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专题一 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课件+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专题一 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课件+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3-08 13:09:14

文档简介

限时练(二) 大气的运动规律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5页
一、选择题
地表净辐射是单位面积地面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之间的差额。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地表净辐射年内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天气状况        
B.气温日较差
C.太阳辐射
D.植被的变化
2.根据图中数据推断三地气温特点,正确的是(  )
A.春季黑龙江气温回升最快
B.夏季三地最高气温在6月
C.秋季温度变化均比春季小
D.冬季三地气温差逐渐减少
解析:第1题,从题干材料看,地表净辐射是太阳短波辐射在“地—气”系统中经过吸收、散射和反射等作用后,地表接收的辐射收支净余部分。主要影响因素为太阳辐射、大气状况和地面状况。从图中信息看,地表净辐射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夏季由于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辐射较弱,正午太阳高度小,地表净辐射较小。故选C。第2题,由题干可知,地表净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多少决定了地面温度的高低,地面温度的高低决定了地面辐射的强弱,地面辐射的强弱决定了气温的高低,因此地表净辐射的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相似。图中黑龙江春季地表净辐射回升最快,故气温回升最快,A对;湖南省5、6月份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处于“梅雨”期,降水较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地表净辐射较小。三地位于北半球,由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北半球陆地7月份气温最高,B错;从图中可以看出秋季地表净辐射曲线呈急剧下降趋势,春季变化总体没有秋季变化明显,表明秋季温度变化均比春季大,C错;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地冬季地表净辐射差异较大,冬季由于黑龙江纬度高,气温低,湖南和河南纬度较低,气温比黑龙江高很多,三地气温差逐渐呈增长趋势,D错。
答案:1.C 
2.A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中庭院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减少下渗,增强湿度
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D.降低夜晚时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4.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以下设计合理的是(  )
A.利用厨房、卫生间做进风口
B.房屋的朝向为东西向
C.减少东西向墙面的长度
D.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或门洞
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可知石质地面增加了地面的不平整度和摩擦力,A错误;石质地面增加了下渗,B错;石质地面和普通地面的比热差异,增大了屋前屋后的昼夜温差,使得屋前屋后的热力环流增强,“穿堂风”得以增强,C正确;增加石质地面主要是为了增强“穿堂风”,不是为了降低夜晚时庭院的温度,D错误。故选C。第4题,只留一个进风口或者减小墙面的长度等均不利于穿堂风的形成,A、C排除;穿堂风的形成主要是屋前屋后的温差形成的热力环流,房屋的朝向不影响穿堂风的形成,B排除;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就必须为屋前屋后预留风的通道,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气温不同,气压差异导致空气快速流动,间隙、门窗、走廊等提供流通通道使大气快速通过,便于穿堂风形成,D正确。故选D。
答案:3.C 4.D
体感温度指人体所感受到的冷暖程度,转换成同等温度,会受到气温、风速与相对湿度的综合影响。下图是我国某省会城市某两年月平均气温和月总降水量统计图。据此完成5~6题。
5.与第1年中的冬季相比,第2年中的冬季体感温度表现得更加(  )
A.暖干
B.温湿
C.冷干
D.冷湿
6.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该地适合发展(  )
A.避暑旅游业
B.避寒旅游业
C.冰雪旅游业
D.冬季蔬菜产业
解析:第5题,据材料可知,体感温度指人体所感受到的冷暖程度,转换成同等温度,会受到气温、风速与相对湿度的综合影响。据图可知,与第1年中的冬季相比,第2年中的冬季气温有所降低,降水有所增加。说明体感温度表现得更加冷湿。故选D。第6题,据图可知,该地区冬季最低气温接近0
℃,但在0
℃以上,冬季无冰雪,C错误;但冬季气温应较低,且降水较少,不适合发展避寒旅游业和冬季蔬菜生产,B、D错误;该地区夏季最高气温不足25
℃,因此适合发展避暑旅游业,A正确。故选A。
答案:5.D 
6.A
细颗粒物(PM2.5)的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2016年12月,入冬以来最持久雾霾天气来临,全国多个城市达到严重污染。下图是我国南方局部区域该时段某日海平面与5
000
m高空等气压差分布示意图(单位:hPa)。据下图回答7~9题。
7.此时,下列城市近地面气压最高的是(  )
A.长沙
B.重庆
C.南昌
D.武汉
8.此时,南昌近地面的风向最有可能为(  )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9.若仅考虑天气因素,此时下列地区出现雾霾天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武汉风力较小,雾霾持续时间较长
B.重庆风力较大,雾霾持续时间较短
C.武汉盛行上升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长
D.重庆盛行下沉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长
解析:第7题,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由图可知,四个城市所在地海平面与相应5
000
m高空等气压差从大到小依次为重庆、南昌、长沙、武汉,可推知重庆5
000
m高空气压最低,推知重庆垂直方向上空气做下沉运动,近地面气压最高,故选B。第8题,结合上题可知,武汉近地面气压最低,近地面从南昌到武汉气压逐渐降低,水平方向上近地面空气从南昌高压处向武汉低压处流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偏南风,C正确。第9题,由材料可知,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重庆位于近地面高压中心附近,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雾霾扩散,雾霾持续时间较长,D正确;武汉位于低压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污染物容易扩散,雾霾持续时间短,C错;此图并非近地面等压线图,无法判断重庆与武汉的风力大小,A、B错。故选D。
答案:7.B 
8.C
 9.D
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至今仍保存着罕见的原始生态系统。在当地气候影响下,它的“容颜”在湿季的葱绿和干季的焦黑之间更替。下图为卡卡杜国家公园位置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公园景观葱绿的时段主要是(  )
A.3~5月
B.6~8月
C.9~11月
D.12~次年2月
11.卡卡杜国家公园景色焦黑的原因可能是(  )
A.灌丛自燃
B.强光烤晒
C.高温熔化
D.日温差大
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此地位于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北半球冬季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北风,西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易带来丰沛的降水,公园景观葱绿。12~次年2月为北半球的冬季,选择D。第11题,卡卡杜国家公园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湿季时草木葱绿,但是到了干季降水稀少,气温高,草木枯黄,灌丛容易自燃,过火后景观变得焦黑,选择A。
答案:10.D
 11.A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8年12月到2019年2月,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持续阴雨天气,并伴随阶段性低温。持续降水导致土壤过湿,很多降水集中区出现明显的农田湿渍害(指因地下水位过高,土壤过湿导致作物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
材料二 南方地区某时段降水日数分布图。
材料三:南方地区持续阴雨天气原理示意图。
(1)结合材料二,推测2018年12月到2019年2月我国南方地区日照时数的分布特点。
(2)依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入冬以来出现持续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
(3)简析持续阴雨天气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日照时数中部低四周高(大体上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地区为中心向四周递增);最低值出现在贵阳、长沙、南昌、杭州沿线地区;最高值出现在川西、滇北一带。
(2)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较正常年份势力偏强,来自太平洋的湿润东南风和来自南支槽的西南暖湿气流与来自高纬地区的冷空气频繁在南方地区交汇,导致南方地区入冬以来持续阴雨。
(3)持续阴雨使土壤中水分过多,导致土温过低,不利于作物生长;光照不足、气温偏低,光合作用弱,不利于作物成熟,影响产量;容易滋生病菌,影响作物产量,出现湿渍害,导致作物减产;不利于开展农事活动。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勒颇北部阿兹密克人用智慧建造了蜂窝状的蜂巢式家屋,这种屋子的形状和结构是对当地气候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下图为阿勒颇周围等高线地形图、蜂巢式家屋景观图和拉塔基亚与阿勒颇气候资料统计图。
(1)阿勒颇冬季气温________(高,低)于拉塔基亚,分析其成因。
(2)阿勒颇冬季降水量________(高,低)于拉塔基亚,分析其原因。
(3)说明蜂巢式家屋建筑特征是如何适应当地气候的。
解析:第(1)题,读气候资料图可知,阿勒颇冬季气温低于拉塔基亚。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第(2)题,影响降水量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等。第(3)题,蜂巢式建筑特征对当地气候的适应,主要从风力、降水、气温日较差、下渗等方面分析。
答案:(1)低 阿勒颇位于内陆,冬季降温快,温度低,拉塔基亚临海,受海洋调节,冬季气温较高;阿勒颇海拔较拉塔基亚高;阿勒颇纬度较拉塔基亚高。(2)低 
阿勒颇距海相对较远,受海洋影响较小(或答拉塔基亚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阿勒颇位于山地背风坡,西风受山地阻挡,降水较少(或答拉塔基亚位于山地迎风坡,西风受山地抬升,地形雨较多)。
(3)草质圆锥形屋顶使冬半年的雨水得以快速流淌,减轻屋顶所承受的压力;圆柱状的墙体可以减小风沙对墙体的冲击;80
cm厚的墙体可以有效抵御室外高温,减小室内气温日较差;底部石砌台阶利于防止冬季雨水的侵蚀和浸泡,增加房屋的坚固性;拱形门且没有窗户可以减小室内和室外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减小室内气温日较差。限时练(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选择题
城市道路绿化隔离带具有隔离汽车行驶,美化环境的作用。下图为一地理爱好者拍摄的某城市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照片,每年该市的园林工作人员都要对道路绿化隔离带中的一些树冠庞大的乔灌木进行侧向剪枝,同时用石灰水全部涂白。据此完成1~2题。
1.园林工作人员对绿化带中树冠庞大的乔灌木进行侧向剪枝的主要目的是(  )
A.调节树木与道路之间矛盾
B.调整树势,促进树木良好生长
C.改善树冠的通风透光条件
D.美化树形,提高树木观赏效果
2.当地园林工作人员开始剪枝的季节最好选择在(  )
A.冬末春初       
B.春末夏初
C.夏末秋初
D.秋末冬初
解析:第1题,通常城市绿化隔离带的宽度多在1.5~3米之间,通过人工剪枝来控制庞大树冠枝条的密度、宽度(或直径)和高度,解除树冠过大对交通视线的可能阻挡,保证行人和车辆通行,减少行车安全事故。选A。第2题,根据该地涂白的树木为落叶阔叶林可知,在冬季到来前,树木已接近停止生长,剪枝可以减少树木的水分流失,减少树木的蒸发量,为树木节省营养,顺利度过严寒。选D。
答案:1.A 
2.D
垂直地带性植被的常见更替顺序是乔木—灌木—草甸。但在个别山区却存在植被呈逆向更替分布的情况,这种现象成为倒置的垂直地带性。下图为横断山区金沙江(28°N)两岸的植被垂直地带分布。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金沙江畔的自然植被可能是(  )
A.中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干旱小叶灌丛
D.高山草甸
4.横断山区金沙江(28°N)两岸植被出现倒置垂直地带性分布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热量不足
B.谷底河畔风力强劲,蒸发旺盛
C.受地形影响,出现焚风效应
D.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
解析:第3题,据材料可知,横断山区岀现植被逆向分布情况。据图可知,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以下为暖温带半干旱灌丛及半湿润针叶林带,那么谷底金沙江河畔(温度更高、水分更少)最可能分布的是亚热带干旱小叶灌丛。选C。第4题,横断山区金沙江畔岀现植被倒置垂直地带性分布,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山高谷深,山地的背风坡形成焚风效应,气候干旱,C正确。金沙江河谷地区,海拔低,气温高,热量充足,A错误;该地谷底河畔地形封闭,风力小,B错误;横断山区距离印度洋较近,D错误。
答案:3.C 4.C
丹霞地貌大多在海拔300~400
m之间,山体相对高度也大多不超过200
m。丹霞地貌山块往往四面为陡崖,山块之间也因此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沟谷中植被多表现出雨林植被的特征,被称为“沟谷雨林”。读我国东南部某地丹霞地貌局部区域的植被分布图,回答5~6题。
5.形成“沟谷雨林”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水分充足
B.全年降水量丰富
C.太阳光照强烈
D.海拔低,气温高
6.图中甲、乙处的植被分别为(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山草甸
B.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高山苔原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
解析:第5题,图示位于我国东南部某丹霞地貌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沟谷中植被多表现出雨林植被的特征,形成“沟谷雨林”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水分充足,A对。季风区的降水量季节变化大,B错。沟谷中太阳光照不如山脊处强烈,C错。位于亚热带,气温不是雨林形成的主要因素,D错。第6题,根据图例,图中甲地位于缓坡沟谷和平缓山脊之间,甲地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C错。乙处位于堡状山顶,下面相邻植被类型是山顶型亚热带硬叶灌木林,乙地植被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D对。不可能是高山草甸、高山苔原,A错。
答案:5.A 
6.D
枯落物是植物地表器官枯死后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地表枯落物蓄积量与径流等因素密切相关。科考组选择黄土高原某小流域内分别均匀种植乔木、灌木、草本的三个坡面观察枯落物。这三个坡面具有相似坡度、相同坡向,撂荒之前均为坡耕地,植被恢复年限均大于25年,植被生长过程受人类影响很小。下图示意三个坡面不同坡段枯落物蓄积量。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植被类型依次是(  )
A.乔木、灌木、草本
B.草本、乔木、灌木
C.灌木、草本、乔木
D.草本、灌木、乔木
8.枯落物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有(  )
A.增强降水侵蚀力
B.促进土壤水分蒸发
C.减小土壤孔隙度
D.增加地表水分下渗
9.①②类植被单位面积的地表枯落物蓄积量均是在坡中最多,其共同的原因是(  )
A.径流在坡中的速度最快
B.径流搬运作用在坡中明显削弱
C.径流量在坡中达到最大
D.地表枯落物在坡中的产量最多
解析:第7题,乔木的生产能力最强,产生的枯落物最多,枯落物蓄积量最大,①为乔木;草本生产能力最弱,产生的枯落物最少,枯落物蓄积量最小,③为草本,②为灌木。第8题,枯落物增加,覆盖在土壤表层,能降低水流速度,减轻降水侵蚀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地表水分下渗,土壤中的枯落物能增大土壤孔隙度,D正确。第9题,①②类植被单位面积的地表枯落物蓄积量均是在坡中最多,说明径流在坡中的速度最慢,径流搬运作用在坡中明显削弱,B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无法判断枯落物的产量多少。
答案:7.A 
8.D 
9.B
位于青藏高原的格尔木河发源于昆仑山,注入达布逊盐湖,该湖周围一定范围内没有植被生长。研究发现格尔木河流域近年来降水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各地貌区植被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下图示意格尔木河流域植被分布与地形地貌关系。据此完成10~11题。
10.格尔木河流域(  )
A.植被属于针叶阔叶混交林
B.植被覆盖率高且分布均匀
C.植被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
D.湖积平原北部植被较茂密
11.随着降水量增加,格尔木河流域植被的变化是(  )
A.山麓地带植被减少
B.冲洪积扇植被减少
C.湖积平原植被向北延伸
D.湖积平原植被向南退缩
解析:第10题,格尔木河流域具有西北内陆盆地的一般特点,植被为荒漠,A错误。据图可知,从河流出山,经过戈壁砾石带,穿越细土平原区,同时地下水以泉的形式溢出,最终汇入湖泊。流域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因此植被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匀,植被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B错误,C正确。湖积平原北部靠近盐湖,植被较稀疏,D错误。选C。第11题,随着降水量增加,盐湖湖面水位升高,则盐湖将向湖积平原扩展,导致湖积平原植被向南退缩。选D。
答案:10.C 
11.D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乌鲁木齐到吐鲁番地形略图。
材料二 博格达峰北邻准噶尔盆地,南隔达坂城谷地与吐鲁番盆地遥遥相望,处于荒漠包围之中。博格达峰垂直分带景观十分明显,由上至下为冰雪带—高山草甸草原—森林带—山地草原—荒漠带,野生物种资源丰富。
(1)达坂城至吐鲁番附近一段被称为“30里风区”,简述“30里风区”多大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博格达峰野生物种丰富的原因。
(3)从整体性角度分析图中山脉对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1)题,风力大小与地形、当地气候、植被有关。达坂城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当地距冬季风源地近,植被稀少;结合图中地形,铁路在此经过两山之间的山口,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大;达坂城到吐鲁番海拔不断降低,地势高差大,顺着地势下滑风力增大;吐鲁番盆地以沙漠戈壁为主,比热容小,季节变化形成巨大的气压梯度必然导致强烈大风。第(2)题,由材料“处于荒漠包围之中”可知,博格达峰人类活动少,生物保护较好;该山垂直差异显著,野生物种资源丰富;博格达峰海拔高,山地降水较多,有冰雪带,夏秋季节冰雪融水多,水源丰富。第(3)题,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山脉对降水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多,水汽受山脉抬升作用,多地形雨;图中山脉海拔高,有冰雪带,冰雪融水是河流重要补给水源;山区河流携带泥沙砾石在出山口沉积,形成山麓冲积扇,有肥沃的土壤;由材料“由上至下为冰雪带—高山草甸草原—森林带—山地草原—荒漠带”可知,山脉海拔较高,植被垂直分异明显(或生物多样性丰富)。
答案:(1)多山口等特殊地形,加强了局部地区的风力(狭管效应);邻近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强劲;达坂城到吐鲁番地势高差大,顺着地势下滑风力加大;沙漠戈壁地区,季节变化形成巨大的气压梯度必然导致强烈大风。
(2)山地垂直差异显著;山地降水较多,且多冰雪融水,水源丰富;人类活动少,生物保护较好。
(3)水汽受山脉阻挡多地形雨;高山冰雪融水成为河流重要水源;山麓形成土壤肥沃的冲积扇;山脉海拔较高,植被垂直分异明显(或生物多样性丰富)。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体型巨大,凶猛。嗅觉极为灵敏,皮肤呈黑色,可从北极熊的鼻头、爪垫、嘴唇以及眼睛四周的黑皮肤看出皮肤的原貌,毛是无色透明的中空小管子,外观上通常为白色,奔跑时最快速度可达60
km/h,是非常出色的游泳健将,活动范围主要在北冰洋附近有浮冰的海域。它们主要捕食海豹,也捕捉海象、白鲸、海鸟、鱼类、小型哺乳动物等,在夏季它们偶尔也会吃点浆果或者植物的根茎。2016年12月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的数量到21世纪中期可能减少超过三成。
(1)北极熊为什么能在北极地区恶劣的环境下生存?
(2)北极熊的迁徙规律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迁徙?
(3)气候变暖对北极熊有什么影响?进而对当地居民会产生什么影响?
