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实验探究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实验探究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10 19:24:2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对环境的察觉 实验探究题 答案解析部分
一、声音和听觉
1.【答案】(1)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对照法;控制变量法(2)正确
2.【答案】 (1)乙;粗细(2)乙丙(3)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振动的频率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3.【答案】 (1)乒乓球被弹起;将音叉的振动放大(2)小
4.【答案】 (1)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2)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3)①
5.【答案】(1)空气(2)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入射角;能(3)强
6.【答案】(1)粗细(2)音调;松紧程度
7.【答案】(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3)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4)减小斜面的坡度
8.【答案】(1)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2)吸音性能(3)聚酯棉(4)厚度(或密度)
9.【答案】 (1)A、D、E(2)在不同温度下,声音在相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3)3
二、光的颜色和传播
10.【答案】 (1)AFG(2)将其中一个易拉罐用黑色胶带密封,把这两个易拉罐放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然后分别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并记录(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3)物体表面颜色越深,吸热本领越强(不同颜色的物体对热的吸收能力不同给1分)
11.【答案】 (1)烛焰和纸筒(小孔)(2)没有控制孔的大小(面积)相同(3)小孔越大,成像越明亮(4)A
12.【答案】 (1)透过色光的颜色(2)反射色光的颜色
(3)因为红伞主要透过的是红光,红光照射到西瓜的红瓢上反射的主要也是红光,看上去瓜更红,更新鲜
13.【答案】 (1)红外线能否透过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 (2)A
14.【答案】 (1)A(2)菱;暗(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5.【答案】(1)直线(2)将装有酒精的浅盘放在激光笔前方的下侧,用火柴点燃酒精
(3)墙上红色的光点在晃动
三、光的反射
16.【答案】 (1)玻璃板(2)不变
(3)首先在平面镜所在位置画直线,然后确定蜡烛 M 的位置,并在此位置标 A;移动蜡烛 N,直到与蜡烛 M 的像完全重合,并在蜡烛 N 位置标 A′;改变蜡烛 M 的位置,同上确定 B、B′,C、C′。物距等于像距,物像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17.【答案】 (1)反射和折射(2)小于(3)B(4)105°
18.【答案】 (1)大小(2)确定像的位置(3)虚(4)不变
19.【答案】 (1)在蜡烛A侧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A的像,并移动蜡烛B,使它与蜡烛A所成的像重合,看上去蜡烛B也被点燃(合理即可)
(2)20;能(3)不变
20.【答案】 (1)弱;重合
(2)薄玻璃板未与纸面(或水平面)垂直(合理即可);
21.【答案】 (1)③(2)亮(3)B,C
22.【答案】 (1)薄玻璃板(2)比较物体和像的大小关系(3)不变(4)上方
23.【答案】 (1)等于(2)不能;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3)可逆性
四、光的折射
24.【答案】 (1)Ⅱ;变大(2)上升
25.【答案】 (1)B(2)90 (3)小于(4)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
26.【答案】 (1)10;粗糙(2)C3)倒立、缩小的实像;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27.【答案】 (1)10.0(2)蓝(3)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最清晰的像时就测出了像距
28.【答案】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2)放大;幻灯机(3)远离(4)向上;C(5)晶状体;A
29.【答案】 (1)像在光屏中央(2)1、2、3、5、6、4(3)凸(4)D
30.【答案】 (1)C
(2);倒
31.【答案】 (1)10(2)放大(3)D(4)凸透镜下移/光屏上移(5)B
32.【答案】 (1)A(2)左(3)凹(4)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一、声音和听觉
1.某班学探究小组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想:①用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1)为了验证其猜想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___ _____,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方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实验结果如下:? 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②是________的。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
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
丙 钢丝 5cm 0.1mm2 紧
丁 钢丝 5cm 0.1mm2 松
2.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页表。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__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______有关。
(2)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________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__。
3.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甲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它说明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 ____。
(2)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完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作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如乙图所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①是正确的。
4.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___ _____。
(2)小华同学,用手敲鼓,鼓面发出响声,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 ____。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所示,接通瓶中的手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小。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

5.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实验研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l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人的耳朵的。
(2)当人的头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看不见表,这说明________,同时也听不见表声;如果此时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________(入射角/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________(能/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3)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________(强/弱)于玻璃板。

