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与安全输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四单元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介绍完血液、血管后的一个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向学生介绍了与现实生活密切有关的血型、输血和无偿献血等知识。这节课内容似乎并不多,但是却与人类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对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因此,本节内容在全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经过半年的生物学习,七年级学生已了解生物课及实验的基本要求,基于此结合教材深入探究,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课上的交流,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列举ABO血型的类型
b、了解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c、了解无偿献血的有关常识。
2.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a、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b、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c、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四、教学重点: ABO血型的类型、安全输血五、教学难点:
安全输血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a、多媒体播放情境图片(1):17世纪医生为了抢救一名大量失血的患者,给患者输入了动物的血。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救治的结果。
b、多媒体播放情境图片(2):后来医生为了抢救一名大量失血的产妇,给患者输入了人血,这是第一位输入人血救治成功的患者。但后来输人血用来救治患者,有的成功有的却失败了?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联想到人的血型不同。
新课讲授
介绍兰德施泰纳发现ABO血型系统和不同血型的血液交叉混合会发生血液凝集。引导学生掌握ABO血型系统以及血液凝集对人体的危害。介绍熊猫血以及人体血液的含量。
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ABO血型确立的原因
A型血红细胞表面是A抗原
B型血红细胞表面是B抗原
AB型血红细胞表面是A和B抗原
O型血红细胞表面没有抗原
多媒体播放血液凝集原理动画(简)
引导学生掌握血液凝集是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而产生的。
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掌握
A型血血浆含有B抗体
B型血血浆含有A抗体
AB型血血浆不含抗体
O型血血浆含有A和B抗体
大量的A抗体和大量的A抗原特异性结合发生血液凝集
大量的B抗体和大量的B抗原特异性结合发生血液凝集
大量的血液凝集会阻塞血管、阻碍血液流动造成严重后果。少量的凝集会被血液流动冲散、冲淡。
回顾情境图(2)
追问学生为什么有的医生成功有的医生失败呢?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血型可能会发生大量的血液凝集,对身体造成严重后果。
分组讨论
把学生分为九组,分别讨论输血可能产生的问题:
①A→B A→A ②B→A B→B
③A→O O→A ④O→O A→AB
⑤B→AB O→AB ⑥AB→AB AB→O
⑦AB→A AB→B ⑧B→O O→B
⑨AB→AB并尝试总结为了安全输血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讨论和选出每组的学生代表来回答问题。学生代表回答的同时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回答,师生共同评价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交流总结出安全输血原则:
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情况危急时,可以输少量的O型血
讲解人体内血液的含量以及血液的重要性。
血液含量:体重的7%-8%
当失血10%靠自身可以很快恢复
当失血30%以上会危急生命需及时输血
追问学生:输血的血液来源是哪里呢?
多媒体展示无偿献血的宣传图以及宣传语“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我可以站出来”,讲解无偿献血对自身以及家人的好处,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归纳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血型、安全输血的原则以及无偿献血的政策和益处,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课堂巩固
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的“想一想”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过马路遵守交通法规、远离危险、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