解析:第(1)题,读材料可知,北极熊能在北极地区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是因其体型巨大,有厚厚的脂肪可以御寒。皮肤呈黑色,便于吸收热量;嗅觉极为灵敏,奔跑速度快,善于游泳,在浮冰环境下捕食能力强;毛是无色透明的中空小管子,外观上通常为白色,既不易散热,也便于隐蔽等。第(2)题,由于冬季北冰洋大部分海域结冰,便于北极熊捕捉海豹等食物,在体内形成厚厚的脂肪御寒。夏季气温较高,海冰消融较多,不便于捕食,北极熊回到较低纬度陆地森林里生活和睡觉,消耗冬季积存在体内的脂肪。所以北极熊的迁徙规律是秋季向北迁移到北部的浮冰上,冬季就在浮冰上活动和捕食;春季向南迁移到陆地的森林里,夏季在森林里生活和睡觉。第(3)题,结合材料分析,气候变暖导致海冰消融且间距增大,影响到北极熊的捕食和活动,一方面导致北极熊的数量减少,另一方面导致北极熊由于食物短缺而攻击人类的现象增加,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活。
答案:(1)北极熊体型巨大,体内有厚厚的脂肪,可以御寒。皮肤为黑色,便于吸收热量。毛是无色透明的中空小管子,外观上通常为白色,既不易散热,也便于隐蔽,从而不被捕食对象发现。体型巨大、凶猛,嗅觉灵敏,奔跑速度快,善于游泳,在浮冰环境下捕食能力强。
(2)秋季,北极熊向北迁移到北部(较高纬度)的浮冰上,冬季就在浮冰上活动和捕食;春季,北极熊向南迁移到陆地的森林里,夏季在森林里生活和睡觉。原因:冬季气温较低,北冰洋大部分海域结冰,便于北极熊捕捉海豹等食物,在体内形成厚厚的脂肪御寒。夏季气温较高,海冰消融较多,不便于捕食,北极熊回到较低纬度陆地森林里生活和睡觉,消耗冬季积存在体内的脂肪。
(3)气候变暖导致海冰消融且间距增大,影响到北极熊的捕食和活动,一方面导致北极熊的数量减少,另一方面由于食物短缺导致北极熊攻击人类的现象增加,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活。限时练(六)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选择题
“梳式布局”是我国岭南地区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村中的建筑顺坡而建,前低后高,像梳子一样纵向排列,前后建筑之间空隙很小,两列建筑之间有一小巷,宽约1.2至2.0米,是村内的主要交通道路;村落多以水为中心布局,村前多为湖泊或池塘。如图为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采光和防风      
B.通风和排水
C.御寒和防沙
D.防潮和防盗
2.岭南地区民居其前后建筑之间空隙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多地少
B.地高林密
C.河宽岸窄
D.船多车少
3.岭南地区民居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主要是为了(  )
A.灌溉农田
B.取水防火
C.生活供水
D.防御洪灾
解析:第1题,岭南地区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少风沙,村落多采用“梳式布局”的主要好处是通风、排水、防潮。选B。第2题,岭南地区多低山丘陵,多湖泊和水塘,人口多而稠密,土地资源较少,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其民居建设多缩小前后建筑之间的空隙。选A。第3题,岭南地区村落采用“梳式布局”,房屋前后的间隙小,火灾隐患最大,以水域为中心利于防火。选B。
答案:1.B
 2.A
 3.B
下图是模拟的黄河源区多年冻土的退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与图中显示信息相符的推断是(  )
A.多年冻土厚度加大
B.多年冻土上限抬升
C.多年冻土面积缩小
D.多年冻土下限下降
5.多年冻土的变化趋势持续将导致黄河源区占主导地位的高寒草甸(  )
A.土壤肥力提高
B.草地干化加重
C.水源更加充足
D.物种变得丰富
解析:第4题,图中多年冻土上限下降,多年冻土下限上升,所以多年冻土厚度变小,多年冻土面积可能会缩小。选C。第5题,多年冻土的变化趋势持续,即全球持续变暖,土壤微生物更加活跃,有机质被更多的分解,土壤肥力下降。A错误。蒸发更加旺盛,草地干化加重。B正确。全球持续变暖,最终冰川融化量减少,水源减少,C错误。随着气温的改变,原来的生态环境也会变化,物种可能会减少。D错误。选B。
答案:4.C 
5.B
坎儿井的原理是利用地形条件;通过人工地下暗渠,将水源引流至山麓涝坝(小型蓄水池)中,为干旱地区提供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近年来,我国吐鲁番盆地大量建设机电井导致坎儿井水量锐减。下图示意吐鲁番盆地局部区域涝坝和机电井分布情况。据此完成6~8题。
6.推断该地交通线路的大致走向为(  )
A.西北-东南走向
B.东北-西南走向
C.环湖分布
D.呈“之”字形爬升
7.坎儿井中的水可以四季长流,其主要原因是(  )
A.高山冰雪融水的补给
B.当地较为稳定的山地降水补给
C.灌区调蓄工程的建设
D.集水区的地下水较为稳定
8.图中水量减少最明显的涝坝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6题,吐鲁番盆地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水源充足的涝坝附近,故交通线路大致与涝坝的分布一致。图中四个涝坝的连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故该地交通线的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选B。第7题,坎儿井中的水可以四季长流说明坎儿井的水源补给比较稳定。根据材料,坎儿井中的水来自人工地下暗渠中的地下水,地下水相对稳定。选D。第8题,图中四个涝坝,①位于山麓,水源大多可以汇入,机井在其一侧,机井对涝坝的影响不大;③处的机井位于上游源头,此处集水量小,对涝坝③影响相对较小;④处机井距涝坝远,距坎儿井也远,对涝坝④影响较小;②处的机井位于涝坝上游多个坎儿井汇水地带,随着机井的大量抽水,会使②处涝坝的水量明显减少。选B。
答案:6.B 
7.D 
8.B
雪屋,是生活在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独特建筑,是用多种规格的雪砖垒砌而成,屋内不同位置,具有不同功能。一般雪屋外气温-46
℃左右,雪屋内气温-2
℃左右。下图为雪屋示意图和景观图。据此完成9~11题。
9.下列有关雪屋功能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是卧榻
B.②处是储藏室
C.③处是客厅
D.④处是瞭望口
10.雪屋内外巨大温差的成因不包括(  )
A.雪砖隔绝雪屋内外热量交换
B.雪墙阻挡彻骨寒风
C.雪砖能透射大量的太阳辐射
D.地下温度高于地上
11.使用中的雪屋(  )
A.通风口也是出入口
B.窗户朝向南方
C.通风口正对北极点
D.雪屋内壁粗糙,雪砖缝隙明显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②③处上下空间较大,应为人们的生活区,而①处狭长,应为出入通道,在狭长的通道内应同时兼做储藏室,④处应为出口。而②处较高,且空间较③处小,应为卧榻,③处应为客厅。故选C。第10题,雪砖可以隔绝屋内外的热量交换,A对。雪屋呈圆形,可以削弱阻挡寒风,B对。雪砖反射大量太阳辐射,不能透射太阳辐射,C错。地下温度高于地上,D对。故选C。第11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④处为出入口,与通风口不是同一位置,A错。由于该地位于北极附近,窗户应朝向南方,可以获得充足的光照,B对。由于该地位于东风带内,风向为东北风,通风口应朝向东北方向,C错。雪屋内部应光滑,缝隙较小,结合紧密,D错。故选B。
答案:9.C 
10.C 
11.B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澜沧江流经西藏芒康县有一处干热河谷,其河畔分布着几千块层层叠叠的盐田(如图)。每年的4~6月为晒盐旺季,7~9月为当地的雨季。每当晒盐季节,当地纳西族妇女会打开河畔的盐井围栏的活动门,从盐井中取出卤水,置于盐田晒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分析每年4~6月份为晒盐旺季的原因。
(2)分析每年的7~9月份盐井围栏需关闭的自然原因。
(3)根据盐井地质剖面示意图,解释卤水的形成过程。
解析:第(1)题,每年4~6月份为晒盐旺季的原因,可以从太阳高度、太阳辐射、气温、蒸发、降水等方面回答。第(2)题,每年的7~9月份盐井围栏需关闭的自然原因,可以从降水、河流水文等方面回答。第(3)题,卤水的形成过程,可以从地壳运动、断层等方面回答。
答案:(1)4~6月(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角(增)大,白昼时间(增)长,光照强,太阳辐射量大;此时段雨季未到,降水少,晴天多,同时受干热风的影响(焚风效应)或地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气温高(风力大),蒸发旺盛,有利晒盐。
(2)7~9月份为雨季,流域内降水量增加;同时,7~9月气温高,上游高原高山地区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融水量增加,河流水位上涨;为了防止河水上涨灌入盐井中,(卤水溶入河水流失),所以需关闭盐井围栏。
(3)由于地壳运动,(在盐矿层)形成断裂层,地下水在断层带富集,地下水与盐矿层接触,盐矿溶入地下水,使得断层带附近形成卤水。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雷暴通常根据导致其空气上升的机制来进行分类,如果因地表加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称为气团雷暴。气团雷暴有两种类型,海风型雷暴常见于夏季的沿海地区;山峰雷暴发生于气团因地形抬升而上升时。在雷暴中小尺度分布的差异上,地形、海陆风和日最高气温等的作用较大。海南岛是我国雷暴多发地区之一。下图为海南岛夏季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图。
(1)海风型雷暴属于源地性气团雷暴。说出形成海南岛海风型雷暴气团的源地和运动方向。
(2)夏季,我国雷暴天气整体南多北少,而海南岛却北多南少。据此推测海南岛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对北部雷暴天气形成的作用。
(3)海南岛五指山(海拔1
867米)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从地形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4)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他灾害。若你计划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防避哪些衍生灾害?
解析:第(1)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是解题关键。如“海风型”“源地性气团”“对流上升”等。第(2)题,由海南岛雷暴天气北多南少推知,日最高气温北部高,南部低,所以北部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间温差较大,陆地空气上升强烈,形成雷暴天气多。第(3)题,五指山地区白天山坡受热,空气膨胀上升,白天山顶气温高于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海风遇到山地的阻挡,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第(4)题,夏季,海南岛多雷暴天气。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他灾害。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衍生灾害。
答案:(1)气团源地:海南岛周围海域。 
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上升运动。
(2)特点:北部高,南部低。 
作用: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间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形成雷暴天气。
(3)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的气温会高于其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
(4)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共70张PPT)
第1讲 地球的运动规律
专题一
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主干知识整合]
高频考点1 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
地方时、区时和日期计算是高考主要命题点,且多以某重大事件发生的时空图文信息为载体,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注重这两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熟练掌握有关时间和日期的解题思维流程,灵活运用相关方法技巧。
1.(2019·高考海南卷)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中超联赛)2018赛季共有16支球队参加,每支球队至多有4名外籍球员。据此完成下题。
中超联赛大结局阶段,巴西实施夏令时(时间提早1小时)。11月11日中超联赛最后一轮开赛时间是15时,此时巴西首都巴西利亚(西三区)夏令时为(  )
A.11月10日4时      
B.11月11日3时
C.11月11日5时
D.11月12日1时
解析:北京时间(东八区)与巴西利亚时间(西三区)相差11小时,当北京时间为11月11日15时时,巴西利亚为15-11=4时,则夏令时为5时。
答案:C
2.(2018·高考全国卷Ⅱ)恩克斯堡岛(下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8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据此完成下题。
2月7号,当恩克斯堡岛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  )
A.2月7日9时     
B.2月7日15时  
C.2月7日17时
D.2月8日7时
解析:结合图示为南极,顺时针方向为自西向东,可知恩克斯堡岛的经度约为165°E。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两地相差45°,时间相差3小时,北京位置靠西,其时间晚,因此当恩克斯堡岛为2月7日正午12时时,北京时间=2月7日12时-3小时=2月7日9时。
答案:A
3.为避免日期混乱,国际上划定了日期变更线。下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日期钟,其短指针固定指向180°经 ,长指针随时刻同步转动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时刻,世界时的时间
为(  )
A.3时   
B.6时   
C.9时   
D.18时
(2)此时,新的一天所占范围与旧的一天所占范围之比 为(  )
A.3∶1
B.1∶3
C.3∶4
D.4∶3
[解法指导]
第一步:获取和解读信息——勾画关键点
材料信息
信息 :日期钟的短针固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180°)。
信息 :日期钟的长针随时刻同步转动,为0时经线。
图表信息
信息 :东经度增大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在图中地球逆时针转动。
信息 :长针与90°W重合,为0时。
题干信息
信息 :世界时为0时区的区时,即0°经线的地方时。
信息 :新的一天所跨经度与旧的一天所跨经度比值。
第二步:调动和运用知识——找准答题点
(1)日期钟的判读
①短针固定指向180°,判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②长针所在经线为0时,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③长针(0时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到短针(180°),为新的一天;
(2)经度变化定方向
东经度增大方向、西经度减小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
(3)日期范围和比值的计算
①全球新一天的范围是从地方时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
②180°的地方时就是新一天的时间范围,旧的一天的时间范围就是24时~180°的地方时。
[生成答案] (1)__B__ 
(2)__A__
1.日照图中的时间计算
首先,在日照图上找出地方时为0时、6时、12时、18时的地点或找出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等(具体见下图);其次,计算出所求地点与已知地点的经度差或时区差;最后,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进行计算。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图示法
在计算时间时,关键是分清已知和所求的是地方时还是区时,然后绘图计算。如已知甲地(30°W)地方时为5时,求乙地(75°E)的地方时。方法步骤如下:
3.日期范围的确定方法
方法一: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时。
方法二:若全球日期相同,则180°经线与0时(或24时)经线重合,此时太阳直射在0°经线。除此以外的每一时刻地球上都同时具有两个日期,两个不同日期的判定方法是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从0时所在经线至180°经线的范围为新一天的区域,其余为旧一天的区域。
考向:时间与日期的推算
某日,到开罗(东二区)旅游的小明在当地时间22:50收到同学在山东青岛拍摄后立即传来的照片(如图:青岛著名的“石老人”日出景观)。略去网络传输时间,结合图文资料,完成(1)~(2)题。
(1)拍照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
A.6月8日4:50      
B.12月8日4:50
C.6月9日16:50
D.12月9日16:50
(2)小明在开罗游玩了一个星期,回到青岛后,也想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拍摄同样景象的照片(不考虑天气状况),那么,拍摄日期可以选择在(  )
A.6月15日
B.7月6日
C.12月15日
D.1月5日
解析:第(1)题,拍照时开罗(东二区)的当地时间为22:50,则北京时间此时为22:50+(8-2)=4:50。此时为山东青岛日出时间,说明北半球昼长夜短,结合选项,只有夏半年符合。选A。第(2)题,结合上题可知拍照时间是6月8日,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拍摄同样景象的照片必须在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纬度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结合答案选项,7月6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和6月8日距夏至日的时间大致相等,说明其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同一纬度,太阳升落及昼夜长短相同,此时才能拍摄出同样景象的照片。
答案:(1)A (2)B
高频考点2 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
以区域图、地理表格为命题载体,以社会生活场景为命题素材,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是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既要熟记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规律,又要结合生活实际去深刻领悟。
1.(2019·高考天津卷)假期里,小明同学外出旅游。某日早晨小明拍摄了日出的照片,随即发到微信朋友圈。在天津(117°E,39°N)的爸爸和在国外甲城市出差的妈妈马上做出了回复(下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小明拍摄日出照片时所在的城市最可能是(  )
A.呼和浩特(112°E,40°N)
B.兰州(104°E,36°N)
C.杭州(120°E,30°N)
D.南宁(108°E,23°N)
(2)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测出甲城市的(  )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当天日落的方向
D.当日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第(1)题,对话截图显示,小明爸爸说“咱们天津也刚刚日出”,说明父子俩此时大致都在晨线上。天津位于117°
E且在北京时间7:31日出,可判断该日昼短夜长,为北半球冬半年。此时的晨线位置如下图所示:
小明的位置,沿着晨线,要么在天津北偏东方向,要么在天津南偏西方向。南宁在天津西南方向,且其经纬度差在晨线倾斜幅度范围内。D对。呼和浩特在天津西北方向。A错。兰州虽位于天津西南方向,但几乎正西,晨线倾斜达不到这个程度。B错。杭州在天津东南方向。C错。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非极昼极夜地区的日落方向都是西南方。C对。甲城市还有2个小时日落,只能判断其位于昏线以西,其经纬度无法判断。A、B错。太阳直射点纬度和甲城市纬度都不能判断,故其正午太阳高度也不能确定。D错。
答案:(1)D (2)C
北京时间7月14日3点20分世界杯决赛在里约热内卢(22°57′S,43°12′W)的球场正式开始,直播期间电视台播放雕像(位于山顶,高30米)拥抱太阳画面成功抢镜(左下图为地理位置示意图,右下图为直播画面)。据此回答下题。
2.图中直升机航拍的可能拍摄地点是(  )
A.④
B.③
C.②
D.①
解析:图中直升机航拍时,北京时间为7月14日3点20分,里约热内卢位于南半球,经度为43°12′W,计算知地方时约为13日16时27分,此时太阳位于雕像的西北方,拍摄点应在雕像东南方向,可能拍摄地点是③,B对。
答案:B
如上图,在同一天中,θN的昼长等于θS的夜长;θN的夜长等于θS的昼长。
(3)等值规律: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一年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会出现两次等值。
①关于夏至、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昼夜分布是一样的。因为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太阳直射点在同一条纬线上。如下图:
(a与b这两个日期关于夏至日对称,c与d这两个日期关于冬至日对称)
②关于春分、秋分对称的两个日期,其昼夜分布关于赤道对称。因为关于春分或秋分对称的两个日期,其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关于赤道对称。如下图:
(a与b这两个日期关于秋分对称,c与d这两个日期关于春分对称)
考向: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计算
1.北京市高达528米的“中国尊”大厦于2018年全面竣工。读“建设中的中国尊”和“中国尊大厦所在区域电子地图”,回答(1)~(2)题。
(1)左图照片的拍摄时间(北京时间)最可能介于(  )
A.4:00~6:00        
B.10:00~12:00
C.12:00~14:00
D.17:00~19:00
(2)若左图照片拍摄当日,天安门升旗时间为4:46,则该日北京(  )
A.正午日影较长
B.处于夏至前后
C.正值秋高气爽
D.日出东南方向
解析:第(1)题,读左图可知,中央电视塔位于中国尊的右侧,根据上右图可知,结合指向标,中央广播电视台位于中国尊大厦的西北方位。所以左图中太阳位于偏西方位,应为日落时刻。故选D。第(2)题,假如天安门升旗时间为4:46,则该日北京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应为北半球的夏季,B对、C错。北京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正午日影较短,A错。北京昼长夜短,日出东北方向,D错。故选B。
答案:(1)D 
(2)B
2.敦煌(北纬39°40′~41°40′,东经92°13′~95°30′)具注历日中,漏刻标注呈现的是昼夜百刻制。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漏箭浮在水面上,上面有刻度,随着水位变化,可以指示时间的流逝。漏箭上刻度固定,不能伸缩,需要经常更换,称为“漏刻改箭”。下图为漏刻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古人“漏刻改箭”是因为(  )
A.昼夜不断更替
B.太阳高度变化
C.昼夜长短变化
D.存在黄赤交角
(2)如敦煌具注历日显示“昼60夜40”,则该日敦煌日落时的地方时为(  )
A.18时
B.19时12分
C.19时28分
D.21时
(3)下列地区最适合采用敦煌具注历日的是(  )
A.上海
B.北京
C.哈尔滨
D.拉萨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可以指示时间的流逝”判断“漏刻改箭”主要与时间变化有关,昼夜不断更替虽能体现出时间流逝,但是每天24小时是固定的,根本没必要“改箭”,而昼夜长短变化会导致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出现差别,而材料中“漏箭上刻度固定,不能伸缩,需要经常更换”可判断古人“漏刻改箭”是因为昼夜长短变化。C正确。第(2)题,根据材料“漏刻标注呈现的是昼夜百刻制”可知“昼60夜40”的白昼时间大致为14小时24分钟,通过计算可得出该日敦煌日落时的地方时为19时12分。B正确。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与敦煌相似的地点最适合采用敦煌具注历日,四个选项中北京与敦煌的纬度最接近,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大致相同,故最适合采用敦煌具注历日。B正确。
答案:(1)C 
(2)B 
(3)B
高频考点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其应用
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和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且多以图文材料为载体,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因此,在复习备考时,既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问题,培养考生这方面的核心素养,又要熟练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类”题目的思维流程,熟练运用相关方法技巧解答此类题目。
(高考经典题)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下题。
1.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0
C.全年日P<1
D.冬至日P>1
解析: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34′,影长小于塔高,P<1,A错误;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物体正午影长为0,所以夏至日P=0,B错误。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全年绝大部分时间>45°,P<1,但冬至日前后的几天时间内,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45°,P>1,C错误;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冬至日最小,为43°08′,所以,冬至日时,P>1,D正确。所以,在此题中,全年大部分时间P<1,只有冬至日前后的几天时间P>1。
答案:D
2.读图,此时段太阳直射点北移 ,线段PQ为某日地球正在日落各点的连线 。据此完成(1)~(2)题。
(1)对此时Q点地理现象 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太阳位于正南方向
B.地方时为18:00
C.太阳位于西北方向
D.地方时为12:00
(2)
距该日最近的节气及该日P点正午太阳高度 分别是(  )
A.立夏;22°
B.立冬;22°
C.立夏;11°
D.立冬;11°
[解法指导]
第一步:获取和解读信息——勾画关键点
材料信息
信息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北移。
信息 :地球上正在日落各点的连线——昏线。
图表信息
信息 :N为北极星方向,虚线为地轴。
信息 :P、Q点为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太阳直射11°N,Q点有极夜现象。
题干信息
信息 :Q点为昏线与纬线切点,地方时为12时。
信息 :判断该日最近的节气及P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第二步:调动和运用知识——找准答题点
(1)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线与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的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余。
(2)正午太阳高度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地理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生成答案] (1)__D__ 
(2)__A__
1.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变化特点的判断技巧
(1)分布看“远近”——远小近大
距离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距离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2)变化看“移动”——来增去减
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的方向移来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太阳直射点远离某地而去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3)位置看“数值”——90°的出现
(4)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对称规律
以太阳直射的纬线为对称轴,在南、北对称分布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正午太阳高度的实践应用
(1)确定房屋的朝向
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因此房屋坐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因此房屋坐南朝北。
(2)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3)推算楼间距、楼高
以我国为例,如下图所示,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h·cot
H。
(4)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α)和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互余,即α+H=90°时效果最佳。如下图:
(5)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
一般情况下,阳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多,阴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造成同一自然带在阳坡分布高度高于阴坡。
考向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计算
1.下左图为我国某地(40°N,112°E)南坡的植树造林整地模式示意图,下右图为沿图中PM一线所作的剖面图。该模式是先在山坡上沿等高线挖沟,将沟内挖出的底土在沟前培埂(右图中A处),再用沟上沿的活土回填到沟的下方(右图中B处),最后在内斜坡一侧(右图中C坡)栽种小树苗。根据图文材料完成(1)~(2)题。(40°N夏至日昼长约为15小时)
(1)一年中正午时分,右图中沟内小树苗能全部被阳光照射的时间约为(  )
A.60天          
B.100天
C.180天
D.340天
(2)6月22日,右图中沟内小树苗全部能照射到阳光的时间最接近(  )
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沟内侧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说明只要正午太阳高度达到60°,沟内小树苗即可全部被阳光照射,该地位于北纬40°,计算可得,太阳直射点位于北纬10°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0°,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60°的时间为(23°26′-10°)/46°52′×2×180天,约103天。故选B。第(2)题,该日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太阳高度为0°,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90°-40°+23°26′)=73°26′,则该日太阳高度变化为147°,而当太阳高度大于60°时,沟内小树苗能够被全部照射,其间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为(73°26′-60°)×2=26°52′,该日北纬40°昼长为15小时,计算可得,该日沟内小树苗能够被阳光全部照射的时间约为3小时。故选C。
