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要怎么说出口?
——《傅雷家书》诵读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聚焦现实生活中的“亲情矛盾”,探讨家书的现实义。
2. 整合诵读经典片段,了解家书背后故事,明晰深沉的亲情密码。
3. 引导学生思考究竟该如何读懂亲情,又该如何回应情。
?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打通家书和生活,打通亲情隔阂。
2.?学会围绕主题进行整合性阅读,促进深入阅读。
教学过程:
一、聚焦现实,感知矛盾
1.现实中的“亲子冲突”故事你可知?
在2019年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上,一17岁少年因与父母发生冲突,冲动一跃,坠桥而亡。解读亲情的话题,我们终于躲不开了。有人觉得是家长的刻薄专横所致,但我们必须扪心自问,少年的冲动轻生难道不遗憾吗?难道就不能避免吗?
(展示相关视频、图片、文字,同时和学生一起交流)
?
2.你还知道哪些“亲子冲突”?亲情的解读该从哪里开始?
?
二、定格照片,走进家书
展示《傅雷家书》中的几帧照片,配合老师的解说。
第一幅:1934年和1937年,傅雷夫妇为庆祝傅聪、傅敏的出生而合影留念。傅雷的笑容不多,但微微勾起的嘴角也流露出不少内心的愉悦。傅雷之妻朱梅馥温柔贤淑,温婉大气。彼时还是一头青丝,满身芳华。
第二幅:1939年,母亲搂着两个孩子幸福合影。幸福的笑容映出万千母爱的光辉。
第三幅:1953年,两个孩子均已长大成人。母亲隐隐老了。
第四幅:1956年夏,父母与傅聪在书房的合影。父亲与儿子亲切交流,母亲坐在对面打着毛衣。岁月难得如此静好。
第五幅:1979年4月26日傅雷夫妇平反昭雪追悼会后,傅聪手抱骨灰盒,傅敏手捧遗像,前往龙华革命公墓。眼神中的哀伤,痛彻心扉。
《傅雷家书》是傅雷对爱子深情父爱的凝聚,点滴文字间,隐藏了太多亲情密码。时间脚步总是匆匆,家书已远,亲情永存。
三、整合诵读,读懂亲情
最近我们共同阅读的《傅雷家书》,家书穿梭13年的光阴,横跨大洋两岸,承载亲子情感之重。从1954到1966年,共196通往来家信,几十万字,点滴之中,悄悄帮我们打磨了一把打开亲情之门的钥匙。初读《傅雷家书》,你觉得傅雷是一个_________的父亲?结合书中文字读出父亲的形象。
?
1.思儿心切的父亲
傅聪应波兰政府邀请,参加《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波兰。1954年1月,全家到上海火车站送傅聪去北京准备出国。于是我们在家书伊始,就看到一个对孩子深深思念的父亲。这份思念肆无忌惮地在生长。我们读其中经典段落。
用深情思念的语气读。
“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今天睡午觉,刚刚朦胧阖眼,又是心惊肉跳地醒了。这滋味,多少年没尝过了,胸口抽痛,胃里难受……妈妈随时随地都想哭——眼睛已经肿得不像样了,还是忍不住要哭。”
?
“孩子,你为什么老叫人牵肠挂肚呢?预算你的信该到的时期,一天不到,我们精神上就一天不得安定。”
?
亲情就是这样真实,思念就是这般浓烈。一个对孩子充满浓浓思念的父亲啊,他的爱要怎么说出口?爱,在一个个饱蘸思念之泪的文字间。
?
2.望子成龙的父亲
专注于文化研究,专注于事业发展的傅雷,一定也是对儿子抱有同样的期待。甚至,更高的期待。选读家书中相关段落。
用饱含期待的语气读。
“我完全信任你,我多少年来播的种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开花结果——我指的是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
“你有淡于名利的胸怀,与我一样的自我批评精神,对你的艺术都是一种保障。但愿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不在人世的时候,你永远能坚持这两点……希望你能树立一个榜样!”
?
字里行间,无需多言。一个对孩子充满殷切期待的父亲啊,他的爱要怎么说出口?那坚定不移的信任,那溢于言表的骄傲,是天下父爱一样厚重的代言。
?
1.?善于引导的父亲
家书里还有很多的亲情密码。我们读这几段。
用智慧沉稳的语气读。
“尤其你这人是缺少计划性的……你该记得我的生活习惯吧?早上一起来,洗脸,吃点心,穿衣服,没一件事不是用最快的速度赶着做的;而平日工作的时间,尽量不接见客人,不出门;万一有杂务打岔,就在晚上或星期日休息时间补足错失的工作。这些都值得你模仿。要不然,怎么能抓紧时间呢?怎么能不浪费光阴呢?……”
“以后要多注意: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缓和,声音越柔和……还有是耐心。这些修养很不容易,你可要趁早努力学习!”
?
亲情之爱,原来并不局限于无限的宠爱、深深的思念、殷切的期待,还要有智慧的引导。在学习中,成长中,傅雷是一个重视对孩子智慧引导的父亲。这份父爱要怎么说出口?那看似絮叨的殷殷嘱咐,那严谨踏实的以身作则,是父爱巍峨的高度。
?
