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根据你所做过的家庭小实验分析,如果向下列物质中加入适量水,充分搅拌,不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
A. 食盐
B. 植物油
C. 白糖
D. 纯碱(Na2CO3)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饱和溶液升温后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
B. 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 饱和溶液含溶质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多
3.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的溶解度大于b、c的溶解度
B.t℃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a=b>c
C.t℃时a、b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D. 温度降低时,a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变小
4.配制5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不需要的仪器是( )
A. 烧杯
B. 量筒
C. 蒸发皿
D. 玻璃棒
5.生活中的洗涤问题大都与化学知识有关。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厨房洗涤剂可使餐桌上的油污乳化
B. 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
C. 食醋可用来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D. 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使炉具上的油污溶解
6.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当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乙
7.下列各组物质全部是混合物的是( )
A. 空气、石油、冰水
B. 液化石油气、水煤气、甲烷
C. 赤铁矿石、石灰石、氧化铁
D. 酒精溶液、汽水、葡萄糖溶液
8.下图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20 ℃时,100 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小于25 g
B. 20 ℃时,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C. 3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D. 50 ℃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 ℃ 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9.氯化铵和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的溶解度
B. 4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C.t℃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与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 60 ℃时,100 g水中加入120 g硝酸钾,充分搅拌,得到的是硝酸钾不饱和溶液
10.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A<B<C
B.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t3℃时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变成不饱和溶液
D. 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A溶液转变为M点的A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11.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升高温度能使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B. 在t1℃时,M点表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 在t1℃时,50 g水可以溶解25 g甲物质
12.通常要使一种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简单的方法是( )
A. 加入溶质
B. 降低温度
C. 升高温度
D. 恒温蒸发溶剂
13.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
B.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 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14.某温度下把15克物质A溶于50克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该温度下A物质的溶解度为( )
A. 30克/100克水
B. 15克/100克水
C. 70克/100克水
D. 35克/100克水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饱和溶液加热时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B. 饱和溶液加热时仍然是饱和溶液
C. 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加热时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 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晶体析出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20 ℃时,分别向盛有10 g水的A、B两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溶解后,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图2表示的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20 ℃时,________(填“A”或“B”)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图2中________(填“M”或“N”),表示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3)要使B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答一种方法即可)。
(4)将10 ℃时M的饱和溶液升温到20 ℃(假设水不蒸发),其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7.粗盐中含有难溶性杂质(泥沙等)和多种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某班同学在粗盐提纯实验中,为把少量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一并除去,将教材中实验方案修改设计如下,请据此回答问题:
(1)实验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刚同学认为该方案实际得到的氯化钠可能比粗盐中含有的氯化钠要多,请你为他找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20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
(2)50 ℃时,50 g乙物质加入到100 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精确到0.1%);
(3)50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0 ℃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__,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________。
三、计算题(共3小题)
19.20 g含杂质(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锌样品,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质量为80.5 g,同时生成氢气0.4 g。试计算:
(1)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2)完全反应后生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保留到0.01%)。
20.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一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取13.25 g碳酸钠样品(杂质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水)放入烧杯中,加入95.8 g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测得反应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当加入212 g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加入106 g稀盐酸(即A点)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1.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500克生理盐水给患者输液,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约为多少克?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18%的氯化钠溶液多少克?需水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A项,氯化钠能溶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正确;B项,植物油不能溶于水,把植物油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只能形成乳浊液,错误;C项,白糖能溶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正确;D项,碳酸钠能溶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正确。故选B。
2.【答案】B
【解析】A项,将饱和溶液升温后不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例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升温后溶解度减小,仍然是饱和溶液,错误;B项,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正确;C项,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例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是稀溶液,错误;D项,要比较溶质的多少,溶液的量必须固定,饱和溶液含溶质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多,错误。
3.【答案】A
【解析】A项,由于固体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这没有说明温度,错误;B项,根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在t℃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正确;C项,由于在t℃时,a和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D项,由于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温度降低时,它的饱和溶液中就会有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减小,正确。故选A。
4.【答案】C
【解析】配制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所使用的仪器是烧杯、量筒、玻璃棒、滴管、天平,药匙,不需要蒸发皿,故选C。
5.【答案】D