答案:(1)B (2)C
考向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实践应用
下图为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河南登封(34°N)古观星台,观星台上有两间小屋,小屋之间有一横梁,台下有一“长堤”。每天正午,横梁的影子会投在“长堤”上,用来测量正午日影,可定节气和一年时长。据此回答下题。
2.图中(  )
A.“长堤”位于观星台的正东方向
B.横梁的正午日影离观星台最近时正值夏至节气
C.横梁的正午日影离观星台由近及远移动时太阳直射点北移
D.连续两次横梁正午日影离观星台最远的时间间隔为6个月
解析:当横梁在“长堤”上的正午投影距离观星台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最大值,即夏至日;“长堤”位于观星台的正北方向;横梁的正午日影离观星台由近及远移动时太阳直射点南移;连续两次横梁正午日影离观星台最远的时间间隔为12个月。
答案:B
限时练(一)
高考命题探源1| 季节
[题型探源]
(2017·高考全国卷Ⅲ)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1)~(2)题。
(1)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
(2)当天可能是(  )
A.4月28日
B.6月28日
C.9月2日
D.11月2日
解析:第(1)题,根据丁的描述判断,(向北望去有极光)丁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此时为北半球冬半年;而甲逐渐由春到夏,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而乙地将由秋进入冬说明乙位于北半球,且较丁纬度低,丙地入秋失败,说明处于由夏至秋的阶段,应位于丁和乙以南,且处于北半球,所以综合判断从北向南依次为丁乙丙甲。第(2)题,由分析可知丁地出现极夜现象,且位于北半球,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结合选项,只有11月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答案:(1)B (2)D
[知识探源]
地理事象的季节变化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以北半球为例,总结如下:
1.天文现象
冬半年
夏半年
地球公转
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昼夜长短
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正午太
阳高度
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则达最小值
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则达最小值
日出日
落方向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南、北半球相同(极昼、极夜区除外)
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南、北半球相同(极昼、极夜区除外)
日出日
落时间
日出时间晚于6点,日落时间早于18点,白昼短于12小时
日出时间早于6点,日落时间晚于18点,白昼长于12小时
极昼极夜
北极及其附近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及其附近地区则出现极昼现象
北极及其附近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及其附近地区则出现极夜现象
2.水文现象
[针对训练]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芒种到白露期间(  )
A.潍坊市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
B.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C.济南市昼夜长短差值先增大后减小
D.西沙永暑岛正午旗杆影子变长
(2)图示二十四节气中,关于太阳对称的两个节气日最可能出现的是(  )
A.两节气日期都相差180天
B.两节气日正午太阳高度都相等
C.太阳视运动轨迹出没方位相同
D.两节气日的昼夜长短正好相反
(3)下列诗句与小寒节气相吻合的是(  )
A.千杯浊酒吟风月,梅影疏香入栅栏
B.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C.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D.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解析:第(1)题,芒种到白露期间,太阳直射点先向北运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运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先靠近潍坊,再远离潍坊,则判断潍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变大,再变小,A不对;地球先接近远日点,再远离,则公转速度先变慢,然后变快,B不对;济南市昼先变到最长,然后再缩短,则昼夜长短差值先变大,再变小,C对;西沙永暑岛大约在9°N,太阳直射点先远离,再接近,则影长先变短,再变长,D不对。故选C。第(2)题,关于太阳对称的两个节气大约相差180天,但不一定都是180天,A不对;两节气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不一定相同,则正午太阳高度角不一定相同,太阳运动的轨迹也不一定相同,B、C不对;两节气日太阳直射点的半球相反,纬度相同,则两日昼夜长短相反,D对。故选D。第(3)题,冬至过后的第一个节气是小寒,为冬季。根据梅影可知是梅花盛开的季节,即冬季,A对;葵花开花一般在夏季或者秋季,B不对;根据清霜和红叶可知为秋季,C不对;根据春到人间草木知得出此句指春季,D不对。故选A。
答案:(1)C 
(2)D 
(3)A(共74张PPT)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专题一
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主干知识整合]
高频考点1 岩石圈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
高考中多以地质剖面图、关联图、景观图为信息载体,考查考生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全国卷考查较少,浙江、江苏、北京、天津等自主命题省市多有考查。多年的“冷点”就是高考的“热点”,在备考中,不应该忽视该部分知识的学习。
1.(2018·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解析:第(1)题,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A、B、C错,图中显示,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岩石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砂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选D。第(2)题,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的两个古河床沉积物显示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成时期不同,显示其形成不是连续性的,排除B、D。结合图示,该地貌是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河床裸露接受沉积形成的。
答案:(1)D (2)A
2.“精灵烟囱”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数亿年前火山喷吐而出的火山灰和熔岩堆积分别形成凝灰岩和玄武岩层,后经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头带玄武岩“帽子”的圆锥形尖塔,被当地人称为“精灵烟囱”。当地人在岩面上开凿窑洞作为客栈。下面为“精灵烟囱”景观图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精灵烟囱”的地质作用有(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①③⑤
(2)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其有利条件是(  )
A.玄武岩面多气孔,利于通风透气
B.凝灰岩质地松软,易于开凿
C.塔形外表坡度大,利于排水
D.岩体层理清晰,结构稳定
解析:第(1)题,读图乙可知,戊经由②变成沉积物,则②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沉积物经由①变为甲,则①为沉积作用、甲为沉积岩,丙隆起后经过②变为沉积物,则丙为在岩层内部冷凝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丙由丁变成,则丁为岩浆,戊为喷出型岩浆岩,乙为变质岩,③代表变质作用,④代表喷出冷凝,⑤代表重熔再生作用。由文字材料可知,“精灵烟囱”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岩浆喷发冷凝、火山灰堆积、风化侵蚀,①②④正确。故选A。第(2)题,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主要是凝灰岩质地疏松,有利于窑洞的开凿。选B。
答案:(1)A 
(2)B
考向一: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貌景观的形成
1.野柳地质公园,是台湾著名景点。由于海水侵蚀、风力侵蚀及地壳运动等作用,造就了蕈状岩、蜂窝岩等绵延罗列的奇特景观。蕈状岩是因岩层受海水数十万年的侵蚀,砂岩中质地酥软的岩石慢慢被海水侵蚀消失了,而坚硬的结核慢慢露出水面,再经风吹、日晒、雨淋、海浪的吹打,最终形成的状如蘑菇的石头。读图,回答(1)~(2)题。
(1)蕈状岩形成过程为(  )
A.砂岩风化—外力侵蚀—地壳抬升—海浪侵蚀
B.砂岩形成—海水侵蚀—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C.砂岩风化—地壳下沉—海面下降—外力侵蚀
D.砂岩形成—外力侵蚀—地壳下降—海浪侵蚀
(2)下列关于蜂窝岩、蕈状岩的成因分析最恰当的是(  )
A.外力侵蚀强度的差异   
B.岩石硬度的差异
C.地壳运动幅度的差异
D.侵蚀时间的差异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蕈状岩是海水中形成的沉积岩经过海水侵蚀作用,然后地壳抬升露出水面,再经风吹、日晒、雨淋、海浪等外力作用下形成。选B。第(2)题,由材料可知,在海水侵蚀作用及风吹、日晒、雨淋、海浪等外力作用过程中,由于砂岩坚硬程度的差异,砂岩中质地酥软的岩石慢慢被海水侵蚀,而坚硬的结核最终留下形成蜂窝岩、蕈状岩。故选B。
答案:(1)B 
(2)B
考向二:板块构造理论的实践应用
2.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华莱士溪因见证了1857年大地震而名声大噪,成为地质胜景。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地质构造线”附近两侧的地块相对移动方向为(  )
A.西侧向西北、东侧向东南移动
B.西侧向东南、东侧向西北移动
C.西侧向西南、东侧向东北移动
D.西侧向东北、东侧向西南移动
(2)与1857年前相比,流域内同等降水条件下,流量变小的河段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地质构造线的西南侧整体向西北发生位移。故选A。第(2)题,流域内同等降水条件下,乙、丁河段没有发生变化。乙原为华莱士溪的一条支流,地震后其径流进入华莱士溪故道,华莱士溪的丙河段支流减少,流域面积减小,因此流量减小。故选C。
答案:(1)A 
(2)C
高频考点2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高考中常以工程建设为切入,以地质剖面、等高线、景观图等为信息载体,从地质构造、地形结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角度,考查考生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树立良好的人地协调观。
1.(2018·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解析:第(1)题,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选A。B、C、D错误。第(2)题,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1)A (2)A
2.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丙处岩石类型与周围明显不同。读图,回答(1)~(2)题。
(1)仅考虑太阳辐射影响,图示甲处地貌未来最先可能演变成(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谷
(2)该岩层在乙处出现缺失的原因及丙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
A.受张力岩层破碎被侵蚀 花岗岩
B.受挤压岩层破碎被侵蚀 石灰岩
C.因流水堆积岩层被覆盖 砂岩
D.因断裂陷落岩层被覆盖 黏土
解析:第(1)题,由同一沉积岩层在甲处的埋藏深度判断,在甲处中部埋藏深度大,两侧埋藏深度小,说明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其槽部物质结构紧密,不易遭受侵蚀。如果仅考虑太阳辐射的影响,未来最可能演变为山地。选B。第(2)题,读图可知,乙处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为0,说明乙处岩层出露地表,可能是乙处为背斜构造,顶部受张力作用,物质疏松,容易受到外力侵蚀而成为谷地。地形剖面图中丙处海拔较高,为突出的小山地,说明该处受到的侵蚀作用较小,花岗岩坚硬致密不易被侵蚀。选A。
答案:(1)B 
(2)A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考向:地质构造的判读及实践意义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2)图中区域(  )
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
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处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
解析:第(1)题,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分别是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⑤主要是岩浆喷发形成山地;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所以D正确。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b处为喷出岩,有孔洞,不是优质石材;c处位于断层处,不适宜建坝蓄水;d处石灰岩广布,可以形成喀斯特地貌,所以D项正确。
答案:(1)D (2)D
高频考点3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是高考重点也是难点。流水作用考查频度最高,风力作用次之。高考以区域图、剖面图、统计图、景观图等为信息载体,考查考生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在备考中,首先要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然后运用外力作用的知识对地貌特征、成因及影响进行综合分析。
1.(2019·高考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
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解析:第(1)题,堆积性游荡河道,必须要具备含沙量大、冲淤变化剧烈等特点。含沙量大为淤积提供了基础条件,流量季节变化大为冲淤的季节变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只有冲淤的不断变化,才能导致河道的游荡(改道)。D对,A、B、C错。第(2)题,若河流处于深、窄的地形中,且两岸岩性不易受侵蚀,则河流游荡范围会受到限制,反之河道游荡范围会扩大。③④对。河水流量和支流汇入主要影响河道的宽度和深度。①②错。第(3)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渭河从黄河小北干流南部汇入。因此,在主汛期,渭河洪峰会使干流流量增大,水位上升,进而导致干流的上(北)游与下(南)游河段的落差变小,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增强。C对。流速减缓,携带泥沙能力减弱,含沙量下降,泥沙淤积增强,河床抬升。A、B、D错。
答案:(1)D (2)C (3)C
2.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下图是6月份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6月份(  )
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
B.6月26日西坡是迎风坡
C.6月11日东坡是迎风坡
D.6月下旬风向发生变化
(2)风力最大的日期是(  )
A.6月5日      
B.6月16日
C.6月11日
D.6月24日
(3)6月份该地沙丘移动呈(  )
A.向西趋势
B.向东趋势
C.向南移动
D.向北移动
解析:第(1)题,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根据图例,图示6月份沙丘顶被侵蚀,高度不断降低,A错。迎风坡侵蚀,背风坡堆积,6月26日西坡堆积,是背风坡,B错。6月11日东坡堆积,是背风坡,C错。6月下旬风向发生变化,由东坡堆积改为东坡侵蚀,D对。第(2)题,风力越大,在迎风坡侵蚀越强,背风坡堆积越多,图示风力最大的日期是6月11日,C对。其他日期侵蚀、堆积的都较少,说明风力小,A、B、D错。第(3)题,6月份该地沙丘东坡以堆积为主,西坡以侵蚀为主,沙丘呈向东移动趋势,B对。A、C、D错。
答案:(1)D 
(2)C 
(3)B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考向一:流水作用及其地貌
1.下图为黄河某河段河谷剖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八个堆积面T1~T8,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1。读图,完成(1)~(3)题。
(1)地壳最稳定的时期是(  )
A.T2形成时期     
B.T4形成时期
C.T6形成时期
D.T8形成时期
(2)抬升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是(  )
A.T8~T7时期
B.T6~T5时期
C.T4~T3时期
D.T2~T1时期
(3)T2~T3时期河道弯曲凸出方向是(  )
A.东
B.西
C.南
D.北
解析:第(1)题,依据所学知识,地壳稳定时期则表现为以流水沉积和侧蚀作用为主,河流阶地产生,地壳最稳定的时期河流阶地沉积物应最厚。据图可知,T8形成时期沉积物最厚。故选D。第(2)题,地壳抬升时以流水下蚀作用为主,无明显河流阶地产生。比较河谷上下相邻阶地之间的距离,距离最大者表明地壳抬升持续时间最长。故选B。第(3)题,根据图中方向指向标,T2、T3分布于河谷东侧,该时期西侧未出现河流阶地及堆积物,说明河谷西侧为侵蚀岸、凹岸,东侧为堆积岸、凸岸,即河谷向西侧弯曲凸出,故选B。
答案:(1)D 
(2)B 
(3)B
考向二:外力作用对河口地貌的影响
2.钱塘江河口段河床高度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在不同季节、不同河段受侵蚀或堆积作用发生明显变化。研究人员曾连续多年对闸口至澉浦段河床高度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枯水期仓前以西升高,以东降低。历史上钱塘江河口潮强流急,河床宽且浅,冲淤幅度很大,导致主河道摆动频繁。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利部门对钱塘江河口进行了治理,缩窄江道是其中重要措施。读图,完成(1)~(3)题。
(1)江道缩窄前,枯水期主要外力作用及仓前东、西两侧河段河床高度的变化,推测合理的是(  )
A.河流作用为主,西侧侵蚀降低,东侧堆积升高
B.河流作用为主,西侧堆积升高,东侧侵蚀降低
C.潮流作用为主,西侧侵蚀降低,东侧堆积升高
D.潮流作用为主,西侧堆积升高,东侧侵蚀降低
(2)与江道缩窄后相比,江道缩窄前,钱塘江最佳观潮点(  )
①偏东 ②偏西 ③潮差较大 ④潮差较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缩窄江道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入海江道
B.增大河流入海径流量
C.减轻海水侵蚀强度
D.减轻风暴潮对河口的影响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江道缩窄前,“枯水期仓前以西升高,以东降低”,“河口段河床高度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推测出枯水期河水水位下降,河流径流量少,而枯水期时海水上溯势力较强,可能大致到达仓前,受海水顶托作用影响,河水到达仓前以东河段较少,所以仓前以西河段以沉积为主、河床堆积升高,仓前以东河段则受海水冲淤影响较大、河床侵蚀降低,由此推知,江道缩窄前,枯水期主要外力作用以潮流作用为主,西侧堆积升高,东侧侵蚀降低,选D。第(2)题,最佳观潮点,应该在潮差大的地方,一般海水入江后受地形变窄的限制,易形成更大的海潮,也就是说潮差增大,再从图上可以看出当河道缩窄后,由宽到窄的喇叭口明显东移,所以当江道缩窄后,钱塘江最佳观潮点东移且潮差增大,故选D。
第(3)题,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河道没有缩窄前,河流的“主河道摆动频繁”,所以缩窄河道是为了减少主河道的摆动、稳定入海江道,A对;由于江道缩窄,河流入海径流量可能会减少,而海水受狭窄河道的影响,波涛激荡,势力更强,所以其入侵程度会有所增强,风暴潮对河口的影响可能也会增大。故选A。
答案:(1)D 
(2)D 
(3)A
考向三:喀斯特地貌
3.石笋(如图a所示)由雨水沿石灰岩的裂隙下渗并在喀斯特溶洞洞顶渗出,滴水到溶洞底面的碳酸钙沉积而形成。科学家对地中海沿岸地区索雷克洞的研究表明,石笋在生长过程中随季节变化形成明暗相间的微层(如图b所示),暗条纹形成与有机质密切相关;石笋年微层厚度变化与同时代树林的年轮记录相一致。据此完成(1)~(3)题。
(1)该洞石笋微层暗条纹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  )
A.洞穴外的动物
B.洞穴上覆的土壤
C.洞穴中的植被
D.洞穴中的地下河
(2)该洞石笋微层暗条纹最主要形成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该洞石笋年微层近几十年来逐渐变厚,反映了当地气候(  )
A.变冷变干
B.变冷变湿
C.变暖变湿
D.变暖变干
解析:第(1)题,石笋微层明暗相间,而暗条纹形成与有机质有关,可推断有机质来源稳定,最有可能来源于洞穴上覆的土壤,B对;洞穴外动物活动并不固定,不能提供稳定的有机质沉积,A错;洞穴中光照较差,植被很少甚至缺失,也不能提供稳定的有机质沉积,C错;洞穴中的地下河水位较石笋低,难以为石笋的形成提供稳定的有机质沉积物,D错。第(2)题,索雷克洞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季枯枝落叶较多,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增大,沿石灰岩裂隙下渗的流水挟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增大,富含有机质的水滴落到溶洞底面与碳酸钙一起沉积形成微层暗条纹;其他季节,由于枯枝落叶较少,滴落到溶洞底面的水中的有机质含量少,主要为碳酸钙沉积形成的明条纹。第(3)题,由石笋的形成过程可以推断,气候越温暖湿润,沿石灰岩裂隙下渗雨水量越多,喀斯特溶洞洞顶渗出并滴落到溶洞底面的碳酸钙沉积越厚,C正确。
答案:(1)B (2)D (3)C
限时练(四)
高考命题探源4| 地形
[题型探源]
(2019·高考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3)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地区带来了流水及泥沙,说明泥沙淤积是形成山前平原的主要原因,而泥沙是流水搬运来的。B对。构造运动形成高山和盆地,主要使地表高低不平,故不是形成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A错。该地无冰川分布,且冰川运动往往侵蚀地表而导致地表崎岖不平。C错。该平原为冲积平原,故形成动力不可能是风。D错。第(2)题,断流期间,山前平原失去了河水带来的泥沙淤积;断流使植被生长较差;该地风力较大,风力侵蚀导致风蚀洼地形成,且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对。整体地面沉降会形成巨大的盆地,不会形成数量众多的洼地。A错。断流期间流水侵蚀微弱,平原地区以流水堆积为主。B错。如果存在冻融塌陷,则该现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只发生在断流期间。D错。
第(3)题,洼地不断增多增大,使洼地周围地区本来就少的水渗流到地势较低的洼地之中,土壤缺水现象不断加重,导致植被死亡,加之风力影响大,使土地沙化。C对。水土流失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沼泽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水分,而该山前平原洼地增多增大期间河流断流,因此周边地区不会出现水土流失和沼泽化。A、B错。土壤盐碱化过程与水、盐运动密切相关,在缺水状态下,地下盐分难以到达地表集聚。D错。
答案:(1)B 
(2)C 
(3)C
[知识探源]
1.地形特征的分析思路
(1)描述地势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
地势特征:等高线数值分布或河流流向→地势起伏较大或较小;×高×低;山河相间分布。
2.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要素
主要影响
气候
①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②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形成高山、高原气候;③对冬季风的阻挡,使部分区域比同纬度气温高,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④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如山谷风的形成;⑤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走向
河流
①河流流向,从高处流向低处;②河流的落差及水流速度;③河网密度及河流长度,一般平坦地形河网密度大,山地地区河流短小
土壤
一般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部分冲积盆地、山间谷地等地区土壤肥沃、水分条件好
农业
平原、盆地及山间谷地等平坦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便于机械化操作,而山区适宜发展牧业或林业,便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工业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应布局在开阔的地形中,封闭的地形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污染
交通
①海港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受海岸线形态、沿岸水深等条件影响;②影响交通运输线的方向,对铁路影响最为明显;③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平坦地形下一般交通网密度大
城市
地形平坦、地势稍高、面积大的区域是建设城市的理想地形,这有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可减少投资
[针对训练]
1.节理是岩体受力断裂后两侧岩块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额尔齐斯河上游峡谷处,有山峰表面既圆润平滑,又十分陡峭,海拔高约1
000米,相对高度351米,孤峰傲立,被当地人称为阿尔泰山之最,(也称穹状山峰,岩体中存在倾斜角度在60°~75°以上的穹状节理面)。如图为神钟山景观图和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神钟山的形成(  )
A.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岩层断裂→风化侵蚀→出露地表
B.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反复升降→风化侵蚀→出露地表
C.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出露地表
D.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出露地表
(2)该山峰表面十分陡峭的主要原因是(  )
A.山峰海拔高度高
B.山体抗侵蚀能力强
C.山峰相对高度大
D.节理的倾斜角度大
解析:第(1)题,花岗岩为侵入岩,因此神钟山形成过程应为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然后经历地壳抬升过程,抬升至地表,上覆岩层被风化侵蚀后,花岗岩体出露地表形成山体。选C。第(2)题,由材料可知,花岗岩体沿着层层节理面剥离分解崩塌,岩体中存在倾斜角度在60°~75°以上的穹状节理面,由于这些穹状节理面的倾斜角度很陡,导致该山峰表面十分陡峭。选D。
答案:(1)C 
(2)D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洋县北部的华阳古镇,地处秦岭南坡腹地,境内的兴隆岭一带气候暖湿,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誉。洋县东部的黄金峡介于秦巴山地之间,属古板块结合部。全长约53公里,可分为上、下两段,河道上段浅宽,下段深窄,两岸山林茂密。汉江水流经黄金峡后由浊变清,故黄金峡有“过滤器”之称。如图示意洋县及周边地区。
(1)简述黄金峡的形成过程。
(2)说明汉江水流经黄金峡后水质变清的原因。
(3)从地形的角度分析兴隆岭一带被誉为“西北小江南”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黄金峡介于秦巴山地之间,属古板块结合部,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加之汉江长期下切侵蚀而形成峡谷。第(2)题,黄金峡分为上、下两段,河道上段浅宽,流速慢,泥沙淤积较多;下段深窄,两岸山林茂密,人类活动较少,水土流失较小,进入峡谷的泥沙少。第(3)题,读图可以看出,兴隆岭一带北部有高大山地。冬季可阻挡冬季风南下,冬季较温暖;夏季是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限时练(一) 地球的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
(2019·高考江苏卷)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
118米,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下表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据此回答1~2题。
日期
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

7:32
17:08

6:31
18:15

4:45
19:39

7:22
16:49
1.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一游客于7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
解析:第1题,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时,全球昼夜平分,各地昼长都为12小时,因此赤道以外的地点昼长最接近12小时的日期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日期①昼长为9小时36分钟,日期②昼长为11小时44分钟,日期③昼长为14小时54分钟,日期④昼长为9小时27分钟,日期②的昼长最接近12小时,所以日期②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B对,A、C、D错。第2题,由材料可知,游客到雾灵山旅游的时间为7月,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当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且正午太阳应位于正南方。B对,A、C、D错。
答案:1.B 2.B
非洲某地分布着1
000多种当地特有的多肉植物,一年中一些时间植物在休眠,但只需短暂的雨季或几场大雾,就万物复苏、百花齐放。下图示意非洲和李老师家(105°02′E,30°17′N)楼盘方位。据此完成3~4题。
3.
