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全国百校联盟高二(下)线上开学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全国百校联盟高二(下)线上开学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0 14:3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全国百校联盟高二(下)线上开学历史试卷
一、本卷共48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分)某学者认为,先秦儒学具有两个基本的维度:一是对个人独立人格的坚持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关注;二是对社会伦理秩序、政治民生问题的关切。由此可见,先秦儒学(  )
A.注重社会核心价值观养成
B.是礼乐制的时代化发展
C.具有高度的人文自觉意识
D.立足于封建文化的整合
2.(1分)《管子》中提到:“君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百官服事离法而治则不祥”,认为既要“劝之以庆赏”,又要“振之以刑罚”,这样才能实现“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由此可见,《管子》(  )
A.提倡治国应礼法并举
B.蕴含了法家思想体系中最核心内容
C.被当时统治者所推崇
D.体现了儒家和法家治国理念的统一
3.(1分)战国时期,孟子认为通过教化“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同为儒家一派的荀子却提出人性天生为恶,“生而有好利”,但他认为这种恶性通过“化性”是可以改变的,从而在理论上论证了“圣人之治”和“德治”的可行性。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儒家不同学派间彼此攻讦
B.孔子之道在战国已被摒弃
C.荀孟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D.荀子学说成为时代的主流
4.(1分)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据此可知,陆贾(  )
A.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B.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
C.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
D.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5.(1分)由唐至宋崛起的士大夫阶层,上对社稷安危,下对生民利病,无不抱有舍我其谁的主体意识与深切真诚的现实关怀。这反映出(  )
A.儒家理想人格的责任担当
B.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的合流
C.儒佛道三教融合趋势初显
D.社会环境促进主流思想的转型
6.(1分)朱熹曾说:“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若夫治军省赋以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纪纲而已矣。”朱熹这一说法(  )
A.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
B.论述了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
C.提出了存理灭欲的道德观念
D.蕴含着知行合一的修养理论
7.(1分)明末清初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都曾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他们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据此可知(  )
A.君主专制导致明清王朝更迭
B.推翻君主制度成为了社会共识
C.儒学的正统思想受到了冲击
D.经世致用有利于政治制度变革
8.(1分)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炼丹”有所记载,其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古代炼制丹药的做法(  )
A.说明火药制作流程的科学
B.使中国进入了热兵器时代
C.体现了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D.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9.(1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雕版印刷技艺、中医针灸、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等分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
A.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 B.注重探究事物发展规律
C.具有精湛的制作工艺 D.具备比较强烈的实用性
10.(1分)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青铜铭文也首先传播到了各诸侯国,很快又传到了楚、吴、越等边陲之地。这反映出当时(  )
A.文字传播维护了中央集权
B.书法艺术已经成熟
C.文化交流助推了文字认同
D.文字与书法已结合
11.(1分)如表是有关筚篥(一种乐器)的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筚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亦云:胡人吹之以惊中国马云。” 《旧唐书?音乐志》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唐。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篥,有类于笳。 唐代《乐府杂录》
“築…龟兹之乐也。以竹为管,以苇为首…至今鼓吹教坊用之。以为头管。” 宋代《乐书》

A.自宋以后筚篥被称为头管
B.筚篥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C.筚篥仅应用于宫廷音乐中
D.唐宋时期民族融合日益加强
12.(1分)世情小说《红楼梦》以社会的一个细胞﹣﹣家庭为核心对象,在爱情婚姻、兴衰际遇的经历中,通过人与人之间关系扩展辐射,从而反映广阔的社会情态与时代风貌。这体现了(  )
A.家庭联系社会的情节结构
B.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C.社会转型加速的时代要求
D.民主启蒙思想的家庭渗透
13.(1分)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理学思想已丧失主导地位
B.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
C.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
D.世俗文化得到了一定发展
14.(1分)魏源一生坎坷,参加抗英斗争,被投降派排挤,还被朝廷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等罪名革职,郁郁而终,但其《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甚大。魏源的经历从侧面反映了(  )
A.天朝上国的观念已被完全打破
B.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步履维艰
C.《海国图志》侵害了统治者利益
D.日本的明治政府阻挠中国走向富强
15.(1分)1880年,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和“恐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名唐胥铁路。该铁路的修建(  )
A.反映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嬗变
B.践行了早期维新派“实业救国”的理念
C.缓和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矛盾
D.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16.(1分)某学者指出:“康有为是那个国难时期的新贵。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他的学说,也不知道他的改革具体方案,只有极少数可以说是他的忠实同志。但是他的运动盛极一时,好像全国舆论是拥护他的。”这反映出(  )
A.维新变法的思潮具有盲目性
B.康有为具有杰出的宣传才能
C.维新变法运动缺乏社会基础
D.变法图存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17.(1分)如图两个著作的共同点是(  )

A.提倡文学革命 B.主张君主立宪
C.反对封建压迫 D.主张分权制衡
