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白居易
一、教材分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琵琶行》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琵琶女的人生遭遇这些都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本课语言通俗易懂(稍微有点难度的可结合文下注释)。《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学导学案的方法,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为理解诗人的感情做准备。音乐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创设意境,导入课文,通过问题的回顾思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核心素养:
语言:1.整体感知,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审美:1.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2.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四、教学重点:
音乐描写技巧,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五、教学难点: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乐曲,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在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在浔阳江畔相遇,琵琶女用琵琶演奏出人生的起伏和世间的冷暖,因为音乐,他们演奏出一曲千古传诵的知音曲,今天我们一起踏着诗人白居易的诗行,去聆听感受悦耳动听的音乐。
二、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回顾思考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3)诗人“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被改任陪侍太子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
职,不能过问朝政。后因宰相武元衡被刺一事,他率先上书,被以“越职言事”贬为江州司马。
(4)请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各个诗节的内容。
明确: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中诉说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重闻琵琶青衫湿。
四、赏析音乐美
(1)“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2)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接下来我们一起齐读文章2自然段,看看诗人是如何描写美妙的音乐。
(3)文中诗人听到琵琶声后的反应是什么?表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4)诗人运用想象(琵琶声停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动作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5)调弦、指法,表现其技法的熟练。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6)分组讨论,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音乐的旋律有哪些变化,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细柔温婉)、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幽咽泉流冰下难(清冷阻塞)、冰泉冷涩弦凝绝(低沉凝滞)?????????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奔涌)、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短促凄厉戛然而止)?
好处:以声喻声,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声音来作比喻,把抽象无形的琵琶声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不仅写出了音乐徐疾抑扬、多姿多彩的变化,还让人有亲耳聆听之感。(拓展迁移让学生想想举例化抽象为形象的例子。)
琵琶女演奏的乐曲旋律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2、叠词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好处:使音节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侧面烘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应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教师点拨: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提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板书:?琵琶女出场:动词——诗人的欣喜、迫切心情
? 旋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五、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 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同学们用简单的概括词语一下琵琶女的人生遭遇。如年轻貌美,色艺双绝,人妒人捧等)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故而白居易禁不住脱口而出哪一句?(学生回答)
“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为歌女而伤,伤己,为自己的遭遇而伤,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结合此诗写作背景)
六、总结:
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音乐——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七、师生一起聆听琵琶曲《琵琶行》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听一首自已喜爱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写,不少于200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