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null
彭荆风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驿路梨花处处开
自古以来,梨花就以它的洁白无瑕,曼妙芳姿,赢得了历代文人的钟爱。在古诗词中,梨花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借梨花写出了春天的美好和时光的流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把冬雪想象成了美丽的梨花;“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以带雨的梨花形容凄美的杨贵妃,更是让人动容。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看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
导入新课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2、体会巧妙构思,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4、学习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自觉为人民服务,多做实事做好事。
学习目标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等,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绿色的网》《红指甲》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
本文发表于1977年,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哀牢山中的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1997年11月27日),有改动。1950年春,作者随军进入云南,此后三十多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那里生活。《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秋天。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的号召。这让作者想起了边疆许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无形中一股力量使作者重新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小说。
背景链接
驿路(yì) 陡峭(qiào) 倚(yǐ)
竹篾(miè) 火塘(tánɡ) 太阳寨(zhài)
喷香(pèn) 撵走(niǎn) 瑶族(yáo)
扛着(kánɡ) 麂子(jǐ) 恍惚(huǎnɡ hū)
修葺(qì) 菌子(jùn) 香气四溢(yì)
字音字形
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
修葺:修理(建筑物)。
折损:损失。
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延伸:延长;伸展。
晶莹:形容光亮而透明。
词语释义
本文一共出现了哪些人物?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整体把握
这些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样的故事?
(1)“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忙;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2)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3)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4)解放军战士: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5)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整体把握
划分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和疲劳。
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热情赞美,结束全文。
整体把握
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自然环境。
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1-8)
这一部分多处写到梨花,找出来,说说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了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借助淡淡的月光……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环境描写非常优美,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给人以希望和安慰,烘托会有人家的愉悦心情。也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美的境界之中。
合作探究
“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了一个悬念,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合作探究
“我们” 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表现了什么?
我们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小屋主人是一个真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并且准备得非常周到。
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9-12)
文章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小茅屋带给“我们”的巨大帮助,和“我们”的无比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合作探究
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
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
合作探究
第三部分(13-27)
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
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
合作探究
瑶族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最后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门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些内容属于记叙的哪一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
交代瑶族老人送粮的原因,说明老人不是小茅屋的主人;老人介绍的梨花姑娘,为下文做铺垫。悬念再起,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合作探究
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写梦境有什么作用?
? 写出“我”在梨树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的心灵美。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合作探究
我们为什么要修葺小屋?
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些什么。
合作探究
第四部分(28-36)
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
合作探究
哈尼小姑娘述说解放军建造房子的内容属于记叙的哪一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
交代了小茅屋的来历,消除了悬念,突出了乐于助人这一主题。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合作探究
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合作探究
本文是怎样结束全篇的?有什么作用?
本文是通过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呼应前文,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提升了文章的境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典雅性和诗意美。
合作探究
第五部分(37)
既然梨花象征了雷锋精神,那么“驿路梨花处处开”可换成一句什么话呢?
雷锋精神大发扬。
合作探究
标题“驿路梨花”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1)巧借古典诗词来吸引读者;
(2)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梨花,又指梨花姑娘;
(3)用洁白美丽的梨花象征不断传扬的雷锋精神。
合作探究
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展开叙述的?又是以什么为主线来展开情节的?
全文是按顺叙来展开叙述的,其间又用了插叙来介绍瑶族老人还米的缘由及解放军盖小茅屋的来龙去脉。
又是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来展开情节的。
合作探究
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
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
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
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
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合作探究
本文构思巧妙,归纳文中的两次误会和三次悬念。
两次误会:①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次悬念:①“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屋,里面却没人没灯,于是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悬念初起;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老人不是。到底谁是主人呢?悬念又生;③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件小草房呢?悬念再起悬念作用。
合作探究
巧设悬念和误会,有什么表达效果?
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一连串的布疑,一环套一环地设悬与释念,以形成一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文势。在故事情节发展上,带有浓郁的扑朔迷离、波谲云诡的神秘色彩。在读者心理上,造成疑团顿生、捉摸不定而非寻根究底不可的情绪。
两个误会都带有喜剧色彩,而且又是人物交替误会,波澜迭起,别有情趣。在这双重误会中,迸发出雷锋精神的灿烂光辉。
合作探究
总之,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篇小说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通过记述云南哀牢山树林中一个小茅屋的建造、不断被人照料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温暖”“喷香”“滚热”“撵”有什么表达效果。
温暖、喷香、滚热、撵,烘托出“我们”在深山中见到小茅屋、有歇身之处后那种愉快的心情。
语言赏析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属于语言描写。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揭示了谜底——解放军叔叔才是小茅屋的建造者。
语言赏析
(1)选材典型。
(2)描写细腻传神。
(3)运用象征手法,比衬美好人物。
(4)结尾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5)构思精巧:①精设悬念,波澜起伏。②插叙接榫,熨帖自然。③记叙的顺序清晰明了。
写作特色
在这篇小说中,“驿路梨花”蕴含丰富,既指自然界中的梨花,又指梨花姑娘,还象征着雷锋精神。梨花的洁白无瑕,梨花姑娘的善良纯朴,雷锋精神的不断传递,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心怀爱心,乐于助人,让雷锋之花开遍每一个角落。
课堂小结
发现小屋
解除饥饿疲劳
老人述说 梨花
小屋来历 解放军
热情赞美 以花喻人
板书设计
雷锋精神
高尚品德
梨花
小屋
周到
细心
驿路梨花
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______________
雷锋精神代代传
拓展延伸
1、填空。
(1)“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中“一座挨一座”与“________”一词相呼应,为下文________________作铺垫。
?(2)文中对小茅屋进行了细致描写,描写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屋的摆设和墙上的字,就表现茅屋主人的精神来说属于______描写。
延伸
担心深山露宿
课堂检测
?由远到近,由外到内
侧面
2、下列句子中对加下划线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暗示翻山的困难)
B.?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激的话。(表现“我”和老余的惊慌失措)
C.?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渲染山的险峻)
D.?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写出了小姑娘动作的轻快、活跃)
B
课堂检测
3、题目“驿路梨花”有哪三种含义?
(1)自然界中的梨花;
(2)梨花姑娘;
(3)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