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课时作业7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出现了族群混合现象,其中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是( )
A.美洲 B.大洋洲
C.非洲 D.亚洲
解析:在世界人口迁移过程中,土著印第安人、欧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其他混合血统的人,共同生活在美洲,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故选A项。
答案:A
2.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A.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世界各地,掀起一场“商业革命”,大大加强了洲际经济联系,故A项正确。
答案:A
3.下图反映了16世纪初期到18世纪中期的“三角贸易”,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列强向美洲与非洲大量倾销商品
C.给殖民地造成了破坏和灾难
D.非洲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解析:根据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A项错误;“三角贸易”中欧洲向非洲输出廉价工业品,从美洲掠取金银、原材料等,故B项错误;“三角贸易”给欧洲带来资本的原始积累,但是对非洲、美洲来说,带来的却是灾难,故C项正确;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奴,主要是将之卖到了美洲作为种植园劳动力,故D项错误。
答案:C
4.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飞涨,一般生活用品上涨了4倍多,粮食上涨了5倍多,在欧洲其他地区物价也上涨了2倍左右。这一现象导致了( )
A.西班牙成为世界霸主 B.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C.封建主力量得到加强 D.欧洲普遍陷入贫困
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飞涨”结合所学得出其原因是价格革命,西班牙没有成为世界霸主,故A项错误;价格革命使物价上涨,新兴资产阶级获利,实力上升,故B项正确;物价上涨,金银贬值,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的力量削弱,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得出欧洲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发展,不能得出欧洲普遍陷入贫困,故D项错误。
答案:B
5.1580年,阿姆斯特丹的一位大商人说:“不用像以前那样要经常到威尼斯去进货和长途奔波了,黄金像水一样直往口袋里流,挡都挡不住。我打算投资办个工场再赚它一把。”材料主要反映了( )
A.荷兰发达的航运业
B.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商业革命
C.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
D.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解析:材料未提及荷兰的航运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黄金像水一样直往口袋里流……我打算投资办个工场再赚它一把”反映新航路开辟后黄金流入欧洲,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引发商业革命,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物价上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后黄金流入欧洲,与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6.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 )
A.殖民扩张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B.殖民掠夺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C.殖民掠夺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
D.殖民扩张给殖民地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西方殖民掠夺的影响,材料中的“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是解题的关键,联系各选项,本题应选B项。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
7.15至16世纪,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主要是由于( )
①海上航路的扩展 ②世界人口迁移 ③世界物种交换 ④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主要是由于海上航路的扩展、世界人口迁移、世界物种交换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
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解析:本题以“大豆的种植历史”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美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以及物种交流的意义。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大豆的故乡”“先秦时期”可以得出大豆种植历史悠久;据不同历史时期大豆的种植范围变化可以得出种植范围扩大;据《齐民要术》中的记载和唐宋文献记载可得出农书的推广作用和政府的推动。第二小问“作用”则要从微观(民众食物来源)、宏观(农业发展)两个角度来归纳概括。第(2)问,联系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大豆引入美国受世界市场的推动,同时大豆本身的优点也是其得到推广的原因;再从材料中福特公司对大豆营养价值的开发可知,科技进步也是大豆受到欢迎的重要因素。第(3)问,可从文明交流、人类共同进步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