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件(18张PPT)+教案+学习评价设计+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件(18张PPT)+教案+学习评价设计+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9 17:17:22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25.王戎不取道旁李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原文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课文注释
联系上下文
填词补充
想象画面……1.尝:曾经。 2.诸:众。 3.游:游逛,观赏。
4.子:植物的种子。这里指李子。
5.折枝:压弯了树枝。 6.竞走:争着跑过去。
7.唯:只有 。 8.信然:的确如此。注释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原文思考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李树在道边,却果实累累,说明路过的人都看见了李子,却没有人摘。可见“此必苦李”。 告诉我们做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能盲目追随他人。启示发挥想象,补充课文1、人问之:“ ”
2、取之,信然。众人不禁叹曰:“王戎真乃 也!” 何不取道旁李?聪慧者①②③④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颖,神彩秀美。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组词戎装 造句木兰一身戎装,替父从军。戎不要少写撇róng笔顺组词竞走 竞赛 竞技竞造句 竞走是一项很有意思的运动。不要多写横jìng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王戎看见路边李子多而不摘的故事。想一想《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时教学设计
基本
信息
课题课时
1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校名称
教学班级
时间地点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设计
学 习
内 容
分 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第25课,课文出自《世说新语》,这是一篇写人的小古文,以具体事例展示了少年王戎的聪慧。教学本课,旨在通过多层次、多梯度的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并渗透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
学 情
现 状
分 析
小古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以图代文,拓展阅读,发展学生朗读、理解、思维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小古文的兴趣。
重 点
难 点
预 设
结合注释,读懂文言大意,用自己的话讲故事。(重点)
从故事中领悟道理,感知王戎等人物形象。(难点)
学 习
目 标
设 定
1.正确读写“戎、竞”等生字,理解“唯”“折枝”等重点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并能背诵。
3.结合注释,读懂文言大意,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感知王戎等人物形象。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策略设计
媒 体
资 源
多媒体课件
方 式
方 法
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 学
结 构
流 程
学习评价设计
【主要内容】
回顾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复习学过的文言文《司马光》和《守株待兔》
读课文,学生字,做批注。
【评价反馈】
1.温故知新,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通过课前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课堂朗读及时了解学生课文朗读的情况。
【主要内容】
1.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把握好语意的停顿。
2..王戎为何与他人不同,他发现了什么吗?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从故事中领悟道理,交流对王戎的感受。
4、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评价反馈】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即时了解学生对朗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注释,读懂文言大意,感知王戎等人物形象。
3、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促进发展学生朗读、理解、思维能力,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主要内容】
1. 背诵课文,并用现代语言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2.自读文言文《杨氏之子》

【评价反馈】
1.激发学生阅读小古文的兴趣,培养孩子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
我们以前学过两篇文言文《司马光》《守株待兔》,还记得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就是简洁精炼。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来学习。这里由之前的知识文言文引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精炼,明确今天要学的也是文言文,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一、初读课文,培养语感。
1、指导朗读: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
课件出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采用各种形式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读,分组读,指名学生读。在读文过程中,教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
对于古文的朗诵,和现代文的韵律是不太一样,因此,老师要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古文朗读的熏陶,让学生多听正确的读法,注意模仿,才能达到效果。
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3、同学们,在这一课中有三个“之”,它们的意思有区别吗?
理解“之”的意思。“诸儿竞走取之”中的“之”代表“李子”。“人问之”中的“之”代表“王戎”,“取之,信然”中的“之”代表“李子”。
4、为什么王戎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为什么能作出这么准确的判断?指名学生回答。
想象故事画面,把问题补充完整。
排列漫画顺序,把漫画内容连起来读一读。
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说一说。
【设计意图】
对于重点句的理解,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回答要求,既让后进生在难度降低的前提下也能尝试说一说,又确保优等生的进一步发展。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要做个好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拓展阅读,感受文言文的趣
阅读《世说新语》的另一篇,描写另一个聪明孩子的《杨氏之子》。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一方面在于拓展和加深同学们对文言文知识的认知,了解一些古代的传奇故事,同时也加强孩子们对于勤思考的进一步认识。
【三、课堂练习】
1、发挥想象,补充课文
⑴人问之:“ ”
⑵取之,信然。众人不禁叹曰:“王戎真乃 也!”
【设计意图】
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画面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自读感悟、合作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的实践者,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到实处。
2、排列漫画顺序,把漫画内容连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
用漫画图片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至于走神,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再次齐读课文,感受王戎的人物特点
【设计意图】
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教学评价与反思
【优点与特色】
1.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从培养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开始着手,做到让学生读准节奏,才能正确理解意思。
2.以精读理解字意,实词和虚词的理解用法,再到句意及全文的理解,明白其中蕴含的哲理。
3.把全文按照四幅漫画分开,让学生通过这四幅画面,理解每字每句话的意思。图文结合,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问题与建议】
1.文言文的朗读还是需要老师先做示范。
2.个别后进生在用现代文讲故事这个环节中仍有困难,需要加强指导。
【优点与特色】
1.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能重点关注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能够选取一件感受强烈的事,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
【主要问题反思】
1.学生初学简要复述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取舍、语言不够简洁。
2.如何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把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写清楚。
【改进的方向与措施】
“交流平台”中梳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区分内容的主次
“词句段运用”提供的长话短说的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简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