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病毒
一、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课下搜集资料:人类对病毒的利用。
3.指导学生舞台剧的表演。
4.制作病毒的模型。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你还记得上学期的流感吗?你知道流感是由什么引起的吗?过渡:病毒的发现却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18世纪,显微镜和细菌的发现,刺激了人们的微观探索,恰逢俄国大面积爆发烟草花叶病,以麦尔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展开了对烟草花叶病的研究,从此也就开始了病毒的发现之旅。
回顾班级同学的流感爆发状况、流感症状。
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力引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话可说。
病毒的发现
阅读P100资料分析,思考:
1.麦尔推测什么?他这样推测有什么依据?
2.患病的烟草叶片的汁液通过细菌过滤器后,滤液中还有细菌吗?(展示细菌过滤器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3.伊万诺夫斯基是否证实了麦尔的推测?他进一步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获得以下认知:
病毒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生物。
过渡:遗憾的是伊万诺夫斯基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一发现的重要性,他因拘泥于细菌学说,重复了几十遍实验,也还是以为自己的过滤器出了问题,没想到自己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物种。是谁打破了束缚,对这种生物命名的呢?
过渡;你知道用什么才能观察到病毒吗?
(展示电子显微镜的图片),光学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发现了细菌,开辟了细菌的科学时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又大大促进了对病毒的研究,大量病毒被人们发现。
初步了解病毒发现史,阅读教材资料分析,思考问题。
进一步阅读资料,思考并讨论:
4.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在科学研究中,都重复了前人的实验,这有什么意义?
5.发现病毒后的几十年内,人们一直没有看到病毒,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限制了科学的发展?
形成以下认知:
1.科学实验重复的必要性;
2.技术上的落后限制了科学的发展
用科学技术的主线来贯穿,不断强化科技进步对科学发展的意义,科技落伍会限制科学的发展。从正反两方面来引导学生认同科学技术对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病毒的种类
展示图片:展示烟草花叶病病毒、患烟草脆裂病的土豆、患白菜花叶病的白菜的图片。
启发学生思考:
(1)根据图片和对应的患病生物,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2)农民徒手处理患病植物时,并没有感染这些疾病,对此你有什么启示?(总结什么是植物病毒)
(3)(展示白菜类病毒和烟草脆裂病毒)植物病毒一般呈什么形态?(板书)
2.过渡:引起你患流感的是这种病毒吗?你觉得是什么病毒?你想知道它的形态吗?
展示: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图片
展示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的图片,动物病毒一般具有什么形态?动物病毒专门生活在什么生物体内?
3.简述噬菌体的发现过程。
(1)如果你在实验过程中,碰到意料之外的实验现象,你会怎么处理?
(2)对比这几种噬菌体的形态,你能中总结出噬菌体的形态吗?
(3)三类病毒分别寄生在哪种生物体内?
观察图片,发现问题:土豆会感染烟草脆裂病毒,说明可以在某些植物间传染,但是不能传染给人。
总结:在植物体内寄生的病毒称为植物病毒。
观察三种植物病毒的电镜图片,总结病毒的形态——杆状。
观察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和电镜下的病毒彩图,通过观察更加清晰、直观、立体的图像,感受科技的魅力。
观察图片,总结:动物病毒的形态为球状或多面体状。
了解噬菌体的发现过程,感受科学家的严谨态度。
观察噬菌体的电镜图片,总结噬菌体的形态特点。
用大量直观的图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大胆质疑,体现科学精神。
病毒的形态和分类都是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仍然以“科技进步对科学研究意义”为主线贯穿,使整节课浑然一体。
穿插科学发现的小故事,学生更容易感受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科学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情感教育更加自然。
病毒的大小和结构
展示图片:电镜下噬菌体侵染细菌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直观感受病毒的大小。
展示病毒与细菌、真菌细胞的对比图,从科学数字上感受病毒的大小。
从大小上,你推测病毒有没有细胞结构?
展示烟草花叶病毒和流感病毒结构的模式图,分析有两部分组成: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展示图片:染色标记图。
解释图片:用荧光色标记蛋白质,用另外一种颜色标记核酸,电竞下观察到的噬菌体,呈现这种颜色分布?你知道这些颜色分别是什么?说明噬菌体有怎样的结构?遗传物质在什么部位?
展示教材中病毒的模式图,引导学生再次分析病毒的结构。
指导学生分析自己课前制作的病毒模型,并进行评价。
病毒的结构很简单,而除病毒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还记得细胞怎么生活吗?你能从哪个结构上尝试分析,为什么病毒不能独立生活,而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吗?
过渡:病毒离开了活细胞,还能生活吗?(讲述病毒离开了活细胞会变成结晶体)当流感病毒结晶体钻进你的体内时,就开始在你的体内寄生生活了,利用你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制造新的病毒,那病毒怎么繁殖呢?
观察图片,判断:哪是噬菌体?哪是细菌?感受到两者的大小差异巨大。
通过观察不同病毒与细菌、真菌大小的对比图,阅读病毒的大小的具体数据,从科学数字上感受病毒的大小的同时,认识到病毒只能用纳米(nm)来表示。
推测病毒在结构上,是一种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特殊生物:没有细胞结构。
观察烟草花叶病毒和流感病毒结构的模式图,总结出这两类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和遗传物质,并且遗传物质在内,蛋白质在外。
观察经过染色处理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图片,判断:噬菌体也是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的,并且遗传物质在噬菌体的头部以内。
总结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推测蛋白质的作用。
展示交流课前自己制作的病毒模型,分析模型的优缺点,改进措施。
回顾旧知识,认识到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的作用,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生活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所以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
病毒在体内繁殖,使身体的感冒症状越来越多。
产生疑问,那病毒怎么繁殖呢?