6.古筝,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

(1)小红在古筝演奏中发现,拨动不同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松紧程度有关。于是她利用弦音计(如图甲)做研究,弦音计上有四根固定在“音箱”上的琴弦,每根弦线的松紧程度都相同。她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图中已标出.若她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________的关系。
(2)小红在古筝演奏中还发现,古筝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声的________偏离了标准,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琴弦右端的弦钉来“调音”(如图乙所示),这是通过改变琴弦的________来实现的。
7.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所示).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6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________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20.2 20.8 21.1 20.5 20.7 20.9 20.7
双层 19.9 20.3 20.1 20.2 19.9 20.2 20.1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 ______
(4)实验中为了能使两种玻璃把玻璃球弹开的距离有较大的差异,请你提出一种可行的实验改进办法: __ ______
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最强 最弱 较弱
8.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

(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___ _____?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表:你认为表中空格处应填入________?
(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________?
(4)你认为影响吸音性能的因素除了材料的种类,可能还有材料的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9.下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
序号 介质 温度(℃) 速度(m/s)
A 空气 0 331
B 空气 15 340
C 空气 20 344
D 水 0 1450
E 铁 0 4900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比较________(填“序号”),可得: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__。
(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水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________声敲打声。
二、光的颜色和传播
10.某校在一次学生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表面颜色关系”的活动中,向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实验器材及生活废弃物(均已消毒),小明所在实验小组领取了如下物品:
A.250ml易拉罐2个???? B.50m矿泉水瓶2个???? C.铁皮两片???? D.火柴 ???E.蜡烛??? F.温度计??? G.黑色密封带(用胶带代替
小明仔细查看后,发现每个实验组至少可以选择不同的三组材料进行实验。
(1)如果你是小明,请你选择合适的一组材料进行实验: ________(填编号)。
(2)根据你所选的上述材料设计实验,写出简要步骤: ____ ____。
(3)假如小明的实验设计及操作都没有问题,请你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小明通过本实验得出的结论: _____ ___?。
11.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

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1)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________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在这过程中观察 光屏上像的亮度。
(2)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___ _____。
(3)为验证猜想3,固定烛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现象如下表。
圆孔的直径/mm 小于1.0 1.0 1.5 2.0 2.5 4.0
像的清晰度 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较模糊 模糊
像的明亮程度 ——逐渐变亮→
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________。
(4)通过该探究实验,当成像清晰时,可观察到的像的形状有? ????。
A.?烛焰形??????????????????????B.?三角形??????????????????????????????????C.?圆形??????????????????????????????????D.?棱形
12.某学校课外兴趣小组在黑暗的实验室里,对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的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实验一:光后用不同颜色的玻璃对着不同额色的光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透明物体的颜色
照射光的颜色 绿色 红色 红色 绿色 白光
玻璃的颜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黄色
观察到的颜色 绿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黄色
(1)由表一可以待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________决定的;
(2)实验二:将不同颜色的光分别照射到不同颜色的纸上,观察纸的颜色,得到的结果如表二所示。
表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照射光的颜色 绿色 红色 红色 绿色 白光
玻璃的颜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黄色
观察到的颜色 绿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黄色
由表二可以得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________决定的。
(3)请你由上述结论解,为什么水果店卖两瓜(红瓤)时,总喜欢挥一顶红色的遮阳伞?
13.小科了解到电视机遥控是通过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来传输信号的。他想进一步了解红外线是否具有可见光的某些传播规律。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在遥控器前面分别用相同厚度和大小的硬纸板与玻璃板遮挡,保持遥控器方向、遥控器和电视机的距离相间,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机”按钮,发现用硬纸板遮挡时不能控制电视机,用玻璃板遮挡时能控制电视机。
实验二:将遥控器对准天花板,调整遥控器的方向并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机”按钮, 发现遥控器处于某些方向时能控制电视机。
(1)小科进行实验一所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
(2)实验二现象能证明??????? 。
A.?红外线遇障碍物会发生反射????????????????????B.?红外线反射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4.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
(1)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的影响,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________。

