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练习(打包5套)人民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练习(打包5套)人民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0 22:27:04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课堂基础巩固
课后提升训练






纠错训练(五)
一、选择题
1.爱美的中国女性因穿着时髦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现代中国的哪个时期(  )
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解读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一定时期服饰的变化是时代特征变化的缩影和表现。“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潮盛行,衣服样式和衣着习惯成为思想是否革命、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准。
答案 C 
2.《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载:“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近代婚姻礼俗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B.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民主进步思潮的熏陶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解析 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不会成为近代婚姻礼俗变化的原因之一,故D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经济因素,B、C两项属于思想因素。
答案 D 
3.“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的现象最早在我国出现应当是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中华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时
解析 中华民国成立后,公历得以实施,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符合题干中“男女平权”“阴阳合历”“最早在我国出现”等信息。
答案 C 
4.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轮”“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说明这是一种新式交通工具,而且速度很快,故选A。
答案 A 
5.1880年,刘锡鸿等众多官员认为,修建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致使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这说明清政府搁置修路倡议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B.列强借修路控制中国
C.资金和技术严重缺乏 D.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
解析 “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等信息,反映了封建传统迷信思想阻挠近代铁路的兴修,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答案 D 
6.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www.m1905.com/bbs,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解析 根据基本史实可知,只有B项所述是正确的。
答案 B 
7.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到2011年中国电视业诞生多少年了吗(  )
A.100年 B.50年
C.53年 D.32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到2011年整整53年。
答案 C 
8.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从1884年这一时间特别是“同步变动”的时速性上可以得出与之相关的近代事业应为电报业。
答案 A 
9.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的成立(  )
A.是中国人自办邮电通信事业的开始
B.说明邮政通信开始囊括中心城市
C.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D.使我国开始与国际邮电事业接轨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的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所述现象均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前。
答案 C 
10.科技革命带来了新发明、新创造,丰富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B.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C.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D.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解析 铁路最早在我国出现是在19世纪70年代,电话传入中国是在1882年,民航事业在我国起步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在我国开通是在1993年。
答案 C 
11.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欲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社会和中学生的影响。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  )
A.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
B.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C.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
D.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和机遇
解析 材料涉及利弊两方面,只有B项说法较全面。
答案 B 
12.在描写抗日战争的一本小说中,作者描绘了几种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蒋介石通过广播发表抗战宣言
B.某国民党连队观看影片激发抗日热情
C.共产党通过报刊揭露日本侵华罪行
D.日军随军记者通过互联网传递军情
解析 互联网出现于20世纪后半期。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教材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 某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二 另一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材料一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此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2)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 (1)服饰(或服装);婚姻礼俗。通过图书馆收集资料;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分类比较的方式。还可以通过调查、采访等方式。(答其中一种方式即可)
(2)交通运输更为便捷;牵引动力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国计民生(或速度更快;动力更大;费用更低廉等)。
(3)进一步打破了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促进了先进观念、知识技术等传播;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答案 (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
(3)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也可),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
(4)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






PAGE



1



(共35张PPT)
一、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堂基础巩固
课后提升训练
(共32张PPT)
一、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堂基础巩固
课后提升训练






专题提升练(四)
一、选择题
1.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8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解析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改用公历。在社会习俗上,正式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从材料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可知该现象应当发生于1912-1927年。其他三项均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因此选C。
答案 C 
2.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 注意题干“民国时期”这一时间限制。“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反映了婚姻习俗虽已发生变化,但旧的婚姻礼仪仍居主导地位,这说明习俗变迁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材料并未反映出“旧式婚礼”“简便节约”的特点,而且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 A 
3. 如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观察广告图,从图中文字“新发明的最时髦男女博士帽”,可知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但广告并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其差异体现了性别美观的差异,并没有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排除③④;中国仿制西式帽,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故①②符合题意,答案为B。
答案 B 
4.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中的材料,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传统的戏台、秀才、小脚等逐渐被火车、电话、大脚等取代,说明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的改变。故①③④正确。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这比前面的“烂秀才”,只知埋头苦读四书五经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所以②与题干不符。
答案 D 
5.“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天津的城市化进程。解答此题关键是审清题干材料,理解材料的主要含义。材料的大致含义是天津城市发展的趋势,先是围绕旧城,然后围绕河流,再次围绕铁道线扩展,最后随电车道而发展。这充分反映了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B项符合题意。A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材料的内涵;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排除A、C、D项。
答案 B 
6.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解析 提取材料中关键词“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可知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7.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分析的能力。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故B正确。A为废止缠足的运动,C为婚礼习俗变化,D为近代交通工具黄包车。
答案 B 
8.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下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解析 本题为图片资料选择题。服饰的变化属于社会生活范畴,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反映在服饰上即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所以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9.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解析 材料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一幕可笑现象,由于封建统治者们的顽固排斥,使铁路等近代新生事物不能得以传播,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答案 B 
10.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解析 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本来是中国的民族文化,而以西方公历1月1日为“元旦”,则反映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答案 D 
11.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各选项与材料逐个对照,从材料看,中国由于受到列强的入侵,被迫开放,思想受到西方的冲击,对西方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西方的一些东西仍不能接受;B、D明显与题干不符,C干扰性较强,材料反映出了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但是冲击到何种程度,未能表述准确,只有A表述最为准确。
答案 A 
12.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属于容易题。材料所体现的是对外国服饰和容貌的极度崇拜。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人们对辛亥革命的不同看法。首先搞清楚费正清提到的两种观点,即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其次回答各问。第(1)问,作为政治革命,列举辛亥革命时期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即可;第(2)问,回答作为社会革命的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这两个方面回答即可;第(3)问从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角度分别回答五四运动的影响。
答案 (1)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的重大影响。
14.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
(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完成: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答案 (1)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