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线上教学检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线上教学检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9 14:1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第二学期线上教学检测
八年级历史试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按要求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
1.2019年6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某活动标识(右下图), 该标识所纪念的历史事件( )
A.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B.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C.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D.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2.2019年9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协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下列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协所做出的积极贡献的是( )
A.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 B.进行土地改革
C.进行三大改造 D. 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理清发展线索,提炼关键词,是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与以下“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历程年代标尺”方框③对应的关键词是( )

A.井冈烽火 B.当家作主 C.开天辟地 D.社会主义
4.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2018年4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下列人物哪些是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 )
①黄继光 ②董存瑞 ③邱少云 ④张自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政治意义的是( )
A.彻底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D.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6.下图为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品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西藏和平解放
C.“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D.“一五计划”的实施
7.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文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该“文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8.下图展示的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某行业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的情况。下列做法,与图示目的相同的是( )


A.颁布《土地改革法》,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实行包产到组、包干到户,打破农业生产上的“大锅饭”
C.成立缝纫社、铁业社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创办经济特区,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9.莫言在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狂风暴雨日,生了—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小说情节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三大改造 B.土地改革 C.艰辛探索 D.改革开放
10. “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材料总结了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失误是( )
A.新中国成立初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11.邓小平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这个“反面教训”是( )
A.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严重的个人崇拜 B.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C.过度依赖苏联政府 D.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12. 201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被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以表彰其为我国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60年我国下列哪一杰出人物与于敏最为类似(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雷锋 D.邓稼先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史实或史论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涂T,错误的涂F。)
1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说:“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这一“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14.朝鲜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队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 )
1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失误主要原因是1959~1961年自然灾害。( )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8分,第17题12分,第18题20分,共40分。)
16.(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材料二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明确规定:“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
(1)材料一中会议通过的什么文件起到了临时宪法作用?(2分)

(2)材料一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二,说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具体含义。(4分)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深耕细作产量高,一颗玉米冲云霄;彩云拴住玉米腰,吓得月亮弯了腰。”
材料二 1958年10月25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1) 材料一反映了1958年发生的什么运动?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怎样的危害?(4分)

(2)材料二中的“新乐园”指什么?(2分)

材料三

(3)如材料三中图片代表我国的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6分)

18.(20分)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个春秋,回首70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会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穷二白】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为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计划?(4分)


【神奇逆转】
材料二
年份 项目 粮 棉 钢 煤
1952年 总产量 1.64亿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0.66亿吨
比1949年增长 36% 193% 754% 105%
1957年 总产量 1.95亿吨 164万吨 535万吨 1.3亿吨
比1952年增长 19% 26% 296% 97%
(2)分析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4分)


【重大挫折】
材料三











(3)结合相关史实,判断图l中的报道是否真实,说明理由。分析指出图2中经济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4)从上述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哪些教训?至少写出两点(4分)





八年级历史线上教学检测
参考答案与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A 2.D 3.B 4.C 5.C 6.D
7.B 8.C 9.A 10.B 11.A 12.D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3.F 14.T 15.F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8分,第17题12分,第18题20分,共40分)
16. (8分)
(1)文件:《共同纲领》。(2分)
(2)标志:开国大典(或新中国成立)。(2分)
含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废除了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4分)

17.(12分)
(1)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现象。危害: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4分)
(2) 指人民公社。(4分)
(3)事件:三大改造(2分)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2分)

18.(20分)
(l)状况: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第一个五年计划。(4分)
(2)我国编制并执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4分)
(3)不真实。因为当时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4分)
图2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4分)
(4)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超越生产力,不能盲目调整生产关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