18.(1分)汉字中的“他”原本无男女之分。1920年刘半农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诗歌:“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男女平等得到了普遍认同
B.新文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C.社会主流思想发生了变异
D.文化运动推动了文学改良
19.(1分)1920年12月11日,《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了《图书馆典书课通告》:“将本校所藏关于俄国革命问题之参考书二十三种,陈列本课的第四阅览室内,以备同学诸君披阅。”这能够说明(  )
A.北京大学学生能翻阅《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马克思主义学说战胜了无政府主义思潮
C.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能够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D.北京大学成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20.(1分)某学者认为,20世纪初,一些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进人物,就已经表现出追求资本主义,同时又向往比西方资本主义更合理的社会制度这样一种诉求。这些“先进人物”的思想理论成果是(  )
A.维新变法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毛泽东思想
21.(1分)孙中山指出:国民党主张的民权,应该是“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这一论述的背景是(  )
A.辛亥革命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新文化运动取得巨大成功
C.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成为社会共识
D.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潮流
22.(1分)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道: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毛泽东这一说法在当时(  )
A.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指明了方向
B.促进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的实现
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3.(1分)1937年,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要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的主张。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等主张。这些主张(  )
A.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B.着眼于中国社会的实际
C.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
D.提升了中国抗战的地位
24.(1分)新民主主义理论认为,无产阶级的文化,必须做到“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由此可见,无产阶级文化的特点是(  )
A.多元化 B.大众化 C.本土化 D.革命化
25.(1分)1950年11月1日,《人民教育》发表社论,要求中等以上学校系统地揭露、批判美帝国主义过去在中国所传播的一切有毒害的思想影响,一切对美帝的幻想,国民党过去的欺骗,恐美病,所谓美国“民主”,美国生活方式,美国科学、文化,美国的强大等。该社论的题目有可能是(  )
A.《关于对中原新解放区知识分子方针的指示》
B.《积极实现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
C.《关于新收复城市大学教育方针的指示》
D.《开展抗美援朝的政治教育》
26.(1分)如表是某省1949﹣1957年各类学校和卫生技术人员统计表。对表格解读合理的是,建国初期该省的教育医疗(  )
高等学校 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万人) 小学在校学生(万人) 医院床位数(万人) 卫生技术人员数(万人) 其中:医生(万人)
数量(所) 在校学生(万人) 数量(所) 在校学生(万人)
1949 1952 1957 2 3 5 0.10 0.26 0.86 24 88 78 0.54 2.16 3.60 3.06 7.04 15.26 66.37 193.44 281.42 0.02 0.45 0.96 0.03 1.30 4.47 80人 0.63 2.38

A.取得了长足进步 B.形成了完整体系
C.满足了社会需要 D.走在了全国前列
27.(1分)《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作于1958年的作品,首演即好评如潮,但在“文革”时期,其被指为“大毒草”遭禁播,直到1978年6月才开禁播放。这可以用来佐证(  )
A.“双百”方针的成就及其曲折发展
B.政治运动决定了艺术的创作
C.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D.改革开放促进了艺术的复兴
28.(1分)邮票是历史和现实的桥梁。如图是1979年的邮票,主要是为了纪念和肯定“双百”方针。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A.学术和艺术领域的成就斐然
B.社会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
C.科技文化体制开始进行改革
D.“三个面向”取得突出成就
29.(1分)如图是北京大学1977年的新生开学典礼。对此的合理解释是,当时中国高等教育(  )

A.体制革新渐趋深入 B.高校招生制度开始恢复
C.实现了大众化目标 D.形成了多样的招生途径
30.(1分)1985年,中共中央决定: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分配。这一决定(  )
A.有利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
B.加速了科技机构的市场化转型
C.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促进了科教事业与企业的合一
31.(1分)现代中国正走入“微时代”,出现“微信”“微博”“微课”“微讲座”等“微工具”或“微事务”。对此的合理解释是,当代中国(  )
A.科学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
B.科技进步促使社会节奏加快
C.传统科技观念遭到了颠覆
D.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地结合
32.(1分)“辉煌属于希腊,荣耀归于罗马”,关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孟德斯鸠这样评论道:有商业的地方就有自由、美德和法治。这说明了(  )
A.商业发达地区必然产生民主理念
B.孟德斯鸠不重视农业文明的发展
C.经济社会环境影响文化政治发展
D.民主政治依赖于宽松的社会环境
33.(1分)苏格拉底认为灵魂的本质是理性,人应在追求绝对确定的知识中认识自己,培植完整的道德人格,以善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善是天地万物的秩序,也是人的本性与白由所在。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
A.对人文精神进行了反思 B.主张实现人格绝对平等
C.大力提倡“美德即知识” D.全盘否定了智者的启蒙
34.(1分)欧洲某一时期的建筑(如图)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取代了盛行的哥特式风格,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构图的主题。这一时期是指(  )

A.希腊城邦时代 B.欧洲中古时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35.(1分)如图为立陶宛2017年1月5日发行的欧洲宗教改革500周年邮票(背景为马丁?路德和维滕贝格教堂剪影)。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欧洲宗教改革(  )

A.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和文化格局
B.只局限于上层社会
C.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D.矛头直指封建专制
36.(1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平等的精神和极端平等的精神的距离,就像天和地一样”“民主原则的败坏,不仅发生在人们丧失平等精神的时候,而且发生在产生极端平等精神,每个人都要同他们选举的领导人平等的时候”。由此可见,孟德斯鸠(  )
