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件47张PPT。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课件57张PPT。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章末检测(五)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133页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5分,共50分)
[2019·江西省南昌高一检测]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1~2题。
1.下列描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2.当今的发展要处理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解析:第1题,图示内容显示该区域旱涝严重、围湖造田,应是我国南方地区,D符合。第2题,当今的发展要处理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得生态环境可以永续利用,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答案:1.D 2.B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到一年中一个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下图为“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 )
A.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B.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C.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D.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4.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
A.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B.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调整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知,“地球生态超载日”日益提前,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快,应是人口的不断增加,加速了资源的消耗。选C。第4题,是人口的不断增加,加速了资源的消耗,所以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同时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地球资源总量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加大资源的开采力度,只会导致“地球生态超载日”的提前到来;人口合理容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随意调整。选C。
答案:3.C 4.C
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森林锐减
C.土地荒漠化 D.矿产资源枯竭
6.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
B.人口激增,素质较低
C.农作物侵入牧区
D.土地生产力下降
解析:第5题,结合图可以判断该区域的天然植被是热带草原,图中表明该区域过度开垦、放牧导致草原植被破坏;加之该区域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少,蒸发量巨大,很容易形成土地荒漠化现象。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形成如此恶性循环的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素质较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答案:5.C 6.B
读“全球气温变化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反映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臭氧层破坏
C.全球气候变暖 D.水旱灾害频繁
8.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的环境问题,需要遵循的原则是(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普遍性原则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全球气温波动上升,这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故C项正确。第8题,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的环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所以需要遵循共同性原则,C项正确。
答案:7.C 8.C
阅读下面四幅漫画,据此完成9~10题。
9.漫画中人类的行为会加剧气候变暖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解决四幅画中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寻找资源的替代品 B.提高资源利用率
C.控制人口规模 D.减少浪费
解析:第9题,矿物燃料的燃烧会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植被破坏则会导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减少,二者都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第10题,资源短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口数量大、增长快,因此解决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规模。
答案:9.C 10.C
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某城市自行车运动协会拟举办以“低碳出行,健康生活,全民健身我先行”为主题的大型自行车骑游活动。据此完成11~12题。
11.关于此活动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提高该城市自行车的使用率
B.缓解了该城市的交通压力
C.贯彻人地协调的思想理念
D.能控制该城市废气的排放
12.该城市私家车增多后,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
①噪声污染 ②酸雨加重 ③臭氧层被破坏 ④空气中固体悬浮微粒增多 ⑤交通堵塞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1题,自行车骑游活动既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又减少了碳排放,贯彻了人地协调的思想理念。第12题,制冷设备的大量使用,导致大气中氟利昂增多,从而破坏了臭氧层;交通堵塞不是环境问题。
答案:11.C 12.B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示意“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回答13~14题。
13.2000年~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2 500米以上地带 B.1 900~2 500米地带
C.1 300~1 900米地带 D.1 300米以下地带
14.2000年~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解析:第13题,人地关系趋于紧张,说明该地区人口百分比增大,人口增长快,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小。图中弹性系数变小的区域主要在1 300米以下地带,是人地关系最紧张的地带。第14题,2000年~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增大,说明人口百分比减小。其原因可能是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海拔高的地区没有大量可开垦耕地;大量退耕还林,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会减小;人口迁入,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同样会减小。