图片非常直观,变抽象的病毒更加具体、形象。
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再就进行科学分析,学生对病毒大小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重要概念的得出是建立在大量图片分析的基础上的,学生必然印象深刻。
利用微课的预习功能,提前将本节需要的前知识进行预习,为本节的顺利开展铺垫。
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模型,话抽象的知识具体可见,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是对“病毒的结构”这一内容的检验。
通过生生评价、师生评价,提高学生的余元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病毒的繁殖
展示资料:
人体受精卵在第一次分裂后,每12个小时分裂一次;细菌分裂繁殖很快,一般20—30分钟一次,在人体内,一个流感病毒一小时可以产生300万个后代。关于病毒的繁殖,你有什么疑问?
组织舞台剧表演:病毒的繁殖。
通过问题引导,来总结病毒的繁殖方式:
1.细胞为病毒的繁殖提供了什么?
2.病毒为自身的后代提供了什么?
能总结出病毒怎么繁殖吗?
资料链接:流感期间,一个喷嚏中包含8500万个病毒,在密闭的教室中,漂浮的时间30-60分钟,时间长的能达到30个小时。怎么防控流感?
阅读资料,更加疑惑:病毒到底怎么繁殖?并排除分裂的繁殖方式。
观看舞台剧,尝试解释:
细胞为病毒的繁殖提供了物质,病毒为后代提供了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
总结病毒的繁殖方式:病毒利用细胞中的物质,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制造新的病毒。
资料分析通过对比的数字,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能感受到病毒繁殖之快。
通过舞台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重要概念的得出,将难点内容顺利突破。
病毒有人类的关系
过渡:当流感病毒袭来时,很多同学患病,提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不利影响)
随着对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病毒的研究的深入,病毒对人只有害处吗?你能举出哪些例子?
总结:辩证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趋利避害。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根据课下收集的资料讨论交流:病毒对人类的有害的一面、有利的一面。
归纳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鼓励学生课下收集资料,提高资料收集的能力,
拓展提升
现在,你认识病毒了吗?为你同为全面的介绍一下你眼中的病毒。
过渡:你真的了解病毒吗?你了解亲手制作的模型吗?
病毒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还有许多秘密待人们去解开,你对病毒还有什么疑问呢?
回顾知识,向同学介绍眼中的病毒,学生间相互补充。
大胆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提高科学探索的欲望。
三、板书设计
四、课后反思:
“病毒”对于学生来说,是位熟悉的陌生人。虽然经常说在嘴边上,偶尔也会感染病毒,但是“病毒”到底是是什么?学生除了知道它是一种生物,能引起人患病,其他一无所知。怎么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怎样拉近“病毒”与学生的距离?成了我备课的难点。我能想到是还是增加学生活动,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
(一)两条主线贯穿本节
一条是科学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的意义:病毒的发现史——电子显微镜——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染色技术等。从中穿插科学重复、质疑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情感教育,自然流畅。另一条主线是以“流感病毒”来贯穿:导入——病毒的大小——病毒的结构——关于病毒繁殖的情景剧——与人类的关系。流感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每年秋冬季节,在校园中都会或大或小的爆发,而对于“非典”、“禽流感”、“天花”等病毒,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利用学生身边的实例说话,学生更感兴趣,参与度更高。另外,教学设计善于埋伏笔,课前中提到的“流感”、舞台剧中的“打喷嚏”和“细胞的裂解”都是有用的教学资源,在新授的同时,不断刺激学生回忆,前后呼应,学生更容易形成整体认知。
(二)精选图片,数字资料根据说服力
在整理资料的同时,自己也有很多的收获,这些图片有些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感染白菜类病毒的白菜,学生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学生更加感兴趣。显微染色技术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呈现出的立体彩图,给学生更大的视觉冲击。关键是,不仅知道图片是什么,还知道这样的图片怎么来的,隐含着技术进步对科学促进作用的教育。
关于病毒繁殖的资料,通过对人类受精卵、细菌和流感病毒的对比,学生从数字上感受到病毒繁殖之快,很容易否定“分裂”的繁殖方式,从而产生疑问:病毒到底是什么繁殖的呢?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学无止境,教学相长
自己的搜集病毒相关资料时,发现自己对病毒的认识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自己的“这桶水”显然不够,备课的压力促使自己去学习,学习大学老师的课件、请教其他生物老师、上网查阅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对病毒的认识加深了。另外,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病毒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当我收到学生反馈的资料时,对我又是一个震撼!传统上我们讲病毒对人类的益处是制作疫苗、绿脓杆菌噬菌体等医药领域、杀虫剂和基因工程方面的作用,学生的资料告诉我,远远不止这些。原来病毒对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来说也必不可少,病毒还促进了生物的进化,在人类的DNA中能找到病毒的遗传片段,让我对病毒的认识又提高了一个高度。人多力量大,没想到学生能有这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