4.苦苦隐忍的父亲
我们常说,父爱如山。当我们抬头的时刻,却只看到山的这一面郁郁葱葱,却从来没有顾及到,山的背阳面,也许早已斑驳。
初涉这本名著的孩子,如果你的心里有一丝沉重,相信你对父爱,对亲情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父爱不同于母爱的外显,他常常无声、沉默、甚至倔强。
他会用十分的隐忍,挡住生活中万分的困厄,却告诉孩子:“你放心,我们一切都好。”读这些段落,你会看到不一样的父亲。
用隐忍苍老的语气读。
【摘自1961年4月20日傅聪母亲的信】
“这两年来营养之缺乏,非你所能想象,因此百病丛生,神经衰弱、视神经减退、关节炎、三叉神经痛,各种慢性病接踵而至……每次要你寄食物的单子,他都一再踌躇,彷佛向儿子开口要东西也顾虑重重,并且也怕增加你的负担……我们从来不曾有过老派人依靠儿女的念头,谁料到一朝竟会真的需要儿子依靠儿子呢?(为此)心里很不舒服,烦恼得无法解脱。”
?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家书中,写父爱的这些文字?是不解?是内疚?是心痛?当这些文字写出来的时候,一定是亲情之痛已经到了无法承受之极限。因为,我们知道,但凡还有一点点余地和空间,亲情都不肯开口,总是倔强地疼痛着、沉默着。
傅雷是一个苦苦隐忍的父亲。那沉重的父爱怎么能说出口啊?
他选择不说。但是,我们不能不听到。
?
5.有民族大爱的父亲
?
作家的伟大,常常是因为将笔触伸向了社会的疮痍和疼痛,想要去修补,去安抚。亲情的伟大,是因为能将家庭的小爱与民族的大爱相融相生。甚至舍小家,为大家。傅聪的回信摘录,正呼应了父爱的感召。
“能够使人家对我最爱的祖国产生这种景仰之情,我真觉得幸福。”
平日里,傅雷是如何教育的呢?
用热烈崇高的语气读。
“你的将来对中国音乐的前途有那么重大的关系,你每走一步,无形中都对整个民族艺术的发展有影响,所以你更应当战战兢兢,郑重其事!随时随地要准备牺牲目前的感情,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
?
在国家的荣誉和利益面前,他严苛的父爱终于找到了最根本的理由。永葆一颗赤子之心,随时准备为国家贡献自己。这些爱,又要怎么说出口?说出口,孩子又能否理解?我们彷佛看到了清瘦倔强的傅雷,满怀赤诚,满字深情,将对爱子的期许,对国家的挚爱融入家书之中。也给这把解读亲情的钥匙,镀上最闪亮的光芒!
?
四、家书背后,沉沉故事
1.走近傅雷
? ??童年的傅雷——孤苦,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
? ? 母亲对傅雷的管束,严苛而近乎无情。母亲甚至以死相逼,希望傅雷能够“好好读书”。??
? ? 后来的傅雷——十九岁离开母亲去巴黎留学。
? ? 在别离的日子,终于读懂母亲的爱与痛。成长为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 结合傅雷的《离愁别梦》,读懂他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热爱与感恩。
“临走前一夜,满面纵横着泪水的她,在断断续续的哽咽中,泣诉她一生悲惨的命运,我是她最后的曙光……”
“最近几年,我常常为了一些小事吵闹,竟闹得天翻地覆,不得开交,所谓大逆不道的事,我都闹过了……母亲啊,你之与我,只有宽恕!你一切的抑郁呜咽,只有在夜静更深的时候,独自听得的……”
2.?最后时光
1966年8月底,文革初期,傅雷遭到红卫兵抄家,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后双双自杀身亡,傅雷享年58岁。
在他们走上不归路的三周前,1966年8月20号,傅雷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中写道:
你们眼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成长,真是赏心乐事……对于能否有一天亲眼看见他(傅雷孙儿凌霄),拥抱他,把他搂在怀里,我可一点都不抱希望……妈妈相信有这种可能,我可不信。
……我每次只能看五分钟书,报上的长文都是妈妈念给我听的。这封信是由我口述,由她打出来的……
为什么傅雷不相信自己有生之年能与孙儿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组织学生从傅雷身体情况、当时社会环境、异国他乡距离、人物心境变化多角度交流。并尝试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情,读出傅雷绝笔的复杂心绪。?
3.?家书名言
?
呈现最后一帧照片,定格在傅雷的墓碑。墓碑正面镌刻着家书名言:“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联读诸葛亮、林则徐、曾国潘的家书名言。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 ? ? ? ? ? ? ? ? ? ? ? ? ? ? ? ——傅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 ? ? ? ? ? ? ? ? ? ? ? ? ? ——诸葛亮
勿贪利禄,勿恋权位。勿荒弃学业,须磨砺自修。? ? ? ? ? ? ? ? ? ? ? ? ? ? ??——林则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 ? ? ? ? ? ? ? ? ? ??——曾国潘
……
爱要怎么说出口?
爱,通过家书来呈现,固然有其特定原因,比如分离,比如战乱。但其实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家书”一直是家人沟通,传达情感、信念、意志的最好载体。名人的经典家书中,常凝聚着做人做事的生命智慧。这其实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亲情大爱。
五、致敬经典,阅读启程
?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
这本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
?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儿子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对《傅雷家书》的评价节选
?
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最好的致敬,是潜入文字中,读懂经典,读出自己。鼓励大家从家书中读出更多元的父爱,读懂更深沉的亲情。让我们用读来启程经典,用读来解读亲情,用读来洗礼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