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四 第一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四 第一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0 13:3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1.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 )
A.鲜卑 B.匈奴 C.羯 D.氐

2. 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 )
A.鲜卑 B.匈奴 C.羌 D.氐
A
A
旧课回顾
3.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进展都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改革.请回答3-4题
C
B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评价其历史作用。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久的一天,他邀请主要将领赴宴,酒酣饭饱之时,宋太祖感叹说:“没有你们的出力,我不会成为天子,但是我现在整夜不敢安枕而卧。”宋太祖接着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无非图富贵二字,你们不如解去兵权,回家置田宅,饮酒作乐,颐养天年。”此后,武将的兵权解除,兵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
原因
④为对付辽、西夏在边境大量屯兵
①冗兵、冗官
②大兴土木
③向辽、西夏交纳“岁币”
问题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三冗”给北宋带来了什么后果?
后果
①军队战斗力低下;②积弱;
③边境危机;
④军费负担沉重。
①行政效率低下;
②官俸负担沉重。
①财政危机;
②积贫
③更戍法
从反面说明政治改革要重视:
精兵简政
“冗兵” “冗官” “冗费”


内忧外患
(一)内忧
1、
王小波、李顺起义(993年—996年)
2、农民起义
“均贫富”
以往的农民的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两汉、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
汉唐:是在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纵容土地兼并和苛捐杂税,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
外患
1、宋辽之战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阕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资,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洲交割。治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1)、此盟约签订的时间
(2)、此盟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怎样评价这一盟约
-------澶渊之盟
①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
②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③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
(1)时间:
(2)内容:
⑶评价:

积极:客观上暂时维持了两国的和平

消极:①反映统治者的无能,是积弱的表现。
②加重北宋财政负担,加剧积贫。
1004
----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2、宋夏之战
⑴时间: 1040—1042;宋仁宗
⑵和约:庆历和议
⑶内容:宋给夏银两7.2万两,绢15.3万
    匹,茶3万斤。     
⑷评价:
积极:暂时维持和平。
消极:反映积弱,加剧积贫。

愁啊愁,
愁到白了头。
社会危机何时解,
让我再无心忧……
北宋愁眉不展的君主---宋仁宗
北宋皇帝愁什么?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请问:范仲淹“忧”什么?
-------范仲淹
  湖南岳阳的岳阳楼,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岳 阳 楼
1、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2、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
3、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4、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整顿吏治
(核心)
缓和阶级矛盾
结果:
失败
主要
内容
影响:
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为了摆脱危机,巩固统治
庆历新政
目的:
官僚贵族的反对;仁宗动摇。
败因:
1043年
宋仁宗、范仲淹
时间:
人物:
小结:
积贫积弱的北宋
(王安石变法的北景)
兵虚财匮
内忧外患
庆历新政
根本原因:
集权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影响:
积极:结束分裂割据
消极:“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农民起义
内忧
土地兼并
外患
宋辽之战---澶渊之盟(1004)
宋夏之战---庆历和议
(时间、人物、目的、内容、结果、败因、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
王安石变法
必要性:
北宋积贫积弱;
财政危机、政治危机、边境危机的社会危机。
可能性:
1.庆历新政揭开了序幕。
2.王安石立志变法。
3.宋神宗继位,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
富国
强兵
育才
1、根本目的:
2、核心内容:
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
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富国强兵
3、主要措施:
1、富国: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清丈土地,
按土地等级收税
政府低息贷款
政府协调供求关系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减轻百姓负担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稳定物价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的收入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措施 内容 作用





改变积贫局面,
调整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强制借贷,利息偏高
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2、强兵:
保甲法
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
既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同时减少军费开支。
将兵法
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政府支出
军器监
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
保证了武器的质量
精兵
淘汰老弱
减少军费开支
措施 内容 作用





3、育才:
改革科举制
整顿太学
废诗赋取士旧制
以经义策论取士
使一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
撰注教材,作为考试依据
培养改革人才,革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措施 内容 作用
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改变积贫局面。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整顿加强军队,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加了武器装备。
关注人才的选拔、
培养和使用,为
变法造舆论。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编撰教材。
培养人才,发挥其才干为变法起了舆论作用。
富国
之法
强兵
之法
育才
之法
特点:以富国强兵为核心
措施 目 的   内 容 作 用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及结局
1、历史作用
2、最终结局:
失败
王安石变法收到了显著地成效,有哪些表现?
结论:王安石变法的性质:王安石变法是一场 (阶级) 为挽救统治危机而实行的 的改革。
1 增加了政府的 财政收入 ,缓解了“冗费”问题。
富国强兵
地主阶级
(开源)
(强兵)
2 加强了 军 事力 量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 积贫积弱的局面。
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③王安石“三不足”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
进步性(历史作用):
①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局限性:
①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
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失败根因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宋神宗之后,司马光任宰相时废除新法。再之后,又出现借新法聚敛之事,变法已发生变质,实已失败。
司马光
变法期间,黄河流域发生蝗灾和旱灾,一些守旧官僚乘机大作文章。有个叫郑侠的小官,令人画了一幅“流民图”,描绘灾民的疾苦状况。他将这幅画呈送神宗,攻击新法造成民不聊生。朝廷的守旧官僚也群起诬蔑王安石。甚至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哭着要求宋神宗废除新法。
保守派
的反对
皇室成员
的反对
神宗坚
持新法
这一招果然厉害……
偏偏又碰上连年大旱,
保守派趁机大做文章。
思考:这说明变法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两位太后也
跑来起哄。
虽遭到各方
的指责,但神宗依然坚持变法。
神宗后迫于
压力罢免了王安
石,但他仍推行
新政直至去世。
失败原因:
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主要原因
2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直接原因
3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4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根本原因
(如:财政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
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 
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尖锐斗争。
 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
底,要注意用人。
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中心内容:庆—整顿吏治
     王—理财
改革程度:庆-局部改革
     王-全面改革
相同点:
背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目的: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
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不同点
背景: 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根本目的: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 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 商:成功
王: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