答案:13.D 14.B
[2019·成都市高一期末]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15~17题。
15.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16.结合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
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17.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 )
A.控制人口规模
B.转变发展模式
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D.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
解析:第15题,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①为物质资料生产,③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故②为改善环境质量;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人类与环境统一,故④为人类与环境统一。第16题,A、B、C三项的叙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第17题,根据图示分析,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控制人口规模。
答案:15.A 16.D 17.A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8~20题。
18.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19.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
A.均衡性 B.边缘性
C.集中性 D.对称性
20.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
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解析:第18题,从图1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主要有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宁波;这些城市中上海、南京、合肥、杭州是该区域省级行政中心,行政等级较高,D项正确;上述城市只有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是海港城市,多数城市不处于沿海,A项错误;上述城市中位于长江沿岸的是南京、苏州、上海,B、C项错误。第19题,图中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主要有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从长三角城市分布图中可以看出,这些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处于以上海为核心城市群的外围,即边缘地区,故B项正确;同时可看出,Ⅳ型城市的分布存在着不均衡性、分散性和零乱性的特点,则A、C、D项错误。第20题,读图可知,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主要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嘉兴、舟山;这些城市在空间位置上多与上海邻近,有利于上海产业的扩散,促进其发展水平的提高,A项正确;这些城市性质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B、C项错误;同时,这几个城市产业部门各异,如苏州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舟山重点发展海洋产业和旅游业,D项错误。
答案:18.D 19.B 20.A
二、综合题(共50分)
21.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城镇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
(1)填空回答图中数字处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不当产生的环境问题。(6分)
①林区过度采伐森林→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________→加剧洪灾。
②在林区修建旅游设施和道路→________→水土流失。
③上游用水量剧增→河流径流量________→河流净化能力降低。
④河沙开采过量→河床堤岸________→河岸后退→洪水灾害。
⑤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________→海水入侵。
⑥河流径流量减少、海水入侵→河口________→航道变浅。
(2)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以上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哪一种?(1分)
(3)为了使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图中范围内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4分)
解析:第(1)题,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低温少雨。从这个地理信息可分析得知林区过度采伐森林使地面缺乏植被保护,加上夏季多雨,必然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由于缺乏森林涵养水源,易导致泥沙淤积。图中②处属于山坡地,山坡地的森林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如在山坡地修建旅游设施和道路,必然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③处由于图中①处过度采伐森林,地表水下渗减少,河流的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如果上游用水量剧增,必然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少。④处过量开采河沙,导致河床河堤破坏和塌陷以致后退,造成洪水外溢,引发水灾。⑤处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破坏了地下淡水资源。⑥处河流径流量减少,流速降低,海水入侵,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海水的顶托下,在河口大量沉积,使河流入海航道变浅。第(2)(3)题,以上这些环境问题的形成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1)①河湖泥沙淤积 ②砍伐森林 ③减少 ④坍塌 ⑤地下水位下降 ⑥淤积
(2)人为原因。
(3)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图中范围内人类首要的任务是在河流上游的山区或山坡地植树造林。城市地下水不能过量开采或采用,夏季地表水及时回灌,补充地下水,尤其是要保护好水源地和水源林,使河流清水长流,增大河流径流量。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地区生态足迹指满足该地区人口生存需要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地区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地区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
材料二 如图是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各省级区域人均生态赤字示意图。
(1)归纳我国可持续发展状态情况。(3分)
(2)内蒙古、宁夏的人均生态赤字要高于全国其他省区,试分析原因。(2分)
(3)西藏自治区人均生态赤字最低,试分析原因。(3分)
(4)我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减小生态赤字?(5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我国总体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第(2)题,人均生态赤字高与这些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相关。第(3)题,西藏自治区人口少,经济发展缓慢,对生态破坏程度轻。第(4)题,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除西藏外,我国总体以及各个省区发展都已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2)经济发展快,资源消耗多,生态恶化严重。