推测材料中的“非洲某地”最可能在图中(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不考虑天气因素情况下,李老师家阳台上引种的多肉植物在2019年3月20日接受第一缕阳光时,墙上挂钟时间是(  )
A.10点
B.9点
C.7点
D.6点
解析:第3题,该地只需短暂的雨季或几场大雾,就万物复苏、百花齐放。材料中的“非洲某地”最可能在图中丁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只有短暂的雨季或几场大雾,D对。甲地终年多雨,A错。乙地有明显湿季,B错。丙地位于沙漠内部,没有大雾天气,C错。第4题,3月20日接近春分日,地方时6点日出正东方。结合房屋的方位,与经线成45°夹角,不考虑天气因素情况下,约是地方时9点时,阳光照射到阳台。李老师家经度约是105°E,比北京时间晚1小时,李老师家使用北京时间,阳台上引种的多肉植物接受第一缕阳光时,墙上挂钟时间是10
点,A对。B、C、D错。
答案:3.D 4.A
下图为2019年元旦17:00(北京时间)拍摄的我国某地街景照片。读图,回答5~6题。
5.
根据材料可以推测(  )
A.车辆行驶的方向
B.当地的经度、纬度
C.当地白昼的时长
D.当地正午太阳高度
6.
元旦前后几天,世界各地华人不可能观察到其所在地(  )
A.白昼渐长,正午物影渐短
B.白昼渐短,正午物影渐短
C.白昼渐长,正午物影渐长
D.白昼渐短,正午物影渐长
解析:第5题,图中太阳即将落山,元旦太阳从西南方向落下,可据此判断汽车行驶方向,A正确;当地的经度、纬度、白昼的时长、正午太阳高度都需要准确的日出、日落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材料无法判断。第6题,元旦前后几天,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正午物影渐短,不可能观察到正午物影渐长,C正确;南半球白昼渐短,位于直射点以北的正午物影渐短,位于直射点以南的正午物影渐长。
答案:5.A 6.C
月球自转与其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相同,均为27.32日,因此在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正面,看不见月球背面(如下图所示)。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据此完成7~9题。
7.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上经历的一个昼长约为(  )
A.12小时
B.24小时
C.14天
D.27.32天
8.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球背面后,在1月4~10日进入休眠状态,是因为正值(  )
A.夜间
B.白昼
C.低温期
D.高温期
9.1月份,嫦娥四号探测器测得月面最低温度为-190
℃,此时最可能是(  )
A.6日前后
B.12日前后
C.20日前后
D.28日前后
解析:第7题,月球自转与其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相同,均为27.32日,即月球上一个昼夜交替周期是27.32天。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上经历的一个昼长约为14天,C对。A、B、D错。第8题,结合图示中日期,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球背面后,在1月4~10日,月球背面对着太阳,太阳辐射强,探测器进入休眠状态,是因为正值高温期,D对,C错。白昼时间约14天,白昼其他日期不是高温期,A、B错。第9题,读图,图示1月12日或28日,月球背面有一半对着太阳,从12日后,月球背面对着太阳的范围减小,测得的月面温度下降,一直到28日,温度达到最低值。之后,测得的月面温度开始上升。1月份,嫦娥四号探测器测得月面最低温度为-190

,此时最可能是28
日前后,D对。A、B、C错。
答案:7.C 
8.D 
9.D
图a是天津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户外实践活动期间面朝正东拍摄的行道树(道路两旁的景观树)照片,图b示意北半球极夜面积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a中行道树照片拍摄的时间(北京时间)最可能介于(  )
A.5:00~6:00
B.8:00~9:00
C.12:00~13:00
D.17:00~18:00
11.从甲到戊期间,图a中行道树正午树影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
A.逐渐变长
B.逐渐变短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解析:第10题,读材料,行道树照片是面朝正东方向拍摄的,说明图a正前方方向为东,则左侧为北,右侧为南,与正前方相反的方向为西,判断出图a中树木的影子朝向西北,此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向。若为5:00~6:00,太阳直射北半球,天津日出方向应为东北,A错;8:00~9:00,太阳位于天津的东南方向,B对;12:00~13:00、17:00~18:00太阳都在天津的西南方向,C、D错。第11题,读图b,由甲到戊期间北半球的极夜面积由0增大到最大再减小到0,说明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移到南回归线再向北移回到赤道。天津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由甲到丙,直射点由赤道南移到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由丙到戊,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北移至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则树影越长,反之则越短,因此由甲到戊期间树影先变长再变短。故选C。
答案:10.B 11.C
二、非选择题
12.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与指针垂直的石盘组成。其工作的原理是,将指针朝向北极星固定,通过观察指针投影在石盘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下图为我国某地某日日晷影像照片及其工作原理图。
(1)根据照片中指针投影位置,判断此刻当地物影朝向________方向。
(2)若将该日晷正确置于盐城某校园内(119.5°E,33.5°N),则日晷指针与地平面的夹角α应为______。图中P点的纬度是________。
(3)当置于盐城的日晷指针阴影与图中虚线完全重合(当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
(4)用石盘背面刻度计时的时间始于________(节气),止于________(节气)。此段时间内,盐城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照片中指针投影位置判断,此刻当地物影朝向东北方向。第(2)题,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与指针垂直的石盘组成。其工作的原理是,将指针朝向北极星固定,若将该日晷正确置于盐城某校园内(119.5°E,33.5°N),则日晷指针与地平面的夹角α应为33.5°。第(3)题,盐城的日晷指针阴影与图中虚线完全重合(当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2时02分。第(4)题,用石盘背面刻度计时的时间始于秋分,止于春分,此段时间内,盐城先昼渐短夜渐长,后转为昼渐长夜渐短。
答案:(1)东北 (2)33.5° 0°(赤道) (3)12时02分 (4)秋分 春分 昼短夜长;先昼渐短夜渐长,后转为昼渐长夜渐短
13.下图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BC弧上太阳高度为0°,B点为ABC弧与纬线的切点。图中阴影部分日期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从B点沿最短距离到A点的行进方向。图示时刻国际标准时间是几点钟。
(2)写出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该日深圳(22°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并说明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3)描述该日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
(4)判断赤道上处于黑夜且位于东半球的经度范围。
(5)当B点的纬度逐渐变大时,判断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及亚洲高压的势力变化(增强或减弱)。
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晨昏线是大圆,从B点沿最短距离到A点的行进方向即沿晨昏线劣弧从B到A,行进方向是西南。B点为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时刻为0时或12时,MB经线是日期界线,推知MB为0时经线,经度为120°E。计算出国际标准时间是16时。第(2)题,ABC弧上太阳高度为0°,推知ABC弧为晨昏线。弧ABC与纬线75°相切,据上题知,MB为0时经线,即为夜半球平分线,推知太阳直射15°N,计算出12时经线为60°W。根据H=90°-Δφ,计算出深圳(22°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83°。第(3)题,由于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日北半球昼长于夜,北纬75°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第(4)题,赤道上处于黑夜范围是弧AMC,即从30°E向东过180°到150°W;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20°W向东到160°E。故赤道上处于黑夜且位于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30°E向东到160°E。第(5)题,晨昏线与纬线相切,切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当B点的纬度逐渐变大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亚洲高压的势力将增强。
答案:(1)西南 
16时 (2)(15°N,60°W) 
83° 
15°N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大,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昼长夜短 
北纬75°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4)30°E向东到160°E (5)向南 
增强限时练(三) 水体的运动规律
                          单独成册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7页
一、选择题
冰川和积雪是构成山区固体水库的主体,对区域水资源稳定性具有调节功能,但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面为1961~2012年天山不同海拔高度的冰川退缩速率和不同面积冰川退缩速率统计图。读图,回答1~3题。
1.1961年~2012年天山冰川变化的特点是(  )
A.气温越高冰川退缩的速率越小
B.海拔3
000m以下冰川退缩速率最小
C.小型冰川对气候变化最不敏感
D.冰川的退缩速率与面积呈负相关
2.从天山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机制图(下图)可知,若山区气温上升(  )
A.固态水体积累大于消融
B.地表反射率会明显减少
C.天山水储量明显增加
D.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
3.天山地区固态水体积累和消融的季节差异明显,影响水储量变化的季节差异表现在(  )
A.冬季固体水资源储量达到最大值
B.夏季冰川消融累积达到最大值
C.流域冰川面积越大径流年际变化越小
D.冰川急剧退缩加速了山区水储量增加
解析:第1题,据图甲分析可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冰川退缩的速率越小,A错误;海拔3
000m以下冰川退缩速率最大,B错误;据图乙分析可知,面积越小的小型冰川对气候变化越敏感,冰川面积越大,冰川的退缩速率越小,与面积呈负相关,C错误、D正确。故选D。第2题,据天山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机制图分析可知,若山区气温上升,则降雪率会减少,冰川积雪量会减少,地表反射率会明显减少,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固态水体积累小于消融,B正确、AD错误;天山水储量明显减少,C错误。故选B。第3题,山区固态水体积累和消融的季节差异导致了水储量变化的季节差异。天山山区整个冬半年固态水资源一直处于积累过程,到春季达到最大值,A错误;同理夏半年冰川一直处于消融过程,到秋季达到最大值,B错误;流域冰川面积越大对气候变化越不敏感,因此径流年际变化越小,C正确;气温升高,冰川急剧退缩,同时也加剧了蒸发,因此山区水储量不一定增加,D错误。故选C。
答案:1.D 2.B 3.C
城区地面塌陷是干扰宜居城市建设的症结之一。据研究表明,土体松软及地下水位变化是导致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读图,完成4~5题。
4.该区域冬季地下水位较其他季节高的原因之一是(  )
A.冬小麦越冬需水量少
B.气温低导致蒸发量少
C.降水量大导致下渗多
D.制造业生产用水减少
5.据图判断该区域地面塌陷多发季节为(  )
A.冬季        
B.秋季
C.夏季
D.春季
解析:第4题,地下水位高低取决于开采和补给数量,蒸发量主要影响地表水体数量,对深埋地下数十米的地下水位影响微乎其微;太行山东麓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量较夏秋季节少,排除B、C选项;从开采数量来看,制造业生产几乎不受季节影响,排除D选项;太行山东麓冲积扇为我国冬小麦种植区,冬小麦越冬需水量少,相应地,冬季开采地下水的数量减少,使得冬季地下水位较其他季节高,A正确。第5题,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锋面雨带抵达太行山东麓的时段是7~8月,为夏季,降水产生的雨水通过渗流、浸润作用使得表层土层吸水软化、强度降低,据图可知,该区域地下水位最低的时段也是夏季,反映该区域夏季抽取地下水的数量多,强烈改变了地下水的流态、流速及水力梯度,使土体承重能力下降,锋面雨带抵达季节与抽取地下水数量最多的季节重合,加剧了该区域地面塌陷,故C正确。
答案:4.A 
5.C
加利利湖(位置见下图)是以色列的第二大内陆湖,四周为山岭及台地,湖岸地势陡峭。湖水水面低于地中海海面,水量在较长的历史时间里是比较稳定的。近年来,湖区周边的开发导致水量减少,有时达到危险的低水平。据此完成6~7题。
6.加利利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不包括(  )
A.大气降水
B.冰川融水
C.河流水
D.地下水
7.加利利湖水量减少,将导致(  )
A.湖区气温日较差变小
B.湖泊盐度明显上升
C.湖区周边风沙灾害增多
D.湖区渔业资源枯竭
解析:第6题,约旦河自北向南流经该湖,河水补给较多;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雨水补给较多;处于板块张裂边界,断层发育,有地下泉水补给。加利利湖周边地区海拔相对较低,没有冰川分布,不存在冰川融水补给,选B。第7题,加利利湖水量减少,将导致湖泊及周边地区气候变干,气温日较差变大,风沙灾害增多,C对,A错;加利利湖有河流注入和流出,故水量减少后,湖泊盐度不会有明显变化,B错。该湖湖区渔业资源、沿湖生物资源减少,D错;故选C。
答案:6.B 7.C
(2019·高考海南卷)锡林河是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一条内流河。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降水集中在6~8月,4月存在春汛,但伏汛不明显。据此完成8~9题。
8.锡林河春汛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A.地下水        
B.大气降水
C.冰川融水
D.冰雪融水
9.锡林河伏汛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夏季(  )
A.冻土融化,下渗量大
B.生活用水量大
C.植被繁茂,蒸腾量大
D.生产用水量大
解析:第8题,地下水是常年补给且最稳定的补给形式,所以春汛补给水源不是地下水,A错误。“降水集中在6~8月”,说明大气降水补给在夏季,B错误。内蒙古为高原地形,冰川较少,C错误。该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冬季降雪较多,春季气温回升,冰雪融化,形成春汛。故选D。第9题,冻土融化始于春季,如果冻土融化对河流流量有影响,应该是影响春汛,而不是伏汛,A错误。生活用水量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小,B错误。该地“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水分条件较差,植被不会繁茂,植被蒸腾作用有限,不会导致“伏汛不明显”的结果。C错误。该地主要为牧区,部分地区为种植业,夏季农业用水量较大,导致河流中的水被大量使用。D正确。故选D。
答案:8.D 9.D 
当一股低温的海流在厄加勒斯浅滩向北流动的时候,南非拟沙丁鱼便追随其向北迁徙产卵。下图为南非拟沙丁鱼迁徙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当在厄加勒斯浅滩出现沿岸寒流并向北流动之时,当地的(  )
A.东北信风在加剧
B.副热带高压在加强
C.东南信风在加强
D.盛行西风在加强
11.南非拟沙丁鱼的产卵地选择在德班附近的海域,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水温较高,适宜孵化
B.沿岸上升流涌起下层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丰富
C.鱼群的活动空间更大
D.寒暖流相遇,形成水障
解析:第10题,厄加勒斯浅滩出现沿岸寒流并向北流动,说明厄加勒斯暖流较弱,应为气压带和风带北移,此时西风影响加强,D正确,B错误。南半球为东南信风,A错误。东南信风加强,厄加勒斯暖流应加强,沿岸寒流北流受阻,C错误。第11题,德班附近的海域纬度较低,水温较高,适宜孵化,A正确。沿岸没有离岸风,很难形成上升流,B错误。厄加勒斯浅滩比德班附近的海域鱼群的活动空间更大,C错误。寒暖流交汇,搅动起深海的营养物质,为拟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D错误。
答案:10.D 11.A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塞浦路斯是地中海的第三大岛,北距土耳其40千米,东距叙利亚96.55千米,南距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402.3千米。全岛分为三个主要气候区:中部低地平原气候最干热,山区雨量最大而日照最少,沿海地带介于两者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00毫米,山地可达600~1
000毫米,但多集中在12月至次年3月。岛上没有常年河流,只有少数间歇河,平时取用地下水。常住人口约119万(2018年)。
(1)分析中部低地平原气候干燥的原因。
(2)分析塞浦路斯无常年河流的原因。
(3)有人认为塞浦路斯可以通过大力开采地下水来解决淡水资源不足问题,请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其不合理性。
(4)我国某公司计划到塞浦路斯投资建设海水淡化厂,你认为是否可行?请为该公司的决策做简要的市场投资评估。
解析:第(1)题,主要从地形条件和海陆位置进行分析。第(2)题,主要从气候条件进行分析。雨季时间短,降水量不大,河流流量小;旱季时间长,蒸发旺盛,地下水位低;河流缺少冰雪融水、地下水补给;岛屿面积小,河流的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小。第(3)题,主要联系地下水的储量和开采地下水带来的危害进行回答。雨季短,降水量少,下渗量小;旱季时间长,蒸发旺盛,地下径流量小;过度开采地下水,加剧水位下降,甚至可能引起海水倒灌;破坏地下水循环,导致水质下降。第(4)题,解决海岛缺水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海水淡化。如果回答可行,主要从海水淡化的技术和海水淡化的市场进行分析评估。如果回答不可行,主要从经济效益进行评估,从工程建设的投资和市场的消费量进行分析说明不可行的原因。
答案:(1)处于特罗多斯山的背风坡(雨影区),气流下沉,降水较少;海拔相对较低,气温较高,蒸发旺盛;位于岛中心区域,离海较远,水汽更少。
(2)雨季时间短,降水量不大,河流流量小;旱季时间长,蒸发旺盛,地下水位低;河流缺少冰雪融水、地下水补给;岛屿面积小,河流的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小。
(3)雨季短,降水量少,下渗量小;旱季时间长,蒸发旺盛,地下径流量小;过度开采地下水,加剧水位下降,甚至可能引起海水倒灌;破坏地下水循环,导致水质下降。
(4)可行。淡水资源缺乏;距离亚、非、欧大陆较远,进口淡水成本较高;海水淡化的市场前景好;海水淡化技术日渐成熟;远离大陆,水质好且海水量大。或不可行。海水淡化工程投资大,耗能多;该海域海水盐度较高,淡化成本高;冬季降水较多,有季节性河流及地下水;人口较少,淡水供求矛盾并不突出;经济增速较缓,市场空间有限。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呼伦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的中部,水位主要受湖水蒸发和水源补给影响,唯一的外泄通道是达兰鄂罗木河(下图中D处河段)。达兰鄂罗木河连接呼伦湖和额尔古纳河,河水有时北流,有时南流。近年来,达兰鄂罗木河出现断流。
(1)说明导致达兰鄂罗木河流向变化的原因。
(2)推测达兰鄂罗木河断流的原因。
(3)简述达兰鄂罗木河断流对呼伦湖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题,达兰鄂罗木河流向变化的原因要从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角度及地形因素分析。第(2)题,达兰鄂罗木河断流的原因要从河流补给及水资源的利用和气候变化角度分析。第(3)题,达兰鄂罗木河断流对呼伦湖产生的影响主要从含盐量及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
答案:(1)呼伦湖水位季节变化较大;达兰鄂罗木河流经地区地势平坦;额尔古纳河上游的海拉尔河流量大。
(2)气候变干,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湖水水位下降;海拉尔河水量减小,水位下降;人类活动填堵(淤塞)了天然河道;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增大等。
(3)呼伦湖由外流湖变成内流湖,湖泊面积缩小,湖水盐度上升;水质变差,危及动植物尤其是水生生物的生存。(共79张PPT)
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一
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主干知识整合]
高频考点1 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
高考常以某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运用。在备考中,首先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把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全面分析各要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其次要落脚于人地协调观,分析变化产生的影响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2019·高考全国卷Ⅰ,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解析:第(1)题,板块运动(挤压)导致地形隆升并形成山脉,使得里海逐渐与地中海隔离,形成湖盆。山脉的隆升,导致汇水面积缩小,来水减少,湖泊面积会缩小。山脉的隆升,影响了大气环流和水汽的输送,导致其向干旱化发展,湖泊逐渐演化为内陆湖。第(2)题,结合题干材料可知,里海的形成是板块挤压运动的结果。而地中海和黑海演化为湖泊的原理与里海相同,因此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与亚欧板块持续挤压,导致直布罗陀海峡和土耳其海峡消失,地中海和黑海水域封闭,最终变成湖泊。
2.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图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图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  )
A.土壤剖面相同深度含水量增加
B.土壤的总储水能力提高十分显著
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
D.降水后形成地表径流减少明显
(2)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A.阳坡 缓坡     
B.阳坡 陡坡
C.阴坡 陡坡
D.阴坡 缓坡
解析:第(1)题,根据甲图信息,土层深度相同,坡度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小,由此说明土壤水分大多来自地表径流的下渗。因此,图示说明随坡度增加,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选C。第(2)题,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条件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根据乙图可知,到达一定深度后,同一深度,阴坡的含水量较高;根据甲图可知,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较多。选D。
答案:(1)C (2)D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考向: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其应用
1.木质素是主要存在于陆地植物体中的有机物,可定量地作为河口陆源物质的指示物。在越南,红河每年通过巴拉特河口、川漓河口和太平河口向南海输送大量的沉积物。研究发现红河口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以粉砂及吸附于它的陆源有机物为主(砂粒越大,陆源有机物的吸附作用越弱)。木质素来源既有高度降解的土壤有机质,也有新鲜的植物碎屑。下图示意红河口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每100
mg有机物中木质素含量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红河口水下三角洲中木质素含量高的月份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2)影响河口从岸向海木质素含量在近岸递增的主要因素是(  )
A.流速
B.水温
C.盐度
D.流量
(3)红河口水下三角洲木质素中新鲜植物碎屑多的原因是(  )
A.流量大,携带沉积物多
B.土壤肥沃,生物量较大
C.炎热多雨,植物生长更新速度快
D.降水多,碎屑的降解速度慢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木质素来源既有高度降解的土壤有机质,也有新鲜的植物碎屑。此时应为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应当是夏季。选C。第(2)题,由题干知,砂粒越大,陆源有机物的吸附作用越弱,吸附的陆源有机物越少,即木质素含量越低。结合所学知识,河口水下三角洲从岸向海流速越来越慢,并且受海洋顶托作用,沉积物颗粒大小从岸向海应该是先大后小,导致河口从岸向海木质素含量在近岸递增。选A。第(3)题,红河口水下三角洲木质素中新鲜植物碎屑多,只有植被生长旺盛才新鲜,说明此时应为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植被的生长。选C。
答案:(1)C 
(2)A 
(3)C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花江喀斯特峰丛峡谷位于贵州西南部,该地区石灰岩广布,总面积47.63
km2,是云贵高原上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域。花江峡谷喀斯特分布面积占比达88.07%,石漠化现象严重。水海坝附近岩层裂隙发育明显,峰丛地貌最为典型。图a为花江喀斯特峡谷地质剖面图,图b为该地月降水量分布图。
材料二 生长在此处的植物表现出石生性、耐旱性、喜钙性。顶坛花椒是广泛栽培于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的地方品种,历来以“香味浓、麻味重、产量高”而著称,迄今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该地区已建成数万亩的连片顶坛花椒生产基地,顶坛花椒林成为当地主要的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发现,花椒林下保留低密度矮小的杂草,有利于水土保持,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但是当地农民有时需要刈割杂草。
(1)说明水海坝附近地表峰丛地貌的形成过程。
(2)依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花江峡谷的植被表现出耐旱特点的原因。
(3)分析近年来顶坛花椒成为当地主要人工林的原因。
(4)推测当地农民通常在何时刈割杂草,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峰丛地貌的形成可从岩石的岩性、气候、流水作用等方面分析。第(2)题,植被对环境的适应性可从气候、地形、地质、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分析。第(3)题,顶坛花椒的种植应该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的统一,同时运用农业区位知识进行分析。第(4)题,夏季高温多雨,适宜杂草生长,刈割杂草可减少对花椒林生长的影响。
高频考点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考命题热点。多以区域图、景观图、剖面图等图文材料为信息载体,考查考生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在备考中,应关注热点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及成因,并探究环境变迁对自然带的影响。
