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态系统概述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活动“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美丽的大森林》,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温故知新,问题引入:(1)什么是生态学的概述?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引出课题——生态系统的概述。
《二》、分析图片,认识生态系统的概念
1、展示生态系统图,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描述凯巴森林的构成及各成分之间所具有的关系。
2、展示其他生态系统图,请同学们分析讨论自己收集的生态系统资料,说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综合前面所学知识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组织“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活动:
(1)根据各种生物生活的特点,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分为哪几种类型?
(2)除了图中表示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还会存在什么类型的生物?
(3)动物的生存需要什么条件?
(4)为保证各种生物的存在,生态系统中还应具有什么条件?
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作用。
(1)一个生态系统是由哪两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有哪些?
(2)为什么说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3)为什么动物是消费者?
(4)作为分解者的细菌、真菌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观察图片,讨论、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并提问:生态系统中能否缺少某一组成成分?
《四》、本课总结: 通过对凯巴森林这一具体生态系统的介绍,认识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范围及生态系统的类型;通过分析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认识,并在活动中认识到各成分所具有的地位及作用。
五、课堂练习:
1.下列哪项不属于一个生态系统 ( )
A.渤海湾 B.桂平西山
C.一座混凝土建筑物 D.一条小河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属于 ( )
A.生产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和消费者
C.消费者和分解者 D.分解者和消费者
3、在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 )
A.蓝藻 B.草履虫
C.蘑菇 D.蝗虫
4、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可以没有( )
A.绿色植物 B.草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土壤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使“落红”化作“春泥”的是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土壤
六、课后反思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我利用教材P68[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我仍然是以教材P68[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是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重点在于说明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则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