(3)人口少,土地面积大,经济发展较慢,资源消耗少。
(4)人口方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资源方面: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开发,增加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利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环境方面: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推广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2019年8月31日,记者从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华林庄园等28家单位被认定为“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优秀示范园区”。示范园区将为加快东营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发挥更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材料二 图甲为东营市某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等高线单位:米),图乙为该地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结构示意图。
(1)请描述该地区农业用地的分布状况,这种状况反映了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时,必须遵循________原则。(2分)
(2)该地种植水稻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什么? (4分)
(3)为了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你认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最应该作何调整?理由是什么? (4分)
(4)目前,该地正试点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其生产结构如图乙所示。简述发展生态农业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4分)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和等高线分析。第(2)题,东营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结合图甲可知该地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第(3)题,东营水资源短缺,水稻生长需要消耗大量水源,种植水稻会加剧该地水资源供需矛盾。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应减少甚至取消水稻的种植。第(4)题,图乙所示的生产结构,有利于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答案:(1)海拔200米以上是林地,海拔200米以下是耕地,地势低平处是水稻田。因地制宜
(2)雨热同期;地势平坦;水源近便;土壤肥沃。
(3)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规模)。灌溉水源不足。
(4)有利于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4.近年来,武汉市“农家乐”的开发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将下列内容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中。(4分)
a.科教 b.景区资源与环境
c.经济 d.人口
(2)分析该模式如何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5分)
(3)“农家乐”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解析:第(1)题,景区资源与环境是开展“农家乐”的基础,人口是主导,调控“农家乐”可持续发展;发展“农家乐”旅游是当地居民提高经济收入的动力;科教使当地旅游资源得到开发、提升。第(2)题,当地居民利用景区资源与环境开展“农家乐”旅游,经济收入增加,教育投入增加,人口素质提高,人们有意识有能力保护、开发当地资源与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第(3)题,“农家乐”可以增加就业,解决农民增收难和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1)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依次为d、b、a、c
(2)通过开展“农家乐”,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收入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当地农民保护景区资源与环境意识增强;经济收入增加,保护、开发资源和环境的经济能力提高,有利于当地生态发展。
(3)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收入较低的问题;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课件19张PPT。章末综合提升 课后作业提升12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127页
【基础演练】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关系可知,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为资源开发;b表示对资源进行加工,为某种生产活动;c表示生产活动所获得的产品提供给人类消费;d表示生活、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第2题,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如人类从地下大量开采煤炭,可能会使地下岩层之间出现空隙,引起地面沉降。
答案:1.C 2.A
读图,回答3~4题。
3.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 )
A.环境污染
B.生态破坏
C.自然资源衰竭
D.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4.按环境要素分类,该环境问题属于( )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土壤污染 D.生物污染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该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第4题,全球变暖是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而导致的气温升高,属于大气污染。
答案:3.D 4.A
目前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机动车排放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人建议立法对机动车进行“计划生育”,从根本上减轻尾气排放对空气的压力。读图回答5~7题。
5.上图不能说明的是( )
A.汽车尾气对城市污染大
B.汽车尾气危害人体健康
C.汽车尾气使氧气大大减少
D.汽车尾气使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增多
6.为解决以上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城市内部禁止汽车行驶 B.大面积植树造林
C.开发便携式呼吸面罩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7.对机动车进行“计划生育”是指( )
A.限制汽车产业的发展
B.生产污染小或无污染的汽车
C.汽车数量与环境不适应,应该减少汽车总量
