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战争是具有破坏性的,但战争在不经意中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下列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历史前进”的是
①战后飞机、汽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②战后欧美一些国家的妇女取得普选权③促进各国政府职能的调整,使得政府办事高效、快捷④为了协调各国的矛盾冲突成立了国际联盟
A.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表是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结合当时的情势,从中可以获取的最本质历史信息是
A.列强政治经济不平衡状况加剧 B.日殖民地面积与其实力不一致
C.德美两国国工业产量超过英法 D.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的依据是
A.战后民族独立运动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B.战胜国和战败国都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C.最终以停战和谈的方式结束了战争
D.战争并没有分出真正的胜利与失败
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英德矛盾直接作用下发生的事件是( )
A.德奥缔结同盟条约 B.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
C.三国协约的建立 D.法俄缔结军事协定
5.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得到迅速推广。就市场角度而言,两者的积极意义在于
A.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C.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6.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在欧洲采取的政策不包括
A.反苏 B.中立 C.势力均衡 D.绥靖
7.下图是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二战后期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的照片。关于该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A.签署《开罗宣言》 B.决定开辟第二战场
C.对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重要安排 D.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8.1918年法国的领导人这样说道:“我只有一句话,我以法国人民的名义,以法兰西共和国的名义,对回归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表示—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法兰西的敬意”。实现这一“回归”的条约是
A.《九国公约》 B.《凡尔赛和约》 C.《四国条约》 D.《五国海军协定》
9.世界在进入二十世纪时出现了新的特点:既不是美国建国之初还处于弱小时期的世界,也不是英法老牌帝国主义当年称霸一时的世界。这是一个复杂而又需要重新认识的世界。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的威尔逊政府需要为美国制订一个与时代相适应的外交战略。下列有关威尔逊的言行按时间顺序正确的是
①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
②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③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④回到美国后,他就陷入了一场与参议院就批准《凡尔赛条约》以及国联问题的斗争中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
10.每年的10月24日是联合国日。下列与联合国的建立相关的会议是
A.华盛顿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开罗会议
11.大国崛起往往影响到国际关系变化,甚至对国际格局产生极大冲击。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C.美国实行“新政”改革 D.中国清王朝被推翻
12.下图中图一与图二的内在联系是
A.列宁引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B.列宁亲自指挥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C.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胜利
D.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13.下表是1930~1932年乌克兰地区粮食产量和征粮量(乌克兰每年向苏联中央政府上交的粮食量)统计。这表明当时苏联( )
时间 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征粮量(单位:万吨)
1930年 2290 780
1931年 1760 700
1932年 1280 770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存在重大失误
B.农村经济建设深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
C.农民为国家经济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
D.斯大林模式的实行严重挫伤国民经济
14.1914年8月2日英德双方谈判时,德国首相指出:“你们是否要为一张废纸(指保证比利时中立的条约)和我们开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我们承担着光荣的责任,要保卫一个弱小邻国的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如果哪些国家说他们只有在条约对他们有利时才守约,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以上材料反映出英国的真实意图是
A.为维护比利时的中立而对德作战 B.为维护国际公约的尊严而对德作战
C.以武力恐吓德国拖延对德作战时间 D.以武力阻止德国势力的扩张
15.英美等国在十月革命后大规模干涉苏联,二战前又竭力希望德国进攻苏联,而在1942年又与苏联共同加入反法西斯同盟,这充分说明了
A.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关键 B.意识形态是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C.苏联实力的壮大提高了自身地位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能够消失
16.如图美国军报《星条旗报》刊登了美英苏三巨头聚首留念的照片。该报道纪念的是
A.联合国成立 B.欧洲恢复和平 C.世界大战结束 D.雅尔塔体制确立
17.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在《统一报》上评论说,列宁“在革命民主派的队伍中竖起了内战的旗帜”。此评论主要是针对列宁
A.要求推翻沙皇专制政府 B.主张建立工兵苏维埃政权
C.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主张实现工农兵联合革命
18.雅尔塔体系是战后带根本性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基本框架,该体系建立的主要因素是
A.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法西斯势力被清除
C.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D.欧洲国家普遍衰弱
19.1918 年,俄国召开了酝酿已久的立宪会议。参加会议的 3600 多万人有 900 万人选择了布尔什维克 党,2100 多万人选择了社会革命党。列宁说,“把全部政权交给立宪会议,同样是和凶恶的资产阶级妥协”。于是,人民委员会解散了立宪会议。这主要反映了( )
A.苏维埃政权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B.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C.布尔什维克党未得到群众支持
D.社会主义政党政治进行调整的必要性