A.否定了人人平等的精神 B.提倡代议制民主
C.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平衡 D.赞同人民主权论
37.(1分)卢梭提出:“没有自由就不会有爱国思想;没有道德,何来白由;没有公民,就无所谓道德……打算培养公民,就一定要从儿童时代教育起。”卢梭强调的是(  )
A.公民教育 B.天赋人权 C.主权在民 D.职业教育
38.(1分)新闻作为一个形式多样的制度是在1630﹣1650年间出现的。到1715年,西方大部分国家都有了“日报、时事报”或“杂志”,他们就道德和社会的题目提供新闻、杂评或短文、或集新闻报道及评论于一身。这(  )
A.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B.助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C.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D.净化了欧洲的社会风气
39.(1分)如表为18世纪中后期欧洲思想界部分情况简表。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
欧洲思想界情况(部分)
英、法等国的沙龙。咖啡馆成为人们交流前沿思想的重要场合
欧洲国家科学院、科学学会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的传播
德意志哈雷大学、哥廷根大学实行宗教宽容,学术相对自由
意大利维柯《新科学》、贝卡里亚《论犯罪与惩罚》发表

A.科学观念与人文思想相交融
B.近代自然科学逐渐兴起
C.启蒙思想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D.国家间文化发展不平衡
40.(1分)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康德旨在说明(  )
A.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启蒙的真谛在于实现思想自由
C.在主权在民基础上实现人人平等
D.社会契约与信仰自由理应结合
41.(1分)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从近代科学的角度看,正是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材料意在强调牛顿力学体系(  )
A.使自然科学脱离神学而完全独立
B.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重要标志
C.为技术进步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D.直接指导瓦特发明了近代蒸汽机
42.(1分)1859年11月24日,这是很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伦敦众多市民涌向一家书店,争相购买一本刚出版的新书,随后,生物学领域掀起一场革命。这场“革命”(  )
A.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B.否定了君权神授传统观念
C.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根基
D.形成了新的工业革命浪潮
43.(1分)史载,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是由古希腊希罗于1世纪发明的汽转球,是一个玩具。从17世纪开始,塞维利、纽可门等对蒸汽机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765年到1790年,瓦特经过一系列实验最终发明出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技术革新需要一定的实践积累
B.科学须与技术结合才能发展
C.社会状况决定了科技发明效果
D.科技推动生产时间逐渐加快
44.(1分)1665年,牛顿通过棱镜发现了白光的光谱,但仅仅过了几十年,慕尼黑的弗劳恩霍菲尔就发现不同光源的光谱是不同的,进而引导人们去研究元素及更细微的物质构成。这些发现(  )
A.成为了经典力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B.印证了经典力学的普适性
C.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使相对论和量子论相结合
45.(1分)1921年爱因斯坦首次访英时应邀入住海尔登爵士家,他刚进大门,海尔登的女儿竟激动得昏了过去。海尔登后来回忆爱因斯坦也不吝赞美:“他与众不同。他不愿意引人注意,但那无庸置疑的天才却驱使他前行,不让他有片刻喘息。”这可以用来佐证(  )
A.相对论已经被大多数人理解
B.经典力学体系已经被推翻
C.相对论已产生一定社会影响
D.量子力学推动了科学发展
46.(1分)如图为20世纪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示意图(单位:%)。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B.科学理论应用化趋向日益明显
C.科技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D.科技与生产结合程度逐步加深
47.(1分)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首先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新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
B.信息产业主导经济全球化
C.新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D.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革命
48.(1分)如图是德国艺术家弗里德里希创作于1818年的《云海上的旅人》,后被德国汉堡美术馆收藏。据此可知,该画作属于(  )

A.印象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二、填空题(共3小题,每小题25分,满分52分)
49.(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义轻利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其核心是重精神的价值,轻物质的价值,好名而不好利,务虚而不务实。在先秦,持这种观念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并赋予了一定的阶级内容。他认为,统治者只要讲文德,进行感化,就能使人民归服。孟子从国家的角度谈论问题,也是把义放在第一位。汉朝武帝以后,儒家思想开始处于正统地位,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在董仲舒那里得到了充分发展,董仲舒要求人们一味迫求道义,放弃功利,将道义和功利对立了起来。义利之辨在宋代朱熹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朱熹认为人欲是利,天理是义,仁义道德与利欲是对立的,因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摘编自王鲁英《论洋务运动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材料二 近代义利价值观的演变分为四个时期: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以义生利,兴利除弊;洋务运动时期主张重义兴利,利国利民;维新运动时期主张义利并重,义利和谐;辛亥革命时期主张义利统一,建立革命道德。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展,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贯穿着强烈的救亡意识。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呈现出比较复杂的面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用以规范人们行为的传统伦理道德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面临着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问题。尽管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错综复杂,但存在着一个慈的发展趋势,即由重义轻利的传统义利价值观向义利并重的近代义利价值观演变。
﹣﹣摘编自赵璐、白俐《论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的演变及特点》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义利观的演变趋势,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与近代义利观的异同,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5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反映了世界技术领域的重大人物(前16名),颜色深浅、指数大小表示影响大小。
﹣﹣摘编自(美)默里《文明的解析》

