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
—惠崇春江晚景
1
古诗三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明确目标
走进诗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是苏轼好友。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惠崇 春江晚景
《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僧人,擅诗、画。现有诗作《北宋九僧诗》、画作《沙汀烟树图》等传世。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为鸭戏图所作的题画诗。
走进诗题
“崇”是翘舌音。
“豚”是前鼻音。
正字音
崇
chóng
惠
huì
豚
tún
惠
huì
“惠”中间部分的横画右边还有一笔点画,且上半部分要写得略微紧凑。
崇
chóng
上半部分的“山”写得略小。
生字的横画都较多,书写时需要注意横画之间等距的原则。
注意
我会写
我会写
芦
lú
芽
yá
短
duǎn
“芦、芽”两个字,上半部分的“艹”都要略宽于下半部分)。
特别说明:
【蒌蒿】
草本植物。叶子背面密生灰白色细毛,花冠筒形。干的茎叶点燃后生的烟能熏蚊蝇。
【芦芽】
芦苇的嫩芽,可食用。
词语解析
【河豚】
生活在海中的鱼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春天进入江河,有毒性。
请同学们先听古诗范读,然后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分清节奏,读出诗的韵味。
初读古诗
null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 外 / 桃 花 / 三 两 枝,
春 江 / 水 暖 / 鸭 先 知。
蒌 蒿 / 满 地 / 芦 芽 短,
正 是 / 河 豚 / 欲 上 时。
根据划分的节奏,有感情地读出古诗的韵味,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清翠的竹林外,桃花刚开了三两枝,春天江水回暖,在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知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句段精析
指两三枝桃花。
江岸
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迫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去了。
江面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萎蒿已经长满了河滩,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艹”说明是植物。
水边
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
水中
句段精析
“春江水暖鸭先知”,真的是只有鸭子先知道水暖么?
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了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了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
“正是河豚欲上时”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句段精析
null
点击下一页
惠崇春江晚景
回顾诗意
细品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
鸭子戏水
蒌蒿长势很旺
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诗中静的景物有(竹)、(桃花)、(江水)、(蒌蒿)、(芦芽),动的景物有(鸭)、(河豚),诗人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到(春天)来了,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null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实有虚,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实景
虚景
细品古诗
吟唱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
竹子 桃花 鸭
蒌蒿 芦芽 河豚
早春景色
喜爱赞美
板书设计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的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挑战自我
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天来了,小溪里的冰融化了,叮叮咚咚地流淌。只见桃花粉面,河水潺潺,远望,小河里的鸭子戏水玩耍,一定会不自禁吟诵“ ,
”。低下头看到蒌蒿满地,芦芽嫩黄,猜想这时的河豚正要从海中回归江里,一定是味道最鲜美的时候,是不是要流口水了?
挑战自我
填数字,补全诗句 1.不知细叶谁裁出,__月春风似剪刀。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__月下扬州。 3.飞流直下__千尺,疑是银河落__天。 4.朝辞自帝彩云间,__里江陵一日还。
挑战自我
三
二
三
九
千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讲述古诗给别人听,并给这首诗配一副美丽的图画。
作业布置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拓展提高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