(2019·高考全国卷Ⅲ)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下题。
1.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
A.针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高寒草甸带
D.灌丛荒漠带
解析:据材料信息判断,该公路位于我国新疆。新疆深居内陆,降水较少,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最可能是灌丛荒漠带。D对。该公路北端海拔相对较低,降水少,不可能出现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和高寒草甸带。A、B、C错。
答案:D
2.林木径级是指森林中原木的直径值,通常用cm来表示。下图为我国长白山北坡岳桦林种群林木径级随海拔动态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长白山北坡岳桦林总体上呈现(  )
A.相同径级,高海拔株数百分率低
B.相同径级,低海拔株数百分率低
C.径级数越大,株数百分率越大
D.株数所占比重随着径级数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
(2)长白山北坡岳桦林1
800米附近2.5
cm小径级岳桦树株数百分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较高
B.光照不足
C.降水较多
D.风速较小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在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区,总体上岳桦树的株数百分率随着径级数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径级15
cm为界,径级小于15
cm的岳桦树基本上呈现相同径级高海拔株数百分率高的规律,径级大于15
cm的岳桦树基本上呈现相同径级低海拔株数百分率高的规律。选D。第(2)题,海拔1
800米附近,地势低,气温高,先期生长的岳桦树树干粗,径级大,后期生长的小径级岳桦树,因处在高大岳桦树树冠下,光照不足,严重制约了小径级岳桦树的生长,所以光照不足是长白山北坡岳桦林2.5
cm小径级岳桦树株数百分率较低的主要原因。选B。
答案:(1)D (2)B
1.山地垂直自然带判读的两个难点
(1)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同一山地,阳坡的热量好于阴坡,自然带的数量可能较多;阴坡与之相反。如下图所示:
(2)温带地区南北走向山地坡向的判断
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地,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气温偏高。故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高。如下图所示:
2.分析雪线高度及影响因素的三个关键
(1)多年平均雪线的高度与气温的纬度变化趋势并不一致:赤道地区的气温虽然较高,但由于降水丰富,其雪线高度往往低于终年少雨的副热带地区。
(2)一般情况下,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3)分析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对雪线的影响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沙漠化、人类活动排放的煤烟粉尘,可能会导致雪线上升。
3.影响林线高度的两大因素
林线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海拔上限,通常与最热月的平均气温10
℃等温线相吻合。若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0
℃,森林就不能正常生长,只能生长草甸或灌丛。林线高度主要受热量和水分(降水)两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土壤、风、地形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1)热量因素:通常低纬度山地林线高于高纬度;同一山体阳坡林线高于阴坡。
(2)降水因素:降水少的地区山地林线较低;同一山体迎风坡林线高于背风坡;同纬度沿海地区山地林线高于内陆地区。
考向一:自然带类型、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1.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如图)的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灌木(根深)、草本(根浅)和苔藓(无根)四个层次,土壤呈酸性。该林区曾多次发生火灾。据此完成(1)~(3)题。
(1)伊勒呼里山以北的典型自然带属于(  )
A.常绿硬叶林带     
B.常绿阔叶林带
C.落叶阔叶林带
D.针叶林带
(2)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火灾后,短期内林下植被生长条件受到的影响包括(  )
A.光照条件改善
B.养分短时骤减
C.土壤酸性增强
D.地表夏温降低
(3)推测高强度火灾后能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的是(  )
A.乔木
B.灌木
C.草本
D.苔藓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小兴安岭以北,属于寒温带,典型自然带属于亚寒带针叶林带。选D。第(2)题,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火灾后,森林郁闭度降低,使得林下植物的光照条件得到提高。选A。第(3)题,高强度大面积的火灾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针叶林区纬度高,树木大面积焚毁后,短时间内难以复原,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大树难以生成;草本植物根系欠发达,受伤害大;灌木的根较深,不易受到火的烧伤,且生长的养分需求量小,火后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选B。
答案:(1)D 
(2)A 
(3)B
考向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山地坡地的面积大小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下图为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南坡相比,秦岭北坡(  )
A.气候垂直分异更明显
B.坡面面积较小
C.常绿阔叶林分布广
D.黄土厚度较薄
(2)关于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叙述错误的是(  )
A.呈单峰曲线变化
B.海拔2
000米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
C.海拔1
300米以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D.海拔1
300米以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3)太白山3
500~3
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冰川广布
B.山地坡度小,阴坡面积大
C.土层厚,水分过多
D.坡地面积小,水热条件差
解析:第(1)题,秦岭北坡是阴坡也是背风坡,因此气候垂直差异、自然带谱不如南坡复杂。北坡坡面面积小,物种丰富度较小,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靠近黄土高原,黄土层较厚。选B。第(2)题,物种丰富度随高度呈现单峰曲线变化,海拔1
300米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1
300米以上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1
300米以下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加。选B。第(3)题,由图可知,在海拔3
500~3
700米之间物种丰富度较低,但不为0,说明该高度范围内没有冰川分布。该段坡面面积较小,相对高度较大,说明坡度较陡。导致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坡地面积小,海拔高,气温低,水热条件差造成的。选D。
答案:(1)B 
(2)B 
(3)D
高频考点3 动物与地理环境
本题以区域图为背景,以白斑狗鱼的生长环境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地形、气候、河流、生物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考查考生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培养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实践能力。
(高考经典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类,适宜在16
℃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下图)。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1)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
(2)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白斑狗鱼的生存条件可知,该地纬度高,气温低,有适宜的水温,水质好,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第(2)题,分析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主要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来分析,白斑狗鱼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繁殖速度慢,所以白斑狗鱼产量低。
1.陆生动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1)生存空间。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空间大;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空间小;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2)气候。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环境。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4)天敌。①缺少×××,天敌少;②受到×××天敌威胁。
(5)人类活动。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
2.水生动物(鱼类)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1)生存空间。①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
(2)气候。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②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③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3)水文。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②纬度(海拔)高,盐度低、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④水质好。
(4)食物。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②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
(5)天敌。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
(6)人类活动。①水质下降,污染加重;②过度捕捞。
考向:动物与地理环境
1.菲氏叶猴是亚洲疣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物种,在我国仅分布于怒江以西一带,毛色灰黑,以植物为食,与其他热带猴类种群相比,食谱庞杂(其他猴类如金丝猴一般只食用果实),甚至可以食用树皮。据此回答(1)~(3)题。
(1)菲氏叶猴相比其他热带猴种,通常有多达十几只猴的大猴群,主要原因是菲氏叶猴(  )
A.领地意识不强
B.生性温和,物种内部矛盾小
C.生活空间大,可容纳的菲氏叶猴多
D.栖息地位置优越,植物茂盛
(2)在我国,研究和拍摄菲氏叶猴“绝非易事”,根据材料可推测这一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
A.毛色灰黑,隐蔽性强
B.深入森林,人迹罕至
C.山高谷深,难以进入
D.猴群警戒,行踪不定
(3)川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在川藏海拔
2
000
m
的山区,推测我国的川金丝猴与菲氏叶猴栖息地的树种分别是(  )
A.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针叶林;热带季雨林
C.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
D.针阔混交林;热带季雨林
解析:第(1)题,菲式叶猴与其他热带猴类种群相比,食谱庞杂,甚至可以食用树皮,其活动范围随当地栖息条件的适宜程度而变化,条件优裕的,面积就小些,适应能力强,对所占地盘并无强烈的占有欲,故通常有多达十几只猴的大猴群,A正确。第(2)题,菲氏叶猴在我国仅分布于怒江以西一带,为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纵列分布,故研究和拍摄难度大,C正确。毛色灰黑,隐蔽性强、深入森林,人迹罕至和猴群警戒,行踪不定是猴群的一般规律,不是研究和拍摄难度大的原因。第(3)题,金丝猴一般只食用果实,且主要栖息地在川藏海拔
2
000
m
的山区,故应森林能够提供充足的果实,应是针阔混交林。菲氏叶猴为热带猴类,故其应生活在低海拔地区,怒江以西低海拔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常绿阔叶林。C正确。
答案:(1)A 
(2)C 
(3)C
2.长江江豚是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动物,近年来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保护江豚,我国在长江流域选择封闭河流故道,通过定点定量投喂,进行半自然状态人工网箱养殖鱼并饲养江豚。研究人员发现江豚与鱼类一样有早晚摄食规律。下图示意长江的一段封闭河流故道(江豚研究地)。据此完成(1)~(3)题。
(1)研究人员发现在③区域江豚夏季清晨活动频繁,主要是由于(  )
A.觅食活动       
B.避免阳光照射
C.水温适宜
D.躲避人类干扰
(2)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因为人工池(  )
A.水浅光照足
B.水浅空间小
C.江豚生存适应性弱
D.受人类活动影响多
(3)推测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是(  )
A.①区域
B.②区域
C.④区域
D.⑤区域
解析:第(1)题,江豚有早晚摄食规律,人工网箱养殖鱼用来饲养江豚,③区域为网箱养殖区域,故研究人员发现在③区域江豚夏季清晨活动频繁,主要是由于觅食活动,A正确。避免阳光照射和水温适宜无法确定,B、C错误。③区域为网箱养殖区域,人类活动较多,D错误。第(2)题,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说明人工池水中氧气不足,由于选择封闭河流故道饲养,这与水浅空间小有密切关系,B正确。氧气与光照、江豚生存适应性弱、人类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第(3)题,⑤区域临近出口,水体交换频繁,且水面较宽,人类活动少,对其干扰小,故⑤区域最可能是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D正确。
答案:(1)A 
(2)B 
(3)D
限时练(五)
高考命题探源5| 植被与地理环境
[题型探源]
(2018·高考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解析:第(1)题,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第(2)题,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第(3)题,根据前两题的提示,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
[针对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草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干扰的响应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将变得稳定。在生物多样性的表示方法中,“重要值”是一项重要指标,它表示了某种植物在该区域生态环境中所占的地位,数值越大,数量越多,区域主导性越强。通常认为,施肥能导致植物重要值的改变,进而引起草场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我国一环境研究小组在温带某水分条件较好的天然草场连续两年进行人工施肥实验,该草场主要由ABCD四类牧草组成。下图示意施肥后引起的草类重要值变化情况。
(1)指出施肥前该天然草场原有的优势物种,并说明判断理由。
(2)分析在高浓度施肥条件下,该天然草场生态环境的变化。
(3)实验结果对我国此类草场的天然牧草生产有何启示。
解析:第(1)题,“重要值”是一项重要指标,它表示了某种植物在该区域生态环境中所占的地位,数值越大,数量越多,区域主导性越强。根据图中纵轴表示的各物种的重要值,施肥前A的重要值最高,说明其在草场中占主要地位。优势物种为A。第(2)题,“重要值”的数值越大,数量越多,区域主导性越强。读图,在高浓度施肥条件下,A类牧草的重要值急剧增大,说明其数量迅速增加,可能挤占其他牧草的生存空间。其他牧草“重要值”数值呈下降趋势,说明牧草生长受到抑制,数量减少。四个物种中,三个呈减小趋势,说明该草场整体生物多样性呈减少趋势。说明高浓度施肥,最终导致草场生态环境恶化。第(3)题,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将变得稳定。利用天然牧草生产,要控制畜牧业的规模,减小对牧草的需求量,防止生态系统破坏。高浓度施肥,会导致草场生态环境恶化,要防止为提高产草量而过度施肥。提倡中低浓度施肥,合理施肥,提高产草量。要加强草场生态监测,防止出现草类多样性减少。限时练(四) 地壳的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
贵州梵净山的“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主要为板岩、片岩)堆叠而成。图1为蘑菇石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
图2
1.图1所示“蘑菇石”的岩石类型对应图2中的(  )
A.a       
B.b
C.c
D.d
2.“蘑菇石”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
A.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
C.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
解析:第1题,外力作用指向沉积岩,故d为沉积岩,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互相转化,故c为变质岩,b为岩浆岩,a为岩浆。根据材料,“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堆叠而形成,对应C。选C。第2题,根据材料,“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堆叠而形成,说明先沉积形成沉积岩,后发生变质作用,经地壳抬升至地表受风化侵蚀形成,故选A。
答案:1.C 
2.A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边缘山前地带,有一奇特地貌区,当地人称其为龙脊谷。龙脊谷的核心地貌,是距今2亿年前不同的砂岩与泥岩互层构成的,这里起伏的垄和槽相间分布,高差约5~10米,走向为东北——西南,出露的岩层近似于垂直地面,其中的垄状如龙脊。下图为游客拍摄的龙脊谷照片。据此完成3~4题。
3.推测2亿年前,该地区地势(  )
A.起伏和缓
B.陡峭高峻
C.低洼积水
D.平坦广阔
4.当地的岩层之所以近似于垂直地面,是因为(  )
A.岩层性质差异
B.岩块断裂上升
C.岩浆向上喷发
D.岩层挤压隆起
解析:第3题,龙脊谷是距今2亿年前不同的砂岩与泥岩互层构成的,属于沉积岩,故可以判断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2亿年前,该地区地势低洼积水,C正确。第4题,据材料可知,该地起伏的垄和槽相间分布,垄状如龙脊,应为地壳运动造成板块挤压隆起形成的褶皱,其中垄为背斜,其外层岩层受外力作用被侵蚀,中间坚硬的岩层保留下来形成近似于垂直地面的岩层,D正确。
答案:3.C 4.D
“泥火山”指泥浆和气体同时喷出地面堆积而成的锥形丘或盆穴丘,丘的尖端部常有凹陷,并由此间断地喷出泥浆与气体。在新疆北天山分布着众多“泥火山”,喷发出的黏稠泥浆温度比当地气温低,略带油气味,不时爆裂出几个气泡。图1为新疆北天山“泥火山”分布图,图2为“泥火山”景观图。据此完成5~6题。
5.新疆北天山“泥火山”众多的原因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
B.冰川侵蚀强烈
C.背斜和断裂构造发育
D.流水侵蚀强烈
6.独山子附近“泥火山”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
A.冰川侵蚀—岩层外露—岩层断裂—泥浆喷出—冰川堆积
B.地壳挤压—地层凹陷—岩层断裂—泥浆喷出—流水堆积
C.地壳抬升—岩层断裂—地层隆起—泥浆喷出—冰川堆积
D.地壳挤压—地层隆起—岩层断裂—泥浆喷出—流水堆积
解析:第5题,新疆位于板块内部,A错。冰川侵蚀形成的是U型谷地貌,B错。流水侵蚀形成的是V型谷地貌,D错。新疆北天山“泥火山”众多的原因是该地背斜和断裂构造发育,C对。第6题,结合上题,“泥火山”的成因是该地背斜和断裂构造发育,独山子附近“泥火山”形成的地质过程为地壳挤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地层隆起。挤压力过大,导致岩层断裂,形成断层。泥浆沿着地层裂缝,夹带着水、泥、砂和岩屑不断地喷出地表所堆成的泥丘
,泥浆喷出后,受流水堆积影响形成。故选D。
答案:5.C 
6.D
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读图,完成7~8题。
7.对河谷处地质构造类型及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8.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乙比甲更可能出现聚落
B.丙比丁更可能出现溶洞
C.阶地T2的抬升晚于T1
D.甲地点以侵蚀作用为主
解析:第7题,读题干信息,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读图可知,河谷处的岩层呈现中间新、两翼老的特点,说明河谷地质构造为向斜。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选C。第8题,河流沿岸的聚落要考虑洪水灾害,甲地海拔太低,在丰水期易被洪水淹没,乙地海拔更高,乙比甲更可能出现聚落,A对;溶洞岩石类型是石灰岩,而不是页岩,图中丙是页岩,丁是石灰岩,故B错。读图可知T1和T2都有沙、卵石,但T1上覆盖的有黏土,说明了阶地T2抬升早于T1,C错;甲地点上有大量的黏土,说明以流水的堆积作用为主,D错。
答案:7.C 
8.A
新疆巴里坤湖(如下图所示)位于天山东段,科学钻探发现其沉积物粒径从大到小分别有砂砾石、粉沙黏土、黏土石盐石膏。据此完成9~11题。
9.从河口到湖心,巴里坤湖沉积物依次为(  )
A.砂砾石—粉沙黏土—黏土石盐石膏
B.粉沙黏土—砂砾石—黏土石盐石膏
C.黏土石盐石膏—粉沙黏土—砂砾石
D.砂砾石—黏土石盐石膏—粉沙黏土
10.巴里坤湖某地层自上而下为砂砾石层、粉沙黏土层、黏土石盐石膏层,这反映了该地质时期(  )
A.湖盆地壳下沉
B.气候趋于干旱
C.湖泊面积扩大
D.河流侵蚀趋强
11.巴里坤湖某一沉积层出现富含有机质(植物碎片)的深色黏土层,推测当时该地为(  )
A.深水湖
B.咸水湖
C.沼泽地
D.盐碱地
解析:第9题,河流的沉积物具有分选性。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据题干知,沉积物粒径从大到小分别有砂砾石、粉沙黏土、黏土石盐石膏。因此从河口到湖心,巴里坤湖沉积物依次为砂砾石—粉沙黏土—黏土石盐石膏。故选A。第10题,若巴里坤湖某地层自上而下为砂砾石层、粉沙黏土层、黏土石盐石膏层,说明其以前为湖心处,后来位于河口处,说明湖泊不断萎缩,反映了该地质时期气候趋于干旱,湖水蒸发加大。故选B。第11题,据题干知,沉积层出现有植物碎片的深色黏土层,说明地质时期该地区适合植物生长,深水湖、咸水湖和盐碱地均不利于植被生长,A、B、D排除;沼泽湿地可以有植被存在,C正确。故选C。
答案:9.A 
10.B 
11.C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
mm,蒸发量超过3
000
mm。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米)集中分布(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溢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该地沙丘呈东北—西南走向且沙丘的缓坡是迎风坡,故图示区域盛行风为西北风。第(2)题,该地风力强劲,沙源丰富,结合右图可知,地表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起阻挡作用,湖泊附近,水汽含量增多,由于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增高。第(3)题,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的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故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答案:(1)西北风(偏西风)。理由:沙山(链)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
(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增高。
(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洲(又称江心洲)它是由河流中泥沙沉积而成,河水流速受河流形态影响明显。下图为长江下游南京至镇江段江心洲的分布。A、B、C是科研人员为研究泥沙沉积状况而钻孔的采样点。
(1)分析图示长江河段形成众多江心洲的原因。
(2)说明形成采样点A、B、C三处沉积物颗粒差异的原因。
(3)长江下游许多沿江城市附近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江心洲,有人提出要大规模开发,有人则反对。你是否赞成,并阐明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从地形、河流流速及海水顶托等对泥沙沉积的影响分析图示长江河段形成众多江心洲的原因。第(2)题,结合河流流速与泥沙沉积的关系,结合图示三处采样点河流特征分析沉积物颗粒差异的原因。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在明确表明观点的前提下,达到观点与论证统一即可。
答案:(1)该河段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形成大量的泥沙沉积。该河段接近长江入海口,海水的顶托作用加强了泥沙的沉积,从而形成了众多江心洲。
(2)A点河道宽,流速缓,受下游八卦洲阻挡流速更缓,因此沉积物颗粒细。C点受河道变宽和分流渠的影响流速缓慢,沉积物颗粒细。B点位于龙门口附近,受两股汇入水流的影响流速快,泥沙沉积颗粒粗。
(3)赞成:开发成旅游区可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提供好的去处;开发成新城可减轻市区用地压力;开发可改善洲上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质量。
反对:开发会影响河流自然形态,导致河流水文状况的改变;江心洲是天然的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开发后会影响其生存环境;开发可能会加剧对长江的各类污染。(共74张PPT)
第3讲 水体的运动规律
专题一
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主干知识整合]
高频考点1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作用、原理及应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高考一般以示意图、区域图及实际事例为素材,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在备考过程中,既要掌握水循环的相关知识,也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培养考生的人地协调观。
1.(2019·高考江苏卷)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
A.10~15千米
       
B.15~20千米
C.20~25千米
D.25~30千米
(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距市中心15~20千米处,2015年与1989年之间不透水面比例的差值最大,说明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距市中心15~20千米处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第(2)题,城市不透水面增加会导致“热岛效应”加剧,使地表气温升高;城市不透水面增加会导致地表径流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地下水位下降;城市不透水面增加,会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1)B (2)C