运用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对图表的内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图表中一个或多个人物进行论证探讨;也可以对图表人物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人物,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51.(15分)材料:在中共早期建党史上,有“北李”与“南陈”之说,“北李”指李大钊,“南陈”指陈独秀,他们是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最早的追求者,但由于思想察赋与个人喜好的差异,二人的思想样态与信从之途存在一定的不同。就李大钊而论,因为有稍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经历以及重视理论实效性的特点,故能比较快地对十月革命有所反应,并能由此及彼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迅速地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反观陈独秀,对理论的态度迥乎有别,对此晚年的他曾有清楚的自省,称自己“自来立论,喜根据历史及现时之世变发展,而不喜空谈主义,更不喜引用前人之言以为立论之前提”。这种忌“空谈”的禀性既决定了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反应相对迟滞,也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的把握,从而不但导致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之路历时较长,也形塑了其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思想学说长时间交杂并存的思想样态。
﹣﹣摘编自靳希光《“南陈北李”的协作与分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和陈独秀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相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大钊和陈独秀追求马克思主义的不同之处。


2019-2020学年全国百校联盟高二(下)线上开学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卷共48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主要考查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特征。
【解答】材料表明先秦儒学具有两个基本的维度,这体现了先秦儒学具有高。度的人文自觉意识,C项正确;
由材料不能得出先秦儒学注重社会核心价值观养成,排除A项;
礼乐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排除B项;
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2.【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时期的主要思想。
【解答】材料中《管子》中的思想注重礼与法的相互补充与融合,A项正确。
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
材料没有体现统冶者对《管子》的态度,C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儒法两学派治国理念的统一,D项错误。
故选:A。
3.【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孟子认为通过教化“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认为这种恶性通过“化性”的主旨分析比较出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点。
【解答】依据材料“孟子认为通过教化“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认为这种恶性通过“化性”是可以改变的”可知,孟子与荀子都重视教化的作用,二人思想具有一致性,故C项正确。
A项中的摒弃与材料及所学知识不符,排除。
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C。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反映的要以道德治国,没有体现出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材料没有直接反对黄老治国思想。
C.材料不是强调社会教化,而是强调以德治国。
D.以德治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故选:D。
5.【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儒家思想变化。
【解答】由材料“深切真诚的现实关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儒家理想人格的责任担当较强,A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儒家理想人格的责任担当,没有体现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的合流,B项错误;
宋代儒佛道三教已经完成融合,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环境促进主流思想的转型,D项错误。
故选:A。
6.【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若夫治军省赋以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的主旨,并正确把握朱熹思想主张。
【解答】依据材料“若夫治军省赋以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可知,体现了朱熹“正君心”的政治理论,这论述了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故B项正确。
A项是董仲舒的思想,排除。
C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D项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
故选:B。
7.【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都曾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解答】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都曾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这使儒学的正统思想受到了冲击,
故C项正确。
材料中未体现明清王朝更迭的原因,故A项错误。
他们反对的是君主专制,未体现反对君主制度,更体现不了推翻君主制度成为了社会共识,故B项错误。
材料中未体现经世致用所引导的制度变革,故D项错误。
故选:C。
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火法炼丹”。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药的出现于中国古代炼丹家有关,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炼丹“的记载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
材料说的是“火法炼丹”,而不是制作火药,故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出火药武器的使用,故排除B。
材料体现不现中国科技在世界的地位,故排除C。
故选:D。
9.【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雕版印刷技艺、中医针灸、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等”。
【解答】材料中申遗科技类涉及纺织、制纸、印刷、珠算、针灸等门类,都是具备比较强烈的实用性,故D项正确。
A、C说法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B项说法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不符,故排除A、B、C。
故选:D。
10.【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形成与演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青铜铭文也首先传播到了各诸侯国,很快又传到了楚、吴、越等边陲之地”。
【解答】根据材料“青铜铭文也首先传播到了各诸侯国,很快又传到了楚、吴、越等边陲之地”可知,文化交流助推了文字认同,故C项正确。
西周实行分封制,不是中央集权,故排除A。
B、D是在汉末魏晋时期,故排除。
故选:C。