20.有一段文字残缺的《列宁选集》:既然建造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根据所学此残缺部分的文字应该是
A.发展文化事业 B.增强经济实力 C.利用革命手段 D.采取和平过渡
21.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的工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七分之一,农业产值仅为战前的三分之二。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当时的苏维埃政府
A.决定在分配领域实施实物配给制 B.试图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C.准备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允许吸引外资和发展合资企业
22.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表,这一状况直接导致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抢夺殖民地的斗争白热化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英美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二、简答题
23.全球视野下的俄国现代化
西方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成为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而之后的半东方国家俄国,其国家主导型的现代化曲折道路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试以“全球视野下的俄国现代化”为主题,叙述17世纪以来俄国现代化历程。
24.自1931年起,英法及其控制下的国际联盟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实行妥协退让,直到1940年5月英国才开始了真正的抵抗。试述这期间英法及国联是如何一步步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绥靖政策,最后又抛弃这一政策的。
25. 大国崛起的过程留下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有许多共同原因,给人类留下丰富的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1)以史实说明19世纪中后期德国、日本崛起过程中的相似因素?
(2)二战前,德国、日本两国谋求崛起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其相同的历史原因和直接原因又是什么?其结局给人类留下什么教训?
(3)二战后德日的重新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26.20世纪30年代与20年代相比,国际政治局势的最大变化是什么?结合具体史实分析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及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B 6.B 7.C 8.B 9.C 10.C 11.B 12.A 13.C 14.D 15.A 16.C 17.C 18.C 19.A 20.C 21.D 22.B
23.17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兴起发展,西欧英法等国家崛起强大。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亲政后效法西欧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彼得一世的改革改变了俄国落后的面貌,为之后俄现代化兴起准备了条件。19世纪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推动的现代化进程在西欧、北美及其他地区迅速扩展,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亚败于英法后,1861年实施废除农奴制改革,俄国开始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但在列强支配下,却很不平衡也不稳定,列强争夺霸权的矛盾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行非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人类世界出现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竞争的新局面。20世紀下半叶,联合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人类整体化发展到新的阶段,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而苏联由于自身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自我封闭脱离世界,重视强国忽视富民),在美苏冷战与争霸中耗尽自身国力,又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误导致解体。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结束,之后俄国又开始了一次新的社会转型。
24.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国联调查团提议将东北置于国际共管之下,对日本未产生约束作用。
意埃战争期间,国联对意大利制裁不彻底,反而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
西班牙内战中,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法西斯国家更加有恃无恐。
面对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英法不支持盟国捷克斯洛伐克,反而逼捷克斯洛伐克割让领土,签订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以后,英法虽对德宣战,但并未积极进攻,坐视波兰灭亡;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坚决抵抗,打击了德国侵略气焰
25.(1)德国通过王朝战争,日本通过明知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德国通过普法战争、日本通过甲午战争等对外战争取得战争赔款增加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工业发展补充了重要的资源。
(2)走上法西斯道路。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军国主义的传统,日本明知维新不彻底,存在大量的封建残余;1929至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必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3)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6.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30年代后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崛起,并结成法西斯同盟,对外到处侵略扩张,世界形势朝战争方向发展。
根源:①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引起了政治危机,德日两国为摆脱危机,建立了法西斯专政。②德意日三国历史上都有军国主义和侵略扩张的传统。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英法美是这个体系的受益者,而德意日则是受制者,引起了它们的复仇主义情绪和不满。
影响:①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引起了被侵略国家进行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把反对法西斯威胁作为主要任务,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③英法美帝国主义起初对法西斯侵略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后来逐渐进行反法西斯斗争。④“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被逐渐打败,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的局面结束,最终导致第二次大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