2.下渗率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渗入地表的水量,常用mm/h计。在某种情况下,降雨渗入地表时的最大下渗率,叫“下渗容量”,不同的下垫面其下渗容量不同。降雨损失量包括地表的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下面两幅图分别表示下渗率随时间变化图和不同地表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
(1)同一区域中,左图四个时间点中降雨累积损失量最大的是(  )
A.t1
B.t2
C.t3
D.t4
(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下列地表中下渗容量最大的是(  )
A.草地
B.水泥路面
C.裸地
D.沥青路面
(3)若降水量相同,与右图中①至④符合的是(  )
A.草地、裸地、沥青路面、混凝土方砖
B.草地、裸地、混凝土方砖、沥青路面
C.混凝土方砖、沥青路面、草地、裸地
D.混凝土方砖、裸地、沥青路面、草地
解析:第(1)题,降雨损失量包括地表的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图示在同一区域中,t1时段下渗率最大,t4时最小;但降雨损失量是时间越长,累积损失越大,所以t4时累积降雨损失量最大。选D。第(2)题,不同的下垫面其下渗容量不同;若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草地的下渗率最大,其下渗容量也最大。选A。第(3)题,图示①的降雨损失量累积最多,④最少;下渗容量也大;若降水量相同,草地、裸地、混凝土方砖、沥青路面对雨水的截留、下渗依次减弱。选B。
答案:(1)D 
(2)A 
(3)B
1.水循环原理的应用
(1)分析湖泊性质。湖泊根据湖水性质可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从水循环过程看,注入湖泊的河水从陆地上带来盐分。如果没有河水或者地下水的排盐作用,湖水经过强烈的蒸发之后就形成咸水湖;如果有河水或者地下水常年流出,起到排盐作用,就形成淡水湖。
(2)分析水土流失强弱。水土流失强弱与水循环的地表径流有着直接联系,主要受地表植被、地形坡度、降水量的大小等影响。如果地表径流量大、流速快,则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就重,相反就轻。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人类活动,都是通过减小地表径流的水量和流速的方式,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
(3)分析沼泽湿地的形成。影响沼泽湿地形成的环节有降水、蒸发、下渗、地表径流等。例如高纬度地区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一般包括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有河水、季节性积雪融水等的补充汇入,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存在地下冻土,不易下渗等。
2.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思路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分析时可从四个角度进行:
(1)从时间角度看,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如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
(2)从空间角度看,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如跨流域调水。
(3)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大面积排干沼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所以应保护沼泽;过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沉、海水倒灌;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汇集,河流径流变化幅度增大,易造成洪涝灾害。
(4)从水资源角度分析,人类对水资源加以利用时,应充分了解水循环的规律,如果开发利用的速度超过了水资源循环的周期,则会出现水资源枯竭。人类生产或生活中直接排放的未经处理的污水也会加剧对水资源的破坏,使世界大部分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考向一:水循环原理及地理意义
1.地表蒸散(简称ET)也称陆地表层水汽通量,是地表植被蒸腾、土壤与水体蒸发的水汽总和。下图为2000~2014年黄河源区多年月平均ET与气温和降水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黄河源区夏季ET数值较大的原因不是(  )
A.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较强
C.降水较多
D.太阳活动剧烈
(2)黄河源区冬季ET主要来源于(  )
A.地表植被蒸腾
B.土壤浅层水分蒸发
C.水面水分升华
D.人类活动水分排放
(3)下列关于黄河源区ET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ET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B.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
C.冬季大于降水量,夏季小于降水量
D.秋季低于气温值,春季高于气温值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ET是地表植被蒸腾、土壤与水体蒸发的水汽总和,黄河源区夏季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且降水较多,植被蒸腾及水分蒸发强烈,所以ET数值较大,而太阳活动与ET值大小无关,故选D。第(2)题,冬季气温低,源区植被稀少,蒸腾作用小,A错。地温较高,浅层水分蒸发,产生ET,B对。冬季气温低,水面水分不会产生升华,C错。人类活动较少,且人类活动水分排放不属于ET,D错。故选B。第(3)题,读图可知,黄河源区ET从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A对。与降水量及气温均呈正相关,B错。由于坐标系的单位存在差异,图中所示ET值无论哪个季节均小于降水量,C错。气温与ET值不具可比性,D错。故选A。
答案:(1)D 
(2)B 
(3)A
考向二:水循环原理的实践应用
2.六盘水市被石灰岩山丘环抱,水城河穿城而过。为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城市景观设计师将水城河串联起现存的溪流、坑塘、湿地和低洼地,形成一系列蓄水池和不同承载力的净化湿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态净化系统,即绿色海绵体系。读图,完成(1)~(3)题。
(1)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
A.水汽输送速度加快
B.地表径流季节变化趋缓
C.地下径流不断减少
D.水循环的周期逐渐延长
(2)自绿色海绵体系建立以来,六盘水的城市内涝频率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绿色海绵体系的(  )
A.水域面积显著增大,蓄洪量增加
B.各种水体相互贯通,提高泄洪能力
C.植物多样性提高,利于雨水下渗
D.调节气候功能增强,暴雨频率下降
(3)在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中,具有水体净化功能的要素主要是(  )
A.持续缓慢流动的水体
B.阶梯状分布的湿地
C.可被溶解的营养盐类
D.多样性的生物群落
解析:第(1)题,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是利用现存的溪流、坑塘、湿地和低洼地,形成一系列蓄水池和不同承载力的净化湿地。湿地调蓄径流,地表径流季节变化趋缓,B对。第(2)题,自绿色海绵体系建立以来,六盘水的城市内涝频率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绿色海绵体系的水域面积显著增大,蓄洪量增加,A对。第(3)题,在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中,具有水体净化功能的要素主要是多样性的生物群落,水体中的污染物经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使污染物消失或浓度降低,D对。
答案:(1)B 
(2)A 
(3)D
高频考点2 河流补给与河流水文特征
高考多以区域图、统计图、等高线图为信息载体,联系具体案例,综合考查河流补给、水文特征等知识。在备考过程中,既要巧用综合思维理清水文特征要素,并进行准确的特征描述和影响因素分析,更要深刻理解人类活动对水文特征的影响,强化人地协调观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1.(2019·高考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河流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一方面由于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高山地区,伴随着地壳抬升,河流不断侵蚀下切,形成河谷,河水被困于河谷中,向下侵蚀较强烈,侧蚀微弱;另一方面,河流两岸岩性相近或者岩性单一,河水对两岸的侵蚀差异小,形成近乎直立的河岸,难以形成左右摆动的宽谷。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河段多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由于位于美国内陆高山,4~6月降水较少,而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季节性积雪融水不断增多,河流流量不断增大,受制于两岸陡峭的河谷束缚,河流水位不断上涨。融雪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小,导致含沙量小,泥沙淤积少;随着河流流量不断增多,流速不断加快,对河床的侵蚀加剧,河底变深。一方面河流水位上涨,另一方面河底不断加深,故河水的深度在不断变大。第(3)题,一方面,该河段8月份主要受雨水补给,由于多暴雨,坡面侵蚀强,河水搬运能力强,水土流失加重,使河水含沙量增多;另一方面,暴雨导致河流的流量与流速变化大,一旦流速下降,河水搬运能力降低,泥沙就会迅速淤积于河底。
2.下图为辽东湾北部 的双台子河河口调查站分布图和R2、R5、S5、S6、S8五个站点悬沙浓度 图。读图,回答(1)~(3)题。
(1)据图可知, 大致为(  )
A.河口>河道>海区    
B.海区>河口>河道
C.河道>河口>海区
D.河道>海区>河口
(2)
S5站点悬沙出现一个较高值 ,其原因是(  )
A.入海口处河道拓宽,泥沙来源增多
B.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加快,冲刷力增强
C.河心岛边缘沉沙多,易形成悬沙
D.潮水顶托河水,发生剧烈的扰动作用
(3)
根据材料推测夏季 (  )
A.悬沙浓度降低,较高值区向海洋推进
B.悬沙浓度降低,较高值区向内陆后退
C.悬沙浓度增加,较高值区向内陆后退
D.悬沙浓度增加,较高值区向海洋推进
[解法指导]
第一步:获取和解读信息——勾画关键点
材料信息
信息 :河流所在的区域。
信息 :悬沙浓度变化与底部泥沙的侵蚀与水体泥沙的淤积之差联系起来。
图表信息
信息 :五个站点的位置,R2位于河道,R5、S5、S6位于河口,S8位于海区。
信息 :R2(河道)>R5、S5、S6(河口)>S8(海区)。
设问信息
信息 :双台子河悬沙的浓度大小排列。
信息 :S5站点出现峰值的原因。
信息 :夏季双台子河悬沙浓度的特点。
第二步:调动和运用知识——找准答题点
[生成答案] (1)
C 
(2)D 
(3)D
1.河流补给类型判断方法(以我国为例)
2.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应用
(1)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断地形
①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例如,在图a中,根据河流的干流与支流之间成锐角的方向可以判断出,河流的流向是由北向南,进而可以判断出该地区的地势是北高南低。
②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地形为盆地(如图b);放射状水系,地形为山地(如图c);若河流平行排列(如图a),则地形特征为山河相间分布。
③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比较弯曲。
(2)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①含沙量大,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如黄河。
②若河流有结冰现象,说明最冷月平均气温<0
℃,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③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说明该河流春季受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区。
3.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1)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加。
(2)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少。
(3)修建水库: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水库下游河段含沙量减少。
(4)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导致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5)硬化路面: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6)铺设渗水砖: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使河流水位平稳。
考向一: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与描述
1.我国某一河流,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上旬,河道出现“连底冻”(从水面到河底全断面冻结成冰)现象。下图示意该流域降水、径流量年内分配。读图,完成(1)~(3)题。
(1)该河流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内蒙古高原
D.华北平原
(2)与7月相比,4月径流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较大
B.下渗量较小
C.融雪量较少
D.地下水补给较多
(3)近年来,该河径流量有减小趋势,与此无关的是(  )
A.气候暖干化
B.过度放牧
C.大量开采矿产
D.冰川融水减少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降水量为200~300
mm左右,降水集中在夏季,为我国半干旱地区;河流结冰期较长,推知为内蒙古高原。选C。第(2)题,与7月相比,4月径流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气温低,积雪量大,4月份气温回升,地表融雪量大,冻土消融速度慢,阻隔地表水下渗,导致径流量增加。选B。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冬季积雪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A错误;过度放牧,大量打机井及饮用河水,导致径流量减少,B错;开采矿产会消耗大量水,造成径流量减少,C错;内蒙古地区缺乏冰川融水的补给,冰川融水与河流径流减少无关,D对。
答案:(1)C 
(2)B 
(3)D
考向二: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导致流域水资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在不同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情景下,河流的水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河流流域不同情景下的水文变化特征。其中,情景a、b、c、d表示20年来实测情景、耕地扩张情景、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情景、生态恢复情景中的一种的地下径流年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该河流域地下径流的峰值发生在降水峰值的(  )
A.1个月前
B.2个月前
C.1个月后
D.2个月后
(2)图中表示生态恢复情景下地下径流年变化情况的是(  )
A.情景a
B.情景b
C.情景c
D.情景d
(3)该流域内林草地覆盖面积的变化对该河水文影响较大的是(  )
A.2月
B.7月
C.9月
D.12月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河流域的降水峰值发生在7月份,地下径流的峰值发生在9月份,所以该河流域地下径流的峰值发生在降水峰值的2个月后。故选D。第(2)题,流域内生态恢复,林草地面积增大,河流的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量增大,在四种情景中,情景a的地下径流量最大。故选A。第(3)题,读图可知,这种作用在9月最为明显。故选C。
答案:(1)D 
(2)A 
(3)C
高频考点3 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
高考多以重大事件为切入点,以区域图、等水温线图为信息载体,考查洋流判断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考生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在备考过程中,应熟练掌握洋流分布模式图,在此基础上进行洋流判断并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高考经典题)2011年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已经影响到多个国家。据此回答(1)~(2)题。(双选)
(1)核泄漏物质随洋流扩散,下列国家受其影响较大的可能是(  )
A.加拿大        
B.马来西亚
C.墨西哥
D.阿根廷
(2)上述国家受影响海域,夏季表层海水等温线与下列示意图相符的是(  )
解析:第(1)题,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经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到达北美大陆西岸,分别向北和向南运动,影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西部海域。第(2)题,加拿大西部海域和墨西哥西部海域均位于北半球,等温线向北递减,分别受暖流和寒流的影响,等温线分别向高纬和低纬凸出,但加拿大纬度较高,水温较低,墨西哥纬度较低,水温较高。
答案:(1)AC (2)CD
2.鱼汛是指水生经济动物高度集中于某水域,适于大量捕捞的时期。下图中甲、乙两渔场鱼汛季节差异显著,海雾多发。据此完成(1)~(3)题。
(1)乙渔场的多雾期一般出现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甲、乙两渔场鱼汛季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表层水温
B.大气环流
C.光照强度
D.人类活动
(3)甲渔场鱼汛推迟到达、提前结束的年份,印度半岛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
B.暴雨
C.旱灾
D.海啸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乙渔场位于索马里半岛南侧,印度洋海域,北半球冬季时,东北信风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在地转偏向力向左偏转影响下,盛行西北季风,而乙海域受离岸风影响,表层海水水位低,上升补偿流形成,为寒流性质,使得水汽容易凝结成雾,故选A。第(2)题,甲渔场鱼汛应在7月(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上升流),而乙渔场的鱼汛在1月(1月份受西北季风影响),导致两渔场鱼汛不同的原因为大气环流,故选B。第(3)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甲渔场受西南季风影响时,进入鱼汛期,而甲渔场鱼汛推迟到达、提前结束的年份,说明西南季风较弱,影响印度半岛的时间短,雨季短,降水少,容易发生旱灾。故选C。
答案:(1)A 
(2)B 
(3)C
考向:洋流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图为某海域表层某时段平均水温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海域表层水温变化规律直接受控于(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寒、暖流交汇
D.大气环流
(2)5~6月图示海域水温不断降低,主要原因是(  )
①西风漂流位置北移 ②太阳辐射减弱 ③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活动增强 ④反气旋活动增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第(1)题,图示海域东部为厄加勒斯暖流、南部为西风漂流,受二者共同作用的影响,表层海水温度由北向南先递增再递减,等温线向西弯曲。第(2)题,5~6月,受西风带北移影响,西风漂流位置北移;太阳直射点北移,该海域太阳辐射减弱,水体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弱,水温不断降低。
答案:(1)C 
(2)A
限时练(三)
高考命题探源3| 湖泊
[题型探源]
(2019·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解析:第(1)题,末次冰期晚期,气温开始回升,湖泊北方冰川融化量会大幅度增加,导致淡水补给增多,而此时气温还相对比较低,湖面蒸发较弱,淡水支出小于补给,盐度较低。第(2)题,一是要说明盐分的来源(河流带来);二是要说明盐分无法随径流(无出水口)排出;三是说明水分可以通过蒸发而排出。
答案:(1)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2)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知识探源]
“湖泊”的命题视角——以贝加尔湖为例
1.(1)物种独特的原因——分析“特有”
周边人口较少,流出河流少,缺少与外界交流的环境;湖泊古老,经漫长进化形成独有物种。
(2)鱼类丰富的原因——分析“丰富”
湖泊面积大,提供广阔的空间;湖水纯净,阳光透射率高,藻类、浮游生物丰富,鱼类饵料充足;入湖河流多,沿湖湿地多,提供丰富的有机营养物。
(3)天然空调机的原因——分析“调节气候”
①冬温高:冬季湖泊降温慢,使附近地区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湖水结冰释放热量。
②夏凉爽:纬度高,地势高,湖泊升温慢,使附近地区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4)多风浪的原因——分析“湖陆风”
湖泊面积大,湖泊与周边陆地热力差异大,白天吹湖风,晚上吹陆风;湖面狭长,两岸地势高,狭管作用强。(注意冬季结冰,基本无风浪,主要考虑夏季)
2.综合治理
(1)面临“灭湖”威胁的原因:流域内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增多,入湖径流量减少;工农业生产引起的水体污染严重;不合理的捕捞和水体污染导致鱼类等生物多样性减少。
(2)“灭湖”带来的影响: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变大;年降水量减少,气候更加干旱;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退化;湖岸周围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加剧。
(3)解决“灭湖”威胁的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用水量;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国家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立法保护水资源等。
[针对训练]
1.2011年9月,位于可可西里地区的卓乃湖发生溃决,洪水经冲出的洪沟和库赛河流入库赛湖,如果湖泊面积持续增加,一旦盐湖外溢水流经清水河汇入楚玛尔河,则卓乃河将成为长江的最北源。图1为“盐湖周边湖泊”示意图,图2为“1970~2014年可可西里气象站降水变化”。据此回答(1)~(3)题。
(1)卓乃湖溃决外溢的主要原因是(  )
A.可可西里地区蒸发增加
B.可可西里地区冰雪融水增加
C.全球气候变暖
D.可可西里地区降水增加
(2)2011年9月盐湖流域地区的水循环(  )
A.海陆间循环过程加速
B.海陆间循环量减少
C.陆地内循环量减小
D.陆地内循环过程加速
(3)未来盐湖外溢湖水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可可西里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燥
B.影响长江水体水质
C.盐湖流域面积变小
D.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盐碱化加剧
解析:第(1)题,据图2可知,1970~2014年可可西里地区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因此可判断降水增加是卓乃湖溃决外溢的主要原因。故选D。第(2)题,据图和材料可知,盐湖外溢才会汇入其他河流流出,说明其为一内流湖,因此其水循环主要类型是陆地内循环,故选D。第(3)题,据材料可知,一旦盐湖外溢水流经清水河汇入楚玛尔河,则卓乃河将成为长江的最北源,则会影响长江水系的水质,故选B。
答案:(1)D 
(2)D 
(3)B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伊塞克湖属于内陆湖,湖面平均海拔约1
608米,面积约6
200多平方千米,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该湖东西两岸年降水量差异大,东岸地区有常年积雪。
材料二 在伊塞克湖的沿岸地区,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重要产棉区和畜牧区。随着灌溉技术的提高,灌溉用水量明显减少。湖中有20多种鱼类,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该湖已成为候鸟迁徙、过冬和繁殖之地。
(1)简述伊塞克湖“清澈澄碧、终年不冻”特点的成因。
(2)分析伊塞克湖入湖径流量东多西少的自然原因。
(3)推测伊塞克湖1998年以来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伊塞克湖开发利用的价值。
解析:第(1)题,伊塞克湖“清澈澄碧、终年不冻”特点的形成与该湖的补给水源特点、水体水文特征、周边地形、湖水盐度及湖泊本身的特点有关。第(2)题,主要从湖泊东西两侧河流的补给水源进行分析,东侧地势高,是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地势高,有永久冰川积雪分布。第(3)题,伊塞克湖1998年以来湖泊面积呈波动增大的特点,这与全球变暖引起的湖泊的补给水源增多有关。第(4)题,伊塞克湖属于湿地,其开发利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生态、科研、作为一种资源所具备的经济价值等方面。(共107张PPT)
第2讲 大气的运动规律
专题一
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主干知识整合]
高频考点1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一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原理应用,二是以等温线图为信息载体,考查气温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因此在复习备考时,要多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考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1.(2017·高考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解析] 第(1)题,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内气温应高于当地实际温度,排除③④。丰雪年阴天多,加之积雪覆盖薄膜,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小,为曲线①;枯雪年晴天较多,薄膜覆盖积雪少,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为曲线②,故选B项。第(2)题,由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寒冷期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很小,而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因此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由于地膜的保温作用,膜内温度日变化相对较小,与实际气温的日变化不一致,故选C项。
[答案] (1)B (2)C
2.2017年12月某日早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大雾 ,古城扬州在大雾中若隐若现,宛如“天宫”,
气温上升缓慢,一直持续到10时左右 。下图示意扬州地区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
大雾说明,扬州近地面 (  )
A.风力较大
B.对流强烈
C.垂直温差小
D.空气湿度小
(2)
大雾导致扬州气温上升缓慢的原因之一 是(  )
A.a强
B.b弱
C.c强
D.d弱
第二步:调动和运用知识——找准答题点
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的思维模式
(1)波长: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2)传递:太阳辐射经大气削弱作用到达地面→地面增温,放出地面辐射→大气吸收,放出大气辐射。
(3)干扰:大气中水汽、颗粒物越多,反射作用越强,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温度越低,大气对流越弱。
[生成答案] (1)__C__ 
(2)__A__
1.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及应用