11.【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信息得出筚篥这种乐器本自龟兹之乐,结合龟兹的地理位置和丝绸之路相关知识分析。
【解答】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四则材料中均提及筚篥这种乐器本自龟兹之乐,龟兹是古代西域大国之一,因此可以认定的是筚篥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故B项正确。
宋代《乐书》中筚篥被称作头管,但宋以后对笔策如何称呼不详,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筚篥仅应用于宫廷音乐中,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合,故D项错误。
故选:B。
1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家庭为核心对象……从而反映广阔的社会情态与时代风貌”。
【解答】材料主要说明明清时期的世情小说以家庭为对象折射社会情态与时代风貌,这体现了家庭联系社会的情节结构,故答案为A项。
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现代主义风格,而《红楼梦》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更谈不上加速,故排除C项。
民主启蒙思想材料也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故选:A。
1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
【解答】根据材料“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世俗文化得到了一定发展,故D项正确。
A、B与史实不符,C项表述材料均未体现,均排除。
故选:D。
14.【分析】本题考查了魏源与《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著作,书中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师夷长技”只是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解答】从材料可知,魏源的一生充满坎坷,这与其提倡“向西方学习”有一定关联,B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ACD。
故选:B。
15.【分析】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解题的关键是“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恐误各兵船之用”“唐胥铁路”。
【解答】题干材料信息“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恐误各兵船之用”“唐胥铁路”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故D正确;
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16.【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解题的关键是“康有为是那个国难时期的新贵。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他的学说,也不知道他的改革具体方案,只有极少数可以说是他的忠实同志。但是他的运动盛极一时,好像全国舆论是拥护他的”。
【解答】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打出变法图存的旗号,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迫切需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认可,D项正确;
康有为制定具体改革方案,试图以此救亡图存,并不具有盲目性,A项错误;
康有为成为“新贵”,主要是由于其主张顺应时代要求,而非宣传才能,B项错误;
维新派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各阶层爱国力量的要求,并非缺乏社会基础,C项错误。
故选:D。
17.【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文化。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中《狂人日记》和《论法的精神》的内容分析比较。
【解答】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白话文小说,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吃人的礼教;《论法的精神》核心思想是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反对封建专制政体,两者都反对封建压迫,故C项正确。
A项不符合《论法的精神》;B、D两项不符合《狂人日记》,排除。
故选:C。
18.【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解答】刘半农的诗歌运用了白话文,而不是文言文,首创了“她”字,明显体现了平等、通俗的特点,这与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文学改良有关,故D正确;
ABC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D。
19.【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解答】《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是毛泽东在大革命期间的著作,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排除A;
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学说战胜了无政府主义思潮,排除B;
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排除C;
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可以借阅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书籍,说明北京大学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故D正确;
故选:D。
20.【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20世纪初,一些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进人物”,结合孙中山三民主义提出的时间和内容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20世纪初,一些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进人物”,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以孙中山为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倡三民主义,追求民族自强,关注民生问题,故B项正确。
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不符合材料所述时间,故A项错误。
民主科学、毛泽东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两项。
故选:B。
21.【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面私”,结合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和背景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中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面私”,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的讲话,当时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这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背景,故D项正确。
材料现象是1924年,辛亥革命是1911年开始,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项没有涉及中国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
故选:D。
22.【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依据材料“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可知,毛泽东强调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指明了方向,故A项正确。