D.尽可能发展小汽车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汽车尾气对城市污染大,汽车尾气危害人体健康,汽车尾气使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增多。但汽车尾气不会使氧气大大减少。第6题,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第7题,对机动车进行“计划生育”是指生产污染小或无污染的汽车,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答案:5.C 6.D 7.B
【能力提升】
读漫画“祸从口出”,完成8~9题。
8.该漫画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过度垦荒,水土流失 B.过度放牧,草场退化
C.森林砍伐,全球变暖 D.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
9.下列有利于缓解该问题的措施有( )
①生态移民 ②退田还湖 ③扩大灌溉 ④禁樵禁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8题,据漫画可知,远方是沙漠或者荒漠,近处有一个树桩吐出“沙尘暴”,因此反映的是砍伐森林导致的土地荒漠化问题。第9题,生态移民亦称环境移民,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退田还湖可以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扩大灌溉面积会使土地盐碱化加重。
答案:8.D 9.D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及郊区地形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城市冬季最有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沙尘暴 B.水污染
C.酸雨 D.雾霾
11.该城市冬季上述环境问题比周边城市较严重,其原因可能是( )
A.降水丰富,水汽充足 B.风力较小,大气稳定
C.城市绿地面积大 D.废水排放量大
解析:第10题,华北地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该城市西北部为山地,阻挡西北风,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冬季易形成雾霾。沙尘暴主要在春季,水污染与季节无关;该地冬季降水少,不易形成酸雨。第11题,从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西北部为山地,阻挡冬季风,使得该地风力较小,大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雾霾严重。
答案:10.D 11.B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回答12~14题。
12.图中①②③④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荒漠化、农田土壤侵蚀、原始森林破坏
B.荒漠化、酸雨、原始森林破坏、农田土壤侵蚀
C.酸雨、农田土壤侵蚀、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
D.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酸雨、农田土壤侵蚀
13.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
A.工业排放的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放的废气 D.建筑工地的扬尘
14.图中①环境问题的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C.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解析:第12题,根据图例①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地区、西亚和中亚,可判断其为荒漠化;②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我国南方部分(工业发达)地区,可能为酸雨危害;③在我国东北和西南天然林区有大面积分布,结合选项可知③可能为原始森林破坏;④主要分布在南亚以及我国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等部分地区,应该为农田土壤侵蚀。第13题,②为酸雨危害,与D项(扬尘)无关,与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有关。第14题,①为荒漠化,其面积扩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
答案:12.B 13.D 14.B
15.农村饮水安全是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两会期间,代表建议:“十三五”期间,除对现有农村供水工程实施巩固提升外,按照普遍受惠的原则,建议中央以实现全国农村自来水“村村通”为目标,继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从污染物来源分析,我国饮用水安全威胁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A.蓄水池防护出现的问题最少
B.水源污染是最主要的环节
C.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环节的构成单一
D.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不到1/5
E.水源和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超过了70%
(3)分析饮用水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污染物构成类型解答。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水源污染占饮用水污染事故的56.6%,是最主要的环节;自来水管网问题占17.1%,不到1/5;水源和自来水管网问题合占73.7%。第(3)题,运用生活知识解答。
答案:
(1)生活污染 工业污染
(2)BDE
(3)①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②危害居民身体健康。
16.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漫画反映出的全球环境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漫画中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图乙中方框的相应字母后面(每个选项限填一次)。
①提高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协调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矛盾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协调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
(4)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解析:第(1)(2)题,通过观察漫画中的信息可知其主题围绕“环境承受压力过大”,产生的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第(3)题,结合教材知识和关联图中的相互关系进行判断。第(4)题,可持续的环境观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答案:(1)自然环境承受压力过大
(2)人口增长过快
(3)④ ⑥ ⑤ ③ ① ②
(4)D
课后作业提升13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129页
【基础演练】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绿色能源”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绿颜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尽量减少难以降解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降解、可再生物品
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使用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作物虫害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绿色消费”中的“绿色”并不是指绿颜色,而是指可再生的、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第2题,“绿色食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不使用添加剂而生产的产品。
