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请阅读下图,思考北魏统一的背景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1、北魏的崛起及北方的 统一-----改革的基础
东晋谢安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前秦符坚
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陷入分裂混战。
北魏统一北方
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政治黑暗、负担沉重矛盾尖锐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矛盾:
2、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必然性)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有利条件
冯太后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冯太后的生活也比较俭朴,不好华饰。
“千古第一后”,周思源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汉化奠定了基础。
冯太后(公元441-490年),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死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尊冯皇后为皇太后,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决。 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公元471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四岁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统兵南征北伐,这就使冯太后感到威胁,而且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于是冯太后于公元476年,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毒死。 献文帝死,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进行一系列改革:颁行班禄制,整顿吏治,统一度量衡,推行"三长制",实行均田制。改变了鲜卑族的落后局面,为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繁荣打下基础。
A.目的: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B.内容:
邻长——里长——党长
C.职能:
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D.影响:
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户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三长制
材料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促使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一.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前提)
2. 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有利条件)
3.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改革迫在眉睫(必要性)
4.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深受影响(推动力)
(1)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 )四十亩,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2)奴婢和耕牛参加授田。奴婢依一般农民授田。耕牛每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
(3)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迁往他郡。
(4)犯罪流徙户或绝户,其土地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田之用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1.均田制
⑴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⑶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 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⑷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A.内容: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B.含义:
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
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
C.作用: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租调制
2、整顿吏治
1、目的:
2、措施:
3、作用:
整顿吏治,巩固统治
俸禄国家筹集,制定惩治贪污办法
吏治得到改善,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 减轻人民负担。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3、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
材料 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为什么孝文帝要迁都洛阳?
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1.迁都原因:
⑴政治:
⑵经济:
⑶军事:
⑷地理:
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旧都偏居塞上,经营中原困难
2、迁都直接目的: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3、影响: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洛阳曾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根本原因: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4、革除旧俗(汉化)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采纳汉族的
典章制度
以洛阳为原籍
改籍贯
政治联姻把两族利益联在一起
通婚姻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改汉姓,
定门第等级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讲汉话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
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
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
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
式的转化。
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易服装
移
风
易
俗
措施
内容
作用
移风易俗:胡服特点(结辫左衽,夹领小袖短袄,长裤长靴。)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
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胡 服
汉服
元
穆
陆
刘
贺
楼
改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 跋 贺赖
后穆陵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革除旧俗的作用
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北朝动物纹锦
北魏商业、手工业和文化发展的再现
118件珍贵北魏文物首次亮相
四.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畜牧业的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的发展;青瓷制造业的发展
商业日趋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货币交易恢复;对外贸易长足发展
性质:由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 .政治:
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民族: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最重要的影响)
(1)鲜卑劳动者成为农民,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五.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1.成功的原因:
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2.认识: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
1.背景:
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
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知识拓展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
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小结
经济
均田制、租调制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政治
俸禄制、三长制、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有力推动了政权的封建化
文化
风俗
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材料 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
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练习
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拔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答(1)同意。在孝文帝统治期间,他通过 改革,学
习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用汉人的文化改造了鲜
卑族,这些措施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
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
速了北魏的衰亡。
(2)不同意。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
推动下,其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
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对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