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盛唐气象
达标作业(解析版)
1.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圣人”。那么“书圣”、“画圣”、“诗圣”分别是指( )
A.王羲之、吴道子、李白 B.张旭、顾恺之、杜甫
C.张旭、顾恺之、李白 D.王羲之、吴道子、杜甫
2.我国历史上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
A.唐朝和回纥的关系
B.唐朝和新罗的关系
C.唐朝和靺鞨的关系
D.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3.有位收藏家最近从古董市场上购得一座彩陶马,上面有多种颜色,主要有黄、绿、青三色,经专家鉴定是真品,你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制作的(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4.脍炙人口的唐诗深受人们喜爱,唐代诗人辈出。郭沫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赞誉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
5.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 )
A.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游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日本
6.因唐太宗奉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西北各部少数民族首领的拥戴,尊称他为 (? )
A.皇帝 B.太宗 C.可汗 D.天可汗
7.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 (? )
A.唐朝印制的白居易诗集 B.唐朝印制的历法
C.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D.唐朝印制的《十三经》
8.“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称颂的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9.下列诗人中,谁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 (? )
A.白居易 B.李白 C.王维 D.杜甫
10.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对某个生产工具描述道:“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此工具是
A.水排
B.风车
C.筒车
D.曲辕犁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2)材料二反映唐太宗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举出一个敢于直言的“忠臣”。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举一例史实说明他是这样做的。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材料三: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主要阐述了什么关系?他为处理这一关系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3)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4)材料四中,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有何重要意义?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12分)
材料一:毛泽东说:“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仅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人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材料二:武则天重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从临朝称帝开始,武则天先后重用酷吏27人,以严刑峻法排除异己。
材料三: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却没有为自己立碑(下图为武则天的“无字碑”)。其说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毛泽东对武则天评价很高的原因是什么?
(2)对于武则天的“无字碑”,材料三列举了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有道理,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
——《旧唐书·崔融传》
材料二:善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京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使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镇《法曲》
(1)材料一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
(2)材料二诗句中的“幕”“胡”,指的是什么?
(3)材料二所引诗句反映出了怎样的社会情况?
15.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
——一一《资治通鉴》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有室。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一《资治通鉴》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
(2)历史上把他们统治的时期分别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
16.唐三彩被誉为盛唐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物质载体,了解唐三彩有利于养成充分的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由于釉彩以黄、绿、蓝三色为基调,并经唐代创烧,俗称“唐三彩”。唐三彩的出现、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着直接关系,多用于陪葬,少部分用于建筑和生活陈设。
——广东省博物馆《梦回大唐——盛唐艺术与生活展》解说词
材料二:资料卡:唐三彩骆驼载乐舞队俑
图片说明:
此俑中,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现的是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
材料三:唐三彩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各国人民赞美,一时之间群起仿制。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日本斑现了“奈良三彩”,受皇室、贵族、僧侣喜爱,也和我国一样用作殉葬品。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国都曾发现唐三彩。
——《略探燃唐三彩的人文价值》
材料四:2009年7月,经洛阳市科学技术局和民政局批准,高水旺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成立了洛阳唐三彩研究院,并出任院长。研究院是在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势下创立的国内唯一唐三彩科学文化研究开发机构。
——《古今结合开辟唐三彩艺术新天地》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唐三彩兴起直接相关的社会风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社会风气存在的物质基础。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特点相关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列举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典型例子,并概括唐三彩的外传对欧亚文化发展的贡献。
(4)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当下对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中华传统技艺的现实价值。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历史人物,其中“书圣”指东晋时期的王羲之,他的字:或端庄秀丽、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人称为“书圣”;“画圣”指吴道子,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诗圣”指杜甫,诗歌特点:语言雄浑,精练凝重。
2.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唐中宗时期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称: 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D
【解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唐三彩。由题中的“彩陶马,上有多种颜色,主要有黄、绿、青三种颜色”等信息可判定这个文物是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绿、绿为基本釉色。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B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可知,郭沫若称赞的是杜甫,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大多叙述民间疾苦,因此郭沫若称赞的是杜甫。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5.C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学问僧的邀请,去日本弘扬佛法,六次东渡,历尽艰辛,到达日本。唐太宗时期的玄奘西行,是为了去天竺求取佛法精义。遣唐使来华是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所以ABD都属于唐朝的对外交往,故选C。
6.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西北各部首领的拥戴,他们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D符合题意;皇帝不单指唐太宗,故A不符合题意;太宗明显错误,故B不符合题意;可汗是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唐朝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8.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诗圣”。故“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称颂的诗人是杜甫。故B符合题意;李白人称“诗仙”,故A不符合题意;白居易不是“诗圣”,故C不符合题意;苏轼是北宋著名词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D。
10.C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禾苗待我灌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的是唐朝出现的灌溉工具--筒车。故C符合题意;A是东汉的冶铁工具;B用于谷物清选加工;D是唐朝的耕作工具,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1)民本思想;“贞观之治”。
(2)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
(3)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解析】
(1)依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这体现了唐太宗重视人民力量伟大的民本思想。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2)由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可知,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他重用善于进谏的魏征,魏征先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器重。(3)依据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加强了唐和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密切了唐与吐蕃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
12.(1)君和人民的关系;
措施: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中华:汉族,夷狄:少数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3)和亲、会盟;藏族
(4)促进了吐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汉藏两族间的友好关系。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唐太宗用“舟”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民的巨大力量。为了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割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等。
(2)材料二“自古皆贵( 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其中的“中华”指汉族,“夷狄”指的是少数民族。
(3)根据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正式会盟”可知,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会盟。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
(4)根据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维护了和平,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13.(1)武则天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第三种。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一分为二。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它不仅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高度评价武则天的原因是她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贞观遗风”。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武则天的“无字碑”,我同意第三种观点。武则天虽然重用酷吏、实行恐怖政治,以严刑峻法排除异己,但是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一分为二原则,不能片面看待人物,也不能凭借自己的看法夸大和缩小人物的功过。
14.(1)在唐代期间,水运发达,货运贸易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交易非常繁忙。
(2)“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3)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解析】
(1)材料“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触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意思是:天下所有的渡口,聚集着航行的舟船,庞大的巨轮船队,动辄就是成千上万,(载着货物)贸易往返,没有早晚之分,一直都像白天一样热闹。这段文字说明的是,在唐代期间,水运发达,货运贸易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交易非常繁忙。
(2)根据材料“:“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3)根据材料二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出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15.(1)唐太宗、唐玄宗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解析】
(1)依据材料一“(贞观年间)”可知是指唐太宗时期,其年号为贞观;依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是指唐玄宗时期,其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统治者个人等角度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16.(1)社会风气:厚葬。
物质基础:农业发展;经济富足;陶瓷技艺高超。
(2)特点:胡汉交融(民族交融)。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3)典型例子: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
贡献: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国的社会生活。
(4)态度:积极(保护、抢救)。
现实价值: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文化自信
【解析】
(1)依据材料信息“唐三彩的出现、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着直接关系”,可以看出,与唐三彩兴起直接相关的社会风气是厚葬,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厚葬之风的存在于当时的农业发展;经济富足;陶瓷技艺高超有巨大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信息“表现的是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可以看出,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是胡汉交融(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民族融合,这与唐朝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关。
(3)依据材料三信息“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日本斑现了‘奈良三彩’,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可以看出,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有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等;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的外传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国的社会生活。
(4)依据材料四信息“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出,我国当下对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的态度是积极(保护、抢救)。现实价值: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文化自信。