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合理饮食 平衡营养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
一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一、教材分析: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选自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本节内容共包括两大部分,即《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和《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引出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消化的定义。
2.知道消化的两种方式,并能对不同的消化进行判断。
3.概述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唾液、牙齿、舌的作用)。
4.能够写出淀粉在唾液淀粉酶作用下的反应公式。
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唾液在馒头消化中的作用”,提高探究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提升科学实验素养。
2.通过“模拟牙齿咀嚼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实验,提升观察、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养成正确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细嚼慢咽、不吃水泡饭、爱护牙齿),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的生活。
教学重点:概述食物在口腔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唾液在馒头消化中的作用。
二、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巩固提升。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实验:
每组:试管架、小试管2(标注唾液和清水)、棉签、100ml小烧杯、温度传感器、250ml烧杯(盛50度热水)、稀碘液、淀粉糊
教师备:40度温水水瓶
2.教师演示实验
恒温水浴锅、大烧杯、大试管(标注1号和2号)、试管架、纸杯(盛放唾液)、稀碘液、0.8cm见方馒头块两个。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出示学习目标
概述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授
课
过
程
教学引入
在我们北方,馒头是最普通的食品,如果我们慢慢的仔细咀嚼馒头,会发现有一丝丝的甜,这是为什么呢?
谈看法
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探究1唾液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提出问题
唾液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请同学们根据小辞典和技能卡来设计实验,。
听取各小组设计的实验后,进行进一步指导:
1设置对照实验、和单一变量原则
2 如何不保持37℃
3 淀粉、麦芽糖的检验
完成实验
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结果并对各种结果进行分析
我们吃馒头时,牙齿和舌的搅拌对食物的消化有什么作用呢?
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并发言说出实验设计
漱口,取唾液2ML。
取两只试管各倒入淀粉溶液2ML,标注试管1和2.
在1中加入唾液,2中加入2ML清水。>37℃水浴10min。
冷却后滴加碘液观察现象。
进行操作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1号试管加碘酒不变蓝,说明其中已经不含淀粉,淀粉被唾液分解了。2号试管加碘酒变蓝,说明其中含淀粉,淀粉没有分解。由此可以推出唾液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
通过实验进行只管教学,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对次实验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2:实验
我们吃馒头时,牙齿和舌的搅拌对食物的消化有什么作用呢?
1、唾液2ml+馒头块—>37℃水浴10min—>冷却—>滴加碘液—>搅碎
2、唾液2ml+馒头渣—>37℃水水浴10min—>冷却—>滴加碘液
思考讨论:1.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2.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3.如果两只试管的颜色都变蓝了,原因是什么?
按实验设计完成实验,由两组同学讲台前演示。
馒头块和馒头渣
馒头渣更易被唾液消化,说明牙齿的咀嚼作用有力于淀粉更好的与唾液接触。
可能是实验时间过短,或者唾液少,含有的淀粉酶少。
通过实验来说明牙齿和舌的作用。
小
结
消化: 物理消化
化学消化
我们口腔中唾液、牙齿、舌的对淀粉的消化分别属于哪一种?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是物理消化。
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淀粉酶可以分解食物中的少量淀粉成为麦芽糖,这是化学消化。
牙齿是口腔中重要的消化器官。哪些因素会破坏它?龋齿是如何形成的呢?
区分两种消化。
实
际
用
牙齿是口腔中重要的消化器官。哪些因素会破坏它?龋齿是如何形成的呢?
阅读实际用、开眼界,了解牙齿的结构及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及牙齿卫生。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板书设计
一、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一、口腔中的消化
物理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
化学消化:唾液(唾液淀粉酶) (少量淀粉被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二、讲究口腔卫生 新增内容
课后反思
第一.通过探究实验和演示实验让抽象看不见的食物消化过程得以外显,更利于知识理解。
第二.课堂教学受时间的限制,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较多的知识,因而每一个实验都需要老师去反复揣摩、实践。在从各种教参和网络中查找的n中方法中筛选出更加适合课堂教学的方案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第三.在构建概念图作为知识的总结既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结果,也是学生创意思维过程。
第四.课堂剧的环节让学生在娱乐中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再现,既调动了积极性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第五.适当增加一些学生之间的评价,我想对学生的启发和激励会更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指导和兼顾学生个性化多角度思维的实验方案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