答案:1.A 2.B
目前,我国“速生鸡”(在养殖过程中,超剂量、超范围违规使用抗生素)事件已经被媒体披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厂家能生产更多更好的“绿色食品”。据此回答3~4题。
3.肉制品厂家用牺牲人们健康来获取高利润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
4.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公平观念的是( )
A.在我国东南沿海实行“休渔”制度
B.1987年,为保护臭氧层,50多个国家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
C.各国享有平等利用资源的权利
D.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签署《京都议定书》
解析:第3题,危害人体健康违背了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第4题,A、B、D三项内容符合环境的观念,C项内容符合公平的观念。
答案:3.A 4.C
“又是一年三月三,塑料袋飞满天,……”结合下图,完成5~6题。
5.图中漫天乱飞的塑料袋除造成污染外,制造它还需要消耗资源,主要体现在( )
A.清洗需要大量水 B.制造时需要大量石油
C.燃烧消耗氧气 D.掩埋占用大量农田
6.目前,我国已在许多消费场所禁止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其主要目的包括( )
①减轻“白色污染” ②节约资源 ③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④促进高消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5题,塑料袋的生产原料来源于石油。第6题,禁止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不仅能减轻“白色污染”,节约资源,还能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答案:5.B 6.A
食品安全越来越令人担心:馒头里加增白剂,各种食品里加糖精、香精等,这些对人体都是极其有害的。近期全国各地屡有食源性疾病的报道,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据此回答7~8题。
7.关于餐桌污染产生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食品添加技术越来越发达
B.人们不良的消费和饮食习惯
C.增加添加剂可提高食品质量
D.食品添加剂有利于食品保存和提高营养价值
8.餐桌污染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解析:第7题,传统的看法认为食品越甜、越香越好,于是不法商人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和喜好,在食品中加入大量糖精、香精,馒头里加增白剂等危害人们健康的物质。第8题,“餐桌污染”影响人体健康,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的观念。
答案:7.B 8.B
【能力提升】
2017年3月26日,全球许多国家都参与了“地球一小时”活动。我国的活动主题为“蓝色WE来”。据此回答9~10题。
9.这一活动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10.“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针对的问题是( )
A.酸雨蔓延 B.水污染严重
C.全球气候变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第9题,“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针对减少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观念。第10题,“地球一小时”活动是一个全球性节能活动,提倡家庭及商界用户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希望借此活动推动电源管理,减少能源消耗,唤起人们以实际行动应对全球变暖的意识。
答案:9.C 10.C
[2019·北京市东城区会考模拟]据调查,秸秆还田需要收储、粉碎、运输、填埋等环节,提高了农民的种田成本。读“我国东北某农业区秸秆利用示意图”,完成11~13题。
1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饲料、肥料、燃料、废弃物
B.饲料、燃料、肥料、废弃物
C.肥料、饲料、废弃物、燃料
D.肥料、燃料、废弃物、饲料
12.东北地区发展沼气的不利条件是( )
A.原料不足 B.冬季寒冷漫长
C.日照不足 D.科技水平较低
13.与秸秆还田相比,图中秸秆利用最显著的优势是( )
A.修建沼气池投入资金和技术,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
B.农产品加工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C.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
D.禽畜养殖延长了产业链,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
解析:第11题,根据箭头方向,图中①提供给禽畜养殖,是饲料。②由沼气池提供沼气作为燃料。③提供给农田,是肥料。④提供给沼气池,用来生产沼气,是废弃物。第12题,沼气生产需要在热量充足的地区,通过发酵产生沼气。东北地区发展沼气的不利条件是冬季寒冷漫长,废弃物发酵的热量不足。第13题,与秸秆还田相比,图中秸秆利用最显著的优势是用作饲料,进行禽畜养殖延长了产业链,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D对。修建沼气池,减少废弃物排放,获得清洁能源,取得了环境、经济、生态多方面效益,A错。农产品加工延长了产业链,不属于秸秆利用的优势,B错。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不属于秸秆利用的显著优势,C错。
答案:11.B 12.B 13.D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森林资源中,松科植物占总量的60%;竹类资源也十分丰富,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某公司在松、竹产地采集松花粉、竹叶,并进行加工,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各地设立专营店和网点,并对其集中管理,使许多下岗人员重新拥有工作,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同时为人民群众送去了健康。
材料二 某公司的生态产业链示意图。
(1)图示产业链的建立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哪里可以看出?
(2)图示产业链形成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哪些?
解析:第(1)题,主要从此产业链产生的有利影响回答。第(2)题,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和交通运输等方面分析。
答案:(1)是。扩大了松树、竹子的种植面积,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吸纳了当地劳动力,扩大了就业。
(2)资金的保证,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充足的劳动力,便利的交通。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贫困村的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好办法: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做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村民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衷心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
材料二 由于附近金矿生产废弃物尾矿砂的堆积,孙家村的大沟十几年来就吃掉了近百亩土地,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十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恢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而且村里耕地由25公顷增加到40公顷。
分析以上两个例子,哪一个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为什么?
