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证。
“九.一八”事变令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气愤,也令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奋起反抗。“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祷告“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写作背景
1、日本占领我东三省,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
2、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国统区上层。
3、中共领导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播撒抗日火种。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一篇文章
_______________
中国人
失掉
自信力了吗
作者: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驳论文知识
1 、驳论方法
(1)、驳论点法
直接驳
间接驳
独立证明法
归谬法
(2)、驳论据法
(3)、驳论证法
2、批驳方式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作者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摆论敌
论 点
驳论敌
论 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
观 点
阅读思考
敌方的错误论点和论据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
事 实
曾有“他信力”
论据:
敌方论据论点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自信早就失掉了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自夸“地大物博”
2.只希望国联
3.一味求神拜佛
结 论
思考题
作者是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来驳斥谬误的论点的 课文各部分是如何逐层推进的
段号 在议论过程所起的作用 所揭示的要旨
①②
③④⑤
⑥⑦⑧
⑨
揭示对方论点及其论据
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驳斥对方的论证,分析对方的论据以偏概全,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
指出悲观论者早就失掉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则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摆出另一面的论据,证明正确的论点,见解反驳对方的论点
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是诬蔑
作出结论
指出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一)论敌的论点论据
论据
论点
两年前:
不 久:
现 在: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反驳
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
古
今
埋头苦干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前仆后继的战斗
舍身求法的人
文章结构内容
(三)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脊 梁
文章论证特点一
敌论据
敌论点
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 以偏 概全
论证
中国人
失掉自
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他信力
中国人发展自欺力
文章论证特点二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中国人
失掉自
信力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自己去看地底下
文章论证特点三
破得有力,立得牢固
本文的主旨:
本文的主旨在于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投降、腐败无能的本质,批判“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悲观论调,歌颂自古以来有充分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特别是当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解救国难而浴血奋战的革命人民。
思考题: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第7自然段,一改前文讥讽的语调,用充满崇敬和自豪的语调、排比的句式歌颂“从古以来” 中国大地上的“脊梁”人物。文章概括地列举了四种英雄人物: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
“为民请命的人”
、
“舍身求法的人”,
--主要指历史上的改革家。发明家,如毕异、李时珍等;
--指历史上反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前者如陈涉、李自成等,后者如岳飞、文天祥等;
--指为民族苦难而呼吁的爱国知识分子,如杜甫、白居易等;
--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的著名僧侣,如法显、玄类等。
“中国的脊梁”
指古今志士仁人,在当时主要指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广大革命人民。
这些人充满民族自信力,一生为人民为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他们的作为和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与当时的国民党政客和社会“名流”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具有强大的批判力量。这些铁的事实对敌论论点是一个有力的反证。
第8自然段,指出在现在的中国人中,“脊梁”人物也很多。一方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另一方面,他们“前仆后继”、英勇战斗却又“被摧残,被抹杀于黑暗中”。这段话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相当复杂的心情:既有对在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坚持抗日的广大军民的敬佩之情,又有对国民党政府对外屈膝,对内镇压的反动行径的痛恨,语调十分沉重。这一段末尾,义正辞严地批驳了敌论对全体中国人民的无耻诬蔑。
第7、第8两段,感情饱满,立场鲜明,热情歌颂了从古到今充满自信力的中国人民。语句齐整,形象生动,体现了鲁迅杂文“诗与政论结合” 的特点。
第9自然段,概括全文,指出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脂粉”指
“状元宰相的文章”
“地底下”
指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论。
暗指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运用了比喻修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