B、D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23.【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可知,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再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的这些主张都是从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出发,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A项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依据题干材料时间可知,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因此C项中的社会主义革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项在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故选:B。
24.【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内容分析其特点。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说明文艺工作者和文艺作品要为群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体现了大众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
25.【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1950年11月1日”、“反美教育”,结合朝鲜战争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志愿军赴朝作战。材料限定时间为1950年11月,中心思想是反美,符合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故选D项;
其余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D。
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建国后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期该省的教育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A项正确。
B.材料看不出我国新增完整教育体系。
C.材料中的数据反映不了满足社会需求。
D.材料看不出该省的教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故选:A。
27.【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作于1958年”“在‘文革’时期……遭禁播”“1978年6月才开禁播放”。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于1956年提出,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于1958年”,体现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就;从材料中的《梁祝》“在‘文革’时期……遭禁播”“1978年6月才开禁播放”又可以看出“双百”方针的曲折发展,所以,A为正确答案。
B中的“决定了”说法太绝对,C、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
故选:A。
2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社会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
【解答】A.1979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学术和艺术领域受到冲击,排除;
B.纪念和肯定“双百”方针说明当时中国社会文化领域正在“拨乱反正”,正确;
C.材料并未体现科技文化体制开始进行改革,排除;
D.三个面向是1983年提出,排除。
故选:B。
2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来进行分析。
【解答】A.体制改革深入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7年“高考”恢复,北京大学迎来了一批新生,故答案为B项。
C.材料看不出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目标。
D.材料看不出多样的招生途径。
故选:B。
3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有利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故A项正确。
B.材料主要强调的不是加速科技机构的市场化转型。
C.科教兴国战略是90年代提出来的。
D.材料不是侧重强调科教事业和企业的合一。
故选:A。
31.【分析】本题考查信息技术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微时代”“微信”“微博”“微课”“微讲座”等。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微时代”是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的具体表现,其推动力是科技的发展,故B项正确。
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C、D两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故选:B。
32.【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有商业的地方就有自由、美德和法治”。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业社会的平等互利思想和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民主制的建立,所以,经济和社会环境会影响文化和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
商业发达的区域未必产生民主理念,A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出孟德斯鸡对农业文明的态度,排除B项。
宽松的社会环境促进民主政治发展,但民主政治“依赖”宽松的社会环境不准确,程度过深,故D项错误。
故选:C。
33.【分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解题的关键是“灵魂的本质是理性,人应在追求绝对确定的知识中认识自己,培植完整的道德人格,以善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善是天地万物的秩序,也是人的本性与白由所在”。
【解答】从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在追求绝对确定的知识中认识自己,培植完整的道德人格,这反映出苏格拉底大力提倡“美德即知识”,故C项正确;
材料本身体现的就是人文精神,而不是对其的反思,故A项错误;
B项表述与材料不符,排除;
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C。
34.【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中建筑的特点,结合文艺复兴形式特点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建筑有复兴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的色彩,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正是借助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宣扬人文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故C项正确。
ABD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C。
35.【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和图示,结合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和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欧洲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否定了教会的权威,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促进欧洲以及世界历史进程和文化格局,故A项正确。
宗教改革的范围是人民大众,不是局限于上层社会,故B项错误。
C项是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
D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
故选:A。