解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两个材料的对比,材料一“卖土,土坑填垃圾”,材料二“用尾矿填沟壑,来增加耕地”,可以发现材料二的做法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内涵的。
答案:材料二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因为材料一用农田堆放垃圾既会破坏土地肥力,影响农业生产,又污染环境,危害村民健康,这种行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发展。材料二既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又增加了耕地面积。耕地是可再生资源,利用得当,可为村民提供农产品,解决温饱,同时创造经济效益,达到良性循环。
课后作业提升14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131页
【基础演练】
下图为2013年我国三大城市群中主要城市总GDP比较(单位:亿元)。据此完成1~3题。
1.京津冀城市群与其他两个城市群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资源能源短缺 B.内部发展不平衡
C.环境污染严重 D.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2.导致京津冀城市群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基础薄弱 B.传统产业衰落
C.交通联系不便 D.产业联系较弱
3.解决京津冀城市群上述问题的最主要措施是( )
A.加速产业转型振兴传统工业
B.扩大核心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
C.建设城市新区产业转移升级
D.发展城市群内一体化交通网络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京津冀城市群中所列出的六个主要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相比较,GDP相差更为悬殊,其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第2题,在我国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基础较雄厚,传统产业较发达且并没有呈现衰落,交通联系便捷,故A、B、C三项错误。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产业关联性小,故产业联系较弱,D项正确。第3题,京津冀城市群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应因“市”制宜,在区内进行产业转移,促进区内城市产业升级。
答案:1.B 2.D 3.C
“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垦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这是内蒙古自治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生态变化写照。据此完成4~5题。
4.内蒙古草原中的一片草地构成( )
A.一个种群 B.一个生物群落
C.一个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5.要想使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保持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对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来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C.植物与动物的数量相等
D.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解析:第4题,一片草地由在此生活的各种生物和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生态系统。第5题,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的数量远多于动物的数量。
答案:4.C 5.C
受地势高低和离海远近的影响,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具有环带状分布的特点。下图为海南岛地形结构示意。据此完成6~7题。
6.开发海南岛的资源,需要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图中甲地带,在产业布局上的首要任务是( )
A.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
B.利用少数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
C.建设山区热带农业基地
D.利用热带山区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
7.海南岛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应把旅游业作为海南岛的特色产业来抓,海南岛旅游资源开发应突出( )
①喀斯特地貌 ②热带海滨和岛屿
③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④少数民族风情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6题,图中甲地带是中部山地,在产业布局上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第7题,海南岛旅游资源丰富,海南岛旅游资源开发应突出热带海滨和岛屿风光以及少数民族风情。
答案:6.A 7.C
8.关于自古以来钓鱼岛就是中国领土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钓鱼岛地处我国东海大陆架,与琉球群岛以冲绳海槽隔开
B.钓鱼岛是由一系列小岛组成的群岛,是台湾山脉的延伸
C.钓鱼岛离台湾岛比距琉球群岛近,位于台湾海域
D.早在明初,钓鱼岛就已明确归中国所有
解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大陆架最大可以延伸到距岸350海里处,如果中间超过2 500米深度,就不算是大陆架的延伸。钓鱼岛地处我国东海大陆架,与大陆距离180海里,是中国领土,与琉球群岛以冲绳海槽隔开,超过2 500米深,A正确。钓鱼岛是由一系列小岛组成的群岛,是台湾山脉的延伸,距台湾岛90海里,B正确。从所在大陆架判断,钓鱼岛位于东海海域,C不正确。明朝海防管辖的沿海岛屿,其中包括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说明早在明初,钓鱼岛就已明确归中国所有,D正确。
答案:C
9.读下图,完成下题。
各国船只在④海域享有的海洋权益是( )
A.享有主权及其上空和底土
B.防止和惩处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其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
C.海洋强国可以有效声称将其置于其主权之下
D.应用于和平目的
解析:由图可知,④海域为公海,任何国家不得有效声称将公海的任何部分置于其主权之下,公海应用于和平目的,D正确。
答案:D
【能力提升】
[2019·江西南昌市高一检测]昌九一体化是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南昌是江西省的行政中心城市,九江是江西省的门户城市,两城地缘相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读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关于昌九区域经济发展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南昌市应发挥资金、技术优势,进行产业升级
