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哥伦布带给美洲居民的是十字架和宝剑,郑和的船队给当地居民带去的又是什么呢?图1为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400周年图2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预习要求:
1.郑和下西洋时间、起点及最远地点、历史意义。
2.什么是倭寇?戚继光抗倭背景、抗倭事迹、结果、评价戚继光。
3.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时间。 郑和(1371—1433),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小名三保,明初入宫为宦官,又称三宝太监。1405年,成祖命他率船队出使西洋,总计28年间七次下西洋,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病逝。
郑和,明代杰出的航海家。一 郑和下西洋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归纳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3分)1.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2.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即宣扬国威。
3.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文莱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及沿岸一带。文莱西 洋请画出郑和第7次的航行路线,并圈出第一次的起点、沿途的占城、新村、古里、天方、木骨都束。根据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4分)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材料三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材料四 郑和,回族,出身于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1.明朝国力的强盛,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材料二 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2.明成祖的大力支持。
3.造船技术的提高
指南针的运用
地理知识的进步4.郑和本人吃苦耐劳,勇于探索。 对比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 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和平的使者
贸易的伙伴殖民者
掠夺者思考与分享亚非各国丝绸、瓷器等珠宝、香料、药材等中 国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郑和船队访问许多国王、使臣随船回访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中 国亚非各国学习新知 郑和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1433年,明太祖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郑和船队从南京出发,
先后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郑和船上装载的物品,以丝绸和瓷器最受当地人喜爱。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欧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1405年明成祖刘家港出发,红海火眼金睛东海岸亚非澳门俄 罗 斯明朝中后期 中外冲突 形 势 图中日
本葡萄牙国戚继光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yóu】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二 戚继光抗倭 材料一: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根据材料,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3分)1.戚家军纪律严明,能征善战。
2.得到人民的支持。
3.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功名,一心保卫海防。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平交往暴力冲突明朝
前期
国力强明朝
后期
国力衰二 戚继光抗倭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临危受命 组建“戚家军” 台州九战九捷→→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 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 斗力,彻底打败倭寇,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 募农民和矿工10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 阵法。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 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 000 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