36.【分析】本题主要启蒙运动,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材料“民主原则的败坏,不仅发生在人们丧失平等精神的时候,而且发生在产生极端平等精神,每个人都要同他们选举的领导人平等的时候”体现的是孟德斯鸠强调要维护民主,就要坚持平等精神,但要避免极端平等精神,否则就会导致民主原则的败坏,故B正确。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37.【分析】本题考查卢梭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没有自由就不会有爱国思想;没有道德,何来白由;没有公民,就无所谓道德……打算培养公民,就一定要从儿童时代教育起”。
【解答】材料的中心意思是从儿童时代开始,就应该加强公民教育,A项正确;
B、C、D三项与材料主旨无直接关系,排除。
故选:A。
38.【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判断出处于启蒙运动时期,正确分析材料“西方大部分国家都有了“日报、时事报”或“杂志”,他们就道德和社会的题目提供新闻、杂评或短文、或集新闻报道及评论于一身”的主旨得出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解答】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启蒙运动时期,依据材料信息“西方大部分国家都有了“日报、时事报”或“杂志”,他们就道德和社会的题目提供新闻、杂评或短文、或集新闻报道及评论于一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助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故B项正确。
A项表述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C、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B。
39.【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紧扣主旨,结合启蒙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分析。
【解答】从表格信息可知,启蒙思想通过多种途径广泛传播,这说明启蒙思想具有一定社会基础,故C项正确。
A、D两项所述材料未体现,排除。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B项所述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C。
40.【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得出康德思想的主旨是思想自由,要有理性思考。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康德强调的是思想自由,要有理性思考,学会批判质疑,故B项正确,A项错误。
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与材料中康德强调思想自由不符,故C项错误。
社会契约思想是卢梭的思想,材料中康德强调的是思想自由,故D项错误。
故选:B。
41.【分析】本题考查近现代物理学的重大进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从近代科学的角度看”“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解答】从材料中的“从近代科学的角度看”“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可以看出,牛顿力学体系为技术进步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故C正确。
A项说法太绝对,B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项错在“直接”二字,均不符合。
故选:C。
42.【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关键信息是“生物学领域掀起一场革命”。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化论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观点,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故C正确。
经典力学的创立,标志近代自然科学形成,故排除A。
B项“否定”说法绝对,排除。
进化论与工业革命分开展关系不大,故排除D。
故选:C。
4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是由古希腊希罗于1世纪发明的汽转球,是一个玩具。从17世纪开始,塞维利、纽可门等对蒸汽机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765年到1790年,瓦特经过一系列实验最终发明出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解答】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蒸汽机的发明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技术革新需要一定的实践积累。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的“蒸汽机”不符。
C.“科技发明效果”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
D.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事技术革新需要一定的实践积累,“科技推动生产时间逐渐加快”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
故选:A。
44.【分析】本题考查近现代物理学的重大进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引导人们去研究元素及更细微的物质构成”。
【解答】材料“引导人们去研究元素及更细微的物质构成”说明,科学家们对光谱的研究引导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究,为量子论的诞生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经典力学是研究宏观世界的,故排除A、B。
相对论和量子论出现于20世纪,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排除D。
故选:C。
45.【分析】本题考查相对论,解题的关键是“1921年爱因斯坦首次访英时应邀入住海尔登爵士家,他刚进大门,海尔登的女儿竟激动得昏了过去。海尔登后来回忆爱因斯坦也不吝赞美”。
【解答】见到爱因斯坦,海尔登的女儿竞激动得昏了过去,后海尔登也对爱因斯坦赞美有加,说明爱因斯坦的影响力,而爱因斯坦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相对论”,材料说明相对论的一定社会影响,也为爱因斯坦赢得声誉,故C正确;
相对论虽已提出,但不见得大多数人理解,他们主要是通过实例来体会相对论的影响,所以A项不准确;
经典力学不是被推翻,而是成为了相对论的一个特例,所以B项不准确;
量子力学不是爱因斯坦的贡献,排除D项。
故选:C。
4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20世纪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示意图(单位:%)”,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数据的变化趋势及正确掌握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历史影响。
【解答】A.题干所给数据没有涉及科技的消极影响,因此无法得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结论。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理论应用于生产,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就是一个突出特点,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的时间不符。
C.题干所给数据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
D.联系所学知识,题干所给数据主要揭示了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程度逐步加深,从而使科技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故选:D。
47.【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解题的关键是“首先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
【解答】信息网络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
B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A。