(2)研究距离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用开有尺寸大小为1厘米的菱形孔的卡片甲对着太阳,当卡片距地面30厘米时,光斑呈________形,将卡片逐渐远离地面时,光斑逐渐变________(填“亮”或“暗”)。
(3)活动中太阳通过小孔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的现象称为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现象说明了________。
15.小雨在吃烤肉串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现象:通过烤炉上方看对面的人,感觉对面的人好像在晃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小雨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火炉上方的空气被加热后,其疏密程度在不断发生变化,光进入这种不均匀的热空气会发生折射,传播方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看起来感觉对面的人在晃动。为了验证这种分析是否正确,回到家后,小雨利用一支激光笔、一个装有酒精的浅盘及火柴,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如图所示,将激光笔固定在小桌上沿水平方向照射,用喷壶向激光笔的前方喷水,看到激光笔发出的一束红光射向墙面,墙面上有一个红色光点保持不动,这说明光在均匀的空气中是________传播的。
(2)如果要让这束红光穿过不均匀的空气,接下来小雨的做法应该是:_____ ___。
(3)如果小雨的分析是正确的,他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____ ____。
三、光的反射
16.为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小金进行了实验。

(1)小金应选择________(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作为实验材料之一,以便观察到其后方的蜡烛,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等;
(2)小金按甲图实验,将蜡烛靠近(1)中所选的材料一段距离,像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3)小金做了三次实验,获得物与像的位置关系如图乙所示,接下来的处理是________,从而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17.某同学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时,将光从不同方向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获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入射角α 0° 15° 30° 45° 50° 60°
反射角β 0° 15° 30° 45° 50° 60°
折射角γ 0° 11° 21° 30° ????? 41°
(1)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光的________现象。
(2)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增大值________入射角增大值。(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请你根据上述规律判断:当入射角为50°时,折射角大小的范围是? ????。
A.?γ<30°???????????????????????????????????B.?30°<γ<41°???????????????????????????????????C.?γ>41°
(4)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入射角为45°时,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大小为________。
18.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实验中选取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________关系。
(2)实验时不采用平面镜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不仅能观察到A蜡烛的像,也便于________。
(3)实验中若移开与像完全重合的蜡烛B,用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________像。
(4)小红正对玻璃板,为了让她右边的同学也能够看见蜡烛A的像,她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A的像的位置________。
19.科学兴趣小组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M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将蜡烛A放置于玻璃板前固定并点燃,如图所示。

(1)为确定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 ___。
(2)第一次成像时测得A到玻璃板的距离为5cm。固定蜡烛A不变,将玻璃板平移至B点再次成像,此时像到蜡烛A的距离为________cm。若在像与玻璃间放一与玻璃板等大的木板,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像。
(3)实验中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0.小欢和小乐在实验室合作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据图回答问题:

(1)小欢将点燃的蜡烛A竖立在薄玻璃板前,并拿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薄玻璃板后移动,直到看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如图甲所示。在完成上述操作时,实验室内的光线应________(选填“强”或“弱”)一些;此时,从小乐的角度看,蜡烛B与蜡烛A的像 ________?(选填“重合”或“不重合”)。
(2)小欢若按图乙所示进行探究,会因一处操作不当而难以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写出操作不当之处________;并在图乙中画出蜡烛A所成的像。________?。
21.通过玻璃门(如图甲)可简单地验证平面镜成像的某些规律。

(1)先在房间A的地砖拼接处放一标记物,然后到房间B,若实验者及标记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他应向________(填序号)方向移动。
(2)为了让成像更清晰,房间B的亮度要比房间A________。
(3)对本实验的相关评价,合理的有_____。
A.?证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虚像
B.?利用地砖方便地确定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
C.?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实验,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2.如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室提供了平面镜和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________(平面镜/厚玻璃板/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2)此实验中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____ ____。
(3)小金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后,回家观察到他家里的餐桌桌面上有块水平的圆形玻璃转盘,距转盘1.8m高处有一盏灯,该灯通过转盘成像如图乙所示。若用手拨动转盘使其水平旋转,则会观察到灯的像的位置________(改变/不变)
(4)细心的小金还发现家里汽车(如图丙)的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这样设的目的17的是夜间开车时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在车窗的________(上方/下方),不致影响司机观察路况;
23.有位同学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竖直纸板可沿虚线折叠.

(1)如图甲,先让纸板在同一平面内,沿纸面射入一条光线EO,并找到反射光线OF,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将纸板如图乙折叠,________在纸板ONF上看到反射光线(填“能”或“不能”),
由此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光的反射规律有哪些?___ _____;
(3)如果把图甲中的入射光线沿FO射入,则反射光线将沿OE射出,这说明了光路具有________;
四、光的折射
24.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使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0cm。

