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9单元第25章《第1节 发酵技术》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9单元第25章《第1节 发酵技术》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3-09 07:2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发酵技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米酒、酸奶、泡菜、腐乳等发酵食品的发酵原理;
2.能力目标
(1)尝试制作米酒、泡菜、酸奶等食品的发酵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和小组探究等活动,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日常生活中,将课本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鼓励学生动脑筋开发出新的发酵食品,激发学生创造与实践的激情;
(2)品尝亲自制作的食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发酵技术制作米酒、酸奶、泡菜、腐乳等发酵食品。
教学难点:每一个发酵技术实例的原理都涉及具体的物质变化,需处理好知识难度和兴趣之间的平衡,帮助学生理解并概括出发酵动技术的一般原理。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品尝美食,导入新课
1.品尝准备好的面包,提问:面包的原料是什么?是如何做出来的?
学生有秩序的品尝面包,回答问题
2.综合学生的答案,归纳:面包是由小麦制成面粉,经过酵母发酵后烘培而成。
从而引出下个环节——发酵美食交流会。
发酵美食交流会
看来大家都是吃货呀!今天大家有口福了,品尝完面包,咱们有同学带来了在课余时间亲自制作的发酵食品,在此我们来进行一场发酵美食交流会吧!
(一)活动:第1组展示泡菜的制作
1.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第1组的可可同学上场为我们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
第一组的代表上前讲解泡菜的用途、制作方法、注意事项
2.提问:(1)泡菜水为什么要煮开?
(2)往泡菜坛口加水是为什么?
总结:泡菜的发酵原理是蔬菜中含有有机物,在无氧环境下乳酸菌将其转化成为乳酸。
(二)活动:第2组展示腐乳的制作
1.我们看了泡菜组的精彩展示,那么其他组的同学又有怎样的收获呢? 掌声欢迎第2组的郭同学为我们作介绍。
第二组的代表上前展示腐乳的用途、制作方法、注意事项
2.提问:腐乳制作中应注意哪些?
3.点评第2组的展示,总结腐乳的发酵原理:豆腐中以蛋白质为主的有机物,在毛霉、酵母菌的作用下,生成氨基酸。
(三)活动:第3组展示酸奶的制作
1.我们刚刚品尝了酸爽可口的泡菜和回味无穷的腐乳,现在是不是该清清咱们的肠道了?接下来就请第三组的同学给我们上酸奶!
第三组的代表上前展示酸奶的用途、制作方法、注意事项
2.提问:牛奶为什么要煮开?煮开的牛奶为什么要冷却后才可加入酸奶?
3.总结牛奶的发酵原理:牛奶中的乳糖加入乳酸菌后,给予一定的温度,在无氧状态下转化为乳酸。
(四)活动:第4组展示米酒的制作
1.在咱们中国逢年过节很多家庭都会自己亲自制作米酒。米酒的制造也离不开发酵技术,下面让我们掌声欢迎第4组的同学和我们分享他们的米酒制作经验。
第四组的代表上前展示米酒的用途、制作方法、心得
2.提问:(1)酒曲对酿制米酒起什么作用?
(2)酿制米酒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总结、点评第4组的展示。
介绍酿酒的原理分成两步:
酒曲中含有霉菌和酵母菌,霉菌先将淀粉转化成糖,酵母菌再将糖转化成酒精。
小结
刚才我们品尝的都是发酵美食,原来发酵技术是以动植物产品为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作用,生产出人们喜爱的风味食品和饮料。
原理: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人体易吸收,更有益的小分子有机物。
三.生活中的发酵产品
我们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发酵产品吧!
PPT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教师讲解加酶洗衣粉,抗生素药物等。
加酶洗衣粉:含有蛋白酶、脂肪酶等,酶可以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易溶于水,所以衣服上的污渍易洗净。
抗生素药物:抗生素是有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杀菌的方式是破坏细胞膜,抑制细胞合成,影响细菌复制。但是,不是所有疾病都能用到抗生素药物的,对于比细菌小的病毒,抗生素无任何效果,滥用只会做细菌耐药进化的助手!
表格归纳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鼓励大家去体验发酵过程的奇妙。
课堂总结
1.感谢四个美食家的精彩展示,咱们一起经历了一节舌尖上的课堂,不仅品尝到了健康的美食,而且体验了发酵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假如我们生活中没有了发酵技术会变怎样?
2.教师总结:发酵技术它就是我们高品质、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
3.想必大家对微生物的发酵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利用发酵原理开发出更多更新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