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
信息
课题
《第六单元总结与提升》
授课类型
复习课
授课教师
教学班级
第六单元总结与提升课
教学内容、学情与目标设定
学 习
内 容
解 析
本课为第六单元的总结与提升课,学生已经完成《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三篇课文的学习,对人物在童年经历的心潮起伏和多彩滋味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旨在以童年为主题的课内选文带动整本书阅读,进行课外整本书的导读,由点带面,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对多彩的童年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学 习
目 标
设 定
1. 总结“用批注进行阅读”的方法,并学会利用批注进行课外文段的阅读。
2. 通过抓关键词,让学生复习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心情起伏变化,品味童年的多彩滋味。
3. 通过《草房子》节选章节的阅读,激发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重 点
难 点
预 设
能熟练地运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
能概括出本单元语文要素训练的重点,体会童年的多彩滋味。
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结构设计
教 学
结 构
流 程
学习评价设计
【主要内容】
1.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
2.能梳理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并分类归纳。
【评价反馈】
1.生字书写上,学生的出错率较低,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对字词的读音不熟悉,如“扑打”、“昏乱”等,导致听写错误,字词的拼读还需要加强。
2.预习单上的单元思维导图已经为学生搭建了单元知识点梳理的支架,降低了总结与归纳的难度,学生基本上都能较为全面地概括出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主要内容】
1.听写本单元的重点字词,并能注意到字体的笔顺笔画和框架结构。
2.根据心情曲线图推测出相对应的课文。
3.利用批注的方式阅读课外文段,并在交流与分享中完善批注,加深对文段的理解。
【评价反馈】
1.大部分学生对生字词书写的掌握较为熟练,但个别学生对字词读音不清楚,导致听写错误,教师需加强生字词的认读训练。
2.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相对应的心情变化较为熟悉,基本上都能够根据心情曲线图推测出所对应的课文,并能一一复述相关情节。
3.学生对利用批注进行阅读的方法较为熟悉,已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课外文段进行批注,但部分学生批注的切入角度过于零碎,仅限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而缺少对人物形象、人物心情、情节等深入理解和体悟。如何才能实现有效批注,还需要教师长期的点拨与训练。
【主要内容】
1. 阅读童年主题的小说《草房子》。
2.回忆童年的有趣游戏,为本单元习作积累素材。
【评价反馈】
1.学生通过读作者、读封面、读目录,对《草房子》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部分都能翻开整本书进行主动阅读,但由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距较大,小部分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仍显得困难。
2.童年的有趣游戏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这部分的素材积累比较得心应手。但部分学生的素材比较单一,思维不够拓展,反反复复难找到新意,而且对“趣”在何处,也说不出来。教师还需多指导选材,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教学过程设计
【听写字词,复习导入】
师:前几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跟着作者体验了他们的童年往事,还学会了借助批注进行阅读,并在文中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情。现在我们借助听写来对本单元进行一个回顾。
第一组:哭叫、掐住、手舞足蹈、唉声叹气
第二组:昏乱、可惜、高兴、勇敢
同桌互改并订正。
【设计意图】
课前热身,目标共建。以听写本单元词语作为导入方式,既是对本单元所学词语的回顾,有利于夯实基础,又能作为课前热身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抓住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心情做好铺垫,从而引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重点梳理,体悟滋味】
1.聚集心情,抓住关键
观察两组词语并连线,学生找出两组词语的关联,由动作可以推测出相对应的人物心情。
学生总结体会人物心情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教师补充思维导图。
2.聚焦批注,总结角度
回顾本单元课文做的批注,学生总结可以从评价、疑问、感受、启发等角度入手进行批注。教师补充思维导图。
3.聚焦滋味,品味多彩
教师出示学习单上的三幅心情曲线图,要求学生将心情曲线图与课文一一对应填空,并说明原因,同时将三幅图作为批注补充到课文中。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观点,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小结:童年的滋味就如这一条条忽上忽下的心情曲线图,不止被鹅咬时的惊慌害怕,不止表演老虎时的慌乱困惑,也不止赢得比赛时的自豪快乐,童年的滋味是多姿多彩的。教师补充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
1.巧妙切入,目标共建。以课前导入的听写作为单元总结的切入点,将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训练要素巧妙引出,随后师生一起合作完成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会以思维导图的方法梳理重点,更有趣味性和条理性。
