫背井离乡,逃亡关内。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端木蕻良
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30年代中期“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这一流派都是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年轻作家,如萧红,萧军等。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在作品中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相结合,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振奋人心。他的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等。
作者简介
挚痛( ) 泛滥( )
呻吟( ) 嗥鸣( )
谰语( ) 怪诞( )
亘古( ) 蚱蜢( )
镐头( ) 碾( )
辘辘( ) 污秽( )
zhì
làn
yín
háo
lán
dàn
ɡèn
měnɡ
ɡǎo
niǎn
lù
huì
字词注音
诚恳而深切。
(野兽)大声嚎叫。
没有根据的话。
荒诞离奇;古怪。
远古。
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挚痛:
嗥鸣:
谰语:
怪诞:
亘古:
泛滥:
词语解释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从文章来看,标题的要点应在于“誓言”。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整体感知
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没有了土地也就无所谓国家,所以作者把它放在题目上,突出了它在一个爱国者心中的地位。
听读课文,划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在作者的笔下,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在回忆里: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梁、马群、黑土地等,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嗅觉、视觉、听觉多角度描绘,生动可感,耐人寻味
面对这片土地,作者有着怎样的情感?
“痛”
①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
② 悲伤。
③尽情地,深切地,彻底地。
誓言
【1】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2】关东平原这块美丽、丰饶的土地,我深深的眷恋着它,思念着它,我发誓要为它战斗到底。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从这誓言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热爱之情
2、失去故乡的忧伤、愤怒之情
3、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坚定信念
主旨概括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誓言。
课堂小结
家乡,是我们的母亲!曾几何时,我们的前辈们为保卫家乡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今天,我们要好好学习,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而贡献青春与智慧。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 青
拓展阅读
作业布置
语言练习
尝试用以下句式,表达你对故乡或母校的深情。
当我回想起故乡(母校)时,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
土地 的 誓言
美丽 回去
丰饶 战斗
…… 献身
雪耻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