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 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 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0 23:1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405——2019
7.11
公元1405年7月11日,在我们这个星球的海洋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大规模的船队。从这一天起,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引领人类的航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万里海路便见证了中国人的意志、智慧和领先于世的航海科技……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补充相关史料,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分析其目的及条件,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感受郑和下西洋的精神。
2.结合《戚继光抗倭路线图》及相关史料,分析抗倭的背景,说出抗倭的经过,评价戚继光抗倭事件,学习戚继光的爱国精神。
3.结合相关史实,讲述葡萄牙是怎样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
学习目标
第一篇章:国之荣耀—郑和下西洋
第二篇章:国之危机—戚继光抗倭
第三篇章:国之耻辱—葡萄牙攫取 澳门的居住权
国之荣耀—郑和下西洋
自主学习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______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
(2)目的:提高______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时间:从1405年到______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4)到达地区: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东海岸和______沿岸。
(5)基本概况: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 、 ,上等 和 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 。这些物品有的是用于 ,展现 ,发展相互之间的 ;有的是用于 ,互通有无, 。
(6)意义:郑和的远航, 之长, 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 ,而且开创了______与______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 作出了伟大贡献。
姓名: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
国籍:中国
生活时代:明朝
民族:回族
宗教信仰:伊斯兰教
职业:航海家
国之荣耀—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当时全国各地仓储相当充裕,(永乐中)“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藏蓄积甚丰。”
——朱绍侯 等《中国古代史》下册
明朝提供了怎样的条件??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151.8米)、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宽61.6米)。
——【清】《明史》卷304《郑和传》
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课本P61页
国之荣耀—郑和下西洋
国力强盛
造船业发达
指南针的应用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及
印度洋沿岸地区。
文莱
国之荣耀—郑和下西洋
目的
起止时间
出发点
次数
最远到达
基本概况
国之荣耀—郑和下西洋
目的
起止时间
出发点
次数
最远到达
提高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奇珍
1405-1433
刘家港
7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等送礼,发展友好
关系,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 互利
基本概况
国之荣耀—郑和下西洋
郑和航海的经过
东南亚
刘家港
印度半岛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南亚
阿拉伯
非洲
国之荣耀—郑和下西洋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道)。 ——《天妃灵应之记》碑
国之荣耀—郑和下西洋
郑和在远航中面临着哪些困难?我们学习郑和的什么精神?
郑和精神:敢为人先、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征服海洋、献身祖国
麦哲伦
迪亚士
哥伦布
达伽马
国之荣耀—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 郑和
首航时间 1492年 1405年
次数 4次 7次
船只 17艘 200多艘
人数 1000~1500人 27000多人
船只大小 长24.5米 宽6米 长151.8米
宽61.6米
到达地区 美洲 亚非30多个国家
时间早
规模大
PK
哥伦布
次数多
范围广
明朝造船用淮尺,10丈约等于34.2米
宝船:长44.4丈
战船:长18丈
坐船:长24丈
马船:长37丈
粮船:长28丈
水船
郑和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多艘。
规模大
“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明史·兵志》
郑和宝船装备齐,分工细
货仓
船员仓
官员仓
工作仓
旗校、勇士、力士、军力、余丁、
通事、
买办、办事、书算手、
阴阳官和阴阳生、
火长、
舵工、
班碇手、
水手、民稍、
铁锚、
木、搭材匠。
医官、医士
将士
翻译
管理贸易和书算的人员
观察、预报气象的人员
管罗盘,掌握航行方向
掌舵
掌锚
船工
铁锚匠管理铁活
木匠管修理船舶
医疗
规模大
①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明代青花瓷盘装饰在肯尼亚的穆斯林古墓上
明永乐青花瓷的颜料来自渤泥国的苏泥勃青
想一想:这些文物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当时中国和亚非各国存在频繁的经济与贸易往来。
[五代]赵干.《江行初雪图》
印度柯枝的“中国渔网”
泰国 三宝公寺
印尼 三宝庙
三宝庙(印尼爪哇岛)
②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苏禄王墓
83年后,葡萄牙的迪亚士的船队到达了好望角。
87年后,西班牙的哥伦布的船队到达了美洲。
93年后,葡萄牙的达·伽马的船队到达了印度的古里和非洲的索马里。
国之荣耀—郑和下西洋
“中国明代穆斯林航海家郑和远航吉达、麦加、麦地那等地。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交流互鉴,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习近平
自主学习二:戚继光抗倭
国之危机—戚继光抗倭
(1)倭寇:中国古代称日本为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 和 ,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时人称为“______”。
(2)明朝中期,出现倭患的原因: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 , ,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 ,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 。
(3)戚继光抗倭:
背景 明朝中期,______严重
准备 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组建“______”
概况 1561年,在______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又进军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抗倭
结果 ______的倭患基本被肃清
评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______
明代《倭寇图卷》(局部)
国之危机—戚继光抗倭
思考:画中百姓为何而逃?
思考:为何明朝中期,在中国沿海出现严重的倭患?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 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国之危机—戚继光抗倭
“倭寇骚扰浙江湖州,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倭寇抢劫的财物)满千船”
—《倭变事略》
国之危机—戚继光抗倭
倭寇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我国的主权。
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民族英雄,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后考中武举,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戚继光
(1528—1588)
国之危机—戚继光抗倭
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
广东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国之危机—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国之危机—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
1、抗倭的正义性。
2、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3、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4、戚继光杰出的指挥才能。
国之危机—戚继光抗倭
综合实践课参观文登营史展馆
《过文登营》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茄。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国之危机—戚继光抗倭
我知道那遥远的海外有许多国家正虎视眈眈地觊觎着我们的大好河山,自己不敢高枕无忧忘记了国家的安危,以至虚度了宝贵的年华。
如何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如何评价戚继光?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国之耻辱—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再无郑和” 后的中国与世界——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的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国之耻辱—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友好
交 往
战争
冲突
国力强盛
国力衰落
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国力衰落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学海拾贝
材料分析
自永乐三年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城,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者。……
请回答:
1、该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该活动起止时间是哪一年?
3、该活动有何意义?
单项选择题:
1.郑和能进行远洋航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郑和的雄才大略 B.明成祖的信任
C.明朝的强盛 D.航海技术先进
2.1553年,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是( )
A.西班牙殖民者 B.葡萄牙殖民者 C.荷兰殖民者 D.英国殖民者
3.下列是民族英雄的是( )
A.文天祥 B.戚继光 C.岳飞 D.郑和
C
B
B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