2.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因素
(1)大气成分: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等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对大气逆辐射作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温室气体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的典型表现。
(2)天气状况:主要是大气中云层、尘埃对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影响。昼、夜云量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很大,可用下表比较。
作用对象
集中表现时段
作用过程
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
夜间
大气逆辐射
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白天
反射等
(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状况的差异影响大气受热过程,进而影响气温状况。水陆性质、植被、冰雪等差异不仅直接影响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而且影响地面辐射的释放持续度。地形起伏、地势高低通过影响大气层的厚度来影响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及分析方法
气温主要受纬度、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等温线分布因此也存在差异,具体图文分析如下(注:m、n为纬度,m>n,t1>t2>t3>t4):
考向一: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1.安徽九华山(30.5°N,118°E)地处长江南岸,最高峰1
342米。科研人员对九华山北坡持续观测发现:在气温回升期间,气温随地形高度的垂直分布常出现“逆温”现象,“逆温”结束前后多成为山区天气转变的“前兆”,这种现象九华山北坡表现非常典型。下图示意九华山北坡四个测点高度及对应测点的气温随高度变化,甲、乙、丙、丁四曲线分别表示该地春季某日先后四个时段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甲、乙、丙、丁四个时段中,九华街—百岁宫一带最可能出现雨雪天气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九华山成为通过“逆温”预报天气的最典型地区,其原因最可能是(  )
A.独特的地理位置
B.茂密的森林植被
C.较低的海拔高度
D.充沛的水汽来源
(3)人们发现:在气温回升期间,晴朗的夜晚,山顶附近日最低气温实际值比理论值(按垂直递减率计算值)偏高,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的强弱
B.云雾的保温作用
C.风力大小的差异
D.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第(1)题,九华街—百岁宫一带相对高度178米,按垂直递减率计算,气温大约下降1
℃,甲、乙、丙、丁四个时段中,甲、乙、丙三时段气温下降幅度均小于1
℃,即出现了逆温现象,抑制了气流的上升,不可能出现雨雪天气。第(2)题,读材料知,九华山区升温期常出现逆温,逆温结束前后天气多变。九华山海拔较高,C错误。九华山地处长江南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导致该地区水汽充足、河湖密布、森林茂密、B、D错误,A正确。第(3)题,山顶附近空气湿度大,多云雾天气,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效果好。
答案:(1)D 
(2)A 
(3)B
考向二: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实践应用
2.随着我国交通建筑技术的进步,隧道的修建日趋普遍,下图示意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记录的学校周边一隧道内部和外部1月和7月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表示1月隧道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此隧道(  )
A.15时太阳辐射量最大
B.内部温差比外部大
C.午后隧道内外的温差最大
D.具有冬暖夏凉特点
(3)该学校最可能位于(  )
A.黑龙江省
B.山东省
C.陕西省
D.内蒙古自治区
解析:第(1)题,冬季隧道内外温度都比夏季低,因此①②表示7月份隧道内外气温日变化,③④表示1月份隧道内外气温日变化。白天隧道外部气温日变化大,因此③表示1月份隧道内气温日变化。故C正确。第(2)题,由上题可知③表示1月份隧道内气温日变化,同理②表示7月份隧道内气温日变化,因此隧道内昼夜温差小于隧道外,且冬暖夏凉,
D正确、B错误。太阳辐射量最大值出现时间应在最高温之前,故A错误。图中信息显示1月份隧道内外的温差最大值出现在6时左右,故C错误。故选D。第(3)题,图示信息显示,隧道外最冷月气温在0
℃附近,应靠近秦岭—淮河一线,故排除A、D项。图中最高气温在15时左右,这个“15时”是北京时间,而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地方时),说明图中学校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约晚1小时,应位于北京以西。C正确、B错误。故选C。
答案:(1)C 
(2)D 
(3)C
3.按照我国集中供暖有关设计规范,当每年的连续
5
天平均气温≤5
℃时,第一天作为供暖开始日期,称作供暖初日。下图示意
1961~2015
年我国三个地区平均集中供暖初日日序(年内第
n
日)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甲、乙、丙三个区域最有可能是(  )
A.东北、西北、华北
B.西北、华北、东北
C.华北、东北、西北
D.东北、华北、西北
(2)甲、乙两地年际间供暖初日变化高度相关,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
A.地形
B.植被
C.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
(3)从图中可以看出(  )
A.冬季气温年际间的变幅较小
B.集中供暖时间呈现下降趋势
C.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D.集中供暖用能呈现增长趋势
解析:第(1)题,华北在三个地区中气温最高,开始集中供暖的时间最晚,初日日序最晚,乙代表华北地区,与东北相比,内陆的西北地区,距冬季风源地更近,降温更快,开始集中供暖的时间更早,丙为西北地区,D正确。第(2)题,地形、植被和海陆位置变化较小,对甲、乙两地年际间供暖初日影响微弱,冬季风的强弱影响两地的降温早晚,C正确。第(3)题,三地年际间供暖初日变化大,说明冬季气温年际间的变幅较大,A错误。读图可知,供暖初日日序呈波动推迟,集中供暖时间呈现下降趋势,集中供暖用能呈现减少趋势,B正确,D错误。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在图中没显示,无法判断。
答案:(1)D 
(2)C 
(3)B
高频考点2 大气运动与降水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多以区域图、统计图为命题载体,综合考查大气环流及其影响、降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等,侧重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既要熟练掌握大气运动相关知识,又要做到在准确区域定位的基础上,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灵活运用相关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1.(2019·高考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3)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积云是由空气对流上升冷却使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因此,积云的外形特征与空气对流运动的特点紧密相关。由于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相间分布,气流上升地方的高空形成积云,气流下沉地方的水汽不易凝结,高空无积云,故积云常出现间隔团块状。C对。连续层片状、鱼鳞状和条带状的云,都在空中大面积连续分布,不符合空气对流运动下积云的特点。A、B、D错。第(2)题,积云是下垫面受热使空气产生对流运动形成的,热带雨林地带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空气对流运动最显著,因而积云出现频率最高。D对。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分布纬度较高,主要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空气对流运动弱。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主要受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空气对流运动较弱。B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地处亚热带,属于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虽然气温较高,但空气对流运动比热带雨林地带弱。C错。
第(3)题,一天中日出前后地面温度最低,近地面气温最低,导致空气对流运动最弱,上升气流到达的高度最低,因此积云的云底高度最低。A对。正午、午夜和日落前后的温度一般要高于日出前后,因而对流运动相对较强,其形成积云的云底高度也相对较高。B、C、D错。
答案:(1)C (2)D (3)A
2.我国甲、乙两地相距约20千米,但降水的日变化差异很大。下图为两地降水量的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甲地降水量日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热力环流
C.植物蒸腾
D.大气环流
(2)与乙地相比,甲地降水的日变化特点有利于农业生产,主要是由于甲地(  )
A.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B.气温日较差更大
C.降水量较多
D.地形较平坦
解析:第(1)题,读图,甲地北京时间8~20点(白天)降水较少,21~8点(夜晚)降水多,据此,甲地应位于盆地(谷地)。由于白天与夜晚,山坡与谷底受热不均,白天吹谷风,谷底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夜晚吹山风,谷底暖空气抬升,形成降水。故选B。第(2)题,读图,甲地夜间降水多,夜间气温低,蒸发量小,下渗较多,利于保持土壤的水分,A对;乙地白天降水多,白天气温高,蒸发量大,下渗较少,不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读图,甲地位于谷地(盆地),乙地位于山地,乙地气温日较差大,B、D错;读图,甲、乙两地降水量相差不大,影响不明显,C错。故选A。
答案:(1)B 
(2)A
3.分析季风环流要注意的两个方面
(1)季风环流不仅仅存在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非洲几内亚湾沿岸和澳大利亚西北部,都是季风活动明显的地区,但以东亚、南亚和东南亚最为典型。
(2)存在季风环流的地区并不都能形成季风气候。季风环流主要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而形成的,因此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围很广,但只有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因季风环流显著且影响明显,才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4.根据两地距离分析降水差异影响因素的方法
(1)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南、北方向,则一般从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
(2)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东、西方向,则一般从海陆位置角度去分析。
(3)若两地位于纬度大致相当的大陆两岸,则一般从洋流角度去分析。
(4)若两地位置较近,且降水差异较大,则一般从地形(迎、背风坡)角度去分析。
考向一:冰川风的形成
1.在冰川覆盖的地区,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称作冰川风。珠峰北侧海拔5
300~7
000米为冰雪表面,昼夜盛行下山风,风力强劲,阵风达到7~8级(7~8级风风速13.9~20.7
m/s)。据此完成(1)~(3)题。
(1)与冰川风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东北信风
B.盛行西风
C.东亚西北季风
D.太行山东坡的干热风
(2)珠峰北侧冰川风势力强劲的主要原因是(  )
A.冰雪覆盖面积大     
B.坡度和落差均大
C.人类活动影响小
D.冰雪厚度大
(3)推断风力最强的时段为当地时间(  )
A.0时~4时
B.6时~10时
C.14时~18时
D.19时~23时
解析:第(1)题,冰川风是由于冰川的热力作用形成,其形成类似于热力环流,西北季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而形成,C正确。东北信风、盛行西风是动力作用形成。太行山东坡的干热风是由于气流随海拔下降形成的气温高,湿度小的小尺度风。A、B、D错误。故选C。第(2)题,根据材料,冰川风是由于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因此冰雪覆盖面积越大,与其他区域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就越明显,风力越强,珠峰北侧冰雪覆盖面积大,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故风力强劲。故选A。第(3)题,冰川表面与冰缘地区温差最大时风力最强,当地午后气温最高,温差最大,选项C正确。而其他时段温差较小,风力较弱,故选C。
答案:(1)C 
(2)A 
(3)C
考向二:逆湿现象的形成及其影响
2.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而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绿洲周边存在绿洲风。读我国西北某地区夏季逆湿出现概率图,完成(1)~(3)题。
(1)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  )
A.绿洲边缘的荒漠
B.荒漠边缘的绿洲
C.绿洲中心
D.荒漠中心
(2)夜晚逆湿出现概率大,原因是夜晚(  )
A.绿洲风最弱,水汽不容易消散
B.地表温度低,蒸发弱,易凝结
C.绿洲风最强,由绿洲输送的水汽多
D.地表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多
(3)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  )
A.导致沙漠扩大
B.改善土壤条件
C.导致降水增多
D.加剧风力侵蚀
解析:第(1)题,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绿洲风将水汽带到绿洲边缘的荒漠,水汽凝结后下渗快,A对。荒漠边缘的绿洲、绿洲中心,水源较多,下渗较慢,以向上蒸发、蒸腾为主,B、C错。荒漠中心水汽含量太少,无法凝结,D错。第(2)题,夜晚逆湿出现概率大,原因是夜晚沙漠降温快,地表温度低,蒸发弱,水汽易凝结下渗,B对。夜晚风吹向绿洲,绿洲温度较高,水汽不容易凝结,A、C错。夜晚地表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水汽不会增多,更易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D错。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使土壤中水分含量增大,改善土壤条件,B对。土壤水分条件改善,可能沙漠缩小,A错。逆湿现象,使蒸发量减少,降水可能减少,C错。土壤湿度增大,风力侵蚀减轻,D错。
答案:(1)A 
(2)B
 (3)B
考向三: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影响
3.大澳大利亚湾的冬季在强风控制下风浪甚大,素以风大浪高闻名,以致船舶难以停泊。希利尔湖位于该湾西部的中岛上,它是一个咸水湖,湖水的颜色会随着盐度的增大呈现出从淡绿到深红的色调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冬季控制大澳大利亚湾的强劲大风的风向是(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2)如果希利尔湖的颜色可随季节发生变化,下列哪个月份该湖湖水最可能呈现出深红色(  )
A.3月
B.6月
C.1月
D.9月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大澳大利亚湾位于南纬30°附近,南半球的冬季,该地受西风带控制,南半球的盛行西风为西北风,故选A。第(2)题,由材料“湖水的颜色会随着盐度的增大呈现出从淡绿到深红的色调变化”。可知,湖水呈深红色时应当为该湖泊盐度最高季节。该地位于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盐度高,所以该湖泊颜色为深红色,故选C。
答案:(1)A 
(2)C
考向四:降水转化率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分析
4.降水转化率指一个地区一段时间的降水总量与大气水汽总含量的比值。通常某一地区在大气水汽含量一定的情况下,降水转化率越低,其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潜力越大。祁连山地区的大气水汽含量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读1979~2016年祁连山地区年均降水转化率空间分布图,完成(1)~(2)题。
(1)由图可以推测(  )
A.年降水总量:民勤多于酒泉
B.云水资源开发潜力:临洮大于兰州
C.降水转化率:西宁大于刚察
D.大气水汽总含量:鼎新等于诺木洪
(2)形成祁连山地区降水转化率最高值区的主要水汽输送动力是(  )
A.盛行西风
B.东南信风
C.极地东风
D.东南季风
解析:第(1)题,由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勤大气水汽总含量多于酒泉,降水转化率大于酒泉,因此年降水量多于酒泉;临洮与兰州的大气水汽含量相似,但临洮的降水转化率大于兰州,因此云水资源开发潜力小于兰州;由等值线变化规律可知,西宁降水转化率小于刚察;鼎新的降水转化率与诺木洪相近,但大气水汽总含量不一定相等。第(2)题,读图可知,祁连山地区降水转化率高值区位于门源和刚察一带,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大量降水,因此降水转化率最高。
答案:(1)A 
(2)D
高频考点3 常见的天气系统
天气系统的类型判断及其产生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高考一般以重大天气事件为切入点,结合区域图,天气系统图综合考查。在备考复习中,要引导考生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理解天气系统的类型及其特点,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具体事物及相关联系。
(1)在形成图1所示降水分布状况的当天,最有可能出现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2中所示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最可能出现在我国冬季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题,根据图1可知,该日全国降水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图2中丙显示,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受低压控制,且其槽线位置与降水量分布基本一致。C对。图2中甲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有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A错。图2中乙显示长江流域被高压控制,天气晴朗。B错。图2中丁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D错。第(2)题,冬季时,我国主要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图2中乙显示我国西北方向存在一个强高压,且其影响几乎覆盖全国。B对。甲、丙、丁三图整体上气压值较低,且有许多低压中心存在,不可能出现在冬季。
答案:(1)C (2)B
2.(2018·高考全国卷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等压线的数值可以直接判断出图中西北部有一高压系统,东南部有一低压系统。第(2)题,由图可知,T时刻北部的冷锋锋面并不完全与低压槽吻合,说明冷锋不是与低压系统相伴形成的,因此在T时刻之前应该是2个冷锋,1个暖锋,共3个锋面,原因一方面从低压中心冷暖气团的辐合角度来解释,另一方面从北部冷空气南下来解释。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P点位于暖锋的锋前,因此P点将经历暖锋过境天气,即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和阴雨天气。暖锋过境后,P点将受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升高。暖锋过境一段时间后,P点将经历冷锋过境天气,即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可能有降水。冷锋过境后,P点受冷空气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低。第(4)题,注意题目限定词“该区域春季”。由图可知,该区域位于中纬度地区,春季该区域升温快,而此时较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则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大;且春季为冬季风与夏季风的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大气运动快,因此天气系统活跃。
1.锋面系统形成的天气特征
2.判读锋面气旋图要注意的问题
(1)锋面一定位于低压槽,而不是高压脊
原因是低压槽两侧大气运动方向相对,冷、暖气团会相遇;高压脊两侧大气运动方向相背离,不会发生冷、暖气团的相遇。如下图,甲为低压槽,易出现锋面;乙为高压脊,不会出现锋面。
(2)无论南、北半球,锋面气旋图东侧是暖锋,西侧是冷锋
原因是西侧锋面由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运动,是冷空气推动暖空气的运动。东侧锋面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运动,是暖空气推动冷空气的运动。
(3)锋面气旋图中的不同位置,天气特点不同
锋面气旋图西侧是冷锋控制下的降温、雨雪天气;东侧是暖锋控制下的连续性降水天气,中心是低压控制下的阴雨天气。锋面气旋图中,不同位置气温、气压、风向、风速不同。
考向一:以等压线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天气特点、季节判断及区域地理特征
1.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某日国际标准时间12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时刻(  )
A.北京艳阳高照    
B.吉林南部阴雨天气
C.杭州湾吹西北风
D.台湾海峡波涛汹涌
(2)甲气压系统强盛的季节(  )
A.巴西高原上草木枯黄
B.北京市物体的影子逐渐变短
C.南极考察黄金时期
D.上海市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3)乙气压系统势力偏弱的年份(  )
A.我国夏季风势力偏强
B.长江流域伏旱时间偏长
C.华北地区夏季用水紧张
D.松花江流域防洪压力大
解析:第(1)题,图示时刻国际标准时间为12时,是0时区的区时,此时北京时间为20时,可能是傍晚,A错。吉林南部受低压中心影响,可能是阴雨天气,B对。根据等压线数值,杭州湾吹偏南风,C错。台湾海峡受高压脊影响,等压线稀疏,风力小,波浪小,D错。第(2)题,甲是低压中心,该气压系统强盛的季节,亚欧大陆受低压控制,北半球是夏季。巴西高原是冬季,草木枯黄,A对。夏季,北京市物体的影子先变短,后变长,B错。南极地区为极夜期,不利于科考,C错。夏季日出东北方向,D错。第(3)题,乙气压系统是高压中心,势力偏弱的年份,副高势力较弱,我国夏季风势力偏弱,A错。长江流域伏旱时间偏短,B错。华北地区雨季短,降水少,夏季用水紧张,C
对。松花江流域降水少,防洪压力小,D错。
答案:(1)B 
(2)A 
(3)C
考向二:锋面气旋与天气
2.下图为华北某区域T1到T3时刻气旋周围锋面的分布与发展过程示意图。T3时刻卫星云图显示该区域形成很厚的浓云,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据此完成(1)~(3)题。
(1)T1时刻a、b间气压变化规律是(  )
(2)甲地从T1到T3时段的天气现象是(  )
A.气压不断降低
B.气温不断升高
C.风速一直减小
D.天气终未晴朗
(3)下列图示能正确示意T3时刻甲、乙两地间锋面特征的是(  )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a气压小于1
004,b气压大于1
004,a气压小于b,C、D错误。a与b之间存在两个锋面,而锋面位于低压槽附近,因此气压不是一直上升的,A错、B对。第(2)题,读图可知,T1时刻甲地气压小于992,T3时刻为996~1
000之间,A错误;T1时刻甲位于暖锋锋后,为暖气团控制,T2时刻甲位于冷锋锋后,应为冷气团控制,气温应降低,B错误;T3时刻与T1时刻相比,T3时刻甲处等压线较密,风速较大,C错误;T1时刻甲位于气旋中心,T2时刻位于冷锋锋后,都可能是阴雨天气,读题干知,T3时刻该区域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因此从T1到T3时段天气终未晴朗,D正确。第(3)题,由于T3时刻冷锋追上了暖锋,导致两个锋面之间的暖气团被两侧的冷气团挤压而被迫抬升。甲地由于冷锋势力较强,为更冷的气团控制,故选A。
答案:(1)B 
(2)D 
(3)A
考向三:“超级寒潮”的形成及影响
3.2019年1月,“超级寒潮”席卷了美国东、西部,专家指出这与极涡(盘踞在极地的高空气旋性大型涡旋)的波动有关。下图为极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极涡(  )
A.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B.决定了寒带的范围
C.为近地面带来大量水汽
D.中心气压为冷性低气压
(2)此次美国东、西部遭遇“超级寒潮”的原因有(  )
①极涡不稳定,冷空气向南移动 ②美国地处中、高纬度地区,为冷气团的发源地 ③美国东、西部海拔高,冷空气势力强,向南扩展速度快 ④北美洲地形利于暖空气从中部北上,挤压极地冷空气从两侧南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极涡是盘踞在极地高空的气旋性大型涡旋,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A错。寒带的范围取决于黄赤交角的大小,B错。极涡盘踞在极地的高空,与近地面的水汽来源无关,C错。极涡位于极地上空,纬度高,气温较低,且为气旋型漩涡,所以为冷性低气压,D对。故选D。第(2)题,据材料可知,极涡不稳定,导致冷空气向南移动,①对。极地是冷气团的发源地,②错。美国东、西部地势较高,不利于冷气团南下,③错。北美洲东西两侧为山地或高地,中间平原开阔,利于暖空气从中部北上,挤压极地冷空气从两侧南下,④对。
答案:(1)D 
(2)B
高频考点4 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的判断、特征描述、成因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热点。高考一般以区域图、统计图及相关材料为命题载体来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在备考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热点地区的气候以及特殊气候的分析应用。
1.(2019·高考北京卷)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图,回答问题。
琅勃拉邦自然风光优美、地域文化独特,游客多选择在1月至2月期间前往旅游。
简述游客选择该时段出行的理由。
解析:琅勃拉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即雨季,闷热潮湿,对旅游出行不利;1~2月,气温相对较低,且降水少,人们体感较为舒适;此时为旱季,降水少,洪涝、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概率较小,有利于出行安全。
答案:处于旱季,降水相对少,气温相对低,湿度适宜,灾害相对少,出行安全。
2.(2019·高考全国卷Ⅱ,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下图示意宾川县的地形。
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解析:可结合当地气候类型及地形,从谷地的焚风效应(气流下沉,有增温和减少降水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1.综合思维法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是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及苔原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属于哪个温度带;然后看其海陆位置是位于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大陆西岸)还是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大陆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气候类型图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例如,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是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的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3.气候的描述技巧
