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4、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及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诵读古诗,能体会故事蕴含的思想感情。对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有一定的认识。并通过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准备】: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首古诗?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元日》?
师:好,那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元日》?
生:同学齐背诵?
师:同学们背的真不错,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请同学们看图片(播放古典音乐,使同学们带入学习古诗状态播放有关清明古诗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在这张图片看到了什么呢?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老师补充)?
师:我们传统节日里,有一天是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是干什么的啊?生:自由回答?
师:清明节是人们踏青扫墓的日子。古时候有位叫杜牧的诗人,就在今天写了一首诗,同学们知道叫什么吗??学生说,教师顺势板书:清明?????杜牧?
二、知识储备?
1、指名读课题——清明??杜牧?师:哪位同学知道清明节的相关内容??生:自由回答?
师:总结—清明节: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我国古代在清明节这天除扫墓祭祖外,还有荡秋千、踏青游春、放风筝、蹴鞠等习俗。?
2、走进作者?
师:有关诗人杜牧,同学们你们有多少了解呢,谁来说一说??生:自由回答?
师:总结—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三、初读古诗?
1、听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四、赏析古诗?
1、学生字,注意“魂、酒、牧”的读音及写法(出示字卡)?
师:同学们,在写这三个字时大家要注意哪些笔画呢??注意:魂字最后两笔是撇折、点;?酒字里面有一个小短横;?牧字右边是反文旁。?
老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指名读(三名),老师点评,强调停顿。?
5、分析古诗前两句?
师:哪位同学可以说说,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同学发言)?
师总结:是的,因为他们在清明节这一天祭拜亲人,所以心情十分悲痛。?
6、诗词讲解?
师: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小组成员之间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含义(小组讨论诗意,然后汇报)?
师:好,哪位同学可以试着说一说前两句的内容?(同学发言)?
师:清明节这天,下起了纷纷扬扬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师:这个画面是谁看到的呀??
生:杜牧?
师:清明的时候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彩浓郁的日子,作者独身在外,又被雨给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那么诗人会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此刻,杜牧的心情如何呢??
生:不好、伤心、悲痛……?
师:此刻心情不好的杜牧特别想做什么呢??
生:喝酒?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呀??
生:借问酒家何处有??
师:那后两句什么意思呀?谁来说说?(请同学回答)?
师:向牧童询问哪里有酒家可以歇脚,他指了指远处杏花盛开的小村庄。?
师:是的,这首《清明》写出了杜牧在清明节这天的所见、所感。同学们,他最先看到了什么呢?圈一圈。
?生:雨纷纷、路上行人。?
师:是呀,雨纷纷。“雨纷纷”写的是当时春雨淅沥的意境,写的是当时的天气。清明节是与亲友游玩踏青或扫墓的日子,可是杜牧却孤身独行,触景伤怀,复杂的情感可想而知。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难过的心情,而是怎么说的呢??
生:路上行人欲断魂?
师:是呀,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雨纷纷”形容雨中行路人复杂的心情,也写出了自己的低迷感伤。同学们,诗中的杜牧一直沉迷于这种感伤之中吗??
生:没有?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是呀,牧童俏皮的一指,抹去诗人心中的阴云,使全诗的气氛豁然开朗。整首诗也变得鲜明生动起来。杜牧没有一直悲痛下去,而是在整首诗中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对比交错,相映成趣,既写出了自己触景生情的悲痛,又写出了自
己借着喝酒排解忧愁之后的振作精神。?
师:同学们,杜牧写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那哪位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读出杜牧感情的变化?(请几位同学诵读,可以加上动作)?
师:读的真好,同学们,杜牧在这首《清明》中写出了自己的一天的经历,这一天天气??
生:清明时节雨纷纷?
师:看到的人呢??
生:路上行人欲断魂?
师:心情不好的他想借酒消愁,可是找不到喝酒的地方怎么办呀??
生:问路、问牧童……?
师:他是怎么问的呢??
生:借问酒家何处有?
师:杜牧这么有礼貌的问路,可是牧童却没有出声回答他,仅仅是做了个动作告诉他?生: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为什么诗人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
生:自由回答?
师:?因为作者独身在外,又被雨给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想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可饮点酒,驱驱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遥”,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有了企盼而变得振作起来。?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首诗写得清丽可人,语言通俗易懂,意境含蓄优美,既写出了雨中行人的忧愁,笼罩着淡淡的情思,又不令人消沉,可以说,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同学们,不仅杜牧一人在清明这一天有感而发,还有很多诗人也写了清明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五、佳句欣赏:?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六、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跟随杜牧看到了一副清明烟雨图,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加以朗读背诵,好好的去想象领会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吧!?
作业:尝试用手中的笔画一幅清明烟雨图。??(课上有时间也可以课堂画一画)?
【课外拓展】:?
??学习有关清明节的诗句?
【课外作业】:?????
背诵古诗?
【教学方法】:?
知诗人------解题意——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
(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一段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而不是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就表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强调要有一个对古诗词记诵的“过程”。有人总结出诵读“三感”。第一,读出语感。第二,读出情感。第三,读出美感。??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古诗词教学必须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扶到放的方式进行。如果不予帮扶,由于字词、句子以及时代背景、写作境遇的障碍,反而影响学生阅读记诵的效率。淡化讲解不等于一点都不讲,适度的“讲”还是必要的。??
(三)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
????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教师的指导。而指导中最重要的,就是朗读的指导。首先,注意重音。其次,注意语调。第三,注意节奏。“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只有通过大量的诵读,细细的体会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意境的深远,才能引领学生“品”出古诗词这一民族独特文化的“味”。?
(四)借助历史,还原现场的原则?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词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际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还原诗人写作的场景,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把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交织起来,组成网络结构,使信息交流呈立体交叉传递式,?
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古诗的阅读、赏析能力的提高?
【学法指导】??
⑴?采用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采用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进一步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3)进行适当的诵读比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古诗文的信心。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可以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努力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做课堂中的好演员,进而提高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充当观众而不是演员的话,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长期下去,他们学习的兴趣只会越来越少。因此,作为课堂的导演,我们就要努力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做课堂中的好演员,进而把他们的主要精力都吸引到课堂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