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概括你对花木兰的印象
孝顺 能纺织 善骑射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周
北方
南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东
汉
隋
朝
东魏
北齐
南朝
北朝
西魏
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386 北魏建立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439 北魏统一北方
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1、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矛盾激化:
3、人民起义不断
改革迫在眉睫----社会矛盾激化
马背上得天下,能否在马背上治之?
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2)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冯太后与孝文帝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出现统治危机。
3.北魏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4.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5.孝文帝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的先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
1、推行均田制
2、整顿吏治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一阶段改革——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
内 容
作 用:
创建新制
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均田制
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农民交纳租税并承担徭役和兵役。
均田制
影响
促进农业生产。
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巩固政权统治。
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
促进民族融合。
为隋唐提供制度借鉴。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规定由国家发放官吏的俸禄,严惩贪污枉法者。
俸禄制
作 用
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
整
治
吏
治
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而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二阶段改革——孝文帝主持
侧重点是:
目 的 是:
主要内容:
作 用:
汉化政策
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及改籍贯 3)建立门阀制度
4)学习汉族的制度①官制改革: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遵循《周礼》,提高孔子地位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
从平城方面看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从洛阳方面看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
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
结合“学思之窗”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易受强敌
迁都洛阳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移风易俗
三、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经济:农业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商业、农业、手工业)
奠定国家坚实的经济基础。
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
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为结束长期分裂奠定基础。
3、民族:促进鲜卑族社会制度封建化、
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牧马(魏晋墓壁砖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改革影响
生产方式农耕化
知识梳理
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加速政权封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