(1)描述气候特征要抓住核心三点: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
①描述气温要指出冬夏气温的高低、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等。
②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的多少、年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的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等。
(2)描述气候分布要抓住两个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例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等。
(3)描述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
(4)探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常要表述温差大小、光照强弱、热量及降水的多少等。
考向一:以区域图、气候统计图为素材,考查气候成因、特征等
1.肯尼亚是非洲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境内有数十个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野生动物巡游胜地之一。下图a为肯尼亚部分地理事物示意图,图b为内罗毕的气候资料图。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到肯尼亚观看动物的最佳时间为(  )
A.1~2
月        
B.3~5

C.6~9

D.10~12

(2)下列对内罗毕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年平均气温较低,属于温带气候
B.气温年较差小,主导因素是距海近
C.气温变化主要受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影响
D.7
月气温低和云量多关系密切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肯尼亚6~9月降水较少,植被密度低,动物更容易被看到。水资源较少,动物活动在水源周围,易于观看。根据气温曲线,此时段气候凉爽,利于旅游出行,C对。其他时间降水较多,热带草原上蚊虫多,道路泥泞,不利于观看,A、B、D错。故选C。第(2)题,内罗毕位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上,由于海拔高,形成热带草原气候,A错。热带地区气温年较差小,主导因素是纬度和地形,B错。气温变化主要受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的影响,C对。该地位于南半球,7
月云量少,D错。故选C。
答案:(1)C 
(2)C
(1)“仙女圈”所在沙漠地区上升气流极弱,试分析该区域气流难以上升的原因。
(2)与一般白蚁相比,纳米布沙漠白蚁深居地下,试分析其原因。
(3)尤尔根斯推测“仙女圈”的形成与白蚁密切相关,请结合材料撰写一篇小论文(100字以内)为尤尔根斯的观点提供论据支持。
解析:第(1)题,该题主要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影响因素分析。第(2)题,该题主要从白蚁生活习性以及纳米布热带沙漠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第(3)题,该题主要从气候特征、白蚁生活习性、水循环原理等方面加以解释。
限时练(二)
高考命题探源2| 气候
(高考经典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死谷长约225千米,宽8~24千米,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
408平方千米。该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9
℃,最高曾达57
℃,是北美洲夏季最炎热的地区。
分析死谷夏季炎热的原因。
解析:该地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该地植被覆盖度较低,谷底和谷坡升温速度快,热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使气温升高;从材料可知,死谷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热量不易向外扩散,造成夏季炎热。
答案: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太阳辐射强;缺乏植被覆盖,谷底和谷坡共同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谷深且狭长,(谷底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盛行下沉气流),热量不易散发。
[知识探源]
气候对主要地理要素的影响
1.对地貌
2.对水文
3.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4.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影响
[针对训练]
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几内亚湾北部的陆地月平均气温始终高于几内亚湾海域。几内亚湾以北的西非赤道低压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一部分,它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最南位置在5°N附近。布埃亚被称为“非洲雨极”,下图为非洲局部图。据此完成(1)~(2)题。
(1)布埃亚有“非洲雨极”之称,与其成因没有关联的是(  )
A.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B.受西非赤道低压影响
C.西南季风与海岸垂直
D.北赤道暖流增温增湿
(2)R、Q两地(  )
A.一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东南风
B.一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西北风
C.七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东南风
D.七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西南风
解析:第(1)题,布埃亚有“非洲雨极”之称,原因是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A有关。受西非赤道低压影响,多对流雨,B有关。西南季风与海岸垂直,抬升作用强,C有关。北赤道暖流向西流,对大陆西部沿海气温、降水无影响,D没有关联,选D。第(2)题,一月气压带风带南移,R地受东北信风带影响,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西北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B对,A错。七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东南风,C、D错。
答案:(1)D (2)B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主要由五大半岛和128个岛屿组成,面积近40平方千米,是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绿洲之一。其最热月(1月)平均气温为0.53
℃,最冷月(9月)平均气温为-16.4
℃。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年盛行东南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但并没有形成风积地貌。图1为拉斯曼丘陵位置示意图,图2为拉斯曼丘陵多年气温统计图。
(1)描述拉斯曼丘陵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
(2)说明该地9月月均温最低的成因。
(3)分析该地多大风却没有形成风积地貌的原因。
(4)推测拉斯曼丘陵上的植被类型,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图2,根据气温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主要是气温高低和变化幅度。第(2)题,从正午太阳高度角,日照时间,热量收支变化时间进行分析。第(3)题,主要从地表情况和风向进行分析。南极大陆气温低,大部分地区被冰川覆盖,岩石风化物很少;部分风化物冻结在冰川中,难以被风吹起;该地大风吹向海洋,搬运物多落入海中。第(4)题,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冰原带,只能满足苔藓、地衣等生物的生长,主要为苔原植被。(共54张PPT)
第6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一
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主干知识整合]
高频考点1 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高考多以区域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图文材料为命题载体,考查考生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在备考中,一要明确区域地理特征,二要分析地形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9·高考全国卷Ⅰ,节选)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下题。
1.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解析:读图可知,铁路线与河流走向基本一致,说明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河谷分布。B对,A、C、D错。
答案:B
(2018·高考全国卷Ⅰ,节选)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2.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  )
A.车流量大
B.平均坡度大
C.雾霾天多
D.两侧村庄多
解析:高速公路一般较少经过小的居民点,D错误;该高速公路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车流量较小,A错误;两路段雾霾天气不严重,C错误;据图可知,该高速公路是从重庆到贵州的毕节,沿途地势起伏较大,坡度陡,因此乙和丁路段平均限速较低,B正确。故选B。
答案:B
1.地形对聚落区位的影响
表现
原因
典型案例
聚落的
区位
平原
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如北京、上海
山区
和高

气候一般比较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宁位于湟水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
聚落
的区位
热带地区
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
气候湿热,高原上相对较为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
2.地形对交通运输影响的具体表现
考向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民居建筑的影响
1.读我国某地区乡村地区空间分布与海拔关系图,回答(1)~(2)题。
(1)下列表述和图示对应正确的是(  )
A.乡村聚落个数增多的区域也就是面积增大的区域
B.图示乡村聚落面积与个数分布均呈正态分布的空间集聚特征
C.乡村聚落面积最大区域2013年与1995年相比聚落个数变化不明显
D.乡村聚落个数最多的区域2013年与1995年相比聚落面积没有变化
(2)对图示区域聚落的描述,最可能的是(  )
A.该区域聚落民居屋顶多平顶
B.该区域聚落民居受地形影响较大,注重散热通风
C.该区域聚落分布受地形影响不大,最典型的民居是四合院
D.该区域聚落最典型的民居是窑洞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乡村聚落个数增多在海拔40~350米,而乡村聚落面积增多在海拔40~250米,乡村聚落面积在海拔250~350米开始减少,A错误。乡村聚落个数和聚落面积都随着海拔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大致呈正态分布。B正确。乡村聚落面积最大海拔约为250米,对应乡村聚落个数变化明显,C错误。乡村聚落个数最大海拔约为350米,对应乡村聚落面积明显变化,D错误。选B。第(2)题,据图看出,聚落个数、聚落面积都随着海拔升高而变化,应该是山地地形,山区地形封闭,应注意通风散热,B正确。
答案:(1)B 
(2)B
考向二:地表形态对交通线分布、人们交通出行的影响
2.某人驾车匀速从图中的a地到e地,单位距离油耗仅受地形影响而变化,道路中相邻两个小黑点之间的油耗相同。据此完成(1)~(2)题。
(1)行程中,a→b、b→c、c→d、d→e四路段中,一直上坡的是(  )
A.a→b       
B.b→c
C.c→d
D.d→e
(2)推测b→d段绕行c地的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
A.森林
B.地形
C.耕地
D.村落
解析:第(1)题,道路中相邻两个小黑点之间的油耗相同,若一直上坡应该是耗油量增加,故小黑点之间距离应该逐渐缩小,结合图中可以判断b→c符合。第(2)题,b→d中间有森林分布,可以判断多山地,故道路绕行至c地,以避开坡度较陡的地形,减小坡度。所以推测b→d段绕行c地的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地形。
答案:(1)B 
(2)B
高频考点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也是高考命题热点。多以图文材料为载体,结合具体事件,考查考生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在备考中,要学会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从人地协调的角度针对具体影响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2019·高考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解析:第(1)题,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可知,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可能是气温升高。A对。气温降低一般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错。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表明平地上水分条件变差,故降水不可能增多。C错。降水减少不会导致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第(2)题,西伯利亚地区位于较高纬度,气温较低,冻土广布,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低洼地区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对。洪水是由暴雨、快速融冰、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与湿地面积增加关系不大。A错。材料中“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表明导致该地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B错。没有材料显示该地地面沉降的信息。C错。
第(3)题,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上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主要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C对、B错。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平地减少的耕地不会主要转化为林地。A错。气温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主要转化为寒漠。D错。
答案:(1)A (2)D (3)C
1.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1)气候变化并不一定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有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形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等。研究发现,在人类未出现之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就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
(2)气候变化不等于气候变暖。气候变化包括不同时期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而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近现代即最近一二百年内的气温升高。
(3)温室气体不只有二氧化碳。甲烷等也属于温室气体。
(4)气候变暖也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高纬地区气温上升,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农作物产量增加。
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全球变暖的影响
如在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水循环的影响时,主要从全球变暖会引起水循环环节和水资源状况的变化两方面展开。如图所示:
考向: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车尔臣河流域荒漠广布,生态脆弱。1990~2010年,流域内降水增加,冰川积雪面积缩小,海拔1
300米以上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加,海拔1
300米以下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减少。同期该流域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危机日益凸显。下图示意车尔臣河流域地理事物分布。
(1)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降水增加,推测在此背景下该流域冰川积雪面积缩小的原因。
(2)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海拔1
300米以上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原因。
(3)分析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海拔1
300米以下区域自然植被覆盖度减少的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车尔臣河流域内降水增加,利于冰雪的积累,但该流域冰川积雪面积缩小,说明其冰雪消融的速度大于积累的速度,气温是影响冰雪消融的主要因素。第(2)题,根据上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增多、冰雪覆盖面积减小,使得1
300米以上的干旱地区水分增多、热量增加,更利于植被的生长,所以植被覆盖度增加。第(3)题,根据材料,该流域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显著增加,生活和农业用水增加,过度农垦,使自然植被减少;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变大,加剧水资源短缺,使植被退化。
高频考点3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高考多以区域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图文材料为信息载体,考查考生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近年来高考命题新情景、新材料增多,做题时要注意提取、筛选和分析有用的试题信息,尽量减少因“生疏”而带来的失分。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赵述岛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面积0.22平方公里。200多位居民生活在岛上,缺水缺电一直是困扰岛上居民生活的主要问题。2017年,江苏某公司生产的世界首台“风光储互补智能微电网海水淡化成套设备”建成运转,可日产淡水100吨,供600人一天使用,达到了国家桶装饮用水的标准,结束了当地“淡水贵如金”的历史。如图为集装箱式微电网海水淡化设备工作原理示意图。
解析:第(1)题,赵述岛淡水资源缺乏的原因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该岛屿面积小,提供的淡水少,人口多,生活需水量大。第(2)题,海水淡化设备能够实现稳定供电供水的原理主要是从资源互补方面分析。晴朗的白天可利用太阳能、风能供电供水;阴天和夜晚太阳辐射能不足,利用风力发电实现供电供水;当能量过剩时可用蓄电池储存起来。第(3)题,该海水淡化设备采用集装箱式运输和安装方式的优势主要可以从自身特点、安装和管理、设备安全等方面分析。
答案:(1)岛屿面积小,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相对较多,生活需水量大。
(2)晴朗的白天可利用太阳能、风能供电供水;阴天和夜晚太阳辐射能不足,利用风力发电实现供电供水;当日照充足或风力很大导致产生的电能过剩时,蓄电池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当系统发电量不足时,由蓄电池向海水淡化设备提供电能。
(3)体积较小,便于长距离海上运输;便于安装和管理,适用于面积小的岛屿;可以防腐蚀、防台风,保护设备安全。
考向一: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1.干热岩是指一般温度大于200
℃,埋深数千米,内部致密不透水的高温岩体,是一种新兴的地热能。我国干热岩资源丰富,2017年9月6日,我国在青海省首次钻获236
℃的高温干热岩体。下图为干热岩发电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当前制约青海省干热岩规模化开采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市场
C.技术
D.气候
(2)若规模化开采利用干热岩,将有利于我国(  )
①缓解能源供应紧张 ②加快进入石油时代 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④有效改善大气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读图文材料可知,干热岩发电对生产技术要求高,故制约青海省干热岩规模化开采的主要因素是技术。第(2)题,规模化开采利用干热岩可以缓解能源供应紧张,①对。对石油依赖度减小,②错。与能源利用效率无关,③错。干热岩是清洁能源,可有效改善大气质量,④对。
答案:(1)C (2)D
考向二:新型灌溉技术的推广利用
2.作为一种新型灌溉方式,涌泉根灌通过微管把水肥溶液直接输送到果树根区,进行地下局部灌溉。下图示意我国陕西省某果园6月初采用不同方式(滴灌和涌泉根灌)灌溉后1小时和24小时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状况,滴灌和涌泉根灌所使用的水量相同。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滴灌24小时后土壤含水量的曲线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果园果树根系集中分布的土壤深度为(  )
A.0~30厘米
B.40~70厘米
C.60~90厘米
D.90~120厘米
(3)与滴灌相比,涌泉根灌能够(  )
A.减少杂草生长
B.增加土壤蒸发
C.提高地下水位
D.减少植物蒸腾
解析:第(1)题,相比于把水肥直接输送到根部的涌泉根灌,滴灌主要作用于土壤表层,故土壤表层含水量较之要高,①、②为滴灌。6月初蒸发量旺盛,相比于灌溉后1小时,24小时后土壤表层含水量下降,②为24小时后土壤表层含水量,故选B。第(2)题,据上题,③、④为涌泉根灌。根据涌泉根灌导致的土壤含水量最大值所在土壤深度,可推知该果园果树根系集中分布的土壤深度为40~70厘米,故选B。第(3)题,与滴灌相比,涌泉根灌使得土壤表层含水量减少,能够减少杂草生长,减少土壤蒸发,A正确、B错误。涌泉根灌是把水肥直接输送到根部,会增加根部对水分的吸收,增加植物蒸腾,降低地下水位,C、D错误,故选A。
答案:(1)B 
(2)B 
(3)A
高频考点4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考多以区域图、统计图等图文材料为命题载体,考查考生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在备考中,一要熟悉各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形成机理,二要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结合具体区域分析防灾措施。
(2019·高考全国卷Ⅲ)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下题。
1.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
A.洪水频发        
B.路面积雪严重
C.泥石流多发
D.路面冻融沉降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判断,该公路位于新疆,新疆冬季暴雪频繁,路面积雪严重,影响道路交通。B对。新疆降水少,冬季冰雪不会融化,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为当地河流的枯水期,不可能出现洪水频发的现象,也不可能出现泥石流。A、C错。道路封闭的大部分时间段新疆气温相对较低,不会出现冻土融化现象,因而不是封路禁行的主要原因。D错。
答案:B
2.(2018·高考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
解析:第(1)题,由题干信息可知,龙卷风实质就是气旋,北美龙卷风的湿热气团主要发源于南部的墨西哥湾,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的气旋呈逆时针旋转,在北上的过程中遇到冷气团主动爬升。第(2)题,美国中部平原地形平坦,对龙卷风削弱作用较小;平原南北延伸,有利于冷暖气团相遇,利于龙卷风的形成和移动。第(3)题,春季南部气温回升快,导致南北温差大,冷暖气团交汇频繁,容易形成龙卷风。第(4)题,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风力大,破坏力强,往往对过境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另外,龙卷风一般出现在局部范围内,出现的时间短,气势壮观。
1.从区域认知角度掌握自然灾害分布的一般描述
(1)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
(2)时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季,……季多发,……季较少。
2.运用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
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3.落脚人地协调观,明确防灾减灾的措施
(1)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
(2)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考向一:冻拔灾害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1.由于土壤夜冻昼消,农作物随表土层上下移动,而被抬出土外遭受灾害的现象称为冻拔。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冻拔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北方地区多发   
B.土壤含水量大
C.地温在0
℃上下波动
D.我国雨季多发
(2)预防冻拔比较合适的措施是(  )
A.覆盖石块
B.覆盖秸秆
C.补水灌溉
D.种植绿肥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土壤夜冻昼消”,可知冻拔与含水土壤的冻融有关。我国大部雨热同期,而冻拔需要低温,D错误。选D。第(2)题,覆盖石块,晚上石块降温速度快,气温低,更容易形成冻拔,A错误。覆盖秸秆可以防止地面辐射散失,提高地温,预防冻拔,B正确。补水灌溉,土壤过湿,土壤更易冻结膨胀,C错误。种植绿肥主要是增加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与题目无关,D错误。选B。
答案:(1)D 
(2)B
考向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2018年11月3日,突发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体阻断了金沙江。下图示意金沙江某段河流及附近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1)~(2)题。
(1)若堰塞体上游河流流量稳定,堰塞体在自然崩溃之前,①处水位变化为(  )
(2)山体滑坡发生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滑坡处的相应等高线(  )
A.没有变化
B.向高海拔处凸出
C.向低海拔处凸出
D.趋于平直
解析:第(1)题,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延伸方向相反,由图可知,①处位于堰塞体上游,在堰塞体自然崩溃之前,①处水位持续上涨,结合沟谷下窄上宽的特点,在河流流量稳定的前提下,①处河流水位上涨先快后慢。选A。第(2)题,山体滑坡发生后,滑坡处海拔降低,则相应等高线向高海拔处凸出。选B。
答案:(1)A 
(2)B
限时练(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