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蓝色的宝藏!然而海洋,却让中国人又爱又恨——
在漫长的古代,它曾给我们国家带来无尚的荣耀与自豪,也曾在近代给整个民族带来无法忘却的伤痛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了解明朝时期海洋带给我们的那些过往。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 于不顾。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上。”
——郑 和
海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荣耀篇:郑和下西洋
刘家港
天方
木骨都束
慢八撒
不剌哇
文莱
西洋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锐意通四夷。
——《明史·郑和传》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主要目的
扬明朝的国威
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为何下西洋?
明成祖
明成祖
明成祖为什么会将远航的重任交给郑和?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
1381年,明军进攻云南时,郑和被俘虏,遭受“宫刑”。1384年,14岁时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服侍。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在“靖难之役”中,郑和立下功劳。深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与重用。
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
明惠帝朱允炆
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明惠帝。
朱允炆继位后,采取削藩的政策,导致藩王朱棣造反。
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首都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不久,朱棣称帝,即明成祖,随后迁都北京。
明成祖
明成祖为什么会将远航的重任交给郑和?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
1381年,明军进攻云南时,郑和被俘虏,遭受“宫刑”。1384年,14岁时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服侍。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在“靖难之役”中,郑和立下功劳。深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与重用。
1405~1433年
7 次
27000多人
60~200多艘
时 间
次 数
人 数
船 数
历时长
规模大
次数多
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发挥你的想象
郑和下西洋会遇到哪些困难?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航海日志
1407年12月10日 晴
准备清单:
皇帝手谕:1份
配有指南针、航海图的宝船;200多艘
茶叶、丝绸、瓷器、珍宝:各种物质一大宗
人员:外交家、商人、将军等27000人
丰富的
天文地理知识
先进的
技术与设备
牵星板
罗盘针
先 进 的 航 海 技 术 和 设 备
航海日志
1407年12月10日 晴
准备清单:
皇帝手谕:1份
配有指南针、航海图的宝船;200多艘
茶叶、丝绸、瓷器、珍宝:各种物质一大宗
人员:外交家、商人、将军等27000人
优秀的
合作团队
丰富的
天文地理知识
先进的
技术与设备
粮船
(装运粮食)
马船(装运战马)
战船
(士兵)
坐船(装载人员和货物)
宝船
(帅船)
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其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
粮船
(装运粮食)
马船(装运战马)
战船
(士兵)
坐船(装载人员和货物)
宝船
(帅船)
郑和船队飞燕编队图
小结一下,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明朝国力的强盛,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2、明成祖的大力支持。
4、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地理知识的进步、优秀的合作团队。
3、郑和个人的能力和品质。
刘家港
文莱
今索马里摩加迪沙
今马六甲一带
今印度科泽科德
今越南
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
木骨都束
占城
天方
南京
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
红海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
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
世界最早航海图之一,我国第一幅亚非远洋航海图
郑和下西洋比西方航海家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比一比:当郑和遇上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 7 4 1
人数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17艘 4艘
船只大小 旗舰长24.5米,宽6米 长34米,宽8米
拥有设备 航海图,罗盘针 罗盘针 罗盘针
到达范围 美洲 印度
2.7~2.8 万人
共200余艘
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设备先进
郑和到了东南亚,他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欢迎。
郑和受到非洲黑人的热烈欢迎,当地居民并把长颈鹿赠送给了郑和。
郑和到了阿拉伯,把我们国家的丝绸和瓷器送给了当地的人民,传达了我们的友谊。
装载物品:
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物品用途:
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意义
苏禄国国王墓
渤泥国国王墓
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及友好往来
小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及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朕奉天命,为天下主,一
体上帝之心,施恩报
德;……不可欺寡,不可凌
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明初拥有世界一流的战船,却强而不欺,威而不霸,体现了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底蕴与气度。
郑和不仅是一个航海家,也是一个外交家,更是中华文明的和平使者。 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更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三宝庙(印尼爪哇岛)
三宝庙(泰国)
三宝庙(马来西亚)
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
——《明史·郑和传》
郑和下西洋44年之后——
明朝皇帝宣布:下西洋为一大“弊政”,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档案销毁殆尽……
但是……
?
朝贡贸易、厚往薄来
国力衰减,闭关锁国
伤痛篇: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政府越来越保守,并逐渐禁止了海外探索,从此把辽阔的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探险者。然而,明政府的海禁政策能够禁止中国人民出海却阻止不了来自于海上的威胁——
倭寇
定义——什么是“倭寇”、“倭患”?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明朝中期,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抢劫,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
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实行海禁。
“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并被攻。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二万余间。”
倭寇在屠兴化城时“宝器、金玉、 锦绮、或传自唐宋者,咸归于贼,否则幻为煨烬。”
《皇明驭倭录》
倭寇严重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
破坏了我国的主权。
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民族英雄,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后考中武举,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
戚继光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大力整顿军队,从义乌等地招募农民和矿工,经过严格训练,组建了一支3000多人的新军。新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戚继光
(1528—1588)
戚氏军刀
虎蹲炮
鸟铳
狼筅
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
广东
浙江平倭:台州九战九捷
进入福建、广东剿倭
(与俞大猷合作)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经过
结果
继光饼
为什么戚继光能取得抗倭斗争的胜利?
3 .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
1.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
2.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是“民心所向”。
4 .戚继光个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
包括练伍法、胆气、耳目、手足、营阵等
诗句反映了戚继光怎样的高贵品质?
淡泊名利,忧国忧民,
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与岳飞、文天祥相比,戚继光为什么能被称为“民族英雄”?
抗金英雄(岳飞)、抗元英雄(文天祥)
——中华民族内部,为了本族利益英勇抗争的英雄。
民族英雄(戚继光)
——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
澳门的眼泪
然而来着海上的威胁没有停止
——
(1)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葡萄牙殖民者几次入侵我国广东、福建、浙江地区,都被我国军民赶走。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在澳门上岸,擅自搭篷建房进行贸易。
(3)1573年,他们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政府,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
(4)晚清政府时期的188年,葡萄牙与清政府签署了不平等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取得澳门的“永驻管理权”,堂而皇之地占据了澳门。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到祖国
明朝的对外关系
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
课堂小结
1561~1562年
戚继光抗倭
友好交往
矛盾冲突
1553年葡萄牙
攫取澳门居住权
启示: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国力强大
国力衰落
国家对于海洋战略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如何推进海洋战略,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关乎着国家的崛起。而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同学们任重而道远。
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和平年代,我们要学习郑和进行国家建设,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在危难之时,我们要学习戚继光,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