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马 说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
走近作者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写作背景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文体知识
解 题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相当于杂文。“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却是人才问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喻人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祗 骈 槽 枥 才美不外见
奴隶 食马者 执策 邪
读准字音
zhǐ
pián
cáo lì
xiàn
lì
sì
cè
yé
sù
粟
把握朗读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朗读课文,体会句子的语气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陈述语气: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反问语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转折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诘问、感叹语气: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解读课文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译为“可是”。
即使。
只,仅。
奴仆。
(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马槽。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翻 译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解读课文
吃一次
有时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同“饲”,喂。
表肯定语气。
指示代词,这样。
才能,能力。
才能和优点
同“现”,表现
犹,尚且。
等同,一样
疑问代词,怎么。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日行千里的马,一次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翻 译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解读课文
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喂
材,才能、才干。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助词,用在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
通晓它的意思。
面对。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语气词,表判断。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翻 译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2、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表现 )
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今异义
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今义:或许,或者。
3、是马也
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平安,安定,安装。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策
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鞭子
用鞭子打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
能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动词,吃完 )
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竭尽 )
一词多义
吃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马之千里者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2、省略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策之不以其道
“也”前面省略宾语“它”,可补充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
省略主语“食马者”,可补充为“(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品读课文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伯 乐
赏识人才的人
千里马
人才
食马者
昏庸的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2、“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
一食或尽粟一石。
3、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刻画得淋漓尽致。
6、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合作探讨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比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3、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1)直称,如“千里马”。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如“名马”“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3)代称,如“是马也”。表意简洁含蓄。
4、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呢?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的情感。
总结课文
1、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写作特点
2、《马说》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安求其能千里也
(只是)
(两马并驾)
(有时)
(才能,美好的素质)
(等同,一样)
(怎么,怎能)
2、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写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布置作业
1、整理课文翻译;
2、熟读、背诵课文;
3、完成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