(1)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0cm刻度线位置时,光屏应在________(填“I”“II”或“Ⅲ”)区域内左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若得到清晰的像后,只将光屏和蜡烛的位置对调,则像的大小________(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2)当蜡烛逐渐燃烧变短时,光屏上烛焰的像将随之__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
25.如图所示, 甲、乙分别是小科同学用相同的蜡烛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手指放在蜡烛? ________的烛芯顶部不会被烧痛(选填“A”或“B”)。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选用的凸透镜焦距为 20cm,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移到________cm 处,可以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3)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后,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 5cm,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左移动 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cm 的距离。
(4)请比较平面镜所成像与第(2)题中凸透镜所成像的不同点:____ ____。
26.小欢利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的中心恰好呈现清晰的像。回答问题:

(1)此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为了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________?(选填“光滑”或“粗糙”)的白板。
(2)若此时,小欢的手指尖不小心触碰到了凸透镜,在光屏上将看到? ????(选填字母)。
A.?指尖的像????????????????????B.?指尖的影子????????????????????C.?烛焰完整的像????????????????????D.?烛焰不完整的像
(3)小欢把蜡烛移动到A处,并通过移动光屏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上所成像的性质是________。小欢又将A处的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发现光屏上仍成清晰的像,只是像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写出光屏上仍成清晰的像的原因。____ ____?。
27.小科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

(1)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小科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结论是:对同一凸透镜,________光入射时焦距小些;
(3)探究完成后,小科和其他同学用焦距为 8.0cm 的凸透镜和蜡烛进行成像实验。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 16.0cm 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 19.0cm、13.0cm, 与理论像距 16.0cm 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______ __。
28.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红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调整凸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甲所示,这一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
(2)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于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小红看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烛焰清晰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光学设备名称)。
(3)实验中,如图乙所示的位置,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小,若蜡烛的位置不动,透镜应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蜡烛。
(4)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________移动,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________(选填A.无影响? B.像变为原来的一半? C.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D不成像)。
(5)我们的眼睛中有类似于凸透镜的结构,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________的形状,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现代生活中,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下列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原理图正确的是________。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29.小军和小民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其目的为了___ _____?。
(2)小军和小民商议,先用眼睛来观察一下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于是,他们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0cm处,小军负责将蜡烛从透镜一侧50cm处逐渐向透镜靠近,小民从另一侧透过透镜观察烛焰,并按照观察到的像的大小进行编号,然后整理记录观察到的几个像的情况如图乙所示.小军想知道观察到的各个像的先后顺序,小民有些已记不清楚.请你帮他排列出来:________?。
(3)在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已经在光屏上呈清晰的像,现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为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__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
(4)在图甲中的光屏上已经呈清晰像的情况下,若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对光屏上的像会造成什么影响?? ????(选填)。
A.?像变成原来的一半大小,但变亮?????????????????????????B.?像的大小、亮度均不变
C.?像变成原来的一半,但变暗????????????????????????????????D.?像大小不变,但变暗
3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中央, 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1)实验中各器材的摆放位置如图甲所示,若要研究物距大于 2 倍焦距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则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填字母);
a.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保持不变,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
b.光屏位置保持不变,将蜡烛移至 15cm 刻线处,移动凸透镜直到找到清晰的像
c.凸透镜位置保持不变,将蜡烛移至 15cm 刻线处,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
(2)凸透镜能成等大的像吗?为了在实验中准确的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小明采用了以下的做法:
①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把点燃的蜡烛和玻璃板放置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上,用笔在纸上画出蜡烛的“像”。请你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乙中画出 A 点在平面镜中的像
A′的位置,并画出入射光线 AO 的反射光线________;
②将画有烛焰“像”的纸________(填“正”或“倒”)贴在光屏上,这样便能在接下 来的实中准确的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1.小科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

(1)此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图乙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倒立、________的实像;
(3)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________(填字母)。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4)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写出一种可行的方法:____ ____。
(5)完成图乙实验后,小科同学不小心碰到凸透镜,使安装不牢固的凸透镜在原位置下滑,致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直线上,关于此现象小科同学作出如下判断,其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凸透镜将不再成像??????????????????????????????????????????????B.?仍然能成一个与题(2)具有相同性质的像
C.?光屏上可能看不到像???????????????????????????????????????????D.?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可能会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32.小明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装置如图甲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图甲中光屏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填序号)
A.?28cm????????????????????????????????????????B.?18cm????????????????????????????????????????C.?8cm
(2)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调节一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
(3)若步骤(2)中未调节光屏的位置,则需在凸透镜前加一个________(填“凸”或“凹”)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的像;
(4)若将印有字母“F”的纸片(图乙)放在离凸透镜5cm的地方,我们能看到的清晰的像是丙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