4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浪漫主义美术,要求学生结合浪漫主义美术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点来分析。
【解答】A.印象主义强调光和色,该画作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
B.根据题干材料信息“1818年的《云海上的旅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画作属于浪漫主义,故选B项;
C.现实主义与画作主题不符,排除C项;
D.现代主义强调反传统,该画作也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故选:B。
二、填空题(共3小题,每小题25分,满分52分)
49.【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不断强调义利的阶级性、不断强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维系统治秩序、新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的形成发展等角度作答;(2)第一小问,对比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分析比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西方列强侵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影响西方民主思想传入等角度分析。
【解答】第(1)问,第一小问“演变趋势”,紧扣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断强调义利的阶级性、不断强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等角度作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维系统治秩序、新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的形成发展等角度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信息,从两者都肯定了义的重要作用角度作答;“不同之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义利关系、时代色彩等角度入手作答。第二小问“造成不同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西方列强侵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影响西方民主思想传入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
(1)趋势:不断强调义利的阶级性;不断强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
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统治秩序;不利于新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的形成与发展。
(2)同:都肯定了义的重要作用。
异:古代义和利相割裂,近代强调义利统一;古代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近代带有强烈的救亡图存色彩。
原因:近代列强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危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和传播。
50.【分析】本题考查世界科技领域的历史人物。解答此题关键在于首先选择图表中一个或多个人物,如选择瓦特、爱迪生、马可尼、诺贝尔或其他人,然后运用相关史实论证其主要成就,论证过程要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答】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依据图示,选择图表中一个或多个人物,如选择瓦特、爱迪生、马可尼、诺贝尔或其他人,然后结合该人物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进行分析论述即可,论证过程要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如选择瓦特,可结合瓦特改良蒸汽机及其影响分析;如选择爱迪生,可结合爱迪生的发明成就及其影响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成就及其影响分析。
示例一:瓦特在技术领域影响最大。
论证探讨: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使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之前,人类主要利用人力、风力、畜力等作为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后,蒸汽动力成为最主要的动力,极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火车、汽船等相继出现,人类文明跨入工业文明时代(或蒸汽时代),现代社会仍受其巨大影响。
示例二:在技术领域诺贝尔的影响力不及爱迪生。
爱迪生的贡献主要在于“电”。“电”的发明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等与“电”有关的多项发明,极大推动了电的普及运用,也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文明进入“电气时代”,现代社会仍受其巨大影响。诺贝尔的主要贡献在于化学工业,炸药和无烟火药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总体而言,相对于爱迪生的发明和贡献,诺贝尔的影响力相对较小,虽然后世有诺贝尔奖,那也不主要体现其本人的技术贡献。所以,综上所述,图表中诺贝尔的影响力小于瓦特。
51.【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本小问,依据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时代特点、十月革命影响以及李大钊和陈独秀经历分析;(2)本小问,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即可。
【解答】(1)本小问的相同原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资产阶级各种探索失败、十月革命的影响以及两人的经历等方面分析。
(2)本小问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但由于思想察赋与个人喜好的差异,二人的思想样态与信从之途存在一定的不同。就李大钊而论,因为有稍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经历以及重视理论实效性的特点,故能比较快地对十月革命有所反应,并能由此及彼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迅速地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反观陈独秀,对理论的态度迥乎有别,对此晚年的他曾有清楚的自省,称自己“自来立论,喜根据历史及现时之世变发展,而不喜空谈主义,更不喜引用前人之言以为立论之前提”。这种忌“空谈”的禀性既决定了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反应相对迟滞,也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的把握,从而不但导致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之路历时较长,也形塑了其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思想学说长时间交杂并存的思想样态”分别概括不同。
故答案为:
(1)相同原因: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为了救亡图存的需要;资产阶级的各种探索均宣告失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两人的经历。
(2)不同之处:李大钊较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经历以及重视理论实效性的特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研究,迅速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陈独秀由于忌“空谈”的禀性使得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反应相对迟滞,影响了其对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之路历时较长,其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思想学说长时间交杂并存的思想状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