【解析】A项,洗涤剂能乳化油污,故厨房洗涤剂可使餐桌上的油污乳化,正确;B项,汽油能溶解油渍,故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正确;C项,热水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酸反应,故食醋可用来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正确;D项,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将炉具上的油污去除,是发生化学反应,不是溶解,错误,故选D。
6.【答案】C
【解析】A项,没有指明温度,错误;B项,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 g,漏掉了单位,错误;C项,t1℃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因为在该温度下甲和乙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正确;D项,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当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可以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错误。故选C。
7.【答案】D
【解析】A项,冰水是纯净物,是水的两种状态;B项,甲烷是纯净物;C项,氧化铁是纯净物。
8.【答案】D
【解析】A项,观察溶解度曲线,2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5 g,含义为20 ℃时,125 g甲溶液里最多能容纳甲物质25 g,所以100 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小于25 g,正确;B项,20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20 ℃时等质量的两种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正确;C项,3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位于乙溶解度曲线的上方,所以3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正确;D项,由于没有指明50 ℃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相同,降低温度至20 ℃时,无法比较析出晶体的多少,错误。故选D。
9.【答案】C
【解析】A项,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错误;B项,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4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仍为饱和溶液,错误;C项,t℃时,氯化铵和硝酸钾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氯化铵饱和溶液与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D项,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故100 g水中加入120 g硝酸钾,充分搅拌,只能溶解110 g,得到的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错误。故选C。
10.【答案】C
【解析】A项,根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C>B>A,正确;B项,由于在t2℃时,A和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C项,由于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给B的饱和溶液降温时,饱和溶液中就会有晶体析出,但溶液仍为饱和溶液,错误;D项,由于N点在溶解度曲线下方,代表的是A的不饱和溶液,当蒸发溶剂时,随着溶剂的减少,不饱和溶液就会变成饱和溶液,N点就会变成M点,正确。故选C。
11.【答案】D
【解析】由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可知。A项,升高温度能使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正确;B项,在t1℃时,M点表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C项,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正确;D项,在t1℃时,50 g水可以溶解25 g甲物质,说法错误,因为在t1℃时,50 g水只能溶解12.5 g甲物质,错误。
12.【答案】A
【解析】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加溶质、蒸发溶剂或改变温度,最简单的方法是加溶质。故选A。
13.【答案】D
【解析】A项,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错误;B项,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错误;C项,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没有指明温度和溶剂的量,错误;D项,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正确。
14.【答案】A
【解析】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溶解度定义中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 g溶剂、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及单位克。
某温度时,15克物质A溶于50克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该温度下A物质的溶解度为×15 g=30 g。
15.【答案】C
【解析】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有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饱和溶液加热时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A、B错误;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正确;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降温时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D错误。故选C。
16.【答案】(1)B (2)N (3)升高温度 (4)不变
【解析】(1)B试管中有未溶解的固体,所以20 ℃时,B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2)20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小,所以图2中N,表示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3)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使B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加水或升高温度。(4)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将10 ℃时M的饱和溶液升温到20 ℃(假设水不蒸发),不会析出晶体,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7.【答案】(1)过滤 除去难溶性杂质 (2)MgCl2+2NaOH===Mg(OH)2↓+2NaCl 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3)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有氯化钠生成
【解析】(1)经操作A后得到沉淀a和溶液a,故操作A为过滤;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不溶性的杂质;(2)步骤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是为了除去氯化镁,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步骤⑥的作用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溶液;(3)因为在除去杂质时能生成氯化钠,故最后得到的氯化钠比原粗盐中的氯化钠要多。
18.【答案】(1)乙>甲>丙 (2)28.6% (3)甲 丙
【解析】(1)从20 ℃向上做垂线,与曲线的交点在上面的溶解度大,所以20 ℃时它们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乙>甲>丙;
(2)50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40 g,即100 g水中最多溶解40 g,所以50 ℃时,50 g乙物质加入到100 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3)50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0 ℃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溶解度减小的最多的,只有甲,而丙不会析出晶体;由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大小有关,降温至0 ℃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所以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的,丙降温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再比较一下0 ℃时甲的溶解度与50 ℃时丙的溶解度大小即可,通过比较丙最小,所以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丙。
19.【答案】(1)65% (2)40% (3)28.87%
【解析】样品中的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可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锌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求出锌的质量;反应后的溶液是硫酸锌溶液,利用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溶质硫酸锌的质量;
设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为y;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z;
(1)x=13 g,W=×100%=65%
(2)y=32.2 g,W′=×100%=40%
(3)z=19.6 g,W′=×100%≈28.87%
20.【答案】(1)4.4 (2)80% (3)5.6%
【解析】(1)根据图像,可以看出当加入106 g稀盐酸的时候,反应就结束,产生气体质量为4.4 g,所以当加入212 g 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仍然为4.4 g。
(2)发生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根据方程式中碳酸钠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可算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可以计算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反应后得到的是NaCl溶液,所以也可根据方程式中NaCl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求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NaCl质量为y
100∶44=x∶4.4 g,x=10.6 g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17∶44=y∶4.4 g,y=11.7 g。
又由于反应后溶液质量=10.6 g+95.8 g+106 g-4.4 g=208 g。
(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1.【答案】4.5 g 475 g
【解析】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⑴ 500 g×0.9%=4.5 g
⑵在稀释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设需18%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X×18%=500 g×0.9%或X×18%=4.5 g
解之得:X=25 g
需加水质量:500 g-25 g=475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