B.九江市应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
C.昌九发展轴应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D.生态“蓝肺”应发挥空气质量优势,发展光伏产业
11.下列关于昌九一体化积极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 ②有利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推进城市化 ③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 ④有利于全省均衡发展,增强区域辐射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0题,南昌市是省会城市,有资金、技术优势,应发挥资金、技术优势,进行产业升级,A项合理;九江市位于长江沿岸,应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B项合理;昌九发展轴应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C项合理;生态“蓝肺”主要侧重于湿地环境的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因此不适合发展光伏产业。第11题,昌九一体化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①正确;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推进城市化关系不大,②错误;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③正确;是区域内合作发展,不是全省均衡发展,④错误。
答案:10.D 11.A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气候寒冷 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13.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④⑤⑥
解析:第12题,三江源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物生长缓慢,生态环境脆弱。第13题,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价值应该结合当地高原生态环境特点分析,地势高峻,农业生产条件恶劣;调蓄洪水功能主要在中下游地区;冰川广布,是重要的淡水资源补给地;独特的环境,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答案:12.A 13.C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 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
材料二 图Ⅰ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图Ⅱ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
(1)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从图Ⅱ可知,该村土地利用有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多种类型,因此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其中林地和园地约占该村土地总面积的60%,耕地占总面积的比例不足30%,因此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园地为主,可用于发展种植业的耕地面积较小。第(2)题,从图Ⅰ的立体农业分布图可知,该村从平原至山顶依次分布稻田、茶园、竹林和松林,其空间布局形成的自然原因是气候、水源等随地形发生变化。根据文字资料和等高线图可知,该村位于东南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该村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河谷平原水系众多,灌溉便利。因此,起伏的地形、雨热同期的气候和充足的水源是形成立体农业的主要自然条件。第(3)题,根据材料一可知,该村70%人口迁出就业,且留村从事农业生产的60岁以上人口比例高达36%,说明目前该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流失,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阻碍该村社会经济发展;该村农业总产值与收入下滑,家庭收入主要源自外出务工,说明该村农业衰退,缺乏农产品加工等附加值高的产业,产业结构单一。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问题,但要立足于本村的优势资源,明确经济发展方向。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村土地类型多样,农、林、渔业发展的资源优势突出,因此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可对稻米、茶叶、水产品等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收入;可以利用山水资源、农业景观和乡村聚落等发展旅游业,走发展观光农业道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通信设施建设,利用网络平台推销当地农产品。
答案:(1)类型多样;以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相对较少
(2)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
(3)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
(4)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年6月以来,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争端频频发生。越南、菲律宾等国均以不同方式主张自己在南海的利益,并且拉拢第三方参与南海争端,如越印签署南海海上石油开发协议,菲日声明南海是其共同利益等,导致南海问题日益呈现复杂化、国际化、同盟化的趋势。
材料二 2011年10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重申我国在南海的主权权益。强调南海存在岛礁主权和部分海域划界争议应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和平解决,共同维护南海局势和平与稳定。
材料三 下图为南海群岛分布图
(1)材料中反映了我国重要的海洋国情是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我国南沙群岛容易被他国占领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解决南海争端问题,南海各国应该遵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解析:第(1)题,材料一、二中反映的信息是:我国海洋国情存在海域划界和岛屿归属争议问题。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南沙群岛远离我国大陆,岛屿面积小,难于驻军,补给困难等问题,因此很难管理,容易被其他国家占领。第(3)题,熟记《联合国海洋公约》中有关海洋权益和解决争端的基本原则的知识,为了解决南海争端问题,南海各国应该遵循公平分享海洋利益、合作开发和保护海洋、和平利用海洋的原则。
答案:
(1)海域划界和岛屿归属有争议
(2)远离我国大陆,补给困难;海岛面积小,淡水资源匮乏,不利于驻军
(3)人类共同继承财产 公平分享海洋利益 合作开发和保护海洋 和平利用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