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0.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 2课时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0.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 2课时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8 18:06:18

文档简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唐雎有胆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教学重点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唐雎有胆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斗争,涌涌现出来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风采。一起学习《唐雎不辱使命》。
二、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三、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属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又编有《楚辞》所作辞赋三十三篇,今多亡佚,唯存《九叹》为完篇。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代表作品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四、作品简介
《战国策》,书名。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五、人物简介
唐雎,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策士。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有90岁高龄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于魏国。曾经在魏国灭亡后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吞并安陵(魏国属国)的阴谋。《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六、字词句学习
(1)字词注音
唐雎(jū) 怫然(fú) 徒跣(xiǎn) 抢地(qiāng) 庸夫(yōng)
韩傀(guī) 休祲(jìn) 缟素(ɡǎo) 色挠(náo) 弗敢(fú)
(2)一词多义
①使
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出使)
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
②徒
亦免冠徒跣(祼露)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③怒
怀怒未发(名词,愤怒,怒气)
秦王怫然怒(动词,发怒)
④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代词,这样)
秦王怫然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⑤以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以君为长者(把)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⑥之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结构助词,的)
愿终守之(代词,代“它”,指土地)
聂政之刺韩傀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⑦于
受地于先王(从)
唐睢使于秦(到)
休祲降于天(从)
仓鹰击于殿上(在)
(3)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4)古今异义
①易(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
古义:交换。
今义:容易。
②休(休祲降于天)
古义:吉祥。
今义:休息。
③谢(长跪而谢之)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④是(非若是也)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⑤直(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只,仅仅。
今义:成直线的。
⑥徒(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只,仅仅。
今义:徒弟,学生。
⑦虽然(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虽然如此。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词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成立。
(5)词类活用
①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②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③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6)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介词结构“于先王”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吾”)
②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七、课堂总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八、作业布置
1.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提示:晏子使楚、完璧归赵等。
2.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他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时光倒流,你是安陵国的一位普通公民,知道唐雎的事迹后,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你给他写一封信,说说你的心里话。
提示:注意写信者的身份、语境等。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探究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对比和衬托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对比和衬托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借助网络及其他相关书籍,查阅与本课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上节课初步了解了《唐雎不辱使命》有关作者、作品、文学常识等知识,这节课我们深入研读、探究课文结构以及写作手法。
二、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结构内容,试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与亲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亲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呢?唐雎与秦王的较量分为几个回合?
【明确】起因:秦王因易地的骗局没有得逞而不悦。
开端:秦王不悦——唐雎使秦。
发展:质问施压——断然回绝。
高潮:武力威胁——针锋相对。
结局:秦王色挠——不辱使命。
3.这是一篇描写强弱斗争的文章,请熟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能表现秦国强大而安陵弱小的语句。
【明确】①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②“秦王不悦”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③秦王尚未统一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
4.找出秦王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作者的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的自我的英雄。
5.通过读课文,秦王与唐雎在你心目中各留下了什么印象?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
【明确】秦王:一个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一个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具有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谋臣。
三、合作探究
1.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秦王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秦王的骗局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来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可见他强悍残暴。说“布衣之怒”可见他的狂妄无知。
2.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明确】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3.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四、写作特色
1.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对比着来写这两个人物。
2.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突出地表现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上。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处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而唐雎出使秦廷,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只要掌握时机,就难一举而战胜之。但反过来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五、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六、作业布置
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示例】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