2.图文互换,言意共生。学生在心情曲线图部分中善于抓住图表上的信息,并根据关键信息将课文内容一一复述出来,将零碎的信息经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转换为完整的语言输出,既落实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这一语文要素,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能力迁移,感受童年】
学生阅读学习单上《桑桑捕鱼》的片段,作批注。随后小组合作交流,丰富并补充批注。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批注。
【设计意图】
拓展延伸,互助共长。本环节是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通过批注进行阅读”的课外拓展,以童年的多彩滋味为主题,以文带文,实现从课内的“扶”到课外的“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主动用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而且通过小组合作对批注进行分享交流,从而主动修订、补充批注,更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这一语文要素。
【导读引入,习得策略】
1.读作者猜人物。教师提出问题一:桑桑长大后会怎么样?学生预测并发言。教师展示资料:曹文轩曾在《朗读者》中这样说:“桑桑代表了我童年生活的灵魂。你完全可以把里头的桑桑看成是一个叫曹文轩的男孩。”
联结主角桑桑与作者曹文轩之间的联系,印证预测。
2.读书名猜内容。教师提出问题二:从《草房子》的书名猜书中讲了什么故事?学生预测并发言。教师展示草房子由来的片段,印证预测。
3.读目录猜结局。教师提出问题三:桑桑最后的结局如何?教师展示《草房子》目录,引导学生关注“药寮”这一章节名称。教师展示“药寮”中桑乔带桑桑求医的的片段,学生预测并发言,教师留置悬念。
【设计意图】
课外拓展,重在得法。通过设置一个又一个的悬念,让学生紧紧围绕人物、情节、主题等要素,猜测小说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然后再通过自己的阅读,去揭晓答案,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获得阅读的动力和素养的提升。既有为了推进导读而当堂揭示谜底的悬念,也有需要学生课下阅读整本书才能揭晓答案的悬念。这使得整堂课上,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在引导中习得阅读的预测策略,对整本书的阅读帮助很大
教学评价与反思
【优点与特色】
1.形式多样,激发兴趣。单元知识点的梳理与总结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枯燥的,因此总结板块设置了词语连线题和看图填空题,趣味性和挑战性并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本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先梳理本单元的一条人文主线——多彩童年,然后以词语连线题来梳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和“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两个语文要素。随后再用一篇节选自《草房子》的课外文段实现“用批注的阅读”的能力迁移,从而引入《草房子》的整本书导读。从易到难,先总结后提升,环环紧扣。
3.授人以渔,学法指导。本课以同主题的一篇课外选文带一本课外书的阅读,以“读作者猜人物”、“读书名猜内容”、“读目录猜结局”等环节层层深入对整本书进行导读,学生一步一步习得预测与推想等阅读策略,实现由“教课文”到“教策略”转变。
【问题与建议】
1.学生虽然能从多角度进行批注,但是批注的内容还比较浅层或者杂乱,对阅读理解文本作用不大,教师还需要对学生如何有效批注进行指导。
2.四年级的部分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落实整本书的阅读仍然有困难,需要教师根据情况推进阅读。
【优点与特色】
1.本节课设计巧妙,环环相扣。听写心情和动作的词语既检查了学生对词语的掌握,也为后面梳理单元重点做了铺垫。梳理单元重点紧扣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批注和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利用心情曲线图回顾课文,为品味童年、感受童年搭好了阶梯。(骆景环)
2.本节课整本书——《草房子》导读是一大特色,“以文带文”是单篇课文教学中能力迁移的方法,本节课由单篇到整本书的设计,为学生搭建了由文章到文学的桥梁。预测与推想阅读策略的运用,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骆景环)
3.苏老师的教学过程立足单元本身,让学生从思维导图出发,直观的去体会巩固单元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予学生读书方式,边读边批注并进行思考,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苏老师的课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朗读和启发性提问指导选文《草房子》的学习,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本课的学习重点。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严思思)
4.苏老师的这节课设计巧妙,紧抓本单元学习的两大语文要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和“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以课文的学习带动课外阅读,从篇章的学习到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层层递进,难度逐步增加,切实落实学生的“读中学法”、“读中用法”。(范秀君)
【问题与建议】
在《草房子》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几个特定的角度去做批注,以强化学生的批注阅读能力,也让学生